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軍艦作者名: 姜坤本章字數: 2848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15:15:04
水下活動的潛艇
能夠在水下活動的艦艇都可以稱為潛艇,小到一兩人操作、作業時間數小時的小型民用潛水探測器,大至可裝載數百人、連續潛航3~6個月的核潛艇都屬于潛艇的范疇。和水上作戰的艦艇不同,潛艇的主要作戰環境常是隱藏于水底之中。
雖然潛艇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才開始廣泛運用的,但實際上潛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16世紀。達?芬奇在自己的手稿中寫下了自己的想法——“可以在水下航行的船”。不過在中世紀,這樣的“船”被認為是邪惡的,甚至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潛艇仍被當成“非紳士風度”的武器,被俘的艇員可能被以海盜罪論處。
史上第一艘潛艇出現在美國的獨立戰爭期間,這艘名為“海龜”號的潛艇曾被大陸軍用于攻擊英國軍艦。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潛艇再次得到運用,南方聯邦建造的“漢利”號潛艇成功擊沉了北方聯邦軍的風帆戰列艦“豪薩通尼克”號。“漢利”號也是歷史上第一艘在作戰中擊沉敵方戰艦的潛艇。
軍艦小知識
打撈“漢利”號
1995年,在“漢利”號沉沒了132年之后,根據它的航行路線,美國國家水下與海洋組織成功地利用海底探勘發現了“漢利”號的殘骸,在2000年8月8日時將“漢利”號打撈起來。目前“漢利”號被收藏于以查爾斯頓造船廠改建的華倫·拉許保存中心,以便由考古學家進行各種檢查。

“海龜”號潛艇,有記載的史上第一艘潛艇,需要依靠人力搖動螺旋槳前進。

“漢利”號潛艇,在成功襲擊“豪薩通尼克”號后因為不明原因沉沒,但它顯示出了潛艇在水下作戰的可行性。

1917年美國海軍的潛艇,作為世界上最早使用潛艇的國家,美國海軍對潛艇非常重視。
19世紀以后,潛艇技術得到發展,出現了以蒸汽機推動的潛艇。英國、美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先后研制出了自己的潛艇。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主要海軍強國都已經將潛艇列入軍用艦艇的范圍。使用潛艇交戰的國家以英國和德國為代表,不過兩者之間潛艇的戰略方向完全不同。英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潛艇僅僅是用于封鎖敵方港口;德國則不同,他們發動了無限制潛艇戰,也就是用潛艇攻擊敵國的一切艦船,無論軍用還是民用。
當然,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各國海軍的主力還是水面艦艇,尤其是當時叱咤風云的戰列艦,潛艇只能作為輔助性武器。戰前,各國潛艇數量也不是很多,德國有28艘,法國有38艘,俄國有23艘,美國有50艘左右,英國最多,有76艘。其中,以德國潛艇性能最為優秀,尤其是U型潛艇,它們的最大下潛深度為48米,水下航速將近10節,巡航速度4節,蓄電池可供潛艇在水下航行1小時左右,蓄電池能量耗盡后需浮出水面用柴油機充電。
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潛艇共擊沉商船5000余艘,累計1400萬噸;最重視潛艇作戰的德國就占到了1300萬噸,戰果堪稱驚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U-14潛艇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各國更加重視潛艇的發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各國共擁有超過900艘潛艇,其中美國111艘、蘇聯218艘、英國212艘、法國77艘、意大利115艘、日本62艘、德國57艘。這些潛艇無論在噸位、航速、航程、潛深上,還是在武器裝備、水聲設備、電子設備以及動力裝置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雖然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但它的潛艇作戰成就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對潛艇的威力認識最深,對潛艇的作戰理論也研究最透,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西洋戰場上,德國潛艇占據了主導地位,其兇猛的U型潛艇和著名的“狼群戰術”都在潛艇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德國新的U型潛艇性能非常優秀,采用了耐壓艇殼構造,并設有防水設施。U型潛艇有兩套推進裝置,兩臺狄塞爾柴油機在水上高速航行時使用,水下則使用電池電動機。電池重達數噸,充電時間為3小時,它可以使潛艇在水中達到8節的航速。如果采用巡航速度,U艇可連續潛航24小時,航程超過100千米。
“狼群戰術”的創始人是德國海軍元帥鄧尼茨。鄧尼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就是潛艇指揮官,他經反復研究后得出結論,護航艦艇僅能對付單艇攻擊,而無法對付多艘潛艇的集結攻擊。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后的半年內,德國就利用“狼群戰術”擊沉了盟軍222艘商船,764766噸物資,己方僅損失18艘潛艇。不過隨著盟軍針對“狼群戰術”的反擊,改進雷達,增加航空母艦護航,“狼群戰術”逐漸失去了作用。

Ⅶ級潛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使用最廣泛的潛艇(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使用的潛艇統稱為U型潛艇),使用時間貫穿整場第二次世界大戰。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使用的ⅩⅩⅠ級潛艇,是世界上第一種完全為水下作戰設計、而非以往為攻擊和躲避水面艦攻擊才下潛的潛艇,為近代潛艇的雛形。
日本、美國、英國是除了德國以外其他幾個在戰爭中大量使用潛艇的國家。
其中日本的潛艇種類發展最多,出現了運輸潛艇、水上飛機補給潛艇、微型潛艇及有人操縱魚雷。比較特別的是“伊-400”級航空潛艇,這種潛艇攜帶3架晴嵐攻擊機,可以隱秘地移動到目標附近,然后上浮放出飛機起飛轟炸。
美國在戰爭中使用的潛艇主要有“小鯊魚”級、“貓鯊”級、“白魚”級。美軍潛艇部隊在太平洋戰場上可謂戰果輝煌,太平洋戰場上潛艇部隊只占了全部海軍人員的2%,卻一共擊沉了全部日軍損失船只的51%。
英國皇家海軍的潛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仍扮演著封鎖港口和保護己方港口的角色。相比之下,更重視水面艦艇的英國潛艇戰績并不突出,它們共擊沉了57艘敵方軍艦,但損失了74艘潛艇。

日本建造的“伊-400”級潛艇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潛艇,能在無需補給的情況下到達世界上任何地點。

美國的“白魚”級潛艇“射水魚”號,該艇擊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里艦體最大、排水量最重的日本航空母艦“信濃”號,創下了潛艇擊沉單艦的最大噸位紀錄。

英國潛艇“冒險者”號,該艇曾擊沉2艘德國潛艇,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潛艇擊沉潛艇的戰例。
潛艇投入戰爭后,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常規潛艇水下航行時所用的是蓄電池供電的電動推進方式,當蓄電池能量耗盡后,潛艇必須浮出水面充電,這就喪失了潛艇最大的優點——隱蔽性。而且電力推進航速低,續航力短,嚴重削弱了潛艇作戰能力的發揮,人們一直在苦苦尋找著將潛艇從“半潛艇”變成真正的潛艇的各種方法。20世紀50年代開始,隨著核動力技術的發展,核動力化的潛艇逐漸替代傳統的柴電動力潛艇,而氧氣也可以通過設備電解海水補充。這兩項技術革新使得潛艇的潛航續航力從幾小時增加到了數周乃至數月。
1954年,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下水服役,1958年該艇成為世界第一艘抵達了北極點和北極冰蓋的潛艇;1960年,美國“海神”號核潛艇完成了環球潛航。

美國建造的“鸚鵡螺”號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也是第一艘航行穿越北極的船只。

美國的“海神”號核潛艇是世界上第一艘完成水下環球航行的船只。
自“鸚鵡螺”號問世后,各海軍大國紛紛發展核潛艇。迄今為止,世界上共有6個國家擁有核潛艇,即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中國、印度。在這之中,以美國和俄羅斯兩國核潛艇的發展最有代表性,無論是建造級別、建造數量還是發展水平都是其他國家無法企及的。

俄羅斯的“臺風”級核潛艇,建造于1989年,是俄羅斯最大的彈道導彈潛艇,也是目前為止世界上人類建造的最大的潛艇,水下排水量達480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