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騰訊產業森林:AI時代的創業密碼作者名: 張孝榮本章字數: 3734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16:37:21
“技術決定一切”
入行20年以來,業內一直有兩種聲音爭執不休。一種認為,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社會進步;另一種則相反,認為社會發展出現了新需求,于是產生了新技術。由于早些年從事市場工作多一些,筆者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后一種聲音。但非常意外的是,隨著工作時間的增加,筆者竟然推翻了自己的認識,越來越多地接受前一種觀點。
轉變的原因是什么?舉個例子,如iPhone手機,在喬布斯之前,從來沒有哪個市場提出自己對智能手機有極大的需求。iPhone手機匯集了許多創新型技術,作為一款石破天驚的創新產品,一問世就獲得了廣泛歡迎,從而推動3G、4G和移動互聯網應用的爆發。
其實,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科學的技術化和社會化已經成為這個歷史時期的顯著特征。到了20世紀,美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技術決定論思潮,認為科學技術的作用是巨大的、無窮盡的,把科學技術當做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尤其是電子和計算機等信息技術爆發后,更是讓許多西方的未來學者認識到,人類社會將要經歷一次深刻的、巨大的社會動蕩,這次“動蕩”結束后,將會迎來一個以科學技術為先導的新的時代——技術革命。技術革命將極大地改變社會制度并取代社會革命。
當前,技術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已延伸到現代社會的各個角落,包括人在內,都成為技術的目的。技術社會并非憑空而來的產物,國內外學者對此已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對技術的追問》中明確地指出了現代技術社會所具有的特征,“技術時代的人類以一種特別顯眼的方式被迫逼入解蔽之中,現今人類生活在被現代技術所籠罩的座架之下,技術所體現出的自主性,似乎將一切都置于它的掌控之中”。
那么,技術與社會是什么關系?
1929年,凡伯倫(Thorstein Veblen)提出了技術決定論,這個理論建立在兩個重要原則的基礎之上:一是技術是自主的,二是技術變遷導致社會變遷。
不難發現,前者依靠內部邏輯發展而不受“外力”干預,如牛頓定律、薛定諤方程;后者即技術決定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等,如突飛猛進的3C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控制技術的合稱)帶來了全球化。
美國學者蘭登·溫納則進一步強調,“技術自主性所體現的是一個逆適應(Reverse Adaptation)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技術的自我產生、自我延續、自我實現的自主思想得到了最明確的展現”。即人變成了技術化的人,社會變成了技術化的社會,一切都由技術在操控。
1904年,在凡伯倫發表《企業論》并提出了技術決定論的基本思想后,隨著工業大生產的發展,技術人員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他們逐漸代替企業家成為社會的掌權階級。
1939年,熊彼特在《經濟周期》一書中提出的創新理論使之與經濟相結合。各個時期的經濟波動與生產技術革新都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系,每個周期都與特定的創新結合在一起。生產技術變革決定著資本主義經濟的周期波動。
其后,技術決定論進入了多元化發展的時期。
20世紀40年代,C·E·埃爾斯提出科學技術標準論,提出以是否符合科技進步的原則作為判斷與衡量一切事物是否具有合理性、歷史進步性的標準。
20世紀50年代,羅斯托提出經濟成長階段理論,認為應當以生產技術水平作為劃分社會發展階段的主要標準。
羅斯托依據現代經濟理論,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用歷史、動態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狀況,指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要經過六個階段的理論。每個社會都要經過六個階段:傳統社會階段、準備階段、起飛階段、趨向成熟階段、大眾消費時代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
傳統社會指牛頓之前的社會,該階段生產力低下,技術長期停滯,變革緩慢,社會結構單一,人們依靠傳統的生產方式而不去開拓新領域。準備階段主要是從“傳統社會階段”向“起飛階段”過渡的時期,是人類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的前夕,是持續增長的過渡時期。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期,現代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已轉化為新的生產力。羅斯托又指出,在這個時期政府要建立一個全國統一市場,促使經濟擺脫自給自足的區域性特征,建立現代財政制度以便應對現代化所需的資金,還必須制定現代化政策等。
20世紀60年代,加爾布雷思提出技術階層理論,該理論認為由于科技發展的推動,當今美國已從傳統工業社會進入“新工業國”階段。在“新工業國”中,科學技術已經代替資本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由于權力總是歸于最重要生產要素的擁有者,因此企業及社會的權力也隨之從資本家手中轉移到掌握科學技術知識的“技術階層”手中,科學教育界成為社會革新的主導力量。
20世紀70年代,美國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電子信息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技術決定論進入了高潮時期。
1970年,布熱津斯基出版《兩個世紀之間——美國在電子技術時代的作用》,總結了技術革命理論。在新技術革命推動下,美國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電子技術時代,其特征是科學技術,特別是電子技術,已經成為決定生產方式、社會結構、價值觀念及全部社會生活的基本因素。
同年,托夫勒出版《未來的震蕩》,提出了新技術革命理論。書中論述了迅速發展的新技術革命浪潮對美國原有社會結構的沖擊與震蕩,闡明了人們將如何改變傳統觀念與生產、生活方式,從而適應新技術革命的挑戰。
托夫勒是美國著名的戰略家和未來學家,他在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中總結了人類社會的整個發展進程,涉及科技、社會、信息和心理等諸多領域,從“技術決定一切”的視角出發,勾畫了“技術社會形態”。他把人類社會發展歷程劃分為三個階段:農業階段、工業階段和以信息科技為主導的新興階段。
站在科學技術與人類社會發展關系的視角,來考察技術革命對社會歷史進程的影響。托夫勒指出,人們從近代技術中總結出人類物質文明的三大基本要素,即材料、能源和信息,這三大要素在原始技術中也存在并且同時起作用。它們在人類技術、生產工具的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遵循著材料、能源、信息的秩序依次突顯出來。因此,在他看來任何一種“文明”或“社會基本結構”基本上都是由“技術領域”、“社會領域”和“信息領域”這三個部分組成的。其中,在這三大領域中,“技術領域”是起重要、決定作用的,因為它的特征決定其他領域的狀況,其他領域的形成一般都是首先適應于“技術領域”。如果“技術領域”發生變化,隨之就會引起“社會領域”和“信息領域”的相應變化,進而導致社會基本結構的變遷。
1973年,著名的未來學家丹尼爾·貝爾出版《后工業革命的來臨》,提出后工業社會理論。他認為,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美國和西方國家已經進入了后工業社會。過去馬克思是把生產資料所有制作為社會的核心因素(中軸),而在后工業社會中科學技術已無可爭辯地占據了核心地位,“技術是后工業社會的一個中軸”。
丹尼爾·貝爾把社會劃分為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后工業社會三個階段。后工業社會的結構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在經濟上產品經濟向服務性經濟過渡,專業、技術性階層趨于主導地位。其次,發展科技、理論知識成為社會的核心。最后,智能技術是領導和決策的基礎。在這些特征中,科學技術在后工業社會中起核心作用,被稱為“中軸原理”。
技術決定論從本質上很好地描述了西方近現代文明的特征,并且伴隨著近代西方國家的殖民活動,幾乎被所有國家認可。
我們需要注意到,技術決定論建構的背景是近代以物理學為代表的新科學。新科學成為技術決定論的背景,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它在知識上有巨大的優越性,另一個是它具有巨大的實用價值。
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西方國家產生了“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的研究思潮。這種思潮從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和社會科學三個方面綜合考察當今世界出現的復雜性問題。
進入21世紀后,技術特有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使人們對技術導致的問題更加敏感,即對“技術與社會”問題的關注,包括技術后果所對應的責任問題、科技工作者所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及技術的價值與倫理問題等。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下,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與深度向前發展。人類文化形態、認知體系、價值觀也在科技的推動下發生蛻變,形成一種“科技/社會”的格局。
技術與社會是雙向互動的關系,技術在當今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每一次技術的變革都會帶來社會各個領域的巨大變化,進而推動社會的發展。
在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技術創新帶來的深刻變革正在重構社會的文化形態和商業生態,人們的價值觀也隨之改變。技術社會賦予了技術以社會屬性、技術文化屬性、技術價值屬性及技術商業屬性。美國學者懷特認為,人類生存方式的文化結構自下而上由底層技術系統、中層社會系統和上層觀念系統三個亞系統構成,由此可見技術系統是基本的和首要的驅動因素,決定社會系統和文化系統的形成。
因此,無論是研究經濟,還是社會發展,我們都必須關注技術本身,關注技術發展的社會機制,關注技術的社會功能。
在我們主流的觀點中也存在著技術決定論的因素。我們認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一個因素。科技的迅猛發展,是生產力方面的革新,即生產力革命,要實現社會制度方面的飛躍不是單純的生產力革命,而是實現這種飛躍的社會革命。
目前,我國正處于新的技術變革周期中,移動寬帶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成為新一輪創新創業的活躍陣地,借助“雙創”經濟的創新創業浪潮,新興技術的崛起和快速發展將重塑社會的認知方式、價值觀及文化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