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學與人生: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心理
- 李妮 陳公義
- 1243字
- 2019-01-04 21:07:59
前言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總體表征,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傳承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思想與精神的總稱。它是以老莊道家文化,孔孟儒家文化,法家、墨家、兵家等多元思想包容融通的各種民族文明。中華文化綿延統領世界漢文化圈五千多年,其旺盛生命力的源泉在于:能夠合理協調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保證了個體與群體的聯動發展;能夠合理協調當前與長遠的利益關系,保證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以開放、包容與融合為特征的文化體系,保證了不斷自我更新與完善的旺盛生機,是維系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
1998年美國心理學年會上,馬丁·塞利格曼首次從理論上提出積極心理學,并積極倡導積極心理學運動,積極心理學開始受到世人關注。它倡導人類要用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做出新的解讀,主張以人的積極力量、善端和美德為研究對象,通過激發每個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實際的或潛在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使每個人都能順利地走向屬于自己的幸福彼岸。其積極人性論,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真正恢復了心理學本來應有的功能和使命,又吸取傳統主流心理學在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優勢,對人本主義心理學有所創新和超越,成為當代心理學一股重要的影響和推動力量。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積極的情感體驗,如幸福感、滿足感、幽默、愉悅、歡樂、希望、好奇心、謙虛、審慎等,利用各種現有的方法探討這些積極情感體驗的機制和影響;二是積極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質,如自尊、創造、努力、寬恕、勇敢、堅持、熱情、善良、愛、正直、領導能力、合作能力、自制、感恩、虔誠等,探討這些特征和品質的形成過程;三是積極的社會制度系統,如積極的工作制度怎樣促進和諧的工作環境,積極的家庭關系怎樣促進個人的成長等。積極心理學與其說是一個學派,還不如說是一種理論和態度的取向,是一種對人性理解的人文傳統。通過對人類的積極品質和美德進行研究,建立正確和積極的心理,幫助人們走向幸福,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幸福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使公眾稱心如意。而這些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蘊藏著豐富的積極教育、積極人生、積極品質培養思想,它們都與積極心理學思想高度契合相融。
中華傳統文化在其輝煌的發展進程中,積累了豐厚的積極心理學思想,許多內涵互有異曲同工之妙。積極心理學如何與中華傳統文化互動融合,可以說是一項任重道遠的艱巨工程。我們試圖將積極心理學與中華傳統文化結合起來進行探討,以期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華民族化的積極心理學。
季羨林先生說:“從世界文化的發展趨向看,中國文化包括中國道德的精華,在21世紀的將來,會在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們可以推斷預測,中華傳統文化之積極心理學研究成果,對每個人的人生具有強大的啟迪與指引作用,未來必將能夠促進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當然,中華傳統典籍中,難免存在個別消極、不足和時代局限性的觀點。這些需要我們在閱讀、學習及研究時加以識別,去蕪取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