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儒家文化與民眾生活

一 實學的形成

韓國實學有悠久的歷史,它的宗旨是通過培養對本民族歷史傳統的認識來改革社會。實學受中國清朝的歷史研究方法影響,它的產生與中國的儒家文化在韓國的傳播密切相關。

三國時期的新羅以及新羅統一以后,與當時中國的唐朝保持著密切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在中國元朝時期,即朝鮮的高麗王朝時期,蒙古曾出兵朝鮮,進行軍事與文化的滲透,使朝鮮半島的文化逐漸與中國的文化融為一體,保持著緊密的聯系。

此前,雖然儒教比佛教先行一步,然而首先為朝鮮半島民眾所接受的是佛教而非儒教。禪宗在新羅時期就已經傳入,新羅兼并另外兩個王國百濟(公元前18—660)和高句麗(公元前37—668),爾后進入統一新羅時代(668—935),其時強大的地方地主勢力起而反對中央集權統治制度,禪宗借機開始盛行。因為佛教比儒教更有利于建立起由貴族統治的、中央集權的、傾向于擴張的國家,成為更符合當地地主需要的宗教。

浩然齋金氏詩碑

而儒學在高麗時代(918—1392)末期開始引起注意,最終發展成為朝鮮王朝時代(1392—1910)占主要地位的哲學思想。其時,朝鮮半島實行科舉考試制度,選拔了一批具有地方鄉紳地位的中小地主進入官場,并推崇新儒學的道德原則,把它作為一種精神支柱,并同時努力發掘自己本民族檀君以來的歷史傳統,支持世宗(1418—1450在位)推行新文字,一直延續到17、18世紀,關心技術和經濟進步的新風氣在朝鮮王朝學者中間甚為流行,以此促進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形成以首爾和開城為中心,朝鮮王朝的經濟文化實力得到很好的發展。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作為儒教一派的實學得以形成。

二 讀書悟道的性理學

中國的儒學在漢代已很發達,被統治者加以利用,也有注經的學者。到隋唐時期,以佛學為主。到宋代已發展為較為完備的理學思想,也有的稱之為性理學,成為主要研究人的性情的一門學問,研究人性的部分,講究“理”,發展為理學;而研究“情”的部分,主要關注“氣”,這樣性理學也可稱之為“性理情氣學”。到了明代,王陽明試圖融合儒學與佛學,以讀書悟道為主,以打坐、格物致知為主;到明末則有三位大師的出現,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將性理學與醫學、數學、天文等相結合,成為“實學”。而后來因為清代對知識分子的壓制,官方對知識分子既支持但又設立框架,這樣他們走了一條既不得罪官方又能進行學術的路線,即以文字、音韻為主的考據學,又稱為“樸學”, “乾嘉學派”看起來繁榮,實際上則使學術倒退了。

明代后期,朱子理學傳到朝鮮半島,一開始走的路線就有所不同,比較重視其實用性價值,并與醫學、天文、數學等相結合,接近于現代的“科學”方面的考究。比如,運用到政府的管理與家族倫理等方面,成為更為具體的“實學”。

三 棉花與儒學的輸入

朝鮮半島高句麗時代相當于中國的漢朝。后來高句麗分裂成三個國家,朝鮮半島進入三國時代,北部與中國接壤為高句麗,東南一片為新羅,西南則是百濟國。當時高句麗最強,但與中國關系不好;新羅最弱卻與中國關系很好,而百濟則親日本。唐朝李世民曾經組織百萬軍隊與高句麗打仗,但因地域遙遠等原因,都沒有打敗高句麗,見此情形,新羅與唐朝軍隊聯手后,滅了高句麗和百濟。7世紀中期,朝鮮半島上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局面結束,新羅統一半島并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新羅分裂后,10世紀前期王建再次統一半島,改國號為高麗。高麗王朝要李成桂將軍攻打明朝,婉拒無效的情況下,李將軍帶軍走到半路,還是覺得不應該去攻打,于是途中反過來攻打高麗王朝。1388年,李成桂發動兵變,經幾度廢立,自掌大權,并于1392年9月28日登上王位,改國號為朝鮮。李成桂即朝鮮王朝創建者,廟號太祖。太祖在位時,推行科田法,獎勵農業,廣設學校,交好中國明朝及后來的清朝,一直維持到1897年,日本占領軍攻打朝鮮半島,朝鮮王朝向日本稱臣,改成“大韓帝國”,延續到1910年,之后為日本殖民時期,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準備了3年時間,于1948年建立“大韓民國”。

大田市懷德區同春堂簡介

韓國著名祠堂同春堂

其實,高麗王朝在攻打明朝時,整個社會文化是非常落后的,當時高麗王朝派出使臣時,明朝政府并不歡迎,但遇到國王登基、祝壽等重大的活動時,高麗王朝非常積極地參加這樣的活動,明朝政府也就不好拒絕,這些使臣雖然帶去很多禮物,但明朝政府賜回的禮物是帶去禮物的好幾倍,甚至十幾倍;同時這些使臣大都是“文化商人”,經常出入京城街頭,去搜集文化知識與物質制造技術,比如從民間買來大量的書籍帶回去,但大多會被邊境檢察官(如今稱之海關)查截。比如,中國的棉花種植已有悠久的歷史,但其時朝鮮半島還沒有棉花,盡管從元朝始就有中國的紡織用品出口到朝鮮半島,而能否種植棉花是民眾生活水準的一個重要指標之一,在有棉與沒有棉之間,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的物質生活會相差多遠!韓國文氏教授曾說,這還是他自己的先祖,叫文益漸的文臣,把中國棉籽從中國帶來朝鮮半島的。當時他出使中國時,把毛筆尖取出,然后把棉籽塞入筆管里,藏起來后帶入全羅南道。因為在當時,高麗紙很有名,可以進入中國,用來換取中國的毛筆等文房四寶。這是祖上所說的,那時還有族譜記載,自己的伯父一代還有族譜,但他在南北朝鮮分裂前做警察,分裂后遭遇追殺,文氏教授的父親有幸逃了出來,后來怕遭殺害,族譜也就燒掉了。

文益漸引進中國棉花這在《高麗史》中是有記載,高麗末期的文臣文益漸在1363年引入棉花種子才開始了韓國棉花種植史與紡織史,這對朝鮮半島的生活是很有影響的。棉花種子在14世紀60年代由文益漸以隱蔽形式傳入高麗后,經過試種成功,并且制作了紡織棉花的工具,棉布生產開始在高麗發展起來,其時已在明代了。(《高麗史》卷一《文益漸傳》)現在位于韓國首爾特別直轄市永登浦區“文來洞”的名稱就是起源于文益漸從中國引進棉花籽的故事。文來洞的LG大廈原來就是一個紡織廠舊址,LG大廈社區的設計者也就首先考慮“文來洞”的名稱內涵和紡織工廠的地區特點,并設計出體現這一故事和原來紡織廠的地區特點而引進了與紡織文化相關的牽牛與織女的主題。

當然,當時的商人、官員從元朝起就購買一些中國書籍帶回朝鮮半島,并且有的被翻譯成朝鮮文,有的還被用作朝鮮文的課本。如很知名的兩本教材《老乞大》《樸通事》。

《老乞大》和《樸通事》,是朝鮮李朝(1392—1910)時期流行的兩種漢語教科書。一般認為,《老乞大》中的“乞大”即契丹,老乞大即老契丹。《樸通事》中的“通事”是“翻譯官”的稱呼,樸通事即姓樸的翻譯。

《老乞大》總共不到兩萬字,分上下卷,以高麗商人來中國經商為線索,用對話的形式,表現道路見聞、住宿飲食、買賣貨物、雜感體會等,中間插入一些宴飲、治病、交易等內容。《樸通事》的字數約比《老乞大》多三分之一,分成上、中、下三卷,也是用對話或者自己敘述的方式,介紹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涉及宴會、買賣、農業、手工業、詞訟、宗教、游藝、景物、民俗風情等諸多內容。兩書反映的主要是朝鮮半島商人來中國經商時北方特別是北方都城的社會生活。從內容來看,兩書顯然又兼有旅行指南、經商指南的作用。

這兩本談話本的書,成了現在多半學者論證元代或元末明初的經商指南書,后來還被當作了解中國的必讀書,尤其是高麗的翻譯官,是要通讀并背誦這兩本書的。朝鮮李朝世宗五年(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為了便于“讀者傳寫誦習”,政府令“鑄字所印出”《老乞大》《樸通事》等書,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其重要性。(朝鮮《李朝世宗實錄》五年六月)

開頭幾句是“大哥你從哪里來?我從高麗王京來”。王京即現在開城市。這部書已有不少中國學者從語言學、歷史學、經貿史、民俗學、比較文化學等學科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此外,《老乞大諺解》還記載高麗商人購買中國書籍的情況,14世紀初,當時來中國的朝鮮商人購買了大量的中國“文書”,其中有《四書》《毛詩》《尚書》《周易》《禮記》、五子書、韓文、柳文、東坡詩、《資治通鑒》等書籍。這些書籍中以儒家著作最為重要,對朝鮮社會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南宋時期,朱熹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稱為《四書》,為之作注,稱為《四書章句集注》,作為學習儒家學說的入門書。而宋代理學著作中還有著名的五子書,指宋代五位理學家周敦頤、程頤、程顥、張載和朱熹的作品,他們還有眾多的門徒,對理學的貢獻也很大。元朝尊崇理學,元代中期還恢復科舉,規定考試的基本科目都在《四書》內出題,“用朱氏章句集注”(《元史》卷八一《選舉志一》)。理學著作傳入高麗后,因為經濟貿易等的依賴和影響,而在文化上也進行尊崇。程朱理學傳入高麗宮廷,自此理學逐漸在高麗傳播開來。朝鮮著名學者權溥“嘗以朱子《四書集注》建白刊行,東方性理之學自溥倡”(《高麗史》卷一〇七《權溥傳》)。之后漸次在朝鮮半島民眾的禮儀文化中產生影響。

四 成均館的儒學教育

朝鮮(1392—1910)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長的朝代,也是世界歷史上罕見的長時間輝煌的封建王朝,它汲儒家思想之大成而創立了完備的統治體系以及統治哲學基礎。朝鮮王朝致力于對儒家道德的深入研究,并把成均館作為研究與傳播儒家思想的中心,可以說幾乎所有朝鮮王朝的國王以及重要人物都在成均館接受過儒家思想教育。

韓國成均館大學(SungKyunKwan University)創立于朝鮮太祖七年(1398),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在韓國大學教育的發展歷史中,作為古代王朝高麗時期的大學,統一新羅時期的國學,高麗時期的國子監,成均館大學是韓國大學教育的發源地,也是最初的國家教育機關。朝鮮太宗王(1367—1422)開創了皇室弟子進入成均館大學學習的先河。

“成均館”是傳統與進步教育融合的同義詞。成均館大學校名的字面意義是“為人類創造完美和諧社會的學府”。其辦學目的是為了促進皇室對儒家思想的進一步理解與研究,從這一角度出發,它擁有作為一所大學所應該具備的完備的教學設施:行政中心、大講堂、圖書館、宿舍。同時它還兼負紀念孔子及儒家弟子的儀式的指導、監督與管理等工作,有專門用作祭孔活動的圣堂。

現在成均館大學在原基礎上重建于1946年,其校訓為:仁、義、禮、智。它充分反映了學校的儒家辦學思想。這四項基本美德表達的是人的精神、行為、意識以及智慧等四種固有的內在元素。“仁”告誡人們要充滿愛心;“義”告誡人們要分清是非善惡;“禮”告誡人們要懂得容忍與寬容;“智”告誡人們要善于觀察與理解。儒家思想充分肯定了人內在的優點與善良的一面,但是同時又指出這些優秀品質需要被喚醒而且需要隨時滋養。作為當代高等教育的中心,成均館大學在韓國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從韓國語的創立,到儒家思想的傳播,成均館大學以其特有的方式詮釋著韓國的現代社會哲學。

現在成均館大學校園內有兩棵巨大的銀杏樹(第59號國家紀念物)。這兩棵樹是1519年,當時的成均館大學校長尹倬栽種的。銀杏樹被看作儒家的象征,因為據說孔子很喜歡在銀杏樹下閱讀和教授弟子。因此,銀杏樹葉也就成為了成大的校徽、標志。

在成均館的歷史上,有幾位非常重要的儒學大家在這里就讀與研究。如儒家思想研究的杰出人物之一世宗大王,他對韓國的貢獻從學術研究到平常耕作,涉及的范圍極廣,在他統治期間,朝鮮王朝在包括醫藥、天文、音樂、印刷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世宗大王還發明了“訓民正音”,這就是后世所稱的韓文,是韓國語的字母表。

李滉(號退溪)是韓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儒家學者之一,人們通常以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儒家代表人物的名字“孔子”來稱呼退溪。1523年,22歲的退溪入了老成均館大學,并以政府考試最高分的優異成績開始了他的學習與學術生涯。他一生對儒家思想的貢獻都凝結在他的思想主張中,其中最重要的思想是他強調人的主動意識,并把自我修養定位為學習的核心內容。

李珥(號栗谷)與李滉一起被后世稱為韓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兩大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盡管如此,他們的主張卻不盡相同。在栗谷的理論中,他否認了孔子的雙重主義思想,并且強調學習的廣度和各種不同經驗的積累。他的實用主義理論深深地影響著當時的治國方針,并且也對此后的韓國民眾的生活起著相當重要的影響作用。為了紀念這兩位偉大的儒家學者,成均館大學成立了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獎學金制度,以此緬懷他們在儒家思想研究方面的偉大成就。

金昌淑是成均館大學的第一任校長,他是偉大的教育家,也是韓國解放運動的領袖。在1919年3月開始的韓國解放運動中,他組織了儒家思想學者聯名上書在法國舉行的國際和平會議,謀求和平正義。1945年韓國解放后,他組織建立的高等教育學府又給古老的成均館注入了新的生命力。1962年逝世,被授予國家最高勛章。1997年5月,韓國政府舉辦盛大的活動紀念這位為韓國做出過杰出貢獻的歷史人物。

世宗大王(1397—1450)

退溪李滉(1501—1570)

栗谷李珥(1536—1584)

心山金昌淑(1879—1962)

五 儒學重視實踐

關于性理學、儒學及學生教育等問題,2009年3月21日,在西海岸的泰安,文教授又談起一些意見。文教授說,現在韓國社會受儒家思想影響還很大,家庭教育觀念中,有很嚴格的等級制,子女必須遵守必要的規矩,家長在家里擁有權威,小孩在家里必須早晚請安,在家長起床前不能吵鬧。

同春堂前文化石“恩津宋氏大宗家”

現在中國有些單位邀請文教授去講授性理學思想,但文教授認為,這些學術問題不能對社會產生實際作用,沒有多大意義,所以也不必刻意地去學儒學,它的用處并不大。在這個問題上,文教授雖然沒有展開來說,但學術應為社會服務、應有實際價值的觀點我是贊同的。

文教授1984年碩士畢業于臺灣師范大學,后來在韓國讀的博士,他的碩士論文《儀禮喪服親等服制研究》到現在還被中國臺灣省、中國大陸及韓國多所大學作為博士、碩士的必讀參考書。此后他從事于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及儒學研究,是韓國中國語文學會的創會會長,在韓國他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中國通,他的觀點在韓國有一定的權威,可以代表一種聲音。他認為,現在韓國社會的性理學思想對經濟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完全良性的,與中國情形一樣,會產生一定的惰性。好在現在韓國的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制度方面也較完善,現在保存下來的儒學觀念所能產生的負面作用并不是很多,而在家庭與社會倫理方面,在社會形象方面,儒家學說還能繼續起一些作用。比如,對子女的教育方面,不至于完全受一些西方的觀念沖擊。

他還經常說到,對韓國學生他會去做更多的工作,而中國來的在韓老師可更好地鼓勵那些留學生和交換生。其實,文教授對中國來的交換生是非常關心的,每次見到中國來的學生,都會問起他們的吃穿住行及學習方面等諸多問題。我任教的學校派到韓國大田大學的留學生去拜見了文教授,那次見面時間很短,因為文教授的日程安排滿了,只是見了20多分鐘。盡管非常忙,但文教授在第三天稍為有空時,就安排了他的研究生及中國交換生的餐敘活動,請他們在學校不遠的“高麗酒店”用中餐,更全面地了解中國學生來DJU后的學習與生活情況,并介紹與文教授的研究生相識,要他的研究生更多地與交換生聯系,解決他們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學術方面的指導。

同春堂修齊門

在西海岸的大學生活動晚會后,文教授還說要去看望一下他們,讓我一起去,勉勵來韓留學生、交換生,不要讓他們有太大的壓力,在韓國學習既要努力克服語言等方面的障礙,又要認真地體驗,體驗韓國的文化,體驗思維的方法,增加生活經歷,要在韓國生活得快樂,這比單純的學習書本知識顯得更為重要。在韓國能快樂地學習和生活才好。當然,如果能達到更高的目標,那就更理想。比如,在這里學習生活一段時間后,能在韓國或在中國的韓國企業里找到一份合意的工作,或者說找到一種緣分,收獲一份感情,這也是有可能的。但這只是隨緣而已,不是目標,也不是預定要追求的結果。總之,要快樂,要平安,也要努力!文教授一再表示,如果中國同學在學習生活上有困難,可隨時來找他,他一定會盡心盡力去解決。其實,出國之前,學校國際交流處的老師就交代了學生,說有一位對中國學生非常友善的韓國教授,說有事可以隨時去找文教授,不管是生活上的還是學術方面的,文教授都很樂意幫忙,他是一位值得敬仰的長者。

六 傳統儒家儀式的復活

韓國新聞媒體及中國新聞網都報道了一則很有意思的新聞,說2009年4月7日,“韓國明知大學教授們在禮堂幫學生洗腳”。該新聞還說“這一習俗來自《圣經》, 《圣經》記載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前一天晚上,面對最后的晚餐,給門徒們逐一洗腳以示關愛”。

看完這一新聞后,我感到很興奮,又感到很納悶,三天后,請教我任教的韓國大田大學國際文化學院的文教授,問他對此有何評論。因為,在中國人現在的倫理看來,除了洗腳店里作為買賣服務之外,給人洗腳至少會有下面兩種理解:一是地位不對稱,教授給學生洗腳這事,一般認為教授的地位更高,是優勢群體,而學生的地位更卑微,是受教育者,從尊師的角度上說,這是不太可能的,假如老師關愛學生的話,這樣做至少學生也會難于接受;一是沒有直系親屬關系者,男女之間互相洗腳,或一方給另外一方洗腳,似乎有某種曖昧的關系在其中,在師生之間也是不太可能發生的。

文教授聽后,不以為然,他說,現在在韓國的一些高校還是很重視傳統禮儀的教育,老師愛護學生的話,可以用幫他(她)洗腳這樣的方式來體現。但我說,愛護學生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呀,比如,課業的幫助,日常生活方面的關心,這些都可以體現出來的。文教授認為,這些只是一些具體的關心的事項,但老師為學生洗腳,卻體現出一種重要的禮儀,有其象征意義、教育意義,一方面體現出老師對學生的關愛,另外一方面也使學生體會到這是對自己的愛護與關心,以后要更努力地學習來回報老師的恩情,體現出更為融洽的師生之情。

文教授還說,這種形式是中國古代的禮儀,在家庭中,長輩關心子女,會為他(她)們洗澡洗腳,作為子女的話長大后也會以這樣的方式來照顧老人。這種禮儀在中國已經消失了,但在韓國還保留著,但也不是很常見的,首爾一些高校更重視些,常會舉辦類似的一些儀式來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

其實,我們從《孝經》等中國古代道德書籍中是可以找到這樣的記載。孔子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語錄,關愛他人,弘揚善德。也有為病母暖席之事的記載,在客家地區調查時也常能聽到一些孝子是如何勤懇服侍老人家幾十年如一日的事件。其實這不完全是對傳統禮儀的復活,而是在象征儀式中保存與弘揚應當有的一種愛心。我們相信,在當今老師如果能給學生洗一次腳的話,他一定不會去體罰學生,一定不會去打罵學生,而會處處體現出其愛心,循循善誘地教育好學生,做到誨人不倦,也一定會成為一位桃李滿園的好老師;而學生接受了老師的洗腳服務,一定也能好好地學習,尊師如父,稟德報恩。這樣,一種應當有的、合適的師生關系就能更好地建立起來。

韓國大學教授在禮堂幫學生洗腳(照片來自網絡)

七 長子贍養制

在韓國,因為受長期的儒家文化影響,盡孝養親被視為傳統美德,而取法于中國古代皇室的長子繼位制,在民間則主要由長子來盡贍養父母之責。

韓國人之所以重視孝道,除了歷史的積淀外,從小就進行熏陶與教育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在韓國,除了學校的教養課注重品德與學識修養外,每到中小學生的寒暑假,各地的鄉校也都會舉辦“忠孝教育”講座,向學生宣傳“忠、孝、禮、義”等傳統倫理道德。比如在慶州的鄉校,墻壁上至今仍然與韓國的太極國旗并掛著儒家“三綱五常”的訓條,教養講座及平時人們參觀時都會注意到這樣的民間規則,所以韓國人從小就認為孝敬老人、贍養父母是一種神圣的義務,每一代都這樣傳承著。一旦哪個不盡孝者被曝光,將被社會所唾棄和排斥。

在贍養父母方面,韓國自古就有由長子負責贍養的規矩,并流傳至今。如長子去世,則由次子贍養,以此類推。這樣,祭祖活動也是由長子負責召集的。在一個大家族中,宗子宗孫承擔的責任也就更大,宗婦也更為辛勞。

韓國傳統鄉校內景

隨著時代的變遷,特別是城市化速度的加快,韓國也出現了由子女共同贍養父母的趨勢。

在中國,情況則變得復雜些。以前多子女時代,通常由長子照料父母,也有的是隨父母意愿到其中一個兒子家合住起居的。在客家地區,如果有多個兒子,父母通常會隨最小的兒子居住,因為更大的兒子此時已結婚分家獨居了,待到最小的兒子結婚后就與他住在一起,費用一般則隨緣分攤或由子女們商討后分攤的,也有的是由最小的兒子負擔,而遺產也由他繼承。而現在的一代,大都是獨生子女當家了,他們夫婦往往要負責兩邊父母的贍養,壓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八 儒學文化情結

2009年3月8日,是婦女節,也是我來到DJU后的第一個周末,無所事事,便到研究室里來上網。上午十點多鐘,文教授來敲門,我當時心頭一驚,婦女節加上周末,文教授當有重要活動要參加,難道還要加班不成?文教授說剛開學,事多,很多文件要批閱,就來了,并要我幫忙在他的辦公室里掛一幅中國畫家的條軸,內容是《禮記·天運》篇,文教授很喜歡。我打開一看,是我任職的學校一位書法教授的作品,那位教授的書法在全國小有名氣,也較難得到其書畫,我便問教授是否與其有交往,原來他是通過深圳的朋友認識那位畫家,與他有過吃飯、談藝的一段情誼在。而這位深圳朋友也是我的學界友人,這又縮短了我與文教授的情感距離,也感慨世界何其小啊!

掛的畫中,除了書法教授的外,還有文教授夫人的一幅水墨花鳥國畫,及另外一幅中國臺灣畫家送給文教授夫人的山水人物畫。畫掛好了,頓時感到這位新任院長的辦公室文化氣息濃郁起來,我于是趁機向文教授提出兩個不太明白、也早就急于想了解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有些私人化的。

教授夫人是一所著名大學的書法國畫藝術系碩士畢業生,但與文教授結婚后卻一直在家相夫教子,沒有正式出來工作。今天第一次看了她作的國畫,小鳥凝眸,淡淡的愁怨中含著對美好春意的向往,意境寧靜淡遠,風格縹緲含蓄。

我頓感這浪費了教授夫人這個難得的藝術人才。便將此意思直接問文教授,是不是太委屈了教授夫人,使教授夫人對社會貢獻太少!因為這么高的學歷,只是長期待在家庭里,沒有到大學去傳經送寶、傳道解惑,或者是大部分精力用來作畫,成為名畫家而對社會、對藝術有更大的貢獻。文教授當場否定了我的看法,并反駁“誰說沒有對社會做出貢獻,沒有小家哪里能有大家,能帶好兩個孩子,培養成材就是對社會的貢獻了”。

我不好說這對教授夫人而言是不公平的,但文教授馬上補充說:“我們20世紀50年代的家庭都是這樣,結婚后夫人就不工作,與現在年輕人不同。所以,我們這一代男人也累,一個人賺錢來養活一家人。家庭觀念與現在也差別很大。我回到家里是絕對權威,吃飯時我沒有到,小孩是不可以吃的;小孩回到家里,如果我在家的話是第一個向我報告,我出門時,也是全家人來送的。”

我便又問教授,在韓國有沒有怕老婆現象?答案是當然有!尤其是現代社會,女性有工作,經濟獨立,女性說話已很有分量了,離婚時也大多女性做主、女性先提出啊!

談到這里,我想起了曾經看過的一個資料,說韓國人結婚時,是男到女家,直到夫人有了孩子才回到夫家,這等于說是男子娶妻時要到女家勞動幾年,這是作為女子嫁人的勞動補償。征詢文教授后,他說,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在朝鮮王朝前期確實有過,這符合事實,但是現在不同了,一般時下是“男子買房、女子備妝”。在中國時,看到很多韓劇中反映結婚后會有很多與中國一樣的婆媳矛盾,便問這是不是韓國社會現在依然如此,會有很多刁蠻的婆婆,也有很多待在家里、整天得小心翼翼的小媳婦?教授笑笑,不答。追問之下,文教授說:“既然是電視劇,就是要好看,便會設計一些矛盾來,這樣才有看頭,看來中國的觀眾大多受騙了。”

第二個問題也是因為好奇才問的。文教授在與學界朋友談到學術團體與學術會議問題后,我們得知他是韓國的中國語文學會創會會長,而且當過兩屆該會會長,也知道他在臺灣師范大學念博士時曾非常賣力地學習、掌握中國古代文化史,現在是韓國經學方面的權威學者之一,也是韓國學術界中研究中國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的泰斗人物。所以,我想了解一下文教授今后的學術取向。文教授卻很謙虛,說不是那么回事,以后要做的事很多,但主要的是“念經修道”。“念經修道?”我不解地問,“是像和尚一樣參禪悟道嗎?”“不完全是,經學中有很多道值得去參悟。”這有點玄妙,或者說是藏有一個高深莫測的學術知識在里頭。文教授曾經說過他自己的專業方向是經學研究。儒教起初作為反映中國現世的、實用的世界觀和維持能動的社會秩序的原理,從三國時代開始,就被中央統治者所利用,尤其進入朝鮮時代以后,排斥了高麗王朝時代作為精神支柱的佛教,闡明要以儒教為根本,實現王道政治,從而對確保王朝的正當性做出了貢獻。從此,儒教即成為性理學、經學,是維持家庭、社會、國家秩序的基本元素。隨著儒教思想的普及與深入,朝鮮社會從朝廷的典章制度到家庭的生活禮儀,出現了廣泛的變化,至今在家族倫理、社會規制等方面還起著重要的作用,還很值得去研究。這可能就是文教授所說的參悟吧,又會不會是如王陽明所說的“格物致知”的實踐哲學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吉县| 仙游县| 武隆县| 东城区| 九龙坡区| 太湖县| 翁牛特旗| 桦甸市| 城口县| 合江县| 沐川县| 扎赉特旗| 义乌市| 平顶山市| 乌鲁木齐市| 紫云| 金溪县| 丁青县| 天峻县| 朔州市| 抚顺县| 霍林郭勒市| 东丰县| 巴林左旗| 武义县| 巴林右旗| 荣成市| 定边县| 永顺县| 黄骅市| 垣曲县| 古蔺县| 长泰县| 涿鹿县| 灵宝市| 苍南县| 防城港市| 和田市| 乌什县| 大化| 卢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