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的出現堪稱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它使傳統的海戰從平面走向立體,從而誕生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海戰。強大的航母編隊集防空、反艦、反潛以及對岸攻擊的作戰能力為一體,是當今海戰場上最強大的力量。航空母艦是足以與核武器比肩的戰略性武器,堪稱“海上霸主”。
航空母艦按其所擔負的任務分,有攻擊航空母艦、反潛航空母艦、護航航空母艦和多用途航空母艦;按其艦載機性能又分為固定翼飛機航空母艦和直升機航空母艦,前者可以搭乘和起降包括傳統起降方式的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在內的各種飛機,而后者則只能起降直升機或是可以垂直起降的固定翼飛機;按噸位分,有超級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9萬噸以上,只有美軍有此類航母,美軍核動力航母均為超級航母)、大型航空母艦(6萬~9萬噸)、中型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3萬~6萬噸)和小型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3萬噸以下);按動力分,有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和核動力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的誕生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飛機投入實戰關系密切。當時各國航空技術進步、進而使陸基飛機有能力攻擊地面目標的同時,海軍也希望用飛機來進行偵察與攻擊敵方艦艇。海軍最早運用的飛機是能夠在水面起降的水上飛機,后來還出現了專門供水上飛機整備的水上飛機母艦。英國是當時唯一將水上航空母艦用于海上作戰的國家,并在傳統大規模戰列艦決戰的日德蘭海戰后,提出需要一種擁有飛行甲板、能夠供戰斗機起飛的飛機母艦,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航空母艦。

事實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就已經開始使用原始的“航空母艦”。1917年,“幼犬”戰斗機成功從輕型巡洋艦“亞爾茅茨”號的滑行臺上起飛并取得了一定戰果。
從1917年開始,英國海軍將建造中的客輪“卡吉林”號改裝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艦上原有的煙囪被拆除,設計人員設計出從主甲板下面通向艦艉的水平排煙道,從而清除了妨礙飛機起降的最大障礙。飛行跑道前后貫通,形成了全通式的飛行甲板,極大地方便了艦載機的起降作業。“百眼巨人”號初具了現代航母的雛形。1918年5月,“百眼巨人”號的改裝工程完工。該艦標準排水量為14450噸,最大航速20節,可搭載飛機20架。同年9月,該艦編入皇家海軍的作戰序列。然而,由于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接近尾聲,匆忙入役的“百眼巨人”號尚未來得及接受戰火的洗禮,戰爭便結束了。“百眼巨人”號只能默默地呆在皇家海軍的艦隊中,無法在真正的戰爭中一顯身手。但是,作為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在航母發展史上的開拓性地位是無法抹殺的。
軍艦小知識
日德蘭海戰中的航母
日德蘭海戰之前,英國皇家海軍迎來了一名新成員——“坎帕尼亞”號水上飛機母艦。不過,由于當時英軍對這種新式軍艦并不抱什么希望,雖然征召了它,“坎帕尼亞”號卻在戰斗打響之前被迫載著12架飛機遠離戰場。
就在“百眼巨人”號問世的當年,英國海軍又開始動工興建另一艘航空母艦——“競技神”號。它在航母發展史中具有特殊意義,因為它最早采用了島式結構,由此一舉奠定了現代航空母艦的基本結構,成為各國航母爭相模仿的對象,其所開創的島式結構也一直沿用至今。

“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作為最早的航空母艦,它問世后的主要用途是作為訓練艦。其第一次作戰是1940年6月護送一支運兵船隊。1947年,“百眼巨人”號被拆解。

“競技神”號航空母艦是第一艘專門設計的航空母艦,被認為是現代航空母艦的始祖。
美國是另一個比較早研制航空母艦的國家,美國海軍選中5500噸的運煤船“木星”號來改裝它自己的第一艘航空母艦。1922年,該船完成改裝,被重新命名為“蘭利”號,編號為CV-1。“蘭利”號的排水量達到了14700噸,最大航速15節,其上鋪設有長165.3米、寬19.8米的全通式飛行甲板,可搭載艦載機34架。
同“百眼巨人”號一樣,“蘭利”號最上方是全通式飛行甲板,艦橋則位于飛行甲板的前下方,艦體左舷裝有兩個可收放的煙囪。由于這種怪模怪樣的軍艦是第一次出現在美國海軍的艦隊中,所以被送了一個綽號——“帶篷馬車”。

“蘭利”號航空母艦,美國航空母艦的先驅,1922年進入美國海軍服役,1936年退役后改裝成水上飛機母艦,后被日軍飛機重創沉沒。
航空母艦的首次大發展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當時各海軍強國簽訂了控制海軍軍備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對戰列艦的建造進行了嚴格規定。不過,由于航空母艦才剛剛興起,條約中對其網開一面,并沒有過多限制,各國海軍紛紛抓住這個空子,大力發展航空母艦。美國將被迫停建的戰列艦改造成兩艘航空母艦:“列克星敦”號和“薩拉托加”號。日本海軍也利用戰列巡洋艦改裝了“赤城”號和“天城”號兩艘航空母艦。英國則使用大型巡洋艦改裝了“光榮”號、“勇敢”號和“暴怒”號三艘航空母艦。

“列克星敦”號是美國的第二艘航空母艦,排水量50000噸,是太平洋戰爭早期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主要戰力之一,于珊瑚海海戰中受到重創沉沒。

日本“赤城”號航空母艦,排水量36500噸,參加了太平洋戰爭初期的多次重要海戰,后于中途島海戰中被擊沉。

“光榮”號、“勇敢”號、“暴怒”號均屬于“光榮”級航空母艦,這三艘都是從重巡洋艦改裝而來的。圖為“光榮”號。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國、英國和日本等國已經建造了數量可觀的航空母艦,但因“大艦巨炮”思想始終在各國海軍中占主導地位,戰列艦依然是海上霸主,航空母艦只能作為輔助兵力。
戰爭爆發后,英國航空母艦及艦載機在塔蘭托海戰中成功開局,滿載著“劍魚”式攻擊機的英國“光榮”號航空母艦僅僅用了65分鐘的時間,就擊沉、重創了意大利海軍3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幾乎使其折兵一半。此戰大顯航母實力,成為航母發軔之初的經典之戰。到日本航空母艦編隊襲擊珍珠港,航空母艦日漸發揮出其他艦艇難以匹敵的作戰威力。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1944年6月的菲律賓海戰、1944年10月的萊特灣海戰,交戰雙方都以航空母艦作為海戰的主力,航空母艦正式問鼎“海上霸主”寶座。整個戰爭期間,各國包括改裝護航航空母艦在內的航空母艦數量猛增,其中美國高達122艘,英國69艘,日本28艘。

中途島海戰中美國的“企業”號航空母艦,甲板上搭載的是“蹂躪者”魚雷轟炸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各國就紛紛淘汰了各種老舊或性能不佳的航空母艦,并對少數大戰中建造的航空母艦進行現代化改裝。到20世紀60年代,隨著航母技術和飛機技術的發展,一些海軍強國開始研制新型航空母艦及噴氣式艦載機,同時逐漸推廣使用斜角甲板、滑躍式甲板、蒸汽彈射器、舷側升降機、新型攔阻裝置、全天候助降裝置等多項最新技術和設施。其后,各型導彈、新式艦炮、反潛武器、指揮自動化系統、電子對抗系統以及核動力都在航空母艦上裝設運用。航空母艦自此便成為了對空、對海、對陸作戰的綜合武器平臺。

“福萊斯特”號是美國最早采用斜角式甲板的航空母艦,也是世界上第一艘專為噴氣飛機起降設計而建造的超級航空母艦。

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前方的滑躍式甲板為其明顯特征。

美國“艾森豪威爾”號航空母艦,該艦是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排水量達101600噸。

美國海軍的新一代航空母艦“福特”號,被認為是當今全球最強航空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