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性能三要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將軍古德里安就提出了機械化部隊對于現代戰爭的重要性,他指揮的裝甲部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馳騁整個歐洲戰場,將德軍閃電戰的戰術發揮到了極致。古德里安認為,衡量坦克性能優劣與否,有著很明確的標準:“它是否有很好的機動作戰能力、在對戰時火力是否強大、是否能有效防御敵人的打擊?!边@三點,正是如今人們所說的“坦克三要素”,即機動能力、火力、防護能力。
坦克并不是一開始就同時注重三要素均衡發展的,而是經過了“重視火力→重視機動能力→重視防護能力→三要素均衡發展”這樣一個過程。在這當中,又有著相互滲透,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的坦克就更強調火力和防護能力,美國的坦克則強調機動能力。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M24輕型坦克,雖然無論是火力還是防護力都不及當時德國和蘇聯的坦克,但良好的機動性卻令它成為戰爭中重要的坦克型號之一。
一般來說,坦克的機動能力主要表現在速度上。雖說坦克的設計不能只追求速度,但是在交戰的時候如果能快敵方一步,可能就會獲得戰斗的勝利。因此坦克的發動機設計及燃料選用一直受到各國坦克設計師們的關注。
坦克的火力主要指的是坦克所搭載主炮的威力,但又并非僅僅是由火炮決定。在戰場上,操控坦克的士兵必須在保持高機動性下,做到快速識別敵我、交戰及破壞不同類型的敵軍目標。在注重火炮威力的同時,非常強調其射擊的準確性,如何更有效地殺傷敵人使其失去戰斗能力是很多國家坦克設計的重點。

德國的虎式坦克以威力巨大的火炮和防護力強的裝甲而聞名,但實際上其主炮口徑只有88毫米,裝甲最厚處185毫米,與如今的主戰坦克相去甚遠。

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裝備德軍的豹2主戰坦克,主炮口徑120毫米,裝甲為增強鋼、鎢及非金屬材料制成的復合裝甲,能在1000米距離上抵擋125毫米火炮的攻擊。
坦克的防護能力通常會被認為就是指坦克的裝甲,但實際上這只是一個方面,坦克的防護力應包括遭到攻擊的抗打擊能力、避免被敵人發現的能力、被擊中后對車內人員的保護和存活能力等方面。一般主要依靠坦克的裝甲、迷彩偽裝(包括現代的少部分隱身坦克)以及現今主戰坦克配備的核生化防護系統等等。其中首要的,自然就是坦克的裝甲,裝甲的厚度、材料、形狀等都直接影響坦克在受到敵方打擊時的防護能力。
試想一下,如果一款坦克,它裝載著威力巨大的火炮,能夠擊穿任何敵方坦克的裝甲,殺傷性極強,但是如果它只注重強化火力配置而忽視了其他要素,那么也許它就只是具備強大火力,但卻跑不快,防御也極其低下的失敗品。一旦它沒能順利命中并摧毀目標,反而被敵方鎖定,那就意味著即將被摧毀。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研制的鼠式坦克,裝甲最厚處達到了240毫米,主炮來源于德國戰列艦上的128毫米艦炮,防護力和火力都達到了當時的極限,但機動性能卻十分低下,而且普通道路和橋梁根本無法供其行走。
坦克小知識
陸地巡航者P.1500怪物
鼠式坦克是德國生產的迄今為止最重型的坦克,但德國還曾設計更大更重的坦克。當時德國計劃開發的一種重量達1500噸的超重型坦克——P.1500。這種坦克的炮彈的重量幾乎就與T-34坦克差不多,但由于考慮到機動性、道路、橋梁等因素,最終沒有投產。
為了避免在戰場上出現這樣的窘況,現代坦克設計中“三要素均衡發展”占主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