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望、守護、守承工藝美術學術論文集
- 李紅梅 張嘉秋 裴朝軍
- 6581字
- 2019-01-04 15:30:44
淺析古籍修復技藝中對“古”的把握
張宇彤
北京聯合大學
翻看中國數千年典籍傳承的歷史篇章,在感嘆博大精深的古籍文化的同時,也會瞠目于歷代書籍所蒙受的種種災難。但凡藏有中國古籍的地方,其藏書中必有不同程度的破損,古籍修復工作直接關系到祖國文化遺產的保存與利用。古籍修復技藝不僅僅是模仿古書進行裝和修,而且還要了解原書的形式和材料,從精神實質和裝幀思想上去把握古籍的命脈,對“古”的“形與態”進行領悟。
1 古籍修復技藝的目的
古籍修復是我國一項古老而傳統的技藝,它幾乎是與紙張發明、書籍印刷相伴出現的。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書籍輾轉經過歲月的侵蝕、聚散轉手、天災兵焚,遭受損毀、缺失,有的甚至千瘡百孔、面目全非。從南宋時代起,古籍的裝裱、保護已受到重視,而且開始出現許多古籍修復方面的能工巧匠。到明清時代,古籍修復技藝已逐漸發展為搶救、保護古代文獻的一項極為重要并具代表性的傳統技藝。當今,古籍修復工作已直接關系到祖國文化遺產的保存與利用。
在我國古代,人們就把從事古籍修復的人比作是書籍的“醫生”。明末周嘉胄曾在《裝潢志》中寫道:“前代書畫,傳歷至今,未有不殘脫者。茍欲改裝,如病篤延醫。醫善則隨手而起,醫不善則隨劑而斃。”古籍修復就是給書治病,對書籍做必要的修整,實施保護。通過修復,要使書籍的生命還原到其初始的狀態。
古籍的存在必然帶有它所出時代的種種特征,如書籍的制作材料、制作方法、裝幀形式和方法及其演變等等特征。所以,古籍修復就要給古書把脈,了解古書,對修復對象有所認知和把握,如同醫生懂得望、聞、問、切,才能對古書的自身系統給予修復和還原。“古”是古籍的命脈,把握命脈、了解古籍之痛是修復技藝的根本。
2 對中國古代的書籍裝幀形式的把握
把握中國歷史上各時代流行于一定范圍內的書籍裝幀形式,是古籍修復樣貌的憑證。
中國古代紙書的裝幀形式分別介紹如下。
卷裝:卷裝是中國古代書籍中常見的裝幀形式。到了宋代,人們為了保護書籍和增加書籍的觀賞性,在卷裝書籍正面四邊接鑲上綾、絹、錦等絲織品,書葉的反面通裱禙紙,再經繃平、砑光,然后加裝天地桿。
折裝:將書葉粘連在一起,再按固定規格左右均勻折疊,然后在首尾兩葉紙上各粘上厚紙來作為書皮。宋代的折裝佛經書皮裝在卷首,元代則裝在卷尾,書皮的長度是書寬的兩倍略多,從左右兩個方向分別包裹整冊書。漢文的折裝書籍一般都是豎寫左行,有些少數民族的折裝書籍則有橫寫右行的。
旋風裝:流行于唐代末年至宋代。將寫好的書葉按照順序排好,放在一張長紙上,然后在每張書葉的左邊(或右邊)涂上糨糊,逐葉碼齊粘好。粘好的紙邊再用一根破開的細竹管夾住,竹管上打三五個眼,用麻線縫住加固。也有不用竹管的,而是把書葉的一段全粘在一根木棍上,底紙要長些。
梵夾裝:從古印度時刻寫在貝多羅樹的葉子上,隋唐時從印度傳入我國。制作方法簡單,將貝葉碼放整齊,前后各用兩塊與貝葉規格相同的薄木板夾住,在木板中心兩側貫穿整本書地各鉆一個洞,用一根長繩子,把木板和貝葉串連在一塊并捆扎起來。因貝葉上刻寫的經文多為梵文,所以叫做“梵夾裝”。也有的佛教經典采用屬于這種裝幀形式,但不穿洞不穿繩。
粘葉裝:流行于唐代末年、五代時期。這種裝幀形式的書籍根據書葉紙張的厚薄有兩種做法。(1)書葉薄的單面書寫,把有字的一面作為正面,相向對折,無字的一面為背面。書葉與書葉之間,背面相對。(2)書葉紙張較厚的沒寫字之前先對折一下,折口向右,分成四面。紙背向上的一面為第一頁,向下的一面為第四頁,紙面相向的兩頁依次為第二、第三頁。依紙背、紙面、紙面、紙背的順序書寫,然后把書葉排好,在每張書葉背面折縫處,涂上2~3毫米寬的漿糊,依次粘接起來。這樣,就成了一本近似正方形的冊子,這種書籍的外觀和現代無線裝訂的書差不多。只是把書平放時,書口、書脊多是傾斜的,角度在45°至60°之間。這也許是當時的人們為了便于翻閱而特意設計的。書的四個角大多被剪切成圓弧形,為隨身攜帶、翻閱之便。
縫繢裝:流行于唐末、五代時期。這種裝幀書籍是把幾張書葉疊放到(多為四張),對折,成為長方形,幾疊放在一起,用線串連。這點和現代書籍的索線裝訂的方式非常相似,只是穿線的方法不太規則。
龍鱗裝:又稱“魚鱗裝”。這是宋代宣和年間,裝裱工匠為修復書葉兩面都有字的書籍而創造的裝訂形式。作法較復雜,首先,把兩層宣紙粘在一起作為底紙,在底紙首尾及上下兩邊接鑲綾、絹等絲織品。第二步,在最后一張書葉右邊涂上2~3毫米的糨糊,書葉和底紙左邊對齊,粘好。再按照一定的距離,將倒數第二葉、第三葉……依次向右粘貼在底紙上。正數第一張葉書因是單面書寫,所以整幅粘在底紙上。第三步,在底紙四周鑲上絲織品,并在底紙沒粘書葉的那面,再裱上兩層宣紙。第四步,經過繃平、砑光,最后在底紙右端裝上木軸,左端裝上細木條。卷收時從右向左卷,這點和常見的卷裝書籍不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相傳為唐代吳彩鸞所書的《刊謬補缺切韻》,是唯一的一件龍鱗裝書籍。
蝴蝶裝:是將書葉有字的一面相向對折,和粘葉裝相仿,集齊后的書葉背面相對,折口處每邊涂上2~3毫米的糨糊,依次粘好作為書背。切齊其余三面,再用一張比書葉稍長點兒的厚紙作為書皮,書皮正中間和整個書背粘緊,把所有書葉包裹起來。因書葉的中縫被粘在書皮上,打開時書葉兩端上下扇動,與蝴蝶翅膀相仿,所以叫“蝴蝶裝”。許多宋、元版圖書都是這種裝訂形式的。
清代著名藏書家黃丕烈為保護藏書避免蟲害,他改進了蝴蝶裝書籍的裝幀方法:在兩張書葉的背面書口部位,點少許漿糊使其相互粘住。書背的處理不再像蝴蝶裝那樣涂滿漿糊,而是直接用書皮包裹,從而避免版心部分被蠹蟲蛀壞。由于這種裝幀始自黃丕烈,后人把這種蝴蝶裝的改進形式稱為“黃裝”。
包背裝:是將書葉無字的一面相向對折,集齊后的書葉字面相對,折口處墩齊作為書口,書葉左右兩側欄線以外適當的地方打眼、穿捻,再切齊天、地、書背。雖然折口方法和蝴蝶裝相反,但用一張厚紙作為書皮包裹書背的方法一如蝴蝶裝。包背裝的裝訂、外形和現代平裝書籍基本上一樣,是現代平裝書的始祖。
線裝:是古籍中最常見的裝訂形式。書葉的折法、訂法和包背裝的一樣,只是裝書皮的時間和書皮的裝法不同。書皮不再用一張比書葉稍長的整紙包裹書背,而是把它裁開,分成面積比半張書葉稍寬些的兩張。書葉碼齊,用紙捻訂在一起之后,就分別粘在封面、封底,切齊天、地、書背等三面后,打眼、訂線。線裝書的出現,提高了書籍裝訂的速度,適應了較大規模書籍生產的需要。
毛裝:是指新印書籍把書葉如線裝法一樣疊齊、粘上書皮、打眼、穿捻。毛訂后不再裁切。毛裝是手稿、抄本書使用最多的裝訂形式。
關于古籍裝幀的品鑒,清代藏書家孫慶增有論述:“裝訂書籍,不在華美飾觀,而要護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為第一。”清代學者葉德輝在《書林余話》中提出綜合衡量書籍價值的標準:“凡書之直之等差,視其本,視其刻,視其紙,視其裝,視其刷,視其緩急,視其有無。”
3 對古籍修復用中國傳統手工紙的把握
在保持古籍原有特征的前提下,經修復后應達到或超過原件的耐久性是古籍修復的目標。因而選擇古籍修復用紙極為重要,紙的質量好壞,制作是否精細,直接影響書籍的裝幀形式和使用壽命。熟悉各時代紙張的特點,是修復技藝的必要準備。
古籍修復用傳統手工紙主要有:
麻紙:我國古代造紙用麻主要以大麻、亞麻、苧麻等麻類植物纖維為原料。我國的造紙歷史中,麻紙是最先發明的。唐以前的紙制品中,大部分是用麻紙制成的,敦煌遺書中就有許多是用麻紙制成,至今完好。麻紙有“紙壽千年”的美譽。隋唐五代時的碑帖裝裱多用麻紙,宋、元時已不占主要地位,明清時麻紙的使用更為稀少。宋代開始,麻紙由于原料資源不足逐漸被皮紙所取代。
皮紙:主要原料取自檀樹、構(楮)樹、桑樹等枝干樹皮,將其樹皮中的韌皮纖維作為主要原料,抄造而成。在皮紙的制作過程中,將紙料放在野外“日曬雨淋,無論日月,以白為度”,這就是強調一個自然漂白的過程,這個過程在半年到一年之間。質量上乘的紙,一般需要幾年甚至更長的自然漂白的時間。后世聞名的澄心堂紙即為構皮紙,構皮紙在文獻中也常被稱為棉紙。國家圖書館珍藏的《趙城金藏》是用纖維堅韌的構皮紙修復的。構皮紙之后為桑皮紙,因桑皮纖維表面裹有一層透明膠衣,桑皮紙常有絲質光澤,曾被稱為蠶繭紙,著名的乾隆高麗紙也是桑皮紙。桑皮紙用來修補古書的書口,效果較好。雁皮紙是一種薄型皮紙,可用來做襯紙或護葉。
竹紙:以毛竹、苦竹、慈竹等竹類的莖稈纖維為主要原料。竹紙種類繁多,常見的有毛邊紙、毛太紙、元書紙、玉扣紙、連史紙。
清代印書用紙很大一部分用的是毛邊紙。古書修補中一般用此紙來裱書皮,做襯紙或護葉。也可以染成磁青色或古色書皮。
毛太紙紙面清潔、光滑,清朝中期后用以印書的較多。毛太紙是修補舊書的必備紙張,染色后可作為竹紙書的代用品。
元書紙色微黃,較毛邊稍次。玉扣紙因其厚硬,不適于修補書葉,但適宜染色做書皮。連史紙潔白勻凈,正面光滑,背面粗澀,可用作普通線裝書的補鑲、襯或扉葉,但不適宜做書皮。
草紙:以稻草等草類纖維為主要原料。由于草類植物莖稈上的結節在制漿時處理起來有些困難,因此此類紙的制作周期要長于麻紙和皮紙的制作。
混料紙:以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原料混合在一起制成的紙。以竹纖維和其他纖維混合在一起的造紙比較常見。現在市場上能買到的傳統書畫紙,大部分是混料做成的宣紙。
宣紙早期是由純青檀皮抄造,是名副其實的皮紙,自清代起改用檀皮和稻草的混合漿料。(唐代安徽宣州府出產的一種質地優良的紙,以府治宣城為名,故稱“宣紙”)。這種混合漿料制成的成品質地柔韌、潔白平滑、不易蛀蝕,便于長期保存。現在市場上能買到的傳統書畫紙,大部分是混料做成的宣紙。
另外,古籍修復有一些紙可專門用來做書皮。如:蠟箋紙,紙質厚韌,有蠟色光澤,可用于做書皮或護葉;發箋紙,在制造時里面加入頭發,增加紙張韌性,適宜做善本書封皮;灑金紙,是在蠟箋的基礎上,撒上金銀箔片,適宜做珍貴書籍的封皮和書簽;還有灑云母粉的云母箋;以青花瓷色而得名的名貴紙,磁青紙;可以進行加工再染色的虎皮宣紙等等。萬年紅紙則可以用來防蛀蟲,這種紙是在紙面上涂了一層叫做四氧化三鉛的藥物,使紙面呈現橘紅色,一般夾在護葉中用來防蛀。
4 分析古籍中損毀的原因以及殘損現象
古籍修復的目的是保留書的原始面貌,研究古書在流通過程中的遭遇和現象,把握歷史的依據,不去想當然地改變書籍的面貌,是修復者應具備的素質。
4.1 古籍損毀的原因
從客觀原因來看,主要是水災、火災、蟲蝕、氣候等因素。其中水災和火災使古籍毀于一旦,損失最為慘重,蟲蝕可對古籍進行經常性、逐漸地損壞,如不及時補救,也使古籍難于恢復原貌。而各地的氣候條件不同,對于古籍的保護有著先天的差異,西北干燥,如敦煌石室保留隋唐五代佛經寫本至千余年尚存;南方酸雨霉濕,古籍很容易受到損壞。可見,恒溫恒濕的保護措施尤為重要。
從主觀原因來看,一是戰爭,歷代大小戰爭無數,每一次戰爭都讓古籍遭受一次傷害嚴重的是毀滅性的破壞。西漢末王莽之亂,東漢末董卓之亂,西晉惠懷之亂,南北朝侯景之亂,唐安史之亂,北宋靖康之亂,南宋末蒙古鐵騎踐踏,明末滿清入主中原,即所謂圖書之厄運。二是意識形態中的極端主義,如秦始皇焚書坑儒,對儒學典籍的摧毀;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對佛教經典的破壞;清朝實行文字獄及禁書毀書政策的惡果;“文革”十年對傳統典籍的摧毀更是空前的浩劫。三是收藏過于集中,長期密閉深宮或流散民間等原因遭受種種得不到保護的厄運。四是書寫材料的性質發生破損。如竹帛不如金石,紙張不如竹帛,民國以來的酸性紙又不如千年古法的宣紙。
4.2 古籍常見的殘損現象及修復方法
(1)斷線。斷線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為磨損,二為糟朽。古籍中主要用絲線,其中含有大量的動物蛋白,時間長了自然腐朽。民間所說“陳絲如爛草”就是這個道理。修復斷線時只需換上同顏色的絲線或尼龍線就可,顏色不同時,要將線進行染色。修復善本最好不采用有化學纖維的尼龍線。
(2)破皮。破皮就是除了書皮外,其他部分均完好,不必拆開修補。修復方法是:拆去線和書皮,將書皮修補好后重新裝上,按照原來的針眼訂線。
(3)書口斷裂。書口被磨破,有的甚至書口部分完全斷開,成為兩張單葉。修復方法:拆開書籍,每張書葉都需要“溜口”,即在書口處粘上皮紙條。但粘過皮條紙的地方對折后,書口處會高出其他書葉,因此需要用錘子壓平了錘,使其平整。
(4)圓角。磨損所致。書的四角磨禿,也須拆開修補。補好后剪齊或裁齊。
(5)蟲蛀。古籍中最常見的破損形式。
(6)鼠嚙。
(7)燼余。
(8)水浸。書籍遭水浸濕而留下污跡。水跡較輕的,用溫水洇開就行。嚴重的,要用水洗去漬印,然后揭開書葉進行修補。
(9)霉斑。生霉的書,輕的幾葉粘在一起,嚴重的整冊書粘在一起,形成“書磚”。
(10)糟朽。書籍的糟朽情況多發生在竹紙書籍上。這樣的書葉,一般均要托裱,以增加其書葉紙張的韌性。
(11)書腦過窄。書葉的兩側邊框外的地方叫做書腦。書腦過窄就是指這部分書葉尺寸較小,訂上書捻后,翻閱時中間兩行字不容易看清楚。這樣的書,每葉均須加寬書腦部分(書脊外側接紙加寬),即接書腦。
(12)書品過小。有的書,天頭、地腳、書腦等部分與板框較小于正常比例。此情況主要有兩種原因造成:一是印刷時為了省紙,書品設計得太小;二是天頭、地腳、書腦等處因破損部分被裁掉,板框四周余副很窄。這樣的書須修復成“金鑲玉”的裝幀形式。
5 把握“整舊如舊”的修復原則
“整舊如舊”是古籍修復過程中自始至終必須遵循的原則,即最大限度地保留善本古籍的原始面貌。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雜說第三十》記載:“書有毀裂,酈方紙而補者,率皆攣拳,瘢瘡硬厚。瘢瘡于書有損。裂薄紙如薤葉以補織,微相入,殆無際會,自非向明舉之,略不覺補。裂若屈曲者,還須于正紙上,逐屈曲形式取而補之。若不先正元理,隨宜裂斜紙者,則令書拳縮。”這段話的大意是說:書有了損壞,出現了裂口、裂逢,把紙簡單地剪成方塊去補書,書葉一般都會出現蜷縮現象。補過的地方形成瘢瘡狀,又厚又硬。這種瘢瘡一樣的補丁對于書是有損害的。撕些像韭菜葉一樣薄的紙用來補書,只使書葉破口邊緣和補紙邊緣微搭上一點,就像近似于沒有什么搭界一樣。如果不是向著光亮把書拿起來看,大致是看不出襯過的。書葉破口若是屈曲不直的,還必須按照書葉的紙紋把紙擺正,再按照破口的形狀把紙撕下補在書葉上。若是不先把紙的紋理擺正,撕的紙紋是斜的話,補過的書葉就會蜷縮不平。正所謂:“修補舊書,襯紙平伏,接腦與天地頭,并補破貼欠口,用最薄棉紙熨平,俱照補舊畫法,摸去一平,不見痕跡,弗覺松厚,真妙手也。”可見,對于古籍的整舊如舊是需要如此精細、考究地對待。
每個時代、每個出版系統、每個地域出版的書籍都會利用各自所能得到的材料,形成各自的特點。比如:古籍中所用每種色彩都與特定的書籍內容相連;書籍裝幀中所選用的特定圖案都具有不同的象征意義;護書品所采用的綾、錦、絹、緞等絲織品以及木料的運用,其工藝和藝術欣賞價值不可輕視;“金鑲玉”這種裝幀形式對于書品版面過小,糟朽、發脆的古籍應視情況而選用,并不是適合所有古籍的裝訂,等等。
清代藏書家孫慶增在《藏書紀要》中述及:“錢遵王述古堂裝訂書面,用自造五色箋紙,或用洋箋書面,雖裝訂華美,卻未盡善”、“錦套須真宋錦或舊錦、舊刻絲,不得已,細花雅色上好宮錦則可,然終不雅,僅可飾觀而已矣”。所以,“整舊如舊”還原其貌,亦要還原其神。
綜上所述,古籍修復的整舊如舊,其材料、技術、方法、美學、古籍版本的鑒定等方面應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中去考查。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修復時操作起來才不會盲從。
6 結論
古籍所承載的歷史遺留下來的舊傷需要我們后人用尊敬、仁義之心去拯救。要掌握正確的、持久的古籍修復方法需要對“古”的研究和理解。把握古籍的命脈,了解古籍之痛是修復技藝的根本。從精神實質和裝幀思想上去把握古籍的命脈,古籍修復技藝方可成為延續其歷史文化特征的續命之湯。
參考文獻
[1]朱賽虹.古籍修復技藝.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2]杜偉生.中國古籍修復與裝裱技術圖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
[3]張曉形,王云峰,詹長法.紙質文物保護修復的傳統與現代.北京: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