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學與人生: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心理
- 李妮 陳公義
- 1930字
- 2019-01-04 21:07:59
序
“方塊”漢字,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的、現在使用人數最多的、歷史最悠久的語言文字。我們今天看到且能認讀的最早的是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說明漢字那時已是相當成熟、相當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綿延了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變成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在當今世界上的各種文字系統中,是絕無僅有的表意系統的文字,具有集象形、形聲和釋義三者于一體的特性。正因為漢字具有這樣的特性,所以盡管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變化,漢字仍是世界發展至今最穩定的文字系統,對周邊國家的影響也非常巨大。漢字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是造就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根本。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一支從古至今沒有中斷過的文明系統。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文明曾經創造出了長期領先于世界各國的高度發達的文明成果,對世界的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可是當歷史的車輪駛入近代,特別是從16 世紀以后,中國的科學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越來越大, 國家、民族地位一落千丈,中華民族遭受了一系列的屈辱欺凌,飽受了一段落后挨打的深重苦難。為什么中國在近代社會一度衰退呢?很多人在探討這個問題時,從傳統文化、教育制度上列出了這樣或那樣的弊端,大有要把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全盤否定的架勢。但是只要仔細想一想,傳統文化不只是在近代才產生的,而是已經存在幾千年了,這期間為什么古代一千多年中華文明(包括科技)絢麗璀璨,唯獨近代幾百年就落伍了呢?因此,將近代中國落后的原因歸咎于傳統文化層面是存在問題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各方面發展突飛猛進,盡管目前還存在不少問題,但社會進步特別是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有目共睹、舉世矚目的,許多方面已經達到甚至引領世界先進水平。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越來越重視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的不斷上升,國內國際也形成了學習、研究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潮??梢赃@樣說,優秀民族傳統文化不但不是阻礙中華民族發展的因素,反而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繁榮昌盛的重要支撐,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不屈不撓、發憤圖強、自強不息的力量源泉。
積極心理學肇始于20世紀末的美國,由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在1998年美國心理學會年度大會上率先正式提出,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注意與研究,成為了當代心理學的一股重要力量。傳統心理學主要探討消極、障礙、病態心理等方面,積極心理學則注重主觀幸福感、美德、力量等積極心理因素的研究。美國積極心理學權威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認為,積極心理學久遠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東方的孔子、老子等先賢,在這些偉大的思想家的著作里,能夠找到與當今積極心理學家們提出的一模一樣的問題。在構建積極的社會制度系統方面,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重闡述了孔子關于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系觀點,孔子所標識出的六種關鍵的人際關系包括:1.君主與臣民,2.父母與子女,3.丈夫與妻子,4.年長者與年幼者,5.教師與學生,6.朋友與朋友??鬃诱J為除朋友關系外,這些人際關系都存在上下級關系,下級有責任服從上級,但只有在上級表示出對下級的慈善和關懷時才會如此??鬃拥睦硐胧菬o權者不是無原則地向控制權力的人默許臣服,而是要呼吁雙方的相互尊重。人際關系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從熟悉的關系開始擴展至國家和人民之間的關系??鬃雨P于美好社會的觀點,可以通過社會機構美德體現,如尊敬父母、熱愛他人、做正確的事情而不是做有利的事情、互惠(正是西方世界所推崇的金標準)、領導者遵循道德指引而非依賴武力進行統治。顯而易見,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從中華傳統智慧中汲取了豐富的養分,中華傳統文化中充滿了積極心理學思想內涵,非常值得我們開采挖掘,用于解決目前社會科學面臨的現實需求和理論供給不足的矛盾,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汗牛充棟。我們試圖從國學基石——儒家學說、道家經典中萃取有關積極心理學思想的精華,探討傳統知識分子之“士人精神”中蘊含的積極人格及影響;從最基本的傳統蒙學教育讀本如《三字經》《幼學瓊林》《增廣賢文》中,充分發掘中華傳統蒙學文化中的有關“積極教育”的要素;從傳統經典名著《三國演義》《西游記》和傳統戲曲中,用積極心理學理念,分析中華傳統文化對國人心理影響及其社會控制的作用。深入探討傳統文化與國人心理特質形成的關系,傳統文化中積極心理學內涵對國人的心理行為的影響;探討中國特質的積極心理品質形成條件,重新審視傳統倫理制度和思想,挖掘其積極的社會制度意義。從積極心理學視角來研究中華傳統文化,并和積極心理學發展成果相結合,形成有中國特質的人生內涵,以期在助推構建世界大同的人類共同體中發揮作用。
陳公義
2017年秋于岳麓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