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關鍵概念界定

本書假定在同一個省份企業所處的制度環境是一樣的。本書研究對象是基于同一制度環境下的民營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的行為差異,以典型案例訪談和問卷調查結合來收集數據。之所以選擇民營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的行為差異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相對國有企業,中國的民營企業面臨較大的外部環境壓力和內部資源約束(楊鵬鵬、袁治平,2008),這就使得民營企業家能力在經營過程中尤其重要;第二,以往有關企業家能力效用的研究,基本上都控制了行業特征和所有制結構等因素的影響(Peng and Luo, 2000; Acquaah,2007),因此聚焦于同一個行業——城市公用事業和同一類企業——民營企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因素的差異影響研究效度;第三,民營企業家作為企業外部聯系的重要橋梁甚至唯一通道(賀遠瓊、田志龍,2006),其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組織能力,因此以其作為研究對象,還可以避免出現組織背景下嵌入性研究的“多層次難題”(王鳳彬、李奇會,2007)。本書對以下四個重要研究對象予以界定。

一 城市公用事業

劉戒驕(2006)指出,城市公用事業是指在城市區域內,通過基礎設施向個人和組織提供普遍必需品和服務的產業。本書所指的城市公用事業主要包括可市場化的城市燃氣、供水和污水處理、垃圾回收及處理等經營性行業。

盡管這些行業存在很大的差別,但都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民生必需性。城市公用事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人們日常生活乃至維持生存以及從事其他經濟活動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經營者有廣泛而公平地向其經營區域內的所有用戶提供基本服務的義務,同時政府對提供城市公用事業產品和服務具有最終責任。

(2)自然壟斷性。城市公用事業具有投資額大、投資回報期長、資產專用性強、沉淀成本大、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顯著等特點,因此,從技術經濟角度看,城市公用事業具有自然壟斷性。所以城市公用事業不可能實現充分競爭,屬于政府管制行業,但在可市場化的環節可以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引入競爭。

(3)網絡性。許多城市公用事業具有生產、輸送、銷售等業務垂直一體化的特點。其中,網絡輸送業務是核心,許多產品只有通過物理網絡才能進入消費領域。正是因為這個特征,擁有基礎網絡的廠商可能采取增加網絡連接難度和成本的方法排擠新廠商,阻止新用戶加入新企業擁有的網絡。

(4)產品或服務具有準公共物品的性質。城市公用事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可以定價,經濟主體按照商業原則和實際需求作出生產或消費的決策和選擇,可以利用市場機制由私人部門來供給,但是城市公用事業提供的產品不是為特定對象服務,而是為大眾服務,所以具有明顯的公益性,不能完全根據市場機制定價,政府仍然會實行價格管制,保護廣大居民消費者的利益。

(5)地域性。由于各地區在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地方政府財政狀況、居民消費水平和城市公用事業管理體制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決定了各地城市公用事業具有較顯著的地域性。

(6)產品或服務供給的連續性和消費的非均衡性。城市公用事業運營者必須按最大需求量來設計和建造生產、傳輸、分銷設施,重視協調供給連續性和消費非均衡性之間的矛盾。

(7)產品或服務具有較強的外部性。作為城市基礎設施行業,城市公用事業的發展,不僅會相互促進這些行業的自身發展,而且為推動整個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基礎條件,從而產生巨大的正外部性。此外,城市公用事業的某些活動也會產生負外部性。比如,如果缺乏適當的生產工藝和裝備,在生產燃氣的過程中,會產生大氣污染(仇保興、王俊豪,2009;劉戒驕,2006)。

二 進入行為

根據高建設、王巖(2005)的觀點,所謂進入行為,就是一個新企業在市場中開始生產和銷售的行為。這里的新企業要么是一個全新建立的企業,要么是一個已經存在的企業但要從事新的業務。企業進入行為可以分為地域轉移和行業轉移。通俗地講,既包括對進入某一區域的戰略選擇,也包括對進入某一行業的選擇。本書主要關注的是行業轉移,即民營企業對是否進入以及以多大程度進入城市公用事業做出戰略選擇。有關企業進入行為的問題,更多的國內外學者都把目光聚焦在企業進入海外市場行為的研究(Root,1987; Anderson and Gatignon,1986),但無論企業是進入海外市場,還是進入國內市場,都會有很多可供選擇的方式,我們就是根據這些不同的進入方式來描述企業的不同進入行為的。本書在借鑒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將企業進入行為轉化為企業是否進入和進入時如何選擇股權結構(進入程度)兩個維度來進行研究。并將進入行為界定為民營企業擁有一定的股權并經營城市公用事業,為不同客戶(包括工業用戶和家庭用戶)提供產品或服務。是否有經營權是衡量進入行為是否發生的標志,而擁有股權的多少用來衡量進入程度。關于進入程度研究,較有代表性的是安德森和加蒂格農(Anderson and Gatignon,1986)、戴維森(Davidson,1980)根據進入者的控制程度,將企業進入行為分成三類:高度控制類型(如獨資與多數股權)、中度控制類型(如均等股權與多元股權)和低度控制類型(如少數股權或授權等)。

本書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將企業進入程度依據民營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時所持有的股權多少劃分為少數股權(股權小于50%)、同等股權(股權等于50%)和多數股權(股權大于50%)三種類型。因此,本書將企業進入行為的維度分為是否進入和進入程度。

三 企業家能力

對于企業家職能一直是一個存在很多爭議的話題,因此,對企業家能力的內涵也從來沒有統一的認識。學者們都是從各自所屬的學科和研究問題出發,對企業家能力的內涵進行了各自角度的界定。雖然有明顯差別,但是這些觀點都認為,企業家能力包含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不同企業對于企業家核心能力的需求不同。第二,企業家能力主要體現在企業家發現機會、利用資源、獲取資源等方面。也就是說,發現機會和利用資源是基礎,獲取資源是其本質,三者都應納入企業家能力的界定中。

與以往研究不同,本書歸納的企業家能力內涵更符合民營企業進入行為特征。結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書對企業家能力內涵的界定是:企業家通過對不確定環境的敏感性,挖掘具有市場價值的機會,并利用關系資源和獲取企業所需資源的一組創業能力束(見圖1-1)。我們著重強調創業能力束基于以下兩點考慮:一是根據企業成長階段不同,能力束可以分為創業能力束、守業能力束和展業能力束(賈生華,2004)。二是基于本書研究問題和研究內容,我們主要關注民營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時企業家能力的需求,至于進入后的企業家能力需求不是本書的重點。而進入戰略的重點在于是否進入和如何進入,不同于進入后基于職能管理的規范化運作,相對守業能力束和展業能力束,創業能力束的需求更迫切。

圖1-1 基于資源需求的企業家能力需求

四 進入壁壘

貝恩(Bain,1956)認為,進入壁壘是指在位企業相對新進入企業所擁有的優勢。施蒂格勒(Stigler,1968)認為,進入壁壘是指新企業尋求進入某一產業時必須承擔的、高于產業中原有企業的生產成本。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進入壁壘的研究重點從分析外生因素,如消費者的需求偏好、行業利潤和生產技術特點等,轉向分析內生因素,如在位企業的策略性行為。以薩洛普(Salop,1979)為代表,他認為,原有企業的戰略性壁壘是企業進入壁壘的主要來源。

為了體現理論發展的歷史進程,同時也有利于識別現實中存在的進入壁壘,王俊豪(2008)將進入壁壘定義為,使進入者難以成功地進入一個產業、原有企業能夠持續地獲得超額利潤和整個產業保持高集中度的因素。進一步地,龔軍姣、王俊豪(2011)又提出,進入壁壘是指新企業進入某一行業時,企業家所感知的各種障礙。并根據民營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的特點,闡述了民營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的主要壁壘有經濟性壁壘、制度性壁壘和原有企業戰略性壁壘。本書完全同意龔軍姣、王俊豪(2011)的觀點,并采納他們對進入壁壘的定義,即進入壁壘是指企業家在企業進入城市公用事業過程中,自身所感知到的各種進入障礙,包括企業家感知的經濟性、制度性和原有企業戰略性壁壘三個維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昌县| 龙陵县| 嘉荫县| 双牌县| 奉化市| 鲁山县| 东山县| 赤水市| 平山县| 延庆县| 清丰县| 荥阳市| 延庆县| 商丘市| 望都县| 进贤县| 河东区| 泰州市| 海伦市| 莱芜市| 隆回县| 安福县| 琼海市| 阿合奇县| 阜宁县| 胶州市| 上蔡县| 吉林省| 巫溪县| 宣城市| 郎溪县| 鄂尔多斯市| 克拉玛依市| 蒙城县| 无棣县| 阿瓦提县| 青神县| 东辽县| 新巴尔虎右旗| 北票市| 温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