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史·第4卷: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
- 李紅巖
- 3017字
- 2019-01-04 17:36:55
第六節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息息相關
關于共產國際指導中國革命的問題,在改革開放以前,國際上的托派分子還是推出了不少所謂“研究成果”的,其中心思想無非是論證托洛茨基多么了不起,他們的理論是多么“正確”云云。改革開放后,史學界推出的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系的相關成果也越來越多。但總體上說,有兩個需要補充的研究環節:從馬克思主義史學發生發展的過程來看,共產國際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本質特征、整體樣貌的形成,都是有影響的;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來看,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直接參與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全過程,需要予以揭示。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是與對“托派”的批判密不可分的。批判托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五大之前,中共不存在托派。大革命的失敗,將陳獨秀等人推向托洛茨基,也促進了中共對中國社會性質問題的系統思考。任曙、嚴靈峰、王宜昌、李季這些托派理論家,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們的主要論戰對象。
中共自覺地對中國社會性質予以論證,乃始于六大。最直接的動因,就是莫斯科的理論大交鋒。托洛茨基等人遭組織清洗后,亟須肅清其思想影響。
托洛茨基思想對中國黨的影響非常嚴重。這種影響,有些是自覺的,有些是不自覺的。當時,一些并未淪為托派的中共領導,也或多或少地同情乃至具有托派觀點。就社會性質而言,正如周恩來所說,它在六大時還“是個很嚴重的問題。什么叫革命性質?革命性質是以什么來決定的?這些在當時都是問題”
。因此,黨代表大會必須對此做出解答。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舉行。六大共通過十幾項決議案,其中關于社會性質的論述雖在《政治決議案》中有所涉及,集中表述卻在《土地問題決議案》中。
六大決議繼續肯定中國是半殖民地,同時指出:“現在的中國經濟政治制度,的確應當規定為半封建制度。”理由是:“地主階級私有土地制度并沒有推翻,一切半封建余孽并沒有肅清”, “農村的封建關系之余孽,還有帝國主義壓迫半殖民地的制度維持它”。這段話,要言不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觀點在中共文件上的正式確立。
周恩來說過,六大決議對中國革命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任務(反帝反封建)的分析是正確的。
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角度考察,“新思潮派”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與成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是中國共產黨理論的自覺實踐者,其工作既是理論闡述,也是學術研究,同時又是當時肅清托派政治斗爭的組成部分。
廣義的新思潮派,是指直接或間接受中共領導、按照中共思想闡述中國社會史與社會性質的所有人士。狹義的新思潮派,則指在中共直接領導下參加社會性質論戰的人士。狹義的新思潮派又分前后兩期。前期代表人物為王學文、潘東周,主要以《新思潮》雜志為陣地,直接受李立三領導,并以“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簡稱“社聯”)的社團組織形式出現。1930年9月,李立三因“立三路線”錯誤離開中央領導崗位,瞿秋白成為中共中央總書記,新思潮派隨即轉入第二期,其代表人物為劉蘇華、何干之。
新思潮派主要的論戰對象,正是中國托派(又稱“動力派”),其次是以國民黨改組派為背景的一些國民黨學者(又稱“新生命派”)。針對托派認為中國是資本主義關系主導、封建勢力只是殘余的觀點,以及“新生命派”認為中國是混合型的特殊社會、只有國民黨才能擔任此種社會政治領導的觀點,新思潮派著重論證了中國的半殖民地與半封建性質。
這里要特別提到何干之1934年9月出版的《中國經濟讀本》,他自稱這本書“始終企圖以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這個主題為經”。并說:“半封建性半殖民地性是中國經濟的特點。”他對中國社會性質做整體概括時,說中國是“半殖民地化的半封建社會”。
1936年11月,何干之撰寫的《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第二年初改名為《轉變期的中國》)出版,開篇即提出,他要解答的問題之一,即“一般人所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經濟是一個什么樣的東西”。何干之提出:中國革命既不是一般的民主主義,也不是社會主義,而是一種過渡形式,即“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新的民主革命”。第二年,何干之又先后出版《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中國社會史論戰》兩本小冊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觀點愈加明確。
毛澤東至少在1923年7月發表的《北京政變與商人》中,就已經確認中國是半殖民地。1926年9月,發表《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又提到中國是半殖民地,同時認為革命的最大對象是“鄉村宗法封建階級(地主階級)”。
這表明,毛澤東原有自己的認識軌跡。1935年到延安后,毛澤東開始系統進行理論建構,逐漸形成毛澤東思想。其中關于中國社會性質的思想,至少在1938年3月即已成熟。當年3月20日,毛澤東對抗日軍政大學第四期第三大隊畢業學員作過一個簡短演講,專門論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論的意義和價值,是他這方面思想已經成熟的標志。毛澤東說:
知道中國社會性質是半封建性的,但是不要忘了半殖民地的性質,這是最本質的東西……
這個問題是很大的,現在許許多多報章雜志都來討論這個問題,意見當然是各色各樣都有,站在國民黨立場有國民黨的意見,站在共產黨立場有共產黨的意見,還有其他種種。
我們認識了中國是半封建性的社會,那末,革命的任務就是反封建,改造封建,以封建的對頭——民主來對抗。有些人說“中國是封建的社會”,這是不對的,照他們的結論,目前革命任務只反封建,這種錯誤,顯然用不著證明。托洛茨基分子說中國是資本主義的社會,這種說法的結論就是:“我們推翻資產階級,實行社會主義革命,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彼麄儾欢弥袊前胫趁竦匦园敕饨ㄐ缘纳鐣?,于是乎就忽略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質和任務……
我們懂得了中國社會還有半殖民地的性質,那末就要反帝??墒牵幸徊糠秩藭桓吲d,而且要反對,就是那些買辦分子。中國社會有半封建性就要反封建,那末也免不了有些地主會反對……
比方,我們研究中國的結果,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這是一條規律,是一個總的最本質的規律,所以我們要用這個規律去觀察一切事物。
毛澤東將“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論視為“規律”“總的最本質的規律”“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足見他把這一問題看得多么重要。毛澤東的這一定性,是他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整體理論構造的重要構件。其后,眾所周知,毛澤東在《戰爭和戰略問題》《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中,都不惜筆墨地論述了這一理論。特別是下列《新民主主義論》中一段話,早已成為馬克思主義學者研究中國歷史的指南:
自周秦以來,中國是一個封建社會,其政治是封建的政治,其經濟是封建的經濟,而為這種政治經濟之反映的文化,則是封建的文化。
自外國資本主義侵略中國,中國社會又逐漸生長了資本主義因素以來,即自鴉片戰爭到中日戰爭,一百年來,中國已逐漸變成了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F在的中國社會,在淪陷區,是殖民地社會;在非淪陷區,基本上也還是一個半殖民地社會;而不論在淪陷區與非淪陷區,都是封建制度占優勢的社會。這就是中國社會的性質,這就是現時中國的國情。
前文我們已經說過,“社會性質”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話語之源。而從相關研究的發生順序上考察,“中國近代社會性質”又是“中國古代社會性質”研究的起點——先有對前者的研究,后有對后者的研究;先有社會性質論戰,后有社會史論戰。因此,梳理過中國近代社會性質這一話語的形成史后,我們自然會明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間,具有怎樣密切的關聯。關于這一問題,還有廣大的研究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