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本體論
生成論探討了宇宙的起源和演變問題,本體論則追問紛雜現象背后的本質和根本。本體論是關于“有”的學問,“本體”基本內涵為“終極依據”。德國哲學家沃爾夫認為本體論是論述“有”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學范疇,認為“有”是唯一的、善的,本體論是抽象的形而上學。在中國傳統哲學中,與西方傳統哲學本體論相對應的是“道”論。金岳霖先生指出:“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
“道”即指宇宙萬物之本質、本根。
關于本體的探討,始于先秦時期。如老子以“道”作為萬物的本體,《管子》中《水地篇》提出“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的水本體主張,《周易》里以“太極”作為化生陰陽和萬物的根本,《莊子》中提出“道”是“自本自根”,或者稱為“本根”的本體之說。到魏晉時期,本體論以王弼的“貴無”和裴頠的“崇有”為代表而形成兩種對立的哲學立場,同時,此時期及其隨后的隋唐,佛教亦從本體上論證客觀世界的虛幻不真。到宋明階段,張載提出“氣”本體論,二程、朱熹以“理”作為本體,陸九淵及其后來的王守仁以“心”作為本體。可以看出,在歷史遷衍中,在本體問題上,中國古代哲學家把天地萬物的本根或者本體歸結為幾種抽象和超越的東西:一、沒有固定形體的物質,如“氣”;二、抽象的概念或原則,如“無”“理”;三、主觀精神,如“心”。
黃道周的生成論思想從本體的活動性、創生性角度解釋了天地、萬物及其人類的生成。他以“氣”作為始基,氣作為一種無固定形質的質料,在生克原則下化生宇宙萬物。不同于生成論思想所關注的宇宙“由何生成”問題,本體論思想則要解釋在這個可感世界背后那個最高的、抽象的、超越的根本,是邏輯上在先的根本,即萬物之后的存在,多后面的一,現象后面的本質。黃道周的本體論思想中,他將“太極”“此物”“性”“誠”“至善”“本心”“仁”等哲學概念在不同的語境中分別給予本體的地位。不同于程朱理學的“理本論”和王學的“心本論”,黃道周的本體論思想左右搖擺于兩家之間,試圖擺脫程朱和王學的影響,這種努力在本體概念上可見一斑。
通觀黃道周所存文獻,其對本體范疇有多種描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一、太極,也包括皇極,主要從宇宙自然的角度來預設;二、“此物”,主要從天地萬有的普遍性、抽象性、超越性上來談論;三、性體和心體,主要從萬物稟受于天命角度以及從人類本質和道德根源上來談論;四、仁體,涵括“仁”“誠”“至善”“獨”等,主要從道德的角度來統合自然與社會、邏輯與人倫;五、體用,主要從體用不二、動靜不分來闡明本體與現象、實體與功用的關系。下面將分述黃道周此五層本體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