三千年讀史不外乎功名利祿?言過其實!
國慶假期期間在某音上,看了幾十遍的“誰言天公不好客,漫天風雪送一人”,也瞧了幾十遍“朕自去冠冕,以發(fā)覆面,任賊分裂朕尸,毋傷百姓一人”,再聽了幾十遍的“恭送大明大皇帝上路”。
有明一朝,感觸良多,偶有所感。
以前讀書的時候就讀過《萬歷十五年》,也看過《張居正傳》,翻了翻《大明1566》,也曾有幸聽過自己的導師分析過張居正氣其人。
提到明朝歷史,特別是萬歷朝的歷史,絕對繞不開一個人,那就是——當時的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張居正在萬歷朝,甚至是明朝,往大了說乃至中國歷史上都是抹不開的濃烈重彩的一筆。
張居正和秦國商鞅,北宋王安石三人并成為中國古代三大改革家,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國統(tǒng)一的基礎,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提高了北宋的生命力,而張居正的改革則是為明朝續(xù)命了,挽危樓于將傾之際,扶明朝大廈之將傾。
對于張居正可以用權勢滔天,救時宰相,精于謀國,拙于謀身來評價。
“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比起商鞅,這句評語用在張居正身上更合適。
悲劇的開端,往往也是榮耀的起點。
從張居正上位過程來看,少時神童,跳過“三更燈火五更雞”,一路坦途,改“圭白”為“居正”,然其中艱辛不足為外人道也,總結起來就是:
這個人就是人精中的人精,高情商人群中的戰(zhàn)斗機,但是在其上位之后就完全是另外一種表現(xiàn)了。
張居正之所以忘乎所以把所有的精力、腦力放在治理國家上,因為他把革新除弊、重振明朝作為個人奮斗的唯一目標,然而在處事過程中——對人際利害關系極其簡單、粗暴地處理,正是造成“人亡政息”的悲劇根源所在,從歷史中可以窺探點點辛秘——寬容從來不是懦弱。
但是就是恰恰張居正這種高度專注的態(tài)度決定,在這個時候已經(jīng)日薄西山的大明再次煥發(fā)了生機,一個王朝的復興似乎在這個“忠臣良相”的努力下似乎又近在咫尺,這段路恰恰是他人生中走過的最“輕松”的一段路吧。
然而現(xiàn)實是殘酷的,張居正死后才幾年,對內(nèi)無法統(tǒng)一改革,對外得過且過,還有堪稱天災人禍的“小冰河時期”,大明全力開啟廢柴模式。
可謂“半生風雨半身傷,半句別恨半心涼”,最終慢慢消散...
有詩言稱:
世間已無張居正,躬身俯首拜江陵。
誰言天公不好客,漫天風雪送一人。
張居正何人也?
話說萬歷八年,天降大雪,人馬不得行。
于是,萬歷皇帝體恤百官,特許他們一連幾天不上朝。
誰知,帝師張居正剛從外地趕來,沒有收到召令,冒著漫天風雪孤身前往。
獨坐殿中的萬歷皇帝萬分感動,遂出殿相迎,以示恭敬。
不可否認,張居正是個頗有爭議的人物。
他在大明王朝頹勢明顯,行將就木之時力挽狂瀾,銳意改革,向天再借命途,給明王朝強行續(xù)命,打了強心劑。
單單是從功績上來說,張閣老的確兢兢業(yè)業(yè)、鞠躬盡瘁,與于謙一樣堪稱大明棟梁之臣。
帝師也,堪稱明朝的救世宰相,此流傳的“網(wǎng)絡名圖”說的是,有著遠見卓識的人,總能夠細心觀察,通過細微的征兆,把握未來動向,從而取得成功,曾以一己之力為明朝續(xù)命數(shù)十年,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過爾爾,算是對得起老朱家了。
“一條鞭法”是他的成就也同時是他的枷鎖,成就他的同時也埋下了伏筆。
當國十載,張居正可以說是獨攬大權,其目的可以稱是為了使新政的推行,挽救破敗不堪的家國前途,權力從來不是他的最終目的,而是他的工具和手段。
歷史不是非黑即白,我們也不能用單一的標準評價一個人。
在由強者書寫的歷史中,歷來沒有眼淚的位置。
但是在大明王朝276年的歷史長卷中,他不應該被抹去,也沒有任何人能夠抹去他的功勞!
簡單的說說,我個人對張居正的評價用一句話概括就是:
他是一個現(xiàn)實主義的理想者。
(只是個人的一點看法,有不同意見就不討論了,因為張居正的一生,后世之人是無法去評說的。)
因為我這淺薄無力的筆寫不出他的半世沉浮和一生坎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