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民俗生活的記憶與敘述
- 鐘俊昆
- 5693字
- 2019-01-04 17:50:19
第一章 民俗制度與文化
第一節 政治制度與民俗生活
一 官員選舉與民生服務
韓國是一個“拼”選舉的國家。總統、道知事、廣域市市長、郡守、區長、洞主任、里長等行政官員都是靠選舉產生的。選舉產生的官是對選民負責的,不光不得損害選民利益,更要為選民謀福利,重視民生建設,這樣才能得到選民的信任,否則選民在下一次選舉時不投票給你,必然就落選。說實在一點,比如韓國的公用設施中都有供殘障人員使用的輪椅專用通道,這些設施與其說是韓國的社會福利政策所致,倒不如說是選舉所致。因為如果建設中哪一任領導忽視的話,那牽動的不是一個殘障人的問題,還有他的家人與親友,這樣的話選票數是很多的,稍有不注意,不以人為本的話,導致的是政治災難,這在行政首長那里是看得很清晰的。所以選舉產生的官僚首先是“執政為民”,然后達到“為民執政”。選舉而來的官僚可以批評上級,可以站在選民立場上不執行上面頒行的不利于本地的政策,這些都是這種體制帶來的很實用的一方面。當然也有弊端,比如選舉成本較高,再比如各地區之間行政協調力及行政執行效率方面較弱等不足之處。
韓國還有一類任命制的官員。比如總統任命總理及各部部長。這些任命的官員大多只對任命者負責,這樣才能保證其“飯碗”存在。在政策的執行方面也是按上級的旨意行事。當然,一般而言,上級的政策是對國家、對民眾負責的,但有的時候則是財團利益與民眾利益的博弈,比如稅負的增減就是明顯的例子。有時,被任命的官員的行政權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在韓國,總理也有“影子總理”(按總統所說行事、沒有個人權力)、“選舉總理”(總理只為了他競選總統目標而行事)、“權力總理”(與總統一起分享個別權力)之分,具體到下面被任命的副職、次長級官員,大多也是這幾種類型。

教育博物館資料
從以上兩種情況還可以看到另外一種情形,即上級官員巡視下級機構時出現的種種可能。一般而言,上級去見下級,下一級官員是高興的。因為一方面下一級官員能撈到一點政治資本,受到上級的賞識;另一方面就是上級官員一般而言都會帶去一定的優惠政策或者資金,通常不會“擾民” “擾官”,換句話說能給下級職員帶去好處。這主要是因為帶有另外一種情況出現,即上級官員一般不會來“打秋風”,通常情況上級官員也打不到“秋風”,因為作為民選官員可以并且有底氣對上級說“不”,為了他自己的政治利益有時也不得不說“不”,否則就沒有他自己的“根據地”,就會因得不到選民的信任而落選。所以,韓國的官員大多是服務型的,為下級官員和選民服務。
當然,韓國政壇上也有很多腐敗問題。如果用心觀察,下級官員或民眾賄官之事(所謂向上級“買官”或利益行事)的確很少,大多是官員“賄選”同僚或下級買官,或者橫向接受企業的賄賂(謀求集團利益)。然而,一俟發現則“賜予”嚴厲的懲處,上至卸任總統也不無例外地要接受檢察官的調查,比如墜懸身亡的盧武鉉前總統。執政為民,有禁必行,三權制約,這都使得韓國的行政體系能夠較高效率地運轉。
二 官助民辦的文化院
韓國社會非常重視文化活動,專門設置了文化院,它與中國現有的文化藝術制度截然不同。
中國體制中,文化活動主要是官方性質的,如文化部門體系下的各省文化廳、各縣市文化局,再就是鄉鎮文化站。尤其是縣市一級文化局下有群藝館、文化館、圖書館、劇團、電影院、演出公司等,成了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體,但就其性質而言,大多都是“吃皇糧”的,行政、國有性質,由事業經費撥款,保證了行政事業費及人員的福利工資。然而就其實際的效果看,以行政任務為主,效率較為低下,指的是有事就做,沒事就閑,不會主動適應市場或尋找市場,對文化活動處于一種被動的滿足狀態——整體上說有些“得過且過”的意味。當然還有一種是半官方性質,即社聯所屬的文化協會或文聯旗下的協會,人員來源較廣,有官方的背景,也有一般的專業技術人員或者興趣愛好者,也會舉辦一些活動,但由于經費上的短缺,開展的活動往往又是有限的,而且也是社團性質,較少市民能有資格參與。
韓國的文化院則不同,純然是民間性質,但官方會撥款,類似于官助民辦性質。
首先是韓國文化院機構的產生和運作方式較獨特。一般而言,是向行政首長申報制。有相應的章程與管理辦法,經費來源與績效管理,然后申報給道知事、市長或郡守,行政首長只是備案,不用批準,也沒有權力撤銷,但必須做經費預算,依實際情形或項目需要而給予支持,然后再依據實際開展的工作績效報告給相應的經費支持者。
其次是機構的保障。文化院機構中一般而言,設立顧問1—2人,院長1人,副院長2—3名,咨詢委員10名左右,理事20名左右,一般會員(可多可少),執行人員3—5人,其中設局長1人。執行人員是有薪資的,也是負責日常工作的人員,其薪資由政府資助經費及其他收入給付。一般會員實行登記制度,有興趣的即能參加;理事是由社會各界有聲望、有實力的、有興趣的人員組成,主要是文化事業的奉獻者,也是各項活動的提議者、支持者;咨詢委員則是做了多年的理事后,由理事會選舉產生,起到項目決策的作用;德高望重的理事或咨詢委員能升任至副院長,也有的副院長為現任的或者退休的地方行政首長擔任,而院長則多為退休的地方行政首長擔當,顧問則為現任的行政首長或前任院長。其中,會員、理事、咨詢委員需繳納會費,且一級比一級多;副院長、院長和顧問可以不繳納會費,也不享受薪資。但院長、副院長享受辦公經費和政府提供的辦公轎車服務,顧問層則沒有這項內容。文化院的顧問、院長、副院長、咨詢委員和理事都是由各行業、各界聲望很高的人員擔待,社會榮譽極高,其身份能得到社會的廣泛尊重。

教育博物館展示的情景
再次就是文化院的運作及其成效。文化院的實際工作交由執行委員來處理,每年有計劃,比如面向全社會的文化演藝、慶典或文化培訓活動,經理事會通過,提交咨詢委員決策,再由院長會議最后定奪,然后向政府申報,被批準后則有項目經費,包括項目費和人工費,有的還可收門票或者培訓費,更多的則是由理事等“活動能力強者”提供贊助或者拉到贊助,共同解決活動經費問題。最后將活動情況報備給政府有關部門和贊助單位核準預算經費,也以備后來的項目中更好地取得經費。
在中國國內,現在還沒有類似的機構和組織,政府文化部門也沒有預算經費撥付給民間文化組織。而且往往任何一次活動都要掛靠到一定的政府部門或者半官方部門才行,這樣一方面可能挫敗舉辦活動的積極性,另外一方面因為經費不易取得,較難開展形式各樣的文化活動。實際上,我國的文化活動完全可以參照韓國文化院制度來運作,由社聯或文聯各有關協會來組織,但政府方面還需從制度上給予經費的預算或保障才可行。

韓國文化史圖景
三 禮制中的繼承權
朝鮮李朝有位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宋時烈,字英甫,號尤庵,朝鮮漢城人,祖籍恩津(今韓國大田市),曾任判書和右議政等職。有資料說他是因立世子問題而被流放和賜死的。因為一個禮制問題何至于遭此大罪?世子問題是怎么回事?
這涉及韓國古代的禮制,它源于中國,與中國一樣。
有一個常識,就是家族政治繼承的問題。一般來說,對老百姓而言,不管古代還是現代,都是長子繼承制,即由長子或長孫來作為繼承的第一人,無論遺產、債務、祭禮等,從物質到精神,概由長子領銜處理。比如葬禮上,長子是抬遺像或遺骨(骨灰)的人,祭祀時也由長子站位(上復位)正中第一人,四時祭活動也由長子召集家庭或家族成員,長子是召集人、決定者。如果長子不在世了,則由長孫負責。所以,長子制可以說是全民合約,約定俗成的事,不需再商議,也不會有任何非議。

博物館展示的文獻資料
但對皇帝或諸侯而言,則沒有這么簡單。長子不是當然的太子,也不是皇位的當然繼承者。立誰繼位,誰能做太子,這是非常復雜的問題。復雜在于兩個方面,一是皇帝的兄弟或叔父、伯父有可能篡位,皇帝的眾多兒子甚至侄子也虎視眈眈。立太子與否顯得不是很有分量,換句話說,立了太子也不一定能做成皇帝。第二個復雜的問題是,立太子等事情又被大臣或儒生們左右,有一套禮制約束著。但因為不同的利益分配問題或政治勢力的影響,再加上皇帝或太后、皇太后等親眷的喜好不一樣,往往又會違反禮制。這樣,就會產生不可預測的因素,立太子也就成了政治力量的角斗場,自然不免有人在這里得到便宜,也就有了輸贏之分。
這在古書中是有記載的。唐代杜佑《通典》卷八十八記載:“周制,父為長子。不言嫡子者,通上下也。亦言立嫡以長也。正體在乎上,又將所傳重也。庶子不得為長子三年,不繼祖也。鄭玄云:此言為父后者,然后為長子三年,重其當先祖之正體,又以其將代己為宗廟主也。庶子者,為父后者之弟也。言庶者,遠別之也。”
以上一段話雖然主要是談服喪的時間長度問題,但里面區分了何為世子、嫡子與長子的概念。通常而言,借現在的話說是“立嫡長子”。立嫡,是就血統而言,為正妻所生;立長,是對年齡而言。但有時,庶妻所生為長子。從服喪角度說,嫡長子要三年,其余則不需如此,這是宗法制度的規定。
韓國古代的禮儀取法中國,尤庵宋時烈所謂的立世子問題,實際上也就是立太子繼位的問題,那時文武兩班及皇親大臣間的傾軋相當厲害,在這樣的問題上尤庵作為知識分子,也是一位懂禮制的老臣,堅持正統說,得罪了不少相關利益的瓜分者,以致慘遭不測。
現在韓國的禮制亦堅持長子制,行祭祀時(如秋夕)由長子召集與決定。
四 宗家與宗婦
中國古代的宗族制度現在在韓國還能看到其影子,只是在韓國被稱為“宗家制度”。韓國的宗家是指其先祖曾經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為文功武略之人或是富甲一方的人,憑其赫赫業績或實力,歷經數代形成,并且至今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仍然有其勢力的一個大家族。能稱之為宗家的,一般是宗祖為國家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國家為之冊封謚號的望族。
目前韓國尚有100多個守護著宗宅、延續家族傳統風俗的宗家,有的已延續十幾代甚至20多代的宗家。宗家制度能夠存在并發展至今,主要原因是對祖先的崇拜以及后人對有功于國家的名人的尊崇,代代相傳,衍生出對宗家的尊敬,宗家也以其某一方面的貢獻或在文化等領域保持了優勢而得到人們的認可。
據韓國文化遺產廳估計,宗家在號稱“鄒魯之鄉”的安東最為密集,其中的李氏宗家在韓國名氣很大,李氏宗家祖先李滉的頭像還印在韓元的千元紙幣上。在韓國,出身貴族家庭的直系長孫叫宗孫,宗孫的妻子就叫宗婦。韓劇《朗朗和檢察官》(又名《新娘十八歲》),講的是一個韓國少女嫁入宗家,成為宗婦的故事。
宗婦是一個備受尊重但也是很辛苦的職位。在韓國,長子長孫的地位非常重要,類似于中國皇族立皇太子、平民分家析產時重視嫡長子一樣,宗家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主持每年的祭祀活動以及宗族聚會活動。舉行祭祀時,宗婦起到主持全局的作用,并且還負責膳食與接待工作,最累的當然要數宗婦了。

博物館展示的宗婦肖像
此外,宗婦要繼承宗家文化傳統,其個人的修養也至關重要。自從嫁入宗家的第一天開始,宗婦就得按照《家禮》《儀禮》等學習禮儀,熟記家譜,管理財產,接待賓客,生兒育女,學會釀酒、打糕、做菜等技藝,這樣宗婦才有能力來管理宗家,并具有參與決定宗家大事的權利。宗婦在世時可以說盡享恩榮,得到很多優待,也備受族人的敬重,去世后也得到子孫與家族的厚葬。但是宗婦難做,如今的年輕人在選擇愛人的時候,非常不愿嫁到宗家做宗婦。
在現代韓國人的生活中,宗家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一方面電影電視中有很多作品以宗家為社會背景來體現傳統社會文化;另一方面也開發出越來越多的帶有“宗家”“宗府”“宗婦”等濃厚韓國傳統味道的商品,這也體現出韓國當今社會對其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回歸。
五 花郎道與人才選拔
“Hwa Rang”(“花郎”)是朝鮮三國時期新羅封建貴族階級的青少年社會團體,其組織形式及其思想特征構成新羅的主要社會思潮,亦稱風月道或風流思想。
據朝鮮史書《三國史記》記載,花郎制度建立于新羅真興王三十七年(576)。其目的是通過組織青少年進行各種集體活動,灌輸倫理道義精神;了解他們的才智和品德,擇其優者推薦給國家錄用。比如說,朝鮮古代武術花郎道,它是跆拳道的前身,是新羅時代一個叫花郎的士兵憑借這種武術一戰成名,被新羅王召進王宮表演,賜名“花郎道”,后來在軍隊中推廣。花郎道是花郎制度的組織形式,即將年輕人組織到一起進行武藝鍛煉。
花郎制度的宗旨是“事君以忠,事親以孝,事友以信,臨陣無退,殺身有擇”。以花郎道來磨煉人的意志、鍛煉人的體魄,培養造就一批又一批忠君事孝、英勇頑強、無所畏懼的戰士。這樣,從新羅中期開始,國家重要官員職位主要是從花郎的成員(郎徒)中選任的。
新羅建立貴族聯合體制封建國家時期是朝鮮半島三國斗爭最激烈的時期,也是大量引進中國文化(佛教、儒學、道教)形成其統治理念的時期,這些外來文化與本土思想、文化相融合,促使新羅傳統思想產生了重大轉折。花郎制度包含了儒、佛、道三教的封建倫理道德觀,新羅末期的著名儒學者崔致遠稱它為“玄妙之道”,這是源于他對這種融匯取舍了外來宗教而又富有新羅本土色彩的制度所做的評價。他在為花郎徒《鸞郎碑》所撰的序文中概括得很好:“國有玄妙之道,曰風流。設教之源,備詳仙史,實乃包含三教,接化群生。且如入則孝于家,出則忠于國,魯司寇(孔子)之旨也。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周柱史(老子)之宗也。諸惡莫作,諸善奉行,竺乾太子(釋迦)之化也。”

博物館展示的資料
在這種倫理道德規范與社會思潮的引導,他們制定了五條行動準則,這也是花郎制度的根本旨歸,即:“一曰事君以忠,二曰事親以孝,三曰交友以信,四曰臨戰無退,五曰殺生有擇。”因此,金大問在《花郎世記》中說:“賢佐忠臣,從此而秀,良將勇卒,由是而生。”
花郎道制度是新羅統治階級的精神支柱,代表新羅貴族進步階層的利益,它對新羅封建制度的鞏固和發展,完成統一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這一歷史性事業起了積極作用。從根本上說,這也是新羅部族社會向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轉型中所產生的內在需要的必然結果。花郎道制度是朝鮮民族在文化發展過程中所反映的社會發展需求而自主選擇的新文化內容。
新羅統一三國,李成桂建立朝鮮后,推崇儒家,不主張武力,花郎道逐漸沒落,花郎團體開始逐漸解體,花郎道作為民族的傳統思想被繼承下來,給后來的朝鮮哲學思想發展以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