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艦
- 姜坤
- 4475字
- 2019-01-04 15:15:01
在水面作戰的艦艇
水面艦艇占了軍艦類型的大部分,各種水面艦艇大小不一、用途各異,它們是構成海軍力量的主力。
戰列艦
戰列艦,又稱為戰斗艦、戰艦,是一種以大口徑火炮的攻擊力與厚重裝甲的防護力為主要特點的大噸位海軍作戰艦艇?!皯鹆信灐边@個名詞來源于歷史上的風帆戰列艦,風帆戰列艦是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盛行的大型軍艦,由于風帆戰列艦上的艦炮都位于船舷兩側,戰斗時需要排成一線縱隊的戰列,因而得名。
現代戰列艦自19世紀60年代開始興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后期逐漸式微為止,一直是各主要海權國家的主力艦種之一。在其極盛時期(20世紀初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列艦是唯一具備遠程打擊手段的戰略武器平臺,因此受到各海軍強國的重視。
戰列艦的排水量一般在30000噸以上,主炮口徑360毫米以上(某些受條約限制建造的戰列艦主炮口徑會小些,但也會超過320毫米),其裝甲防護十分厚重,通常裝甲厚度的標準是足以抵抗自身主炮的攻擊。
此外,還有一種軍艦名為戰列巡洋艦,具體的標準比較模糊,總的來說是介于戰列艦與巡洋艦之間的軍艦,它擁有巡洋艦的防護與速度,同時具備戰列艦的強大火力。不過,這種軍艦很快被認為不實用而被淘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著名的“胡德”號就是戰列巡洋艦。
軍艦小知識
“勝利”號風帆戰列艦
“勝利”號是現存最古老的戰列艦,隸屬于英國皇家海軍。在1778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時參與阿申特島戰役,并于1797年法國大革命時參與圣文生角之役,大勝西班牙海軍。此后又在1805年參與特拉法加之役,其間因作為副海軍上將納爾遜的旗艦并且大破法國與西班牙聯合艦隊而聞名于世。

1892年,英國建成世界首艘全鋼質戰列艦“君主”號,排水量15580噸。此后,戰列艦普遍采用鋼質艦體,包括英國在內,法國、德國、美國、日本、意大利、俄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等,紛紛建造或進口大批戰列艦,開啟了戰列艦的全盛時期。

1906年,英國建成一艘全新的戰列艦“無畏”號。“無畏”號革新武備、動力、防護等各方面的傳統觀念,尤其是火力方面,拋棄了以往戰列艦主炮、小炮混裝的設計,采用了統一的大口徑艦炮,極具革命性?!盁o畏”號代表戰列艦技術的重要分水嶺,一般統稱其同等水平的戰列艦為“無畏艦”,之前的戰列艦則稱作“前無畏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各海軍強國展開了新一輪軍備競賽,此時建造的戰列艦比“無畏艦”更加龐大,排水量超過了25000噸,被稱為“超級無畏艦”。圖為美國的“內華達”級戰列艦。
巡洋艦
巡洋艦在排水量、火力、裝甲防護等方面僅次于戰列艦,在大型戰列艦建造成本高、難度大的情況下,稍遜戰列艦一籌的巡洋艦在數量上是各海軍大國的主要力量。現代巡洋艦不僅依靠主炮,更裝備了大量導彈、魚雷、深水炸彈等武器,有些巡洋艦還可攜帶直升機。
巡洋艦的排水量一般在5000~20000噸。其中排水量10000噸以上的稱為重巡洋艦,主炮口徑在200~300毫米;輕巡洋艦排水量一般為5000~10000噸(也有少部分輕巡洋艦排水量小于5000噸),主炮口徑在150~200毫米的是輕巡洋艦。
與其說巡洋艦是從噸位上對軍艦的劃分,倒不如說是表明了這種軍艦的作用和任務。這種同時具有高速航行能力和強大火力的軍艦通常會被派遣擔任一些戰列艦無法執行的巡防任務,如保護主力艦(戰列艦、航空母艦)免遭敵方巡洋艦、驅逐艦的攻擊,同時擔任艦隊的防空任務,或者長途奔襲,攻擊敵方主力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建造的“林仙”級輕巡洋艦,排水量4410噸,用于輔助“無畏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海軍的“亞特蘭大”級輕巡洋艦,排水量7400噸,作為航空母艦特遣艦隊的防空艦很快就展現了其巨大價值。

俄羅斯“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排水量25860噸,是目前全球現役的唯一排水量超過20000噸及使用核動力的巡洋艦。
驅逐艦
驅逐艦是一種多用途的軍艦,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便是海軍重要的艦種之一?,F代驅逐艦是以導彈、魚雷、艦炮等為主要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軍艦。它是海軍艦隊中突擊力較強的艦種之一,用于執行攻擊潛艇和水面艦船、艦隊防空、護航、偵察巡邏警戒、布雷、襲擊岸上目標等任務。在現代海軍艦艇中,驅逐艦是用途最廣泛、數量最多的艦艇,有“海上多面手”稱號。
驅逐艦以前是負責對戰列艦與巡洋艦進行支援的,但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航空母艦開始流行,加上反艦導彈技術的進步,驅逐艦在功能上逐漸取代了戰列艦、巡洋艦,火力和噸位也得到發展,出現了一些萬噸級驅逐艦。
通常驅逐艦排水量在2000~9000噸之間,航速在30~38節(1節=1海里/時=1.852千米/時),主炮口徑在150~100毫米。
驅逐艦與海軍武器的進化息息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驅逐艦的主要武器為火炮,排水量大都在1000~1300噸,所以當時沒有嚴格的分類。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隨著海軍艦艇武器裝備的發展,特別是潛艇和魚雷的廣泛應用,驅逐艦要擔負各種不同的任務,于是出現了海洋驅逐艦、艦隊驅逐艦、驅逐艦、護航驅逐艦等類型。這兩個階段的驅逐艦從本質而言,就是一種大型的魚雷艇,通過大戰的戰火,驅逐艦取代了魚雷艇而成為一種海上魚雷攻擊的主力,起到了“驅逐”敵方魚雷艇的效果。

1893年英國建造的“哈沃克”號,當時英國稱之為“魚雷艇驅逐艦”,裝有1座76毫米火炮和3座47毫米火炮,用于摧毀敵方魚雷艇;并可攜帶3枚450毫米魚雷,用于攻擊敵方大型艦艇。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建造的Z級驅逐艦,由于設計性能的原因,總體性能無法媲美當時英國的驅逐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用于布雷。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驅逐艦進入了現代化階段,導彈、艦載直升機同艦炮一樣成了艦上的主要武器。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人們按噸位把排水量7000噸以上的驅逐艦劃為巡洋艦,把排水量3000噸以下的艦隊驅逐艦和護航驅逐艦劃為護衛艦,把排水量3000~7000噸的各型驅逐艦統稱為驅逐艦。
目前,一般按用途把驅逐艦分為導彈驅逐艦、反潛驅逐艦和多用途驅逐艦等?,F代驅逐艦裝備有防空、反潛、對海等多種武器,既能在海軍艦艇編隊擔任進攻性的突擊任務,又能擔任作戰編隊的防空、反潛護衛任務,還可在登陸、抗登陸作戰中擔任支援兵力,以及擔任巡邏、警戒、偵察、海上封鎖和海上救援等任務。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美國建造的“基林”級驅逐艦,在短期內就建成了98艘,但實際上并未趕上第二次世界大戰。

俄羅斯的“無畏”級驅逐艦,建造于蘇聯時期,俄羅斯海軍稱為“大型反潛驅逐艦”。
護衛艦
護衛艦是一種古老的艦種。在17世紀(公元1650年左右)的帆船時代,英國開始采用一種單桅縱帆船的小型船只作為沿岸防衛與輔助大型船只之用,當時英國人稱此種船只為單桅戰船。后來法國開始學習制造這類戰船,并命名為護衛艦。
現代護衛艦大量被使用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德國的潛艇在海上肆虐,對協約國的軍用和民用艦艇威脅極大,為了保護海上交通線,協約國率先大量建造護衛艦,用于反潛和護航。這個時期的護衛艦,基本明確了自己的作戰任務和使命,找到了在海軍中的定位,已經有了現代護衛艦的基本功能。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護衛艦進一步得到重視,噸位和火力也都有所加強。
在現代海軍編隊中,護衛艦多用于執行護航、反潛、防空、偵察、警戒巡邏、布雷、支援登陸和保障陸軍瀕海翼側等作戰任務,所搭載的武器以艦炮、導彈、魚雷、水雷、深水炸彈等為主。乍看之下,護衛艦和驅逐艦所擔任的角色和武器都很相似,不過護衛艦一般比驅逐艦噸位小、武器弱、航速低,然而由于其機動性好、造價較低,成為世界各國建造數量最多、分布最廣、參戰機會最多的一種中型水面艦艇。目前護衛艦按排水量的大小可分為中型護衛艦(1000~3000噸)和小型護衛艦(600~1000噸)兩種,按作戰類型則可分為反潛型、對空型和對海型三種。

早在帆船時代,護衛艦就已經成為各國艦隊的重要成員之一,圖為美國1799年建造的三桅木質快速帆船——“切薩皮克”號護衛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建造的“花”級輕型護衛艦,該級艦共建造了267艘,大部分在盟國海軍中作為反潛艦護航艦使用。

“維斯比”級護衛艦,瑞典建造的隱身護衛艦,代表了未來護衛艦的一個發展方向。
登陸艦
登陸艦,又稱兩棲戰艦,小的登陸艦排水量僅有數百噸,而一些大型登陸艦的排水量可達上萬噸。登陸艦主要用于搭載坦克、裝甲車和士兵登陸作戰,搭載能力從坦克幾輛至幾十輛以及士兵數百名不等。登陸艦的續航能力一般為200~6000千米,這就使登陸部隊可從出發地直抵登陸點灘頭,無需中途換乘,大大簡化和加快了登陸過程。
登陸艦得到大力發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此之前,登陸作戰主要使用傳統船只,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登陸作戰已經證明了傳統船只不適合登陸作戰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登陸艦大多是由貨船改裝而成,當時的登陸艦就直接稱為坦克登陸艦,顧名思義,它是一種專門用于坦克或其他大型車輛登陸的艦只。冷戰期間,隨著直升機開始被使用在登陸艦上,登陸艦具備了海陸空一體的作戰能力,而不再是僅僅用于運輸,這類登陸艦也稱兩棲突擊艦。
和登陸艦具有同等作用的艦艇還有登陸艇。登陸艇主要用于短距離內由岸到岸登陸中,輸送登陸兵、車輛、坦克和物資直接登陸;或在由艦到岸登陸中,作為換乘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建造的“拳師”號航空母艦,由于該艦設計有開放式艦艏,并可搭載飛機,后被重編為兩棲突擊艦。

“圣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登陸艦,美國海軍新一代的兩棲船塢登陸艦,船身中的塢艙能搭載2艘登陸艇和14輛裝甲車,甲板上可搭載4架武裝直升機。
魚雷艇和導彈艇
魚雷艇是以魚雷為主要武器,用于近海作戰的小型戰斗艦艇。魚雷艇的發展與魚雷的出現同時進行。19世紀末在各國海軍中雖然已經出現魚雷艇,但因為早期輪機系統不成熟以及魚雷有效距離過短,因此大多魚雷艇僅裝在大型戰艦上,由大型戰艦載運至戰場附近釋放并在海戰中伺機使用魚雷攻擊船艦。
然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國海軍逐漸普遍列裝性能更為先進的反艦導彈,魚雷艇基本上已經被導彈艇所取代。
導彈艇在海軍艦艇中出現最晚,是以艦對艦導彈為主要武器的小型高速水面艦艇。可對大、中型水面艦船實施導彈攻擊,也可擔任巡邏、警戒、反潛、布雷等任務。導彈艇噸位小、航速高、機動靈活、攻擊威力大,排水量為數十噸至數百噸,航行速度30~40節,有的可達50節,續航能力500~3000海里。艇上裝有巡航式艦對艦導彈2~8枚,20~76毫米艦炮2座,以及各種魚雷、水雷、深水炸彈和艦對空導彈等。此外還有搜索探測、武器控制、通信導航、電子對抗和指揮控制自動化系統。導彈艇的性能特點與魚雷艇基本相同,但由于導彈在攻擊距離、攻擊準確性和突然性等方面遠優于魚雷,所以導彈艇具有更強的戰斗力。
導彈艇自20世紀50年代末問世以來,在第三次中東戰爭及其以后的局部戰爭中得到廣泛運用,戰果顯赫,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重視。目前各國海軍裝備導彈艇的排水量大多在60~300噸之間。

S艇,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一種魚雷艇,其主要作戰方式是用所攜帶的4枚魚雷和6枚水雷攻擊敵方艦艇。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PT快艇,戰斗中它們利用相對較快的速度趨近較大的戰斗船艦,并用魚雷進行攻擊,而其較小的尺寸使它們較不易被發現和被炮火擊中。

挪威最新型的“盾牌”級導彈艇,具有隱身能力,搭載有反艦導彈和防空導彈。
除了這些作戰艦艇以外,還有一些其他用途的艦艇也屬于軍艦的行列,這里就不再一一列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