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用菌六步致富寶典
- 曹德賓 張海蘭 劉鋼鋒
- 3102字
- 2019-01-04 20:24:30
第二節 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一、根據市場需求確定生產品種
商品生產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以銷定產,這也就是屬于企業內部的計劃經濟,一般生產者無論大中型企業,或者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抑或是散戶生產,大致是要遵循這個原則的。影響市場需求的因素很多,大致主要有以下幾項。
(1)經濟因素的影響 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差別,勢必會對總體消費產生絕對影響,發達地區對中高檔的品種或加工食品的消費偏多,消費檔次偏高,是必然的,也是情理之中的,而西部地區由于受到經濟收入的制約,消費中低檔次的產品居多,消費高檔品種檔次的較少,食用菌產品總體消費數量偏少,這也是情理之中的。
(2)文化因素的影響 通過我們對三十多年的研發實踐和調研分析來看,文化層次相對較高的消費者,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強,消費食用菌產品較多,個中原因,其實就是接受科學、懂得原理兩項為主,與收入水平并不是直接因果關系。
(3)消費理念的影響 對于食品消費,各地人們的理念有很大差別,即便是一個小區的居民,也會因自身因素如家庭教育、環境熏陶、接受能力等多重因素制約,而持有不同的消費理念,吃飽為主、吃好才行、健康為先、大快朵頤、口福為上、講究品位等千差萬別,因此,不要指望千人一面、一哄而上的搶購現象出現。
(4)地域環境的影響 這個因素很是重要,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區的消費一般都會有一個約定俗成的概念,比如南方人喜歡生猛海鮮,北方人熱衷煎炒燉煮等,但是,在食用菌的消費問題上,南到廣州深圳,北到哈爾濱,卻不約而同的都喜歡涮火鍋,這也算是若干年以來飲食界的一個奇觀。但是,除了火鍋以外,其它的食用方法依舊大不相同,比如,韓國消費者喜歡烤吃鮮菇,不加佐料,只在烤熟后蘸一點點食鹽,這就是地域的不同、消費方式的不同。
(5)外來因素的影響 幾十年來,國內的人口大遷移使城市人口暴長,主要的遷移就是“農民進城”。外來人口進城,自然為本地的建設和發展貢獻多多,但是,外來人口越多,對本地飲食文化的影響也就越大,加之外地進入本地的廚師多、餐館多,更是在不約而同地對本地飲食餐飲發生著同化,這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唯有順應潮流,享受美食,才是正確的思維。比如川菜大舉進入全國各大城市,使得本不喜麻辣的中北部以及西部地區,也都很快地接受了麻辣,這就是一種文化的同化,不足為怪。
二、根據技術水平確定生產品種
技術水平的高低,自然會影響著生產品種的選擇,因為這是生產和生產計劃的關鍵基礎之一,不要看到市場上哪個品種高價熱銷就盲目上馬倉促投產,因為,任何一個品種尤其是新品種的生產,必然有其一定的技術含量,絕非不費力氣就能搞出來的。大約十幾年前,白靈菇價格奇高,曾達到了60元/千克,使得一些人心跳加速,非搞不可,即便很快降到了10元左右的價位,大約是2004年前后,某些地方還在大量發展,其實,當時的發展就是盲目的、沒有根據的,技術普及力度嚴重不足,技術成熟度嚴重欠缺,技術人員更是從未接觸過該品種,其發展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對于該問題,我們的建議是:根據調研結果,進行嚴謹分析,然后制定科學、可行的生產計劃,如原料的選擇、配方的設計、人員的培訓以及市場的定位等,絕對禁止拍腦袋決策、拍屁股下馬的盲人騎瞎馬式的立項。
三、根據投資水平確定生產品種
投資水平直接決定了生產方式或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品種的選擇,比如,做生料栽培的,雖然投資很少,但是,可供選擇的品種也是很少,僅有平菇等,沒有多大的發展空間;資金稍多一些的,可以選擇做生料和部分發酵料生產,如可選擇雞腿菇、雙孢菇、草菇、姬松茸、大球蓋菇等品種,在此期間,可以根據投資水平確定生產方式或模式;如果投資量較大,則選擇品種的空間為最大,所有可供商品栽培的品種均可考慮(當然,還需要綜合考量其它因素如技術水平、市場容納等)。在此提請大家注意:尤其需要特別說明的一點是,在投資數量足夠,確定進行設施化生產或工廠化生產時,除了技術、管理以及市場等因素外,還必須保證資金鏈的正常運轉,這幾乎是血的教訓,謹記謹記。
四、根據發展計劃確定生產品種
食用菌生產企業或者散戶栽培,均應根據自己的生產計劃來選擇栽培品種,這是無疑的,其基本概念就是:生產計劃確定之前,業已進行了大量的市場調研、分析論證等工作,說明在確定生產品種之前是做足了功課的,一般來說,應該無意外地執行計劃。但是,現代社會中,市場也是受制于多項外部條件,比如國際方面的政治因素、國家之間的交惡、經濟的發展狀況及其狀態等,都會對國內的政治經濟各個方面發生著影響,有時候這種影響的力量還是蠻大的,有的甚至是不可逆轉的,因此,我們的生產計劃就應根據風雨來臨之前的風向進行及時調整,并且,這種調整越早越好,所以說,我們的計劃是應該執行,但是,宏觀上還是要進行滾動管理,不可墨守成規、死板教條。
五、根據發展趨勢確定生產品種
所謂發展趨勢,具體到食用菌產業來說,主要有兩大塊:第一,國際食用菌食品的轉向,第二,食品發展方向。前者是大的變化和發展趨勢,后者主要是一個民族習慣問題,但是,民族習慣也在被國際食品發展趨勢所裹挾或同化,絕對不可能是不變的。
說到這里,我們應該迅速建立起一個層次原則,就是:第一層次,起碼要跟上發展趨勢,隨著趨勢調整生產品種;第二層次,要提高觸角的靈敏度甚至有點先知先覺的意思,具體可參考本節四等相關內容,就是要根據風雨來臨之前的風向進行及時調整,而不是風雨過后收拾殘局;第三層次,應始終保持有一個引導市場的步伐,也就是培育市場、引導消費,使自己一直處于行業領導者的地位,這就需要生產者提高自身素質、強化創新意識,保持先進性,而不可能依靠任何外來因素。
六、根據經營計劃確定生產菌株
經營計劃,也是根據市場需求和企業生產計劃確定的,毋庸諱言,在企業的整個計劃中,經營計劃是花力氣最多、執行力最強、效果最難保證的,雖然大多數企業的經營效果尚好,但是,工作之初,卻都是難免有畏難情緒的。因此,我們一直強調:必須根據經營團隊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生產品種或菌株以及質量狀況,所有生產,均應根據經營信息進行調整,其實,這也是圍繞著市場進行生產的內容,只不過站的位置不同或者提法不同罷了。
七、根據經營計劃確定生產季節
該問題與本節六的問題極其相似,只是將具體的生產菌株變成了具體的生產時間,雖然看似事情不大,但是,牽涉的問題也是不少。比如,我們要出口香菇菌棒,計劃在10~20℃溫度階段于國外出菇,那么,應該使用中溫偏低型菌株,該菌棒的計劃出菇時間后推四個月是制棒加運輸和排棒,再后推三個月是制種時間,加起來就是大半年時間,如果不能在7個月以前開始制種,或者變換成了中高溫菌株,就不可能完成出菇計劃,或者出菇質量很差,進口方沒有完成預定的生產效益,勢必會導致下一步的合作受到影響,嚴重時該種影響會波及國家層面,引致政府間的不愉快。
八、根據溫候分析確定管理方法
所謂管理技術,多指出菇管理的具體操作,我們在很多培訓班上,曾不止一次地講過這樣一句話,就是:一個人在黑龍江省學會了開車,他去海南省可以以此有個飯碗;但是,如果在黑龍江省學了種蘑菇,到了海南省不一定有飯吃。看似是個笑話,實際上有一定的道理:前者雖然地區不同,如溫候不同、地貌不同、交通量也有差異,但其操作技術變化不大,一般很快即可適應;而后者,僅僅一個溫候條件的差異,如溫差小、濕度大的特點,足以令操作者手足無措了,不要說保障產量和質量,能夠出菇就謝天謝地了。這就是說,食用菌管理技術,必須具有相當高的靈活性,必須根據品種、季節、基料情況和屆時的溫度、溫差、濕度、風向以及風力等多種環境因素進行管理,絕非機械地按照書本要求的溫度、濕度等進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