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望、守護、守承工藝美術學術論文集
- 李紅梅 張嘉秋 裴朝軍
- 4358字
- 2019-01-04 15:30:43
優秀傳統民居聚落的保護與再利用探討——以麗江古城為例
張郢嫻
北京聯合大學
1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下的民居聚落
中國傳統思想哲學“天人合一”的觀念對民居聚落的建造有很大的影響。儒家思想“知天命”、“畏天命”的思想要求人們應該順應自然社會的客觀規律,人的德行與行為活動必須與天道合而為一。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要求人作為萬物中的一員,不能脫離自然,只能順應自然、效法自然。這兩種強調天人之間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天人合一”的觀念影響下的民居聚落的營建要求人們對自然采取尊重的態度,從而影響傳統民居在人與自然、居住環境上營建因地制宜、因山就勢、人與周邊環境有機融合協調的觀點,而不是大興土木改變現狀。
2 我國優秀的傳統民居聚落
我國優秀的傳統民居聚落有:湘南民居聚落、龍湖寨遺存的民居聚落、徽州傳統民居聚落、苗族民居聚落、米脂窯洞古城民居聚落、湖南傳統民居生態聚落、云南聚落等。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麗江大研古城集中體現了納西族獨特的人居環境、地方歷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風情。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蘊,為研究城市建筑史、民族發展史等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麗江古城的規劃原則及營造手法,既存在對北京紫禁城一些建制形式的效仿和吸取,又考慮到了用地的實際情況和居民的心理行為特征,既融合了漢、白、彝、藏各民族精華,又有納西族的獨特風采。對于納西族來說,東方是太陽升起的方向,代表著光明和生命,因此民居建筑以坐西朝東為最佳朝向;山是神的居所,而水代表著與祖先聯系的脈絡,因此山、泉及其周圍的森林受到虔誠的崇拜和嚴格的保護。這些都使得納西族的居住空間具有山水相依的宜人環境和人神共處的象征性格。麗江古城典型地體現了納西族聚落的這種傳統空間理念。
3 麗江古城保護策劃——護守原真 留住古魂
麗江古城從城鎮的整體布局到民居的形式,以及建筑用材料、工藝裝飾、施工工藝、環境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古代風貌,首先是道路和水系維持原狀,五花石路面、石拱橋、木板橋、四方街商貿廣場一直得到保留。民居仍是采用傳統工藝和材料在修復和建造,古城的風貌已得到地方政府最大限度的保護,所有的營造活動均受到嚴格的控制和指導。作為一個居民的聚居地、古城局部與原來形態和結構相背離的附加物或是“新建筑”正被逐漸拆除或整改,以保證古城本身所具有的藝術或歷史價值能得以充分發揚。
“麗江模式”的成功在于:
一是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麗江模式的經驗就是建立了一個統一、權威的組織保障機構,制定了比較完善的法規體系,較好地處理了保護與利用的關系,通過合理開發遺產資源發展旅游業,開辟了一條穩定、充裕的資金來源渠道,確保了各項保護項目的實施。
二是處理好遺產保護與旅游業之間的協調發展關系。麗江模式證明,旅游業的發展為遺產保護籌集了資金,可有效反哺遺產保護,遺產的有效保護又不斷地提升和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
三是以人為本,切實加大對遺產地居民和旅游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力度,增強其主人翁意識和遺產保護意識。
四是相信大家都是贏家的原則。保護和利用世界遺產,不論是土著居民,還是經營者、管理者,都要在保護和開發中得到實際利益,實現利益均沾,風險共擔。束河古鎮在保護和開發中創造的“中國模式”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4 麗江古城的保護措施——繼承、保護與發展
古城應采用“保護”和“利用”相結合的方式,促進麗江古城的可持續發展;堅持整體保護的思想,重點保護和恢復古城傳統環境和風貌;將古城建筑分類,提出原樣保留、局部改造、加固、拆除、恢復重建等不同措施;既保護歷史環境,又維持并發展其社會功能,改善城市基礎設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按照“繼承、保護、發展”相結合的原則,編制保護詳細規劃。
在保護路、水、橋、民居等古城的主要構成要素及其歷史環境的同時,調整古城內不合理的用地,改善居住環境、交通條件,完善基礎設施,提高防災抗災能力,達到人、自然、城市的和諧統一,保證古城的可持續發展。
4.1 “面”的保護
4.1.1 絕對保護區
它是反映古城風貌特色的主要部分,包括獅子山、四方街、木府及新華街、新義街、五一街、七一街、八一街、光義街等主要特色街巷,面積約56.775公頃。在絕對保護區內,要求全面保持傳統風貌,主要空間尺度保持不變,在全面保持傳統風貌的同時,逐步改善環境質量,完善基礎設施。
4.1.2 嚴格控制區
即絕對保護區外圍,西面、北面到新大街,南面到民航路,東面到古城環路以及黑龍潭公園,面積約120.85公頃。在嚴格控制區內,要基本保持傳統風貌,空間、尺度可稍有變化。在保持傳統風貌的同時,要較大地改善環境質量,提高設施水平。在該范圍內的那些與古城性質有沖突的單位應搬遷出去。
4.1.3 環境協調區
環境協調區包括古城范圍外約100米及象山、金虹山、玉河兩岸各50~100米,面積約172.6公頃。環境協調區要大體保持傳統風貌,尚未建房地段要以綠化為主,可充實少量新設施,按現代環境要求進行建設。空間尺度力求親切宜人,新增建筑的高度、體量、色彩及第五立面(屋頂)要和古城協調。
4.2 “線”的保護
4.2.1 街巷保護
保持原有道路的空間線型及尺度;結合不協調建筑的拆除,增設部分疏散通道、疏散廣場;街巷均以商業步行街為主,必要時微型急救車、消防車能進入街區;原有街巷年久失修的應加予修整,路面仍以五花石鋪砌。沿街建筑應以維護和加固為主,不得隨意拆除或重建,以保護原有的豐富的景觀輪廓線,保持主要道路節點的空間尺度和外圍環境。
4.2.2 水系保護
保護水系是保護古城的重點,不得改變現有河、溝、渠、井系統,嚴禁覆蓋、改道、堵堆、縮小過水斷面,占用或圍入私人院內;嚴禁向河道排放污水和傾倒垃圾,盡快建設排污管道,在河道的一定地段(如橋下等)設置網狀遮擋物,及時清除漂浮雜物:定期疏清河道,整治駁岸、護坡,拆除遮擋和覆蓋主河道的建筑;河道兩側空地孤植柳樹,改善沿河綠化,增強景觀質量,恢復擋水清洗路面的傳統習慣及“三眼井”的用水方式。
4.3 “點”的保護
4.3.1 傳統居民院落的保護
在修復時,重點保護民居應原址原樣修復。縣人民政府應與房主簽訂民居保護責任書,明確政府與房主雙方的責、權、利和義務。房屋需修復重建時,政府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并優先安排其用于旅游經營、服務,并給予政策優惠,使房主通過保護民居建筑獲得收益。
4.3.2 文物古跡的保護
列入文物保護的地區,應逐步拆除區內所有新建筑,恢復部分歷史性建筑及設施,保護的重點應是文物古跡自身及周圍環境。
4.3.3 古橋的保護
嚴格保護古橋,橋上禁止行駛拖拉機等機動車,嚴禁對古橋的人為破壞,同時要定期維護修繕古橋,防止古橋因年久失修而損壞。
5 麗江古城的資源利用——遺產保護和旅游發展良性互動
5.1 旅游業與經濟
麗江市在實行“依旅促農”、“依旅哺農”的路子中,對于一些沒有條件全面開發旅游景區的地方就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以農業為基礎,選擇性開發旅游項目。在拉市鄉,村里就開展了騎馬游玩的項目,全鄉建起了11個馬場,700多戶農戶參與進來,去年全鄉僅馬場就帶來了2500多萬元的旅游收入,農民享受到了旅游業發展所帶來的實惠。
2006年,束河古鎮新、老區旅游收入達到8500多萬元,農戶人均年收入也從2002年的800元躍升到去年的4500多元,農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束河古鎮也依靠旅游業得到了飛速發展。
麗江市已經擁有玉龍雪山、麗江古城、束河古鎮、瀘沽湖等世界級的景區和一批高水平的文藝節目,2006年麗江的旅游收入達到46.3億元,成為麗江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
5.2 保護古城的資金支持
憑借遺產資源發展旅游,以旅游反哺遺產保護。例如,實施了遺產保護項目,其中包括收取古城門票。此外,還通過征收古城維護費,爭取銀行信貸支持、鞏固與有關遺產基金會的合作、增強古城管理局自身造血功能等途徑,多渠道籌集資金。2006年,古城管理局征收古城維護費達1.064億元,為古城的保護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巨資投入到遺產的保護和管理,使麗江這個世界文化遺產的品牌越來越響亮,帶動了游客數量的一路攀升,去年達到460多萬人次。麗江由此走入了遺產保護和旅游發展良性互動的軌道。
6 麗江古城周邊的建筑聚落
6.1 白沙民居建筑群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大研古城北8公里處,曾是宋元時期麗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軸上,中心有一個梯形廣場,四條巷道從廣場通向四方。民居鋪面沿街設立,一股清泉由北面引入廣場,然后融入民居群落,極具特色。麗江納西族有名的棒棒節也起源于此。按傳統習俗,正月二十日開大殿(白沙衛東側,有護法堂等古建筑群)祭神。當天麗江各民族都紛紛前來拜祭,集市貿易以木制品、竹編器具為主,應有盡有。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發展為后來麗江大研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
6.2 束河民居建筑群
束河民居建筑群在麗江古城西北4公里處,是麗江古城周邊的一個小集市。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錯落有致。街頭有一潭泉水,稱為“九鼎龍潭”,又稱“龍泉”。青龍河從束河村中央穿過,建于明代的青龍橋橫跨其上。橋兩側建有長32米、寬27米的小小四方衛。其四周鋪面林立,依水設衛,形制與麗江古城四方街相似,同樣可以引水洗街。
6.3 玉泉明清建筑群
玉泉明清建筑群位于黑龍潭公園內,包括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建筑福國寺五風樓:麗江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明坊、石獅、一文亭、解脫林門樓、光碧樓、得月樓、龍神祠等,以五鳳樓最富特色。
6.4 白沙宗教建筑群
包括琉璃殿、大實債宮、大定間、金剛殿、文昌宮。其中琉璃殿和大實積宮于1965年被公布為云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推薦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5 麗江古城周圍的宗教建筑
麗江古城周圍還分布許多有特色的宗教建筑,這些宗教建筑包含漢傳、藏傳佛教、道教等多種宗教,其中以五大寺和北岳廟為最著名。
7 結語
麗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較高綜合價值和整體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它集中體現了地方歷史文化和民族風俗風情,體現了當時社會進步的本質特征。流動的城市空間、充滿生命力的水系、風格統一的建筑群體、尺度適宜的居住建筑、親切宜人的空間環境以及獨具風格的民族藝術內容等,使其有別于中國其他歷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設崇自然、求實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貴特質更體現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城鎮建筑中所特有的人類創造精神和進步意義。
同時,麗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少數民族傳統聚居地,它的存在為人類城市建設史的研究、人類民族發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乃至世界的瑰寶。
參考文獻
[1]荊其敏.中國傳統民居.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9.
[2]彭一剛.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3]張宏.中國古代住居與住居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4]陸元鼎.中國傳統民居與文化.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5]石克輝,胡雪松.云南鄉土建筑文化.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6]朱良文.麗江古城與納西族民居.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7]宣科.麗江懷舊——建筑篇.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