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息息相關

1927年7月,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遭到慘痛失敗。這場革命的失敗,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大挫折,是民國歷史的拐點,在許多方面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來說,同樣意義非凡。

眾所周知,大革命失敗的一個思想成果,就是迫使人們追問:到底應當怎樣革命?到底應當怎樣認識中國社會?共產主義運動到底在中國適合不適合?這樣,關于中國社會性質、革命性質、革命對象、革命步驟、革命方法等問題,不但沒有因大革命的失敗而消歇,反而以前所未有的態勢擺在了人們面前。

當時的中國知識界與思想界之所以出現乃至流行這樣的思維方式,是與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指導直接相關的。共產國際不僅“教”中國人怎樣革命,而且“教”中國人怎樣思想。前者立足于實踐,后者立足于理論。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踐行理論。這二者,同樣不可分割。大革命中,中國人樹立了從社會性質說明社會革命的思維方法。大革命失敗后,“社會性質”問題之所以以前所未有的急迫性被提出來,乃至于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術的話語之源,遵循的都是共產國際的思想方法。這就使得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具有天然的血緣關系。

但是歷史的曲折性與復雜性就在于,遵循同樣的思想方法,得出的結論卻未必一致。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在它的幼年時期,就肩負起了回答“中國社會性質是什么”這一重大命題的歷史任務,而指導它回答這一問題的老師們,意見卻并不一致。

關于中國近代社會性質,列寧原本有所論述。列寧認為中國屬于半殖民地國家,但封建關系或宗法關系和宗法農民關系也占很大的優勢。列寧從國家主權角度確定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地位,也從經濟形態角度拈示出中國社會的半封建性。正是在列寧這一基本論斷指導下,共產國際指導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合作,開展了1924—1927年的國民革命運動,并且開展得如火如荼、有聲有色。

但是,這樣一場開展得如火如荼、有聲有色的大革命運動的最終失敗,它所引起的后果,不僅是軍事上的、政治上的,也不僅是普通思想層面的,重要的是理論上的。對這段歷史的研究,成果頗豐,但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卻非常少。這不僅對于我們研究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不利,而且對于深入透徹地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也是不利的。

大體說來,在共產國際內部,關于近代中國社會性質,主要有兩大觀點。這兩大觀點,從正、負兩個方面極大地影響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是我們了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話語邏輯內在理路的重要線索。

一派觀點以托洛茨基為代表。他認為,中國雖然既有“半殖民地”性,又有“半封建”性,卻是資本主義關系壓倒一切。在資本主義關系主導下,革命的基本任務,除反帝反封建外,還應該反資產階級。因此,代表無產階級的共產黨和代表資產階級的國民黨不可以實行黨內形式的合作,而應該在反帝反封建的過程中進行階級斗爭,推翻國民黨,實行社會主義革命。托派的口號是:反帝、反封建、反資產階級。

一派觀點以斯大林為代表,而主要論述者是布哈林。他們認為,中國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但封建勢力占優勢,基本矛盾是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的矛盾。國民黨不是資產階級政黨,而是幾個(四個)階級的聯盟。所以,國共兩黨共同反帝的民族斗爭是第一位的,而由于帝國主義與中國的封建勢力(軍閥)密切關聯,故反帝的同時要反封建,不存在“反資產階級”的問題。

上述兩大觀點,概括地說,前者屬于“不斷革命論”,后者屬于“革命階段論”。這兩大“論”背后的理論支撐,均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發展理論。

如何判斷他們之間的是非曲直,不是本書的任務。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爭論深化了對中國國情的認識。不了解這場交鋒的來龍去脈,就無法通解中國社會性質論戰、無法通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話語邏輯。考察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過程,必須要有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視角。缺少這一視角,就會不完整,對問題的認識也必然不會深刻。事實上,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中的一些命題,其來源或直接或間接地與批判托洛茨基派的觀點相關,也與莫斯科、共產國際以及蘇聯學者的相關爭論、討論相關。只有對這方面的情況進行透徹的學術史梳理,才能更完整清晰地呈現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內在理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蛟河市| 镇赉县| 玉林市| 苗栗县| 双桥区| 克什克腾旗| 沛县| 兴安县| 大安市| 兖州市| 类乌齐县| 苏尼特左旗| 杭州市| 樟树市| 梓潼县| 竹溪县| 城固县| 米林县| 香港| 全南县| 江西省| 德钦县| 淮北市| 讷河市| 罗源县| 通许县| 双城市| 玉门市| 渝中区| 商河县| 张家港市| 武鸣县| 龙南县| 淮滨县| 平顺县| 尼木县| 友谊县| 资兴市| 子长县| 金湖县| 宜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