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社會主義整體發展視閾中的國外社會主義流派
- 呂薇洲
- 6695字
- 2019-01-04 17:48:31
二 20世紀上半葉的國外社會主義流派及其與科社的較量
20世紀的歷史尤其是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是伴隨著帝國主義戰爭拉開帷幕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階段。壟斷資本主義在為社會主義準備了更加充分的物質條件的同時,也為改良主義的滋長提供了適宜的生存土壤。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發展更加不平衡。譬如英國在18世紀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工業國家后,保持了100多年的“世界工廠”地位,直到1870年,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超過它。而到了帝國主義時代,由于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和科技發展的加快,一個國家趕超另外一個國家的時間大大縮短,呈現出跳躍式的急劇變化特征,這一點我們從英、法、美、德四個資本主義強國的地位演進中可以清晰看出。
列強在世界工業中地位的消長

以上圖表顯示,美國通過運用先進技術和外資、大力發展新興工業,僅用了短短20年的時間,就先后超過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躍居世界工業生產的第一位。另一位新興的工業強國德國在1870年還排在第四位,大約40年后,即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也超過法國和英國,躍居世界工業生產第二位。列寧據此作了如下斷定:“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各個企業、各個托拉斯、各個工業部門、各個國家的發展不可能是平衡的。如果拿半個世紀以前德國的資本主義實力同當時英國的實力相比,那時德國還小得可憐;日本同俄國相比,也是如此。是否‘可以設想’一二十年之后,帝國主義大國的實力對比依然沒有變化呢?絕對不可以。”
在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壟斷資產階級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并進而控制了國家政權。同時,為了從經濟上瓜分世界,各國壟斷資產階級加緊了對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侵略擴張的步伐,帝國主義大國之間圍繞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搶占殖民地的矛盾錯綜復雜,斗爭日趨激烈。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出現的一系列新的現象,引起了當時思想理論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面對資本主義工業的蓬勃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集中的迅速加劇,面對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特別是兩大階級之間、宗主國和殖民地之間以及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矛盾的空前激化,機會主義者趁勢利用經濟發展中的新材料修改馬克思主義,大力宣揚階級合作和社會改良思想。他們“不僅沒有設法、沒有能夠使自己同這個經濟上根本反動的小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反對派對立起來,反而在實踐上和它同流合污”,他們“對帝國主義的理論分析,以及他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對帝國主義的批評,都始終貫穿著一種同馬克思主義絕不相容的、掩飾和緩和最根本矛盾的精神,一種盡力把歐洲工人運動中同機會主義的正在破裂的統一保持下去的意圖”。可以說,20世紀上半葉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史,就是在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等流派的分歧和較量中書寫的。
(一)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在20世紀上半葉的較量
對于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的分分合合,尤其是對于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分道揚鑣的確切節點,學界尚未達成一致意見。有人認為,民主社會主義的鼻祖伯恩施坦1899年對馬克思主義的全面修正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分道揚鑣。也有人認為,列寧在1914年12月寫的《一個德國人對戰爭的評論》一文中提出:俄國社會民主黨要“拋棄被他們玷污的敗壞了的‘社會民主黨人’這個稱號而恢復共產黨人這個原先的馬克思主義的稱號”,自此以后,科學社會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就分道揚鑣了。
1.伯恩施坦對馬克思主義的全面修正使科社與民社的分歧公開
早在恩格斯逝世前后,曾是正統馬克思主義者的愛德華·伯恩施坦(Eduard Bernstein,1850—1932)就開始逐步吸收以往一切要求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修正”的派別(包括拉薩爾主義、費邊主義、工聯主義等等)的思想,并在1896年10月至1898年6月間,在考茨基主編的《新時代》雜志上,以《社會主義問題》為總標題,發表了6篇文章,明確提出了其“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思想”,公然采取了徹頭徹尾的機會主義即改良主義的觀點,提出馬克思主義已經不適于指導世界的變革,必須重新認識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問題。列寧曾經指出:“馬克思主義創立以后的第二個50年(從19世紀90年代起)一開始就是同馬克思主義內部的一個反馬克思主義派別進行斗爭。這個派別因前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伯恩施坦而得名,因為伯恩施坦叫囂得最厲害,最完整地表達了對馬克思學說的修正,對馬克思學說的修改,即修正主義。”
在1899年出版的《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一書中,伯恩施坦從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方面,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更為“全面”、“系統”的修正和否定。他明確提出:資本主義自身具有自我更生的能力,只要社會民主黨人通過積極地組織和行動來繼續發展它,就可以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并不是一種具體的社會模式,只是一種社會進程,社會主義也并沒有一個最終階段,它總是在不斷進步等等,上述思想引起了社會民主黨內部的廣泛爭論。正如托馬斯·邁爾(Thomas Meyer)指出的:“愛德華·伯恩施坦本來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居領導地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之一,他從1896年起把這些修正主義思想綜合起來并在德國社會民主黨內提出,企圖以此全面替代黨對馬克思主義的正式理解。他因此引起了一場爭論,這場爭論在19世紀到20世紀之交達到最高潮,而且在社會民主黨內一直持續到《哥德斯堡綱領》時期。”
伯恩施坦主義給國際工人運動造成了極大危害,導致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分裂和第二國際的破產,正是基于此,以列寧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同它進行了堅決斗爭。“伯恩施坦主義出現之后,關于修正主義的爭論很快擴展到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范圍之內。當時,法國的拉法格、保加利亞的布拉戈也夫(1856—1924)、俄國的普列漢諾夫(1850—1918)乃至日本的片山潛(1859—1933)等人都先后明確表示反對伯恩施坦主義。1900年10月在巴黎召開的第二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是國際范圍內馬克思主義者與伯恩施坦主義者的第一次正面交鋒。”
2.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共產黨與社會民主黨的正式決裂
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內部馬克思主義與修正主義、信奉科學社會主義的共產黨與信奉民主社會主義的社會民主黨之間的正式決裂,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表現在對德國政府發動戰爭所秉持的態度方面。
第二國際中的右派支持戰爭,認為必須保衛德意志國家的民族利益;左派則抵制戰爭,認為這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爭奪殖民地與勢力范圍的戰爭,主張全世界的無產階級應該聯合起來,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革命戰爭,進行無產階級革命。介于兩種態度中間的,還有以考茨基為首的中派,該派力求調和左右兩派,但后來卻與右派合流,第二國際也隨之破產了。“第二國際破產的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歐洲大多數正式的社會民主黨令人觸目驚心地背叛了自己的信念,背叛了自己在斯圖加特和巴塞爾大會上通過的莊嚴的決議。但是,這種意味著機會主義完全得勝、意味著社會民主黨變成了民族主義自由派工人政黨的破產,正是第二國際整個歷史時代(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產物。這個時代——從西歐完成資產階級的和民族的革命開始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的時代——的客觀條件產生并培育了機會主義。這個時期,我們在歐洲的一些國家中看到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分裂,這種分裂總的說來正是由于機會主義而發生的(英國、意大利、荷蘭、保加利亞、俄國);我們在歐洲的另一些國家中看到各個派別之間由于同樣的原因進行了長期頑強的斗爭(德國、法國、比利時、瑞典、瑞士)。這場大戰所造成的危機,揭開了帷幕,打破了常規,割破了早已熟透了的膿瘡,表明了機會主義所扮演的真正角色就是資產階級的同盟者。因此,在組織上把這種成分從工人政黨中徹底清除出去,已經不可避免了。”1818年,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即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在“七大”上率先改稱俄國共產黨。“自從列寧領導首先是俄國黨、接著是第二國際所屬各國左派黨把‘社會民主黨’改稱為‘共產黨’以后,共產主義就同社會民主主義劃清了界限,社會民主主義成了第二國際中右派、中派等機會主義、改良主義思潮的專用名詞。”
對于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決裂的過程,托馬斯·邁爾也有描述,他指出:“社會主義工人運動分裂成遵循民主社會主義的一派和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基礎的共產主義派,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18)各社會黨對本國的政策采取不同立場而開始的。由于歐洲的社會黨除少數例外都支持本國參加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社會主義政黨的國際最高組織即社會主義的國際瓦解了。”
3.共產黨與社會民主黨決裂后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的較量
決裂后的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共產黨與社會民主黨之間展開了長達一個世紀的較量。在20世紀上半葉的較量中,共產黨及其倡導的科學社會主義明顯占據了上風。
自布爾什維克改稱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世界上共產黨的數量達到了80多個,其中有20多個黨是從原來第二國際中社會民主黨的左派轉變而來的,不僅共產黨的數量迅猛增加,而且社會主義思想也在該時期具有非常大的鼓動力。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鼎盛時期,社會主義陣營的領土、人口和工業總產值都約占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也取得了較大發展。
社會(民主)黨的力量在這一時期雖然也有所發展,先后有十幾個歐洲的社會黨通過競選的方式上臺執政(有的聯合執政,有的單獨執政),但社會(民主)黨的實力遠不如共產黨。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很長時間內,都處于水火不容的狀態。譬如,《共產國際宣言》中強調“對機會主義中派的斗爭,是對帝國主義的斗爭取得勝利的必要條件”,社會民主黨則宣稱“工人運動的統一只有在反對共產黨人的激烈斗爭中才能恢復和鞏固。”
兩黨之間因相互對抗和指責而導致力量削弱,遭到了法西斯暴政的鎮壓。1940年社會主義工人黨國際
被迫停止活動,成立于1919年的共產國際也于1943年宣告解散
。
(二)20世紀上半葉的其他社會主義流派
20世紀上半葉尤其是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得到更為廣泛傳播的同時,也遭到了來自機會主義和修正主義的攻擊。列寧等馬克思主義者在同第二國際修正主義和孟什維克的斗爭中,在指導俄國革命實踐和進行理論總結的過程中,全面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并以之為指導,推動了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
在20世紀上半葉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科學社會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之間的爭論和較量,成為了該階段國外社會主義流派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但是,除此之外,我們也不能忽視其他一些流派在這一階段的產生和演進,這些流派也對科學社會主義提供了機遇并造成了挑戰。譬如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后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圍繞“中央計劃經濟能否有效運行,社會主義能否實現經濟的合理計算”等問題展開的論爭中產生的“市場社會主義”,就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差不多同一時間產生的托派社會主義,則對科學社會主義構成了挑戰。另外,該時期出現的社會主義思潮還有行會社會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倡導的總體社會主義、奧地利馬克思主義提出的整體性社會主義等,鑒于有些流派(比如市場社會主義)我們將在第六章做專題論述,在此僅介紹行會社會主義、托派社會主義和整體性社會主義三種流派。
1.行會社會主義
行會社會主義又稱基爾特社會主義,是繼工聯主義和費邊社會主義之后,在英國出現的又一種社會主義流派,它既不像費邊社會主義那樣溫和,又不像工聯主義那樣激進。
行會社會主義產生于20世紀初,隨著英國工人運動的高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發展到了鼎盛時期。
行業社會主義否定階級斗爭,鼓吹在工會基礎上成立全國基爾特聯盟(National Guild League),主張在保存現有國家政權的前提下,組織和管理生產,實行生產自治。該流派只致力于改善工人出賣勞動的條件,卻不主張從根本上消滅資本主義制度,且反對建立無產階級的政黨。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近代行會理論的創始人彭迪(Asthur J. Penty,1875—1937)、英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霍布遜(S. G. Hobson, 1864—1940)以及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柯爾(G. D. H. Cole, 1889—1959)。
行會社會主義試圖找到一種能夠給予個人自身發展所需的最充分、最自由權利的社會組織形式。該流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尊重個人意志”,主張個人盡量參與到社會和團體的事務中。由此出發,他們從所謂“經濟先于政治”的原理出發,推論出工人“解放斗爭必須以廢除工資制為目的”,并將之作為行會社會主義的一個宗旨。盡管行會社會主義的影響和發展并不太大,遠比不上費邊社會主義,且在1922年的經濟蕭條中被湮沒,但是該流派所宣揚的工人自治和職能民主等思想,卻對英國的社會思想運動產生了很大影響。
2.托派社會主義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社會主義在建設中遇到了巨大困難,聯共(布)黨內在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和世界革命等問題上產生了嚴重分歧,托派社會主義或者說托洛茨基主義(Trotskyism)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它是被逐出共產主義運動隊伍的托洛茨基主義者,為尋求反共斗爭組織形式而聯合形成的一個國際組織。
作為一種政治勢力和政治思潮,托派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正如該流派名稱所顯示的)是其最早的理論建立者與領導者列昂·托洛茨基(Leon Trotsky,1879—1940)。托洛茨基從其“不斷革命理論”出發,反對列寧的“一國勝利說”,認為一國不能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革命是“世界革命”,是“不斷革命”。因此在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未取得徹底成功的國家,無產階級必須永久性地、不間斷地堅持社會革命(“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革命)。托洛茨基認為,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不可能頂住來自懷有敵意的資本主義世界的壓力,除非社會主義革命能夠迅速地在其他國家展開,由此他主張建立“一個有工人政權的、自治的、計劃經濟占統治地位的、人們充分享受多黨政治和個人自由”的西歐社會主義邦聯和建立“世界社會主義共和國”。
托洛茨基領導的左翼反對派在20世紀20年代的影響力日益增強。1928年托派雖然遭到了斯大林的強力鎮壓,但被鎮壓后的托派仍堅持在蘇聯國內秘密活動。1938年,被驅逐出國的托洛茨基,在巴黎領導建立了“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黨”——又稱為“第四國際”。晚年的托洛茨基進一步發展了托派社會主義理論,認為蘇聯是“由新的特權階層來管理的并被他們叛賣了的國家”,蘇共“黨內民主的死亡導致工會和其他所有非黨群眾組織內的一般民主的死亡”,而這樣的政黨和國家,遲早要滅亡,因此他號召在蘇聯內部進行一次政治革命,重建社會主義民主。他說:如果工人階級不從斯大林主義官僚們手中奪回政權,那么官僚主義就會為了自己的利益重建資本主義制度。但是,盡管托洛茨基寄希望于第四國際“成為世界上一支巨大的力量”,幻想第四國際的綱領“會成為千百萬人的綱領,這革命的千百萬人將能一舉占有土地,占有天空”。但事實上,除美國托派組織有200人外,在一些西歐國家中建立的“第四國際支部”總共才有數十名成員。被一些人譏諷為“第四國際簡直是虛構”。1940年托洛茨基的去世,使第四國際陷入了群龍無首的混亂局面。同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托派社會主義者由于積極推行極“左”路線,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力量,陷入了瀕臨滅亡的境地。
3.整體性社會主義
整體性社會主義是20世紀30年代,由“奧地利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奧托·鮑威爾(Otto Bawer,1882—1938)提出的一種流派。作為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奧地利社會民主黨的領導人、“奧地利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理論家和社會主義工人國際的領導人,鮑威爾對當時奧地利社會主義的發展以及日后歐洲民主社會主義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面對國際無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共同反對法西斯主義的新形勢新要求,基于當時奧地利的社會歷史狀況和無產階級斗爭條件,鮑威爾極力主張將他的中派思想體系作為統一戰線的思想基礎,并在他晚年出版的《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嗎?》(1936年)一書中,為其思想貼上了“整體社會主義”的標簽,明確提出“我把那種要克服世界無產階級的分裂的統一觀念稱作整體社會主義的觀念”。鮑威爾認為,應該以一種“新的更高的命題來克服和統一社會民主黨的命題和共產主義的反命題”,并將這一“新的更高的命題”命名為“整體社會主義”。
在鮑威爾看來,“西方的民主社會主義是爭取精神自由和政治自由的斗爭的繼承者。東方的革命社會主義是爭取經濟解放和社會解放的革命的繼承者”,在反對法西斯主義的斗爭中,應當將兩者聯合成一個整體,而整體社會主義可以“消除西方的民主社會主義同東方的革命社會主義的對立”。為此,他極力主張“以一種既把社會民主主義又把共產主義結合在自身中的整體社會主義來克服社會民主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片面性”,認為“必須超脫民主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僵化觀點,發展一種能夠克服這兩者在歷史上形成的特殊性和局限性而把它們包括在內的整體社會主義”,并堅信“西方的民主社會主義和東方的革命社會主義的合題、精神的政治的自由和經濟的社會的解放的命題,將成為戰無不勝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