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望、守護、守承工藝美術學術論文集
- 李紅梅 張嘉秋 裴朝軍
- 4101字
- 2019-01-04 15:30:44
磚雕在當代環境設計中的再設計模式探索
李湃
京城建興業置地有限公司
1 傳統磚雕藝術的歷史傳承
1.1 先秦磚雕藝術——早期雛形
磚作為一種重要的建筑材料,早在周代就已經開始使用,而磚雕則是伴隨著磚的普遍使用而產生并隨之不斷發展演變。磚雕是在青磚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圖案,用以裝飾建筑物的構件和墻面。當時磚的主要類型有方磚、條磚和空心磚三大類。方磚多飾有模印的繩紋、雙溝、方格等紋樣,主要用于鋪砌重要建筑的路面;條磚在早期用于鋪設下水道、襯井壁、鋪砌墓室,后期則用于建造房屋;空心磚形體比前兩者體積大,主要用于陵墓的墓室建設。這一時期的磚雕多為裝飾簡單的模印花磚,數量較少,雕刻紋樣的做工較為粗糙。
1.2 秦漢磚雕藝術——材質的飛躍
秦漢時期是磚雕藝術的一次飛躍發展的時期。秦朝建立了統一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后,大力修建陵墓、水利建設等,這些基礎建筑都為磚的使用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秦磚的色澤呈青灰色,制作規整,并且十分堅固耐用,磚上的紋飾主要有繩紋、回紋、龍鳳紋、云紋以及圓形、棱形、S形等紋樣。磚雕作為裝飾要素,也因秦磚的大量普及而得到廣泛的應用。
從磚雕的藝術角度來看,盛行于漢代的畫像磚標志著中國磚雕藝術走向了成熟。畫像磚是一種表面有模印、彩繪或雕刻圖像的建筑用磚,隨著修建陵墓之風的盛行,畫像石、畫像磚被廣泛地用來裝飾墓室,它的形制多樣、圖案精彩、題材內容有很強的現實性,紋樣從先秦時期簡單的幾何紋飾演變成描述現實生活的生動場景圖樣,自此磚雕迎來了歷史上的第一個藝術高峰。
1.3 魏晉南北朝磚雕藝術——應用上的拓展
魏晉南北朝雖然是中國歷史上一段社會動蕩混亂的時期,但隨著佛學的興盛,佛教建筑大力興建,使得磚雕有了更廣闊的施展空間。以磚為主要建筑材料的塔作為佛教建筑,磚雕則被廣泛應用在塔基、塔身和塔剎位置。雕刻的題材主要是動植物花紋、佛像以及佛教故事等;此外,南朝陵墓的畫像磚上涂飾色彩,題材有現實生活題材和宗教、神話題材。需要指出的是,這一時期雖然磚雕藝術在應用范圍上得到了廣泛的擴展,但是表現內容和雕刻水平上卻處于停滯階段。
1.4 唐代磚雕藝術——走向繁榮
唐朝國力繁榮、文化藝術空前高漲,宮殿建筑和碑石墓志的發展,促進了磚的產量和使用的增長,同時極大地刺激了磚雕藝術的發展,這一時期的磚雕作品造型圓潤豐滿,雕刻更加精細,呈現出繁復富麗的藝術風格。唐代上層社會的宮廷建筑和寺廟建筑中盛行使用花磚鋪地。所謂花磚就是表面有花紋的磚,紋樣通常以寶相花、蓮花、葡萄、忍冬為主,紋樣花形飽滿,易于連續鋪裝。此外,在唐代墓室之中出現了繁盛和奢靡的彩繪浮雕。
1.5 宋元磚雕藝術——等級的象征
宋代城市建筑大量興建,磚的使用超過了以往任何朝代,這一時期出現了全部用磚砌成的建筑,還出現了全雕鑿的磚雕,其中以浮雕和半圓雕為主:宋以前的磚雕主要以模壓印花為主,或是在模印后再加以雕刻,而宋代時期則出現了全雕鑿的精細制作法,以及在素磚和磚基上涂色的做法;此外建筑使用磚鋪面,磚雕技藝比以往有了更大的發展。這一時期的磚雕具有纖細、生動、精致的風格特征,自此磚雕具有等級的象征意義。
1.6 明清磚雕藝術——融入民間,躍于巔峰
明代磚雕藝術的發展進入了繁盛時期。明代初期的磚雕仍局限于王府、廟宇等建筑中,是等級身份的象征;到明中期之后,磚雕開始在公共建筑和私宅中大量應用,成為了主要的建筑裝飾,其紋樣主要有祥禽瑞獸、花草山水、器物、字符、錦文等等。磚雕藝術自此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
清代磚雕的發展達到了巔峰,專門的磚雕制作作坊和磚雕藝人的出現,推動磚雕成為了一個專門的行業。清代磚雕在雕刻形式上更加繁瑣和世俗,使用范圍更加廣闊,同時受到西方“巴洛克”“洛可可”等建筑風格影響,風格細膩、繁復、華麗,磚雕工藝令人嘆為觀止。
1.7 近現代磚雕藝術——呈現低迷態勢
民國初期的磚雕在形態上基本沿襲了明清時期的風格特征。不同地區的民居沿用著與本地區建筑樣式相適應的、固定的裝飾風格和雕刻模式。在此時期出現了一種新的磚雕藝術形式——中西合璧的混搭風格。這些鑲嵌在柱式上的磚雕,將西洋建筑風格和中國本土的磚雕工藝結合起來,開辟了中西結合的新裝飾手法。然而,隨著傳統的居住結構和模式的革新,特別是公寓式住宅以及摩天大樓等新型建筑的出現,服務于傳統建筑的磚受到嚴重的沖擊,磚雕的使用大為縮減,磚雕藝術逐漸走向低迷。
2 磚雕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困境
在現代社會語境下,工業化大生產對傳統手工藝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快餐式的廉價機械操作模式的運行、現代主義標準化的批量生產、新型建筑材料和技術的進步、生活方式和思維觀念的變革等等,使得傳統手工藝——磚雕逐漸失去了存在的土壤。科技的進步致使磚雕的使用范圍不再像從前那樣具備鮮活的生命力。然而磚雕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手工藝的一項文化遺產,作為存在于建筑中的、已傳承了幾千年的裝飾樣式,如何喚醒這種文化基因,使其能在當代環境下創造出新的生命力,并再次找到存在的空間,我們迫切需要做的是探索一種新的保護方式,使這門藝術形式繼續傳承下去。
3 磚雕在當代環境中的再設計探索
在當代的現實需求和審美視野下,磚雕藝術主要有兩種發展保護模式:一種是繼續沿用傳統的工藝技法、造物理念和形式主題,以“傳統”繼承“傳統”,這主要用于“修舊如舊”的傳統遺產建筑的修復或紀念性建筑的建設,即重復性的復制傳統形式;另一種則是在活態傳承的基礎上創新,通過對傳統工藝進行當代“再設計”,即在造物理念、功能和形式、技術材料、工藝創新上進行同步更新,同時挖掘和拓展當代建筑環境設計中磚雕藝術的適用范圍,這也是傳統手工藝在當代背景下的改良和再生應用的新出路。
所謂“再設計”就是要通過對傳統的工藝流程和造物理念進行重塑和解讀,結合現代審美觀念、行為習慣和市場需求,轉變傳統固有的裝飾模式,拓展適用范圍,并付諸具體的設計實踐領域。“再設計”的過程實質上是對傳統手工藝在現代設計環境中的重新解讀,它的藝術性、拓展性和情感性是“再設計”考量的重要因素。它的藝術性表現在使傳統手工藝美學與當代設計審美形式相結合;拓展性表現在其使用范圍所發生的改變;情感性表現在現代人對傳統文化和技藝的心理需求和認同。
3.1 磚雕作為突出的建筑部位的重要裝飾和強化作用
傳統的做法是在建筑外部裝飾,如:照壁、門頭、什錦窗、墀頭、檐板、廊心墻、山尖、院墻、透風、屋頂等部位(見圖1)。然而與傳統裝飾手法不同的是,現代建筑重點部位的裝飾需要簡潔統一、圖案形態可以重復使用,題材內容上不再受傳統思維的桎梏,此外,傳統民居中所用類似于墀頭方形之類的磚雕,在現代建筑形態各異的形制中已經很難滿足建筑造型的要求,因此外形上需要做出一定的調整和改變(見圖2)。

圖1 傳統民居裝飾

圖2 當代簡化的磚雕裝飾
3.2 形成特定的文化符號,提升建筑的地域感和文化感
在當代新建的磚建筑中,建筑師們為了尋求文化認同或尋本溯源,會運用一些同當地的環境、歷史文化相關聯的圖案與符號來深化文化底蘊、強化本土特性,那么將磚雕通過不同組合方式,將其隨著砌筑方式和表皮肌理的變化而穿插于裝飾其中。裝飾的手法或是形成立面統一的序列:重復、漸變、在變化中求得統一秩序感;或是間或地點綴其中,形成豐富的動感效果(見圖3)。

圖3 磚雕形成統一序列的裝飾方式
3.3 青磚與現代材料重組的建筑形式,為磚雕的拓展應用提供了機會
現代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鋼鐵、玻璃等)快速批量的復制生產,使得建筑缺乏生命力和親和力,建筑同一化問題較為嚴重,現代人對其缺少文化認同和情感歸屬。然而,在不同材質相交的關鍵位置或局部的重要位置上使用磚雕,通過材質的變化和裝飾的豐富性來達到突出建筑特色和深化細節的效用。磚雕與現代多種建材的攜手重組,使它作為裝飾材料而獲得新的生命。這種組合方式既能表達歷史的存在感和厚重感,又富有新時代的特質;既保證了建筑整體的簡潔統一,又不乏裝飾細節。歷史文化遺跡與現代建筑語匯在建筑中并存,創造出了具有獨特裝飾性與文化性共存的建筑。
3.4 磚雕裝飾藝術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可以以多種表現形式構成獨立的藝術小品
在室外環境設計中,可以應用于文化墻、紀念墻、城市雕塑、景觀服務設施等;在室內環境設計中,可以應用于酒店入口大堂、大型公共空間的柱體、包間內部以及各種中式風格的公共空間和私人住宅等。例如原本存在于傳統民居中屋頂上的如鴟吻、走獸等磚雕形象,在現代建筑中已然沒有用武之地,但卻可以當作獨立的景觀小品進行展示,起到裝飾作用(見圖4)。

圖4 磚雕作為獨立的景觀藝術品而存在
3.5 磚雕作為獨立袖珍藝術品而存在
磚雕千百年來都是作為建筑裝飾而存在的,由于磚雕使用范圍的特殊性,不能使人隨意攜帶和擺放,然而將其微縮成袖珍的工藝品不乏為形式的創新,手工藝品不僅延續了傳統文化和精神內涵,而且還具有情感傳遞和交流的功能。手工藝者在創作過程中融入了藝人的創新思維以及對生活和文化傳承的理解,其技藝以及產品中也凝集了大量的傳統文化信息,作品本身蘊含著濃郁的地域環境因素和手工藝人內在的品格性情,同時在題材和內容的選擇上更加靈活、豐富。這種對傳統手工藝文化價值的消費成為當今消費者對傳統文化解讀不自覺的精神追求,從而喚起人們最本質、最原始的文化記憶和鄉土文化認同感。
磚雕藝術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工藝本身和實體的繼承、發展和保護,而且更應該引起共鳴的是以手工藝的方式表現出的生活智慧、做人態度和生活習俗等人文內涵。這種人文內涵密切關聯著不同地區長期以來形成的文化品格,這正是我國保持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基礎。磚雕作為一項獨特的傳統手工工藝,它在建筑環境設計中除了具有裝飾功能外,可以創造出具有地域文化差異性的作品,保持了文化多樣性和獨特性,有別于大工業產品的“國際風格”,它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我們的民族性。因此,我們應在當代設計環境下尋求新的表現形式來推動其生存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藍先琳.民間磚雕.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2]張道一,唐家路.中國古代建筑磚雕.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9.
[3]王其鈞.中國傳統建筑雕飾.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
[4]郭慧玲.傳統磚雕的裝飾藝術及其傳承發展研究,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11屆碩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