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生成論的價值向度

儒家對宇宙的探討,從其肇始就指向人類社會,一方面,展現了一個有機整體的自然界為人類和自然界的統一關系建立了理論前提;另一方面,說明人和自然界作為主客體處于一個同一的系統中,兩者是合而不是分的關系。正是這種“天人合一”的圓融思維決定了儒家的生成論思想不是一個純粹的自然哲學問題,因此,“它一開始就具有 ‘人學’特點”參見蒙培元《理學范疇系統》中《宇宙論與本體論》一章,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一 人類道德社會的形成

黃道周談論宇宙的生成,不止著眼于一種客觀的、自然的形成過程,而且也加入了道德和價值判斷,但是道德和價值意涵的加入則是局限在人類社會中。從宇宙自然界向人類社會的開縱過程中,黃道周一方面肯定宇宙秩序即是人類社會的秩序,他稱:“陰騭相協皆本于天,書曰‘協和萬邦’,詩曰‘克定厥家’,雖人事亦天道也?!?img alt="(明)黃道周:《洪范明義·訪箕章第一》。"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DE8D9/10797208203832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21047-QDNWKfHAPYrVh7CjL7DX35seVRd5XnWP-0-53e5e80cd3e1969562f04659e53a1b73">另一方面,在這個開縱中,他引進圣人作為中介者。圣人之所以出來,是因為“天能為雨旸寒燠,而不能使雨旸寒燠之皆時,故時者,天所以應圣人,亦圣人所以用天地也。五行之吏各司其官,使五行常自為政,則五行必交勝于天地,五行交勝于天地,則雨旸寒燠必有不得其平者矣。故貌言視聽讓權以與思,雨旸寒燠讓權以與風,五者交讓也而奉權以與圣”(明)黃道周:《洪范明義·庶征章第十》。。可見圣人的作用是幫助天之雨旸寒燠能夠適宜、時宜而不危害天下百姓。

黃道周在《洪范明義·五行章第三》中充分描述了宇宙自然社會向人類人倫社會的轉化過程。

 

五行分化,序其生者,所謂初也;陰陽之精,見于水火,剛柔之義,著于金木,土載其下,以通地天,有是五者,以別男女,以正性命,陰陽相交,剛柔相推,變化錯綜,或當或爽,而治亂出焉。帝王之生皆木,五德以長天下,而其說奧渺不可復稽。但以數而言,則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為主成之次,以象而言,則一北二南三左四右五中,為分布之等,故人生而有體魄、氣候、榮衛、經絡,推于四海、日月,出入無不同者,干支所配日用所資,皆是物也。圣人觀形以知理,觀性以知命,觀其生勝配合以知陰騭相協之意,故生者以協父子,勝者以協君臣,并者以協兄弟,因君臣以協夫婦,因兄弟以協朋友,智由此出,禮由此作,仁由此奮,義由此制,信由此立,腑臟官骸由此以理,道化政刑由此以設,于以制器利用則大備矣。圣人雖不明著其事而福殛之所由生,燦然可見。要以原本太極,修道明教,納民于至善之域,則非圣人不足以語此也。

 

從上段引文來看,黃道周認為五行分化,水火金木土五者各其一性,其陰陽相交、剛柔相推而形成男女,而各正性命,但是由于變化錯綜復雜,有或當或爽的可能,所以“當”則社會治,“爽”則社會亂。圣人出而根據自然界中“生、勝、協”的原則來規定人類社會的倫敘規則。以“生”來規定父子之倫,以“勝”來安排君臣之序,以“并”來擬規兄弟之理,此三大倫理關系確立后,再從君臣之序引申出夫婦之序,由兄弟之理延伸出朋友之理,從而確立了人類社會的綱紀。綱常既立,則綱常所體現的仁義禮智信亦形成,五常形成,則個體、社會、教化、刑政、禮儀各有確立和依附,從而人類社會洋洋而成。

黃道周借助圣人把一個自然運行的宇宙秩序投射到人類社會之中,既然宇宙秩序即是人類社會的秩序,因而人類社會的秩序也具有天道根據。值得提出的一點是,黃道周并不認為宇宙秩序具有道德性質,他肯定宇宙間存在秩序,但是這種秩序是自然的、客觀的,如他的“生、勝、并”的原則是自然界客觀存在的原則,只有這種宇宙秩序在進入到人類社會之后,在人類社會中發用而產生關系即“綱紀”后,才被“圣人”賦予了價值和道德色彩,而不是先天就具有道德屬性。這也是黃道周和兩漢時期儒家在天人關系上不同的一點。

二 圣人在人類道德社會形成中的作用

有價值和目的的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成為一個道德為底蘊的社會是由圣人來賦予的。黃道周稱:“圣人者,天地之心手也。圣人出而草木以為蓂箑,鳥獸以為龜龍;圣人不出而紫蓍以為污草,麟角以為疴蟲?!?img alt="(明)黃道周:《式士策》,《黃漳浦文集》卷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DE8D9/10797208203832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21047-QDNWKfHAPYrVh7CjL7DX35seVRd5XnWP-0-53e5e80cd3e1969562f04659e53a1b73">圣人賦予了自然界事物以價值和意義。同時,黃道周認為,圣人觀自然界而知五行之規律,本于五行而協合人類社會和自然社會的統一,他稱:“萬物之生,各有從始,五行既具,陰騭始著,其理以為五德五性,其質以為五體五色,其氣以為五聲五味。圣人本于太初以立命,始以得五行精一之致,以辨德性氣質之類,以進其不及,裁其太過,是為相協之始事?!?img alt="(明)黃道周:《洪范明義·敘疇章第二》。"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DE8D9/10797208203832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21047-QDNWKfHAPYrVh7CjL7DX35seVRd5XnWP-0-53e5e80cd3e1969562f04659e53a1b73">“古之圣人觀物之質,而知其性,觀物之氣,而知其命,觀其所作,而知造物者之性之命。體之察之,服習既久,則彛倫畢見,仁義禮智皆根于心,而后發為事業,猶五臟之達于面目,云雨之發于山川,色聲臭味之發于物則也,若是而后可通于五行之用者矣?!?img alt="(明)黃道周:《洪范明義·五行章第三》。"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DE8D9/10797208203832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21047-QDNWKfHAPYrVh7CjL7DX35seVRd5XnWP-0-53e5e80cd3e1969562f04659e53a1b73">

雖然黃道周認為圣人在人類社會人倫關系的形成上起了關鍵作用,但是,圣人所作的轉換不是無目的和無原則的變換,而是根據二氣陰陽、五行之間的關系來制定人間倫理秩序,他稱:

 

天下之道未有不于二五焉取者也。不取其數而取其義,不取其物而取其意,故君子之于制勝皆用之矣。堂皇之間,懸象布和。正直之德取于稼穡,過此以往,金木水火互為治也。非禮犯順,強御不共,金火治之;委隨虛疏,從習若流,水木治之;頑冥鈍遲,處錞善疑,金火治之;陽驕爽中,趾視俱高,水木治之。夫是所謂不德者也。圣人所治則其德也,而猶以從革治弗友,曲直治燮友,炎上治沈潛,潤下治高明,故五行之用,圣人無日不以自治也。治己以及于卿士、師尹,而后以及于百姓。金之克木,木之克土,火之克金,水之克火,圣人皆取以自治,而獨以平康正直者厚殖稼穡以遺福于天下百世。(明)黃道周:《洪范明義·三德章第八》。

 

黃道周認為圣人師天而行事,根據金木水火之間的互治關系,分界線,明秩序,其處心極虛、極平,取義極精,去利極微,上揆天心,下揆人性,順應事物之自然與當然,任其自適其性,自遂其命,而不操縱和把持,然后達到治理卿士、師尹,以及于百姓,從而形成人間的倫理秩序。

關于人類社會的形成,黃道周構造了一個與天地生物相應的倫理規范產生的模式,認為人類社會的開端是男女,之后是夫婦、父子,在此基礎上再衍化出其他人倫關系和差別,他稱:“人道之成,先有男女,而后有夫婦,有夫婦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君臣、兄弟、朋友、親戚、上下、貴賤。在天以為常理,在人以為彛倫?!?img alt="(明)黃道周:《洪范明義·五行章第三》。"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DE8D9/10797208203832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21047-QDNWKfHAPYrVh7CjL7DX35seVRd5XnWP-0-53e5e80cd3e1969562f04659e53a1b73">應該指出一點,黃道周所稱的“常理”和“彛倫”,都側重于一種關系的描述,也就是說,傳統儒家以天理來投射人間秩序的時候,亦是把個體看成了一種關系存在,即個體不具有獨立性,而是與自然、社會之間的一種動態的模式存在,以模式和關系來決定個體的性質、個體的地位。既然天道都是互相資生、互相依賴的大的動態關系存在,則人類社會亦是如此,個體也是如此。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城市| 高碑店市| 松滋市| 沙坪坝区| 新巴尔虎左旗| 石渠县| 阳江市| 南开区| 宜城市| 石家庄市| 千阳县| 丰城市| 内乡县| 马尔康县| 孙吴县| 雷州市| 白朗县| 耿马| 鄂托克前旗| 黑水县| 彭泽县| 兰州市| 宜川县| 永仁县| 璧山县| 大丰市| 黑龙江省| 大埔区| 灵川县| 沂水县| 互助| 喀喇沁旗| 清涧县| 承德县| 潜山县| 财经| 友谊县| 昌邑市| 黎川县| 长宁区| 左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