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技術社會的三要素

如何從商業角度看待技術社會?

技術系統是人類征服自然、滿足物質需求的手段,生產工具是這個系統的根本標志。

在技術與社會的關系上,技術決定論是西方社會近現代高速發展的綱領,美國學者懷特的一段話,做了一個形象表述。

懷特認為,作為人類生存方式的文化是一個具有內部結構的大系統,這個系統由居于結構底層的技術系統、居于結構中層的社會系統和居于結構上層的觀念系統這三個亞系統構成。

他寫道:“我們可以把文化系統分為三個層次……這些不同的層次表明了三者在文化過程中各自的作用。技術系統是基本的和首要的,社會系統是技術的具體應用和體現,而哲學則在表達技術力量的同時反映社會系統。因此,技術因素是整個文化系統的決定性因素。它決定社會系統的形式,而技術和社會則共同決定著哲學的內容與方向。當然,這并不是說社會系統對技術活動沒有制約作用,或者說社會和技術系統不受哲學的影響,事實恰恰相反。不過,制約是一回事,而決定則完全是另一回事。”

按照技術決定論的視角,第一,觀念系統和社會系統的價值就在于推動和促進技術系統的發展,凡是能夠推動和促進技術系統發展的就是好的觀念和社會,反之不然。第二,判斷社會進步的根本標志就是生產工具的發明和變革。第三,美好等于生產,生產得越多、越快,人類的幸福就越多。

站在今天的時間維度上來解讀技術決定論,我們認為,構成技術社會的要素至少包括三個:技術創新、技術商業和技術文化。

技術創新,本書主要指以AI等信息技術的創新,包括開發新的信息技術,或者將已有的數字網絡技術進行應用創新。科學研發是技術之源,技術創新是產業之源,技術創新建立在科學原理的研發基礎上,而產業創新主要建立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

技術商業是促進技術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技術創新通過交易才能衍生出商業價值,轉而應用于社會各個領域,它的核心是知識產權,提供全面而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才能賦予技術創新不斷發展的動力,促進國民經濟增長。

技術文化即由技術創新和應用所形成的各種共同體中的認知方式和價值觀。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生產方式的變革改變著傳統的學習、生產力和行為表現,機器開始與人交流并在某些領域取代人類進行工作,衍生出科技時代獨有的技術型社會文化。技術文化首先關注的是以技術和技術交往為中心的交往實踐共同體。

要素之一:技術創新

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1912年《經濟發展理論》中指出,創新是指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這種新組合包括引進新產品、引用新技術、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等三個層面。

引用新技術,作為熊彼特創新組合的三要素之一,可以進一步延伸為技術創新。AI技術創新包括產業核心技術創新和產業應用創新。

從產業核心技術創新來看,借助算法、芯片和數據能夠實現人工智能自我的不斷超越。通俗地講,人工智能就是讓機器實現原來只有人類才能完成的任務,甚至未來超越人類能夠完成的程度。人工智能基礎層的核心是人工智能芯片,比如GPU、FPGA、ASIC及類腦芯片。人工智能核心的芯片和傳感器的數據是未來大數據的核心,因此不管是巨頭公司還是初創公司都嘗試在AI基礎層的處理器/芯片上加強研發力度,掌握核心技術。

與人工智能匹配的芯片技術正處于高速發展期,技術正在走向成熟。第一,基于GPU處理器的AI芯片取得突破。英偉達公司研發的GPU可以大大加速AI算法;第二,神經計算芯片性能提升,谷歌公司推出的基于刺激驅動的自主神經芯片TPU性能提升、功耗降低到GPU的10%;第三,類腦計算芯片發展迅速。IBM公司推出的ThureNorth類腦計算芯片、清華大學研發的“天機芯片”成為我國首款超大規模神經形態類腦計算芯片。此外,英特爾公司也加速布局人工智能芯片。

從產業應用創新來看,人工智能在技術層和應用層領域也在不斷突破。我國有600多家創新企業正致力于AI技術層和應用層的研發,在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及人臉識別等領域取得顯著進步,圍繞語音、圖像、機器人、自動駕駛等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創業大量涌現,人工智能迅速進入發展熱潮。相關技術開始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市場,特別是在交通、醫療、工業、農業、金融、商業等領域應用加快,帶動了一批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產品的突破式發展,給傳統行業帶來深刻的產業變革,進而有望重塑全球產業格局。但對于人工智能的應用來說,技術平臺、產業應用環境、市場、用戶等因素都對人工智能的產業化應用市場有很大的影響。在這一輪的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中,自動駕駛、智能醫療、智能安防、服務型機器人、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能娛樂等應用成為全球人工智能市場的熱點。

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現已取得實質性的技術突破。在2000年,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發了一款可以識別和模擬人類情緒的機器人Kismet;在2009年,谷歌開發了一款無人駕駛汽車并于2014年成功通過自動駕駛測試;在2012年,吳恩達利用大型神經網絡于千萬量級網絡圖像中成功識別一只貓的圖像;在2017年,騰訊在醫學領域推出AI產品“騰訊覓影”,輔助醫生篩查早期食道癌。

人工智能創新創業活力顯現,技術社會加速推進。一批AI創業者正在利用AI技術成為新興的創新創業力量。2010年以來,我國人工智能領域創新創業逐漸進入爆發期,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增長迅速,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業公司和投融資機構涌現,引起公眾的注意。據數據顯示,2017年創新創業活躍的北京、長三角地區、廣東地區聚集了占全國84.95%以上的人工智能企業前瞻產業研究院《我國人工智能行業投資現狀及趨勢分析》,2017.2。http://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170407-4adc73fb.html。。創業企業在人工智能細分市場的創業項目主要集中在計算機視覺、智能機器人、智能家居、醫療AI、智能倉儲和圖像識別等領域。2017年8月,剛剛完成A輪融資、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智能芯片公司“寒武紀”成為行業追逐的熱點。“寒武紀”公司未來的目標是研發AI芯片的計算效率提高一萬倍,而功耗降低一萬倍。成立于2016年的深鑒科技公司研發的“深度壓縮”技術可以將神經網絡壓縮數十倍但依然保持較好的精度。憑借“深度壓縮技術”,深鑒科技公司于2017年獲得千萬美元A輪融資。

人工智能作為技術社會最具代表性的技術創新成果,給整個社會帶來的影響已經逐漸顯現,技術創新引領的社會面貌煥然一新。在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上,創新創業者奔赴技術變革的前沿領域,推動我國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加速我國向技術社會轉型,技術社會轉型又將帶動技術文化創新和技術商業發展,由此產生良性的循環。

面向未來10年思考,可以發現,實現人工智能產業自身的創新并應用到具體場景中將是技術社會發展的關鍵點。在可預見的未來的智能IoT時代,所有的智能終端都將植入智能芯片,未來不再是云計算一統天下,智能計算、認知計算、網絡計算、邊緣計算將大行其道。這一切有賴于進一步加強技術創新,方能到達可預見的技術社會的未來。

要素之二:技術商業

熊彼特認為,“只要發明還沒有得到實際上的應用,那么在經濟上就是不起作用的”。因此,新工具或新方法的使用在經濟發展中起到作用,最重要的含義就是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

技術創新最終要通過商業化的方式實現經濟價值,進而源源不斷地激發出創造新價值的社會動力。技術商業化的過程是通過鼓勵技術交易和技術授權等方式而產生的創新擴散活動,而創新擴散能通過技術創新產生新的經濟價值。

技術商業分為技術交易和知識版權交易兩個方面,它們都屬于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成商業價值的方式(如下表所示)。技術的演進和創新動力離不開商業的力量,技術商業化的重點并不僅僅在于技術本身,還在于技術商業化的過程。利用資本市場等要素的力量,培養商業運作和產業化落地的意識對于技術商業化至關重要。我國正在進入技術商業化加速推進的時代,而從產業發展的全過程來看,從技術原始創新到成果轉化落地,再到商業化拓展,一個完整的技術商業化全過程將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根基。

在技術社會中,創新創業者尤其要關注技術商業(技術交易、知識版權交易)所帶來的經濟價值和商業價值,利用技術商業的保護壁壘減少創業道路上的阻礙。

與美國市場相比,我國的技術商業還處于發展階段,知識產權保護不完善。以專利技術為例,全球知名的互聯網科技公司時常被各種商業侵權所困擾。近年來,國外創業公司的專利之爭也屢見報端,2016年美國舊金山兩家可穿戴健康監測跟蹤設備的創業公司Fibit和Jawbone發生專利紛爭,Fibit指控Jawbone侵犯心率檢測儀和監測身體活動量兩項專利,最終Jawbone在專利紛爭中以失敗告終。我國在技術社會崛起的進程中,互聯網初創企業要有知識產權的戰略性思維,規避惡意的知識產權競爭。

對于互聯網創業企業來講,在創業初期更應當重視核心技術的戰略性地位,并為核心技術申請專利保護。專利的重要性能夠為創業公司創造不可估量的價值,包括競爭價值、商業價值及市場領先價值。

我國正處于技術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在“互聯網+”、“雙創”經濟、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一系列前瞻性布局上,技術的商業化是技術社會進程的有力保障,激發潛在的創新創業勢能。

要素之三:技術文化

AI技術文化可以寬泛地理解為以現代AI技術、數字通信網絡、計算機等科技設備為載體的技術能力,改進人類學習、生產和社會行為的表現。正如過去20多年中,以互聯網為主導的信息技術構成了一種新的文化體系,而這種文化體系又重塑了整個社會。AI技術也將成為一種新的自律力量,按照自己的邏輯前進,支配并決定著人類社會的發展。

從創新創業的角度來看,技術文化關注的是以技術和技術交往為中心的交往實踐共同體。這些所謂的共同體(Community),在社會學意義上是指“社會中存在的、基于主觀上或客觀上的共同特征(這些特征包括種族、觀念、地位、遭遇、任務、身份等或相似性)而組成的各種層次的團體、組織”。

我們認為,在AI時代,技術文化實踐共同體的構成可分為三個組成部分。首先是創業共同體,包括創業家、技術創新者和發明家。其次是產業共同體,包括商業生態和產業森林。最后是技術的使用和消費意義上的消費共同體,主要由平臺和社區構成。

首先,創業共同體的核心特征表現為創業家精神。

創業家精神,也翻譯為企業家精神,但英文Entrepreneurship的含義要比中文“企業家”豐富得多。創新活動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創業家的創造力。經濟學家熊彼特指出,這里的創業家與只想賺錢的普通商人和投機者不同,個人致富只是他的部分動機,而最突出的動機是“個人實現”,即“創業家精神”。熊彼特認為創新必須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強調先有發明,后有創新,發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發現,而創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應用。

創業者、技術創新者和研發共同體等多主體結合構成了創業共同體的智力基礎和創新能量的來源。創業共同體依靠技術創新創造出具有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的新產品和新服務,推動技術文化的變革,其中創業家精神發揮重要的驅動作用。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則進一步強調,創業家精神中最主要的是創新,創業家的領導能力可以與管理能力等同,他認為“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是創業家在經濟上的冒險行為,企業就是創業家工作的組織”。因此,在技術社會中,創業家精神也成為技術文化的重要內容。

其次,產業共同體的核心元素表現為以技術創新為載體的新型商業文化要素,包括商業生態和產業森林。

美國學者James F. Moore在其l996年出版的《競爭的衰亡》中,借鑒生物學中的生態系統要義,創造性地提出“商業生態系統”這個全新的概念來描述當今市場中的企業活動。

商業生態系統作為一種新型的企業網絡,能充分體現企業間資源的相互協調和聚集,既暗示各業務之間的有機聯系,又隱含對外部合作伙伴的招攬,傳遞了非常積極、正面的信號。“應用型公司值十億量級,平臺型公司值百億量級,生態型公司值千億量級”的說法也形象地揭示了生態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稀缺性和無可比擬的價值優越性。

產業森林由多個商業生態組成,各生態系統中處于不同生態位的企業和個人在核心企業的帶領下,以互聯網技術為紐帶,通過資源共享、信息互通、能量傳遞,共享一套依賴關系,形成一個互相協同、共生與互生的價值網絡。

產業森林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行業界線,通過跨界融合,把不同的行業連接為一個整體,從而增加各自的市場機會。產業森林中各個商業生態之間不是食物鏈上“吃”與“被吃”的關系,而是互相協作、資源共享、互有競合的關系。

在產業森林中,核心企業與生態企業共同應對復雜的商業環境,實現大規模化的社會化協同。產業森林中的一個生態出現問題,其他的生態資源可以為其匹配相應的資源,實現產業森林中各生態的互補。

產業的發展需要借助分布于各個產業的商業生態型企業,甚至是產業森林型的商業巨頭共同推動,加速整個互聯網行業及“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核心企業在產業共同體中始終處于引領作用,通過技術優勢、資源整合能力、外部網絡性優勢,帶動產業森林里的創業個體、創業群體和商業生態共同體協同進化,從而應對復雜、激烈的競爭環境。以互聯網行業為例,互聯網領域創新創業者要積極尋求商業生態型合作伙伴和產業森林型的互聯網核心企業,加入競合有序、資源互補的生態網絡,從而增加競爭優勢。

最后,消費共同體的核心元素表現為技術使用和消費意義上的新興社會文化。

在技術使用方面,人工智能是目前最先進的科技之一。人工智能與文化產業的融合,集中體現在軟件/平臺、視覺識別系統、可穿戴設備、游戲操控平臺、虛擬現實、精準營銷、電商零售、影視、創作/翻譯等行業。在消費意義方面,互聯網時代的文化本質上基于互聯網平臺,上面的文字、圖片、視頻和各種其他信息則越來越趨向于由用戶提供。科技在文化領域的介入呈現出更加開放、去中心化、大規模定制化、多元化和個性化并行的技術文化。比如Web 2.0文化、網絡游戲文化。在AI時代,每個人包括機器,都有能力去自由傳遞信息、構建文化,這在過去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AI時代技術創新使得機器為人類推薦個性化信息,機器與人類對話和游戲等成為可能,傳統的文化形態開始被顛覆,技術文化呈現全新的發展氣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江市| 安仁县| 镇远县| 正阳县| 县级市| 虞城县| 靖远县| 大名县| 屏边| 清水县| 宁明县| 南宫市| 益阳市| 兖州市| 格尔木市| 修文县| 宁阳县| 大余县| 特克斯县| 玉林市| 清苑县| 沐川县| 琼结县| 旬阳县| 介休市| 黄山市| 青田县| 临安市| 潞城市| 阳高县| 文化| 三门县| 应用必备| 栖霞市| 伊川县| 葫芦岛市| 汾阳市| 平利县| 洞头县| 资中县| 连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