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史·第4卷: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
- 李紅巖
- 2911字
- 2019-01-04 17:36:56
第十節 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主要任務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國家政權性質的根本性改變。在這一大格局中,民國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繼續引領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向前發展。同時,新中國自己培養起來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也開始嶄露頭角,推出研究成果。民國時期疏離馬克思主義乃至排斥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的史學家們,在總體上開始向馬克思主義史學靠近,最終融入。
這時新舊兩代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基本思想狀態是,堅定信仰唯物史觀,虔誠學習馬列主義,愛黨愛國,賡續民國時期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知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精神飽滿地積極配合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任務,努力在史學理論、中國史、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解讀、歷史科研組織、歷史教學、世界史等方面做出貢獻。
這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許多在1950年前后參加了土改運動。爾后則用很大的精力學習馬列主義名著、聯共(布)黨史、中國社會發展史等。這些原本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史學家,特別是剛剛大學畢業的青年學生們,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十多年中,大都激情澎湃、奮發有為。他們置身于濃烈的馬列主義學風中,全身心投入到對馬克思主義的教學與宣傳,力求用馬列主義思想改造舊中國的學風與文風,塑造全新的學術樣態,在自覺順應并推進新政權總體政治格局的思想指導下,大力促進學術繁榮。比如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華崗,這一時期論著的根本特點,“就是結合中國革命實際和歷史實際闡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一特點,正是當時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整體樣貌。
20世紀50年代初期,史學界開始討論有關亞細亞生產方式、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分期等問題。同時,開始對以胡適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史學思想展開批判。顯然,前者是對民國時期馬克思主義史學議題的賡續,而后者則是適應時代需要的新舉措,體現了通過批胡適來樹馬列大旗的基本思想,而這一基本思想,同樣具有民國時期的學術淵源。
因此,批判胡適,在當時具有廣泛的思想基礎,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家一直以來的學術宗仰。只是由于環境的巨大變化,批判的效果顯然與民國時期不可同日而言。其后,發生了“史學革命”運動,“厚今薄古”成為史學家們的基本宗尚與切入方法。“厚今薄古”的目的,同樣在于改造思想,樹立全新的史學思想。
總起來看,在改革開放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基本任務,就是筑牢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在民國時期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成就的基礎上,結合新中國的形勢與任務,繼續拓展,繼續深化。同時,通過對資產階級史學的批判運動,通過對學術思想的改造運動,通過對一些新命題的提出,來使中國史學更加自覺地與新的歷史環境與社會條件相適應。這期間,有巨大的成績,也有沉痛的教訓。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健在的老一輩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基本共識,是繼續堅定地信仰、維護馬列主義;同時,也力求適應形勢的發展,有所拓展和前進。因此,在原有的宗旨下加入開放的特質,是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們的基本學術取向。
這一時期,在深入揭批江青集團的背景下,史學界對階級斗爭理論、階級分析方法進行了新的審視,總的趨勢是不贊成過分夸大歷史上的階級斗爭現象、反對將階級分析方法夸大為歷史研究的唯一方法。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們大都介入了討論。他們不贊成廢棄階級分析方法,而主張堅守,同時反對公式化,簡單化。
隨著時間的流逝,中國老一輩馬克思主義史學家逐漸離去,主要出道于20世紀50年代的一大批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繼承了“馬列五老”等人開創的學術話語體系,站在新的時代高度,通過對新舊史料的深入解讀,擴展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研究領域,深化了以往的歷史認識。改革開放后,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又對新時期史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這批人是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中堅力量。但是,進入21世紀后,也大都榮休或故去了。
目前,無論中國史學,抑或馬克思主義史學,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新中國成立后培養出來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們的學生們,大都已經成長為史學領軍人物與學科帶頭人,其中又有一批優秀分子,沿著老一輩馬克思主義史學家所開創的路徑,不斷開拓進取,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學研究的新樣態做出了貢獻。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不僅后繼有人,而且會隨著民族偉大復興而大有作為。有出息的青年史學工作者,應當自覺地繼承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這一豐厚的財產,爭當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領頭羊。
如何評估新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我們認為,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主流是健康的、科學的,而艱難與曲折是非主流。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最艱難的時期,許多馬克思主義史家也對林彪、江青集團所鼓吹的“影射史學”、評法批儒等進行了抵制。20世紀60年代,“以階級斗爭為綱”成為執政黨的政治路線,持正確意見的史家處境困難。1965年,戚本禹發表《為革命而研究歷史》,是為“文化大革命史學”的宣言書。“文化大革命史學”的思想特征表現為史學的學術性完全讓位于政治性,史學成為政治斗爭的工具。這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過程中的逆流,需要永遠警惕和批判。新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是當代中國史學的主流,應當予以繼承與弘揚。
馬克思、恩格斯多次說過,隨著每一次社會制度的巨大歷史變動,人們的觀點和觀念也會發生變革。也就是說,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人們的意識如此,人類的知識形態與意識形態也是如此。所以,恩格斯又曾明確地說:“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
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同樣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和內容,但基本理論與基本精神是一貫的。
本書的寫作思想,是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以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為準繩,力求科學、客觀、摘要地總結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的基本歷程、主要成就和主要問題,展示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馬克思史學的理論成就,予以客觀評價,為構建面向21世紀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新體系提供理論參考。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史學及史學思想的靈魂,在馬克思主義史學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指導思想。評價馬克思主義史學,首先要看馬克思主義的史學思想。科學地系統地總結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是構建面向未來的馬克思主義史學話語體系的需要。
站在新世紀新階段新的歷史起點上,展望中國史學的未來發展方向,推動中國史學大發展大繁榮的著力點,應該進一步發揮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并且把它放在現時代,自覺地構建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相適應相配合的新型馬克思主義史學形態。
最后,需要交代的是,“馬克思主義史學”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是既密切關聯又有所區別的概念。“馬克思主義史學”與“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也是既密切關聯又有所區別的概念。馬克思主義史學泛指世界上所有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史學流派與樣態,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則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思想與理論形態。如此說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就是一個范圍很小的概念了。它是馬克思主義的,是史學的,是思想方面的,而且限于是新中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