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一些城
“一座城市年深日久,就會成精,幻化出一個具體的肉身,說話、思考、行走在塵世。”
很久以前看過一篇文章,是寫一個城市的,寫的很好,但不記得是在哪看到的,也不記得文章名,只模模糊糊記得幾句話,后來跟豆包描述了一下,讓它幫我找找,沒想到真的找到了——文章叫做《伊斯坦布爾的氣味》(作者:周云蓬)。
里面有幾句話很有意思:
“一座城市年深日久,就會成精,幻化出一個具體的肉身,說話、思考、行走在塵世。
? ? ? 帕慕克就是伊斯坦布爾的精神。魯迅是紹興的精神,張愛玲是老上海的精神,老舍是北平的精神,卡夫卡是布拉格的,薩拉馬戈是里斯本的,沈叢文是鳳凰的,柯南·道爾是倫敦的。”
他們的共同之處有很多,最顯著的就是作者寫的作品中有這個城市,或者完完全全就發生在這個城市。當我們提到這個作家時會想起這座城市,當我們提到這座城市要說出一位作家時,會想到ta的名字。
比如張愛玲的小說中故事大多發生在上海或香港,老舍的常常在北平,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集》中,福爾摩斯住在倫敦貝克街221號B。
魯迅更不用說了,第一次聽紹興就是因為介紹魯迅時的“魯迅,浙江紹興人”,去查了一下聽說《孔乙己》發生在紹興的咸亨酒店,《祝福》背景設定在紹興鄉村,《社戲》里詳細描寫了紹興鄉村的社戲習俗……以前學的時候倒沒太注意。
(另外兩位作品看的比較少或者沒怎么看過,就不說了。)
人和城的羈絆有時候說來真的很有意思,別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