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周到比雄辯好,措辭適當比恭維好。
——培根
說話要精準到位
人與人之間溝通,懂得如何說話、說些什么話、怎么把話說到對方心坎里,這些都是很重要的。
嘴上功夫看似雕蟲小技,卻有可能扭轉你的一生。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平定天下之后,開始論功行賞。這可是攸關后代子孫的萬年基業,群臣們自然當仁不讓,彼此爭功,吵了一年多還吵不完。
漢高祖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就封蕭何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卻不服,私底下議論紛紛。
封爵授祿的事情好不容易塵埃落定,眾臣對席位的高低先后又群起爭議,許多人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次傷,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屢戰屢勝,功勞最多,應當排他第一。”
劉邦在封賞時已經偏袒蕭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難以再堅持己見,但在他心中,還是想將蕭何排在首位。
這時候,關內侯鄂君已揣測出劉邦的心意,于是就順水推舟,自告奮勇地上前說道:“大家的評議都錯了!曹參雖然有戰功,但都只是一時之功。皇上與楚霸王對抗五年,時常失掉部隊,四處逃避,蕭何卻常常從關中派員填補戰線上的漏洞。楚、漢在滎陽對抗好幾年,軍中缺糧,也都是蕭何輾轉運送糧食到關中,糧餉才不至于匱乏。再說,皇上有好幾次避走山東,都是靠蕭何保全關中,才能順利接濟皇上的,這些才是萬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個曹參,對漢朝有什么影響?我們漢朝也不必靠他來保全啊!你們又憑什么認為一時之功高過萬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張蕭何第一,曹參居次。”
這番話正中劉邦的下懷,劉邦聽了,自然高興無比,連連稱好,于是下令蕭何排在首位,可以帶劍上殿,上朝時也不必急行。
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將近一倍。他憑著自己察言觀色的本領,能言善道,舌燦蓮花,享盡了一生榮華富貴。
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但是,在這個時代,不巧言,不令色,并不能彰顯你的仁德,有時反而突顯你的不識時務。
說話,要懂得什么時候說什么話;說了,還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一個人如果不是真才實料,如果沒有真知灼見,從他嘴里吐出來的話也許能一時吸引人,卻不能一世蒙蔽他人。
說錯話就會禍從口出
古人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經驗,在與人交往的時候,要謹防禍從口出。“講錯話”常常會給我們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如何掌握分寸就成了人際溝通中不可忽視的一環。有許多性子直的人喜歡向周圍的人傾吐苦水。雖然這樣的交談富有人情味,能使你們之間的關系變得友善,但是有研究調查指出,只有不到1%的人能夠嚴守秘密。所以,當你發生危機或別人發生什么危機時,你最好不要到處訴苦或討論是非,不要把周圍人的“友善”和“友誼”混為一談,以免話傳話,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古時候,有個叫艾子的人發高燒,夢游陰曹地府,正見閻羅王升堂問事。有幾個鬼抬上一個人,說:“這人在陽世,干盡了缺德事。”閻王命令道:“用五百億萬斤柴火燒煮。”牛頭鬼上來押解。那人私下里探頭問牛頭鬼:“你既然主管牢獄,為何還穿著這么破爛的豹皮褲子呀?”牛頭鬼說:“陰間沒有豹皮,只有陽間有人焚化才能得到。”那人立即說:“如果你肯憐憫,減少些柴,我能夠活著回去,定為你焚化十張豹皮。”牛頭鬼大喜,答應減去“億萬”兩字,煮燒時也只是形式而已。待那人將歸時,牛頭鬼叮囑道:“可千萬不要忘了豹皮呀!”那人回頭對牛頭鬼說:“我有一詩要贈送給你:牛頭獄主要知聞,權在閻王不在君,減扣官柴猶自可,更求枉法豹子皮。”牛頭鬼大怒,把他叉入滾沸的水鍋里,并加添更多的柴煮了起來。艾子醒后,對他的徒弟們說:“必須相信口是禍之門啊!”
說得好就會福從口入
說話是一門藝術,不掌握技巧,沒有分寸,就會惹來不必要的麻煩,不僅傷害自己,也會困擾周圍的人。相反,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原則,就會福從口入。西方有位哲人說過:“世間有一種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偉業,并獲得世人的認可,那就是講話令人喜悅的能力。”可見掌握語言的技巧是多么的重要。通觀古今中外,凡是有作為的人,都把語言表達作為必備的修養之一,如古羅馬共和國末期的政治家西塞羅就是一個雄辯家,還有美國總統林肯,等等。毫不夸張地說,一個人只有掌握了語言的技巧,才可以在與人打交道的時候占盡先機,達到自己的目的。
有一位很優秀的食品推銷員,就是一個非常善于說話的人。一般的推銷員都是用“我們又生產出一些新產品”來開始自己的銷售談話,但他卻意識到這樣做效果并不好。于是,他對顧客說:“如果有一筆生意能為你帶來1200元的收益,你感興趣嗎?”“我當然感興趣了,你說吧!”“今年秋天,香料和食品罐頭的價格最起碼上漲20%。我已經算好了,今年你能售出多少香料和食品罐頭,我告訴你……”然后他就把一些數據寫了下來。我們可以看到,這個食品推銷員掌握了一些與人交談的技巧,站在對方感興趣的角度開始談話。從這個小故事可以看出語言的技巧是何等重要,如果以“我們又生產出一些新產品”為立足點,可能就做不成這筆生意。
把話說好不容易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酒足飯飽后,國王問大臣:“你們說,世界上什么最難?”大臣回答:“世界上說話最難。”大臣沒有說出來的隱含意思是:說話最難,尤其是和國王說話最難。現在我們做一個試驗,問問你身邊的人:“你們認為自己很會說話的,請舉手。”肯定沒有幾個人能理直氣壯地說自己會說話。是呀,凡是有一定社會經驗的人都知道,說話容易,但是要把話說到位,非常困難。有的管理者講:我招聘人才的時候,判斷一個人能力的高低,首先就看他說話水平的高低。
說好話很難,難就難在說話太容易。這并不矛盾。恭維的話可以張嘴就來,罵人的話可以脫口而出,吹牛也用不著上稅,實在自己一個人寂寞還可以自言自語。但在這人聲鼎沸的世界里,讓人專心聆聽你的聲音就不太容易了,再讓人為你的話而鼓掌喝彩更是難上加難。有時候使盡全力去喊未必讓人震驚,一聲嘆息卻讓人心潮澎湃;洋洋灑灑的長篇大論常常有鼾聲相伴,平平淡淡的只言片語卻說不定能換來掌聲雷動。說話確是一門學問。
而我們每天又離不開這張嘴,在家要和家人說,和鄰居說;上班要和同事講,又要向老板匯報,和客戶應酬,只要稍有一言不慎,就可能造成一堆麻煩。借用詩圣李白的詩:說話難,難于上青天。
說話要真實負責
西方人有句格言,“誠實是最好的策略”。誠實常常比欺騙能給一個人帶來更大的好處,尤其從長遠和總體利益來看更是這樣。只有平時說話辦事誠實,絕不扯謊騙人,這個人才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在社會中獲得立足之地。
儒家圣人孔子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人們總容易犯這樣的毛病,按照中國人的俗語就是,嘴巴里面跑火車,說出話來讓你分不清楚真假,云山霧罩的。時間長了人們就會開始討厭這樣的人,把他的話也一概當成假話了。如果是這樣就真的寸步難行了。特別是在商業社會,一個人的信譽就意味著一切,沒有良好的信譽是很難取得成果的。
我們小時候都聽過“狼來了”的故事,這個故事的教育意義不言自明。這個故事的結尾讓人不寒而栗,試想如果這個放牛娃懂得“說話要誠實”的道理,就不會最后害了自己的性命。
說話誠實不僅僅講話的內容要真實,不撒謊騙人,而是語氣也要誠懇,才能夠打動別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所謂“以誠動人”。
說話的道德原則
“道德”說起來是一個讓人難以親近的概念,僵硬而刻板,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又不可避免地和道德發生著各種各樣的關系。工作要講職業道德,公共場合要講公共道德,商業生活有商業道德。總之,各式各樣的道德規范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人與人的語言交流——說話也有自己的道德原則。
首先,與人交談要誠懇信實不虛偽。唐代的古文運動,主張要根除前朝文風中的浮華矯飾,提倡作文要言之有物,有真情實感。這雖然是千年以前的老夫子講怎么寫作,但作為對于講話的要求仍是適合的。其次,與人交談要記得言多必失,應當審慎。有個笑話就能說明這個道理。警察在一條新開辟的隧道里迎來了第一千輛通過的汽車,代表市政當局贈送給駕駛人一千元的幸運獎金和一枚紀念章,順便問道:“你拿了錢打算怎么使用?”“首先,我要領取一份駕駛執照。”駕車人回答。他太太忙解釋說:“警官,我丈夫喝了酒,總是胡言亂語。”他那耳聾的媽媽補充說:“你看,我早知道,你偷了汽車,逃不了多遠的!”故事雖然極端了些,道理卻是顛撲不破的。其三,要言行合一重承諾。這是我們國家的優良傳統,只有言行合一才會取得別人的信任。
說話要禮貌周到
我們生活的國家是著名的禮儀之邦,講究禮數向來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傳統美德。而這種對禮儀的崇尚在與人談話中也有體現。
參加別人談話要先打招呼,別人在個別談話時,不要湊前旁聽;有事需與某人談話,可待別人談完;有人主動與自己說話,應樂于交談;發現有人欲與自己談話,可主動詢問;第三者參與談話,應以握手、點頭或微笑表示歡迎;若談話中有急事需離開,應向對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談話時若超過三人,應不時與在場所有人攀談幾句,不要同個別人只談雙方知道的事情,而冷落其他人。如果所談的問題不便讓其他人知道,可另約時間。
在交際場合,要給別人發表意見的機會,另一方面,在別人講話時,也應適時發表個人的看法。對于對方談到的不便談論的問題,不應輕易表態,可轉移話題。要善于聆聽對方的講話,不要輕易打斷,不提與談話內容無關的問題。在相互交談時,應目光注視對方,以示專心。別人講話不要左顧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視別處、老看手表等做出不耐煩的樣子,或做伸懶腰、玩東西等漫不經心的動作。
談話中要使用禮貌語言,如“你好”“請”“對不起”“打擾了”“再見”等。見面一般先問好,如“身體好嗎?”“最近如何?”“一切順利嗎?”分別時講“很高興與你結識,希望今后再見面”,“晚安,請代向朋友(夫人、丈夫等)致意”,“請代問全家好”等。
說話要言之有物
《周易·家人》有警示后來人說:“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不管是聽別人做講座、領導做報告,還是和周圍的人聊天,都會碰到言之無物、空洞乏味的時候,上面講得很熱鬧,下面聽眾卻覺得困頓乏味,嫌內容假大空,虛無縹緲,不知所云。聽眾最怕聽到的演講就是言之無物,抓不到重點的。
為什么會出現言之無物的情況呢?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談話者、演講者沒有很好地理解自己的演講內容。自己都不明白為什么要說話,怎么能期待會給聽眾一個內容充實、言之有物的演講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并不困難,簡單地說就是要很充分精心地準備自己的演講內容,在演講、講話之前比較透徹地理解問題,才能在演講時做到言之有物,有的放矢。
有一次,美國一個內閣成員對伍德羅·威爾遜總統簡短的演講表示贊賞,并問他需要花多長時間去準備。威爾遜告訴他說:“這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假如我講十分鐘的話,那么我要準備一個星期。”
從這個實例我們可以看到,重要場合說話前的事先準備是何等重要,要避免重要場合說話時出丑,就要事前做充分準備。
說話要會用比喻
在說話的技巧中,比喻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手法。它可以使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抽象的問題變得具體,枯燥乏味的問題變得生動有趣。我們不妨認真讀讀下面這兩則故事,看看能夠品味出什么妙處。
中國法學家王寵惠在倫敦的時候,有一次參加外交界的宴會。席間有位英國貴婦人問王寵惠:“聽說貴國的男女都是憑媒妁之言,雙方沒經過戀愛就結成夫妻,那多不對勁啊!而我們,都是經過長期的戀愛,彼此有深刻的了解后才結婚,這樣多么美滿!”
王寵惠笑著回答:“這好比兩壺水,我們是一壺冷水,放在爐子上逐漸熱起來,再到后來沸騰了,所以中國夫妻間的感情,起初很冷淡,而后慢慢就好起來,因此很少有離婚事件。而你們像一壺沸騰的水,結婚后就逐漸冷卻下來,聽說英國的離婚案件比較多,莫非就是這個原因嗎?”
還有一個故事是在紐約國際筆會第48屆年會上,有人問中國著名作家陸文夫對性文學是怎么看的。
陸文夫不失幽默地答道:“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禮品時,往往當著別人的面就打開來看。而中國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離開以后才打開盒子。”與會者發出會心的笑聲,接著是雷鳴般的掌聲。
可見,運用這種似乎與本體事物風馬牛不相及的類比物形成的奇妙比喻能使聽眾有新奇的感覺,也常常使我們的語言增色不少。
說話要善于抓人心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年齡小的時候,有父母、師長對我們的教導,長大一些又有朋友之間的交流,這都是談心。談心就是打開雙方的心房,通過良好的溝通促進彼此的理解,讓事情朝好的方向發展。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會談心呢?不見得。你也許可以高談闊論三兩個小時而面不改色,卻不一定會輕聲細語地談心,而后者有時候更適合解決問題。
下面我們就討論一些談心的原則。首先,制造談話的氣氛。營造一種和諧的氣氛,說句笑話,或講點讓人高興的事情,拉近了感情距離,效果就會好得多,哪怕煽情些也不傷大雅。其次,注意談話的態度,要親切自然,消除對方談話的戒心。如果對立情緒較大,可采取“冷處理”的方法,暫時延緩談話,或者“曲線交談”,從另外的事入手。在親切之余,要注意誠懇。再次,談話要有的放矢,目標明確,不能讓對方感到無所適從。最后,注意選擇方法,增強談話的效果。一位哲學家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根據談話對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可以直接奔向主題,也可以迂回進行。
這些原則和方法的核心在于清楚地認識談話對象,從談話對象的角度去決定溝通的方式和內容,所謂“談心要抓心”。
說話要恰到好處
中國是個講究中庸的國家,一切都力求做到恰到好處,過與不及都不值得提倡。現實生活中,與他人交談,恰到好處的原則也很重要,下面我們就從幾個方面來簡要談一下。
第一,對話是交際的基礎,有對話才有交流,有交流才能產生情感。一次成功的交談應像一場接力賽,每個人都是集體接力的一員,既要接好棒,也要交好棒,棒在自己手上時,要盡心盡力跑好,棒在他人手上時,不妨為之加油,為之喝彩。如果把交談變成一個人的獨白,盡管你講得眉飛色舞,口干舌燥,也沒有人為你鼓掌喝彩,所以能說善侃者切忌扮演“一言堂主”的角色。
第二,交談中,由于各人的閱歷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也不盡一致,觀點的分歧、碰撞、交鋒不可避免。這本是很正常的現象,如果一聽到對方提出不同的意見,就急迫地插話或打斷他人的話,欲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這樣必然給人留下狹隘偏激的印象。明智的做法應該是大度寬容,不要盲目排斥,人家觀點與你不一致,你可以說服或被說服,可以妥協,也可以求同存異。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集思廣益,才能使我們既長智慧,又得人心。
第三,在交談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表現欲,同時也有被發現、被承認、被贊賞的內在心理需求。如果只熱衷于表現自己,而輕視他人的表現,對自己的一切津津樂道,而對他人的一切不屑一顧,就勢必造成自吹自擂、自我陶醉的不良印象。
從以上三個方面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到注意恰到好處對交談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是“一言堂”,就會被人稱為“話簍子”,甚至會妨礙與他人的繼續交往。
說話要動聽入耳
交流總是雙向的,不論是在公共場合發表演講,還是和別人隨意交談,除了說話的自己(說話人)以外,還有說話的對象(聽話人)。為此,說話人不能想說什么就說什么,而要看對象,從對象的不同特點出發,說不同的話,從而創造一種和諧、融洽的氣氛,達到說話的目的。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他從前的一位苦朋友從鄉下趕來找他:“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蘆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兒當關,多虧菜將軍。”朱元璋聽他說得好聽,心里很高興。回想起來,也隱約記得他的話里像是包含了一些以前的事情,所以,就立刻封他做了大官。這個消息讓另外一個苦朋友聽見了,也去了。和朱元璋一見面,他就直通通地說:“我主萬歲!還記得嗎?從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們在蘆花蕩里,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著。還沒等煮熟,大家就搶著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湯都潑在泥地里。你只顧從地上滿把地抓豆子吃,卻不小心連紅草葉子也送進嘴里。葉子梗在喉嚨口,苦得你哭笑不得。還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葉子放在手上一把吞下去,才把紅草葉子帶下肚子里去了……”朱元璋嫌他太不會顧全體面,等不得聽完就連聲大叫:“推出去斬了!推出去斬了!”
兩個人說的是同一件事,可是因為說話的方式不同,就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人們在社交生活的實踐中,道理也是相同的。如何取悅你的談話對象是很重要的原則,取悅你的談話對象并不意味著一味趨附對方,而只是希望能夠更好地達到交流的目的。
說話要尊重他人
美國有位總統,有次批評他的女秘書:“你這件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個迷人的小姐。只是我希望你打印文件時注意一下標點符號,讓你打的文件像你一樣可愛。”女秘書對這次批評印象非常深刻,從此打印文件很少出錯。
身為美國總統,可算是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之一了,說話如此委婉、客氣,這是他好修養好氣度的體現。假如他換一種盛氣凌人的口吻喝斥:“怎么搞的!連標點符號都搞不清楚,虧你還是名牌大學畢業的!”只能讓對方反感,而達不到糾正對方錯誤的目的。
說話是一門藝術,這毋庸置疑。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有很多人說的話,立足點和出發點本來是不錯的,但由于不注意說話藝術,卻容易導致無謂的誤解和爭端。
人都是有自尊的,渴望獲得他人的尊重。我們要明白,大而言在社會中,小而言在團隊里,只有收入高低里、分工不同的區別,但絕對沒有人格的貴賤之分。捫心自問,我需要別人的理解和尊重嗎?同樣,這也正是別人所需要的。聰明的人就要先學會理解和尊重別人。
說話要善于尋找話題
與你剛認識的人在一起談話或與人談論你不認識的人,最好的辦法是從一個話題到另一個話題地試著說,如果某個話題不行,再試下一個。或者輪到你講話時可講述你曾經做過的事情或想過的事情,像計劃旅行或其他已經談過的話題。不要對片刻的沉默感到慌張,讓它過去即可。談話不是競賽,不用像跑步一樣拼命地沖到終點。
當你發現在聚會上坐在你身邊的是個陌生人時,在開始“釣魚”之前最好先介紹一下自己,然后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開始交談。如果你是個很靦腆的人,在參加聚會之前就可在腦子里先想好話題。如果有人已經告訴你一些關于他的消息,你可以說:“我知道你的球隊在上星期的決賽中獲勝了,一定很精彩。”如果你對他一點都不了解,可以說:“您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諸如此類,從他的回答中你可以開始話題。可以問他住在哪、從事什么職業等。非常簡單,要注意給他說話的機會。
另一個重要的(也是立竿見影的)開場白是征求建議。問他任何方面的觀點都是穩妥的:政治、體育、股市、時尚和當地新聞都可以,但不能是已經問過的或將引起爭論的話題。
上面介紹的兩個與陌生人開始談話的辦法,都是在講不要避開話題,學會主動引導陌生人。只有一方適度的主動才能讓交流繼續下去,當然如果你是一個靦腆的人,就要勇敢些,或許你開啟了一扇大門,迎接你的就是一片好景色,你要做的也僅是開啟一扇門而已。
說話要真誠懇切
說話的魅力并不在于你說得多么流暢,滔滔不絕,而在于你是否善于表達真誠。最能推銷產品的人并不一定是口若懸河的人,而是善于表達真誠的人。當你用得體的話語表達出真誠時,你就贏得了對方的信任,建立起人際之間的信賴關系,對方也就可能由信賴你這個人而喜歡你說的話,進而喜歡你的產品了。
不僅推銷員講話如此,就是日常說話也是同樣道理。講得最順暢的演講不一定就是好的演講,這種演講雖然流暢優美,但是如果缺少誠意,那就失去了吸引力,如同一束沒有生命力的絹花,很美麗但毫不鮮活動人,缺少魅力。因此,把你的真誠注入日常交流之中,把自己的心意傳遞給對方,當聽者感受到你的誠意時,他才會打開心門,接收你講的內容,彼此之間才能實現溝通和共鳴。
說話要自然大方
姿態的表現是你內心的外露。有的人,舉手投足都會引起人們的反感,即便從他嘴里說出再確鑿的事實,聽的人也會給他說的話打折扣。有許多事情,就是由于說話的人不拘小節而影響了溝通的效果。與人交談最適當的態度就是自然、隨和、親切、真誠。
大多數人站在眾多人面前開口說話,都會有程度不同的緊張感,雖然稍為口吃會增加聽眾對你的信賴感,但過度的話,情形就會大不相同了。要在大庭廣眾面前自然、流暢地說話的確不容易,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考驗。
產生緊張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面說的本身的心理因素外,還包括外界的一些因素。以演講者為例,會場的氣氛、環境、聽眾的感覺和表現都是影響演講者的重要因素。有時候,一個人的羞怯或緊張似乎很難消除,這也是與人交往的最大絆腳石。
面對這種情況,你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要清楚作為一個演說者,你個人的狀態對聽眾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千萬別把自己逼入自己制造的模子當中,使自己看起來緊張不安。一旦你能在人群中隨意自如起來,就不可能再退縮,就能以正常的平日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有許多人,通過呼吸來調整自己的緊張心態。改變發聲只是消除緊張的一種方法,而且這種方法要訓練相當長的時間。有時候會突然涌上一股緊張情緒,如何消除這種突發的緊張感呢?這就需要你的聰明才智和應變能力,即能否把你的緊張變成一種幽默。
每個人只要能正確認識自己,清醒面對形勢,再加上聰明才智和敢于自嘲,就會圓滿達到溝通的目的。
說話要大膽表達
你自認為不善于表達嗎?請不要為此煩惱,這是很正常的,你并不比別人遲鈍,世界上哪有天生就辯才無礙的人呢?如果真有的話,那他不是天才,就是個愛出風頭、思慮不周的人。
所有的人一開始都無法在眾人面前暢所欲言,但是后來,有的人能成為著名的雄辯家、演說家,有的人卻還停留在原地毫無進步。那些成功的人,大多能冷靜地分析出自己的缺點所在,知道什么該加強,然后,誠心誠意地說出自己準備好的話,這樣才能讓聽者感動并付之會心一笑。
有些膚淺的想法,經常會成為自己表達的絆腳石。真正的秘訣是,在上臺說話之前告訴自己:“我就照這個方法說吧!”下定決心之后,你就可以很輕松地說出來。很多時候我們只需要一點點勇氣和決斷,而不是懦弱地站在那里,不知道該往何處走。
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遇見一群陌生的人,用什么態度去面對完全取決于你自己,那何不充滿勇氣,放手一搏呢?最壞的結果又怎么樣呢?
說話要謙虛謹慎
有些人很自豪于自己的說理能力,很擅長在自己的談話之中運用三段論法及辯證法,自以為所說的話是井然有序而且沒有破綻的。然而,經常把別人批評得體無完膚,周圍的朋友往往也被批評得避之猶恐不及,這樣一來,這種人就很難交到朋友。
世上有太多愛講大道理的人,這當中自然不乏口才特別優秀的人。清晰的口齒、滔滔雄辯的口才,的確能夠讓人覺得英氣煥發。實際上,這只是一種感覺,而不是具體的事實。對任何事都愛發表評議,是現代人常有的現象,并不是什么壞事,但這只不過是自己的感想罷了,還稱不上是完整的見解與知識。
這種人大多喜歡以自己的一知半解強出風頭,不過是“半桶水”的愛表現者。凡是善辯的人大多喜歡賣弄這種伎倆,結果形成了陶醉于自我而固執己見的性格。一心一意地想要扳倒對方,這樣只會摧毀彼此的情誼。
古圣先賢教導我們要“謙虛為懷”,并告誡我們“滿招損,謙受益”。要虛心聽取不同意見,聽取真正朋友的忠告。也可以在充分尊重對方人格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見解供其參考。不要遇事好為人師,以免弄得他人無所適從。
然而,過度謙虛又會形成另一種自我表現,也就是說,過度謙虛所產生的影響和自大夸張一樣。在有些情況下,過度謙虛反而會讓人感到不真誠。
說話要底氣十足
如果你能和任何人連續談上十分鐘并使對方頗有興趣,你便是很好的交際人物了。因為“任何人”這個范圍是很廣的,他可能是個工程師,可能是個法學家,可能是個教師,也可能是個藝術家,還可能是個打石工人。總之,無論三教九流,各種人物,你若能和他談上十分鐘,他還有興趣的話,真是不容易。不過不論難易,我們總不能不設法打通這難關,許多人常常因為對于對方毫無認識而相對默然,這是很痛苦的。其實如果肯略下功夫,這種不幸情形就可大為減少,甚至于成為不錯的交際家也并非難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雖是一句老話,但直到現在仍然適用,即首先要充實自己的知識。
當然不能指望一個胸無點墨的人在與人交談時能做到應對自如。學問是利器,有了這利器,一切皆可迎刃而解。你雖不能對各種專門學問皆做精湛的研究,但是常識卻是必須具備的。具備了一般的常識,再巧妙地運用起來,那么和任何人興致勃勃地談十分鐘都是不難的。你須多讀書、多看報,世界的動向、國內的建設情形、科學界的新發明和新發現、世界各地的地方特點或人物特性,以及藝術新作、時髦服飾、電影戲劇作品等,皆可從每日的報章和每月的雜志中看到。誠能如是,并靈活運用,則應付各種人物,都會游刃有余。
會說還要會聽
交流固然十分重要,但有時候,做一個聆聽者更能夠給你帶來意外的收獲。
聆聽越多,你就會變得越聰明,就會被更多的人喜愛,就會成為更好的談話伙伴。一個好聽眾總能比一個擅講者贏得更多的好感。
當然,成為一名好的聽眾,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這里我們有幾點建議可供參考。首先,注視說話的人。對方如果值得你聆聽,便應值得你注視。然后,靠近說話者,專心致志地聽,讓人感覺到你不愿漏掉任何一個字。接著,學會提問,使說話者知道你在認真地聽。可以說,提問題是一種較高形式的奉承。我們都經歷過這樣的場面吧:上大學的時候,如果教授在上面做完演講,聽眾沒有一個問題,那是何等的尷尬。還要記住不可打斷說話者的話題。無論你多么渴望一個新的話題,也不要打斷說話者的話題,直到他自己結束為止。最后,做到“忘我”。你始終要明白——你是個“傾聽者”,不要使用諸如“我”“我的”等字眼。你這么說了,就意味著你不得不放棄聆聽的機會,注意力已經從談話者那里轉移到了你這里,至少,你要開始“交談”了。
在一項關于友情的調查中,調查結果讓所有調查者都感到十分意外。調查結果顯示,擁有最多朋友的是那些善于傾聽的聽眾,而不是能言善辯、引人注目的演說家。其實,這也沒有什么不可思議的。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表達自己。聰明的聆聽者能夠讓說話者有充分的表達機會,自然就更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
傾聽也許是最簡單有效的贏得信任的手段了,所以要學會做個聰明的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