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高等院校旅游會展教育官產學研結合走勢與對策分析
湖北大學
摘要:高等院校是會展旅游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中國大陸旅游高等教育經歷了萌芽、整合發展、學科獨立以及內涵發展等階段,實踐教學環節不斷加強,官產學研合作模式逐漸成熟,但國家、學校和企業應進一步推進。
關鍵詞:旅游會展教育,產學研結合,高等院校
The Trend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on MICE Education of Chinese Colleges about GovernmentBusiness-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Hubei University
Abstract: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China are important bases to cultivate MICE tourism talents. Generally,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China went through four stages: emerging, integrated development, disciplinary independence and content development, which strengthened the teaching-practice procedure, accelerating the maturity of government-business-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gradually. These are the reasons why it still needed a further promotion.
Key words: MICE education, government-business-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China
旅游會展包括各類專業會議、展覽會與博覽會、獎勵旅游、大型文化體育盛事等活動在內的綜合性旅游形式。旅游會展教育是應旅游會展的發展而誕生的一種教育,目前它已成為旅游教育持續發展和內涵延伸而形成的一個新的專業方向和領域。旅游會展教育是以系統地傳授會展旅游專業知識和加強實踐技能的培養和訓練為教學模式的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高等院校旅游會展教育是會展旅游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旅游會展教育能培養出具有一定專業水平和專業背景的、符合旅游會展企業要求的人才,提高旅游會展人才的整體素質和能力。旅游會展人才經過高等院校的系統教育,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學習和吸收新知識的能力較強,能夠在實踐中迅速發展起來,成為旅游會展人才的主力軍。
中國會展及旅游會展業始于“廣交會”,興于20世紀80年代,與國際其他國家相比,起步較晚。中國大陸會展教育滯后于會展業的發展,高等院校旅游會展教育剛剛起步,但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官方、高校、企業正逐步加強合作,以期加強旅游會展教育官產學研合作實踐,提高旅游會展人才的培養質量。
一 中國旅游高等教育發展演變
中國旅游專業學歷教育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1978年及1979年9月,中國第一所旅游中等專業學校南京旅游學校和第一所旅游高等學校上海旅行游覽專科學校(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的前身)相繼建立,翻開了旅游學歷教育的新篇章。
1987年12月,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等學校社會科學本科專業目錄》([87] 教高一字022號),將原有的98個經濟管理學類專業減少至48個,其中,原有的旅游經濟、旅游經濟管理、旅游管理專業被統一稱為旅游經濟專業。專業名稱的統一,促進了旅游教育的發展。
1998年,教育部頒布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教高[1998] 8號),調整本科學科專業目錄,在管理學門類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下,設旅游管理二級學科,旅游學歷教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2009年10月,國務院頒布41號文件,將旅游業定位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強調和提升了旅游產業的重要地位。這一全新定位,對旅游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對旅游教育領域的影響則主要體現在確立了旅游教育的主流學科地位方面。《中國旅游業“十二五”人才規劃(2011—2015)》的頒布實施,確立了“旅游人才在旅游業發展中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指明了“發展方式由關注勞動力及資本投入為主向關注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為主轉變,發展模式由數量規模擴張型為主向質量效益提高型為主轉變”的方向;確定了“加大旅游人才開發力度,努力形成旅游人才競爭的比較優勢、培養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結構合理、與旅游業發展相匹配的旅游人才隊伍”的目標。面對難得的發展機遇,以及飛速發展的旅游行業對高素質旅游人才的新需求,旅游教育進入了內涵式、集約化發展的新階段。
2012年10月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指出將旅游管理獨立成為管理學學科門類下的一級學科,分設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以及會展經濟與管理三個專業,此次本科專業目錄調整,是中國旅游教育理念轉型升級的里程碑,旅游會展教育地位凸顯。
二 旅游高等教育重視實踐教學環節
隨著中國加入WTO和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們已經充分認識到企業競爭的關鍵在于人才的競爭,能否有效地進行人力資源配置、使用和開發,是關系企業生存發展的重大問題。各旅游企業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就必須在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方面尋求新的突破與創新。中國旅游局人事教育司陳志學副司長指出:改進旅游人才培養的機制首先是高等院校要根據旅游業的發展和人才市場的需求來調整和確定人才培養計劃,盡可能做到“以需定產”。高等院校應根據人才市場的需求,調整教育、教學要求和培訓要求,大力培養適銷對路的旅游經營管理人才。
《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各類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都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密切與行業、企業和有關部門的聯系,建立一批長期穩定的就業、創業和創新基地。并把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作為衡量高等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旅游專業只有主動走出去,與旅游企業建立廣泛的合作,培養出企業需要的人才,才能保證實現較高的就業率,才能保證本專業的生存與發展。
201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要強化高校實踐教學環節,規定了不同類型高校實踐學分所占的最低比例,其中高職高專類學校實踐教學比重最高,要求不少于50%。意見指出,各高校要結合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確保人文社會科學類本科專業不少于總學分(學時)的15%、理工農醫類本科專業不少于25%、高職高專類專業不少于50%,師范類學生教育實踐不少于一個學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不少于半年。高等院校旅游專業應全面落實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實踐教學的基本要求,加強實踐教學管理,提高實驗、實習、實踐和畢業設計(論文)質量。
高校實踐教學模式有以下四種:教學與培訓一體化、技能與素養一體化、第二課堂實踐教學一體化、產學研合作實踐教學。產學研合作實踐教學是一種以就業為導向的綜合性社會適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產”即社會生產,“學”指專業知識教育教學;“研”意味著研究、鉆研。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產學研合作實踐教學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日益為教育界所認知,教育部門在對高等教育本科教學人才培養水平評估標準中,把“產學研”結合列為重要的評估指標。產學研合作實踐教學能夠實現旅游專業知識、素養與能力的一體化培養。
三 旅游高等教育官產學研合作的幾種模式
(一)高校與政府合作模式
高校可以運用自身的教育資源,為政府主管部門提供智力支持,較為常見的是通過舉辦培訓班、學歷班及講座等形式,幫助政府部門培養專業人才。例如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與北京市旅游局合作,承辦呼倫貝爾市飯店管理人員培訓班等。政府主管部門則可以向旅游院校提供實習崗位和專業培訓。例如中山大學旅游學院與黃山市、桂林市政府合作,在市內建立旅游專業實習基地,培養旅游人才。
(二)高校與企業合作模式
高校與企業基于平等互惠的原則,由旅游院校為企業提供人才及智力支持,而企業則為學生提供實踐崗位、實踐教育等。學校通過與旅游企業的長期合作、交流,充分了解其對畢業生的需求,據此調整教學計劃、授課內容及方式,培養“適銷”人才,達到雙贏。學校建立校外生產實習模式,由學校統籌安排或者是學校統籌與自主選擇實習相結合;聘請旅游企業高層擔任兼職教師,如華僑大學旅游學院聘請了40多位來自企業的高管擔任客座教授或講師;舉辦交流會和座談會,邀請企業管理人員與學校教師及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通過開設培訓班、學歷班,舉辦講座等形式,為企業培訓人才,如暨南大學深圳旅游學院與深圳華僑城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華僑城旅游講習所就定期開展內部培訓活動,等等。
(三)高校與高校合作模式
院校聯合培養模式,是指合作的旅游院校雙方通過合作、互助,取長補短,達到雙贏的設立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建立合作辦學關系,通過不同院校的優勢互補,進行旅游人才培養工作。另一種是交流合作,即合作的院校之間并不設立合作辦學機構或合作辦學項目,主要是采取聯合培養學生、跨校選課、師資交流與培訓、聘請兼職教授、客座教授、部分教學設施等資源共享、學術講座及科研合作等方式,建立一種交流式的合作關系,以此來開闊師生的能力及視野。由于相對于前者,合作交流的學校可以保持獨立的身份,在招生、教學管理以及經費管理等方面均不受合作學校影響,更具有靈活性及可操作性,因此,目前大多數院校采取的都是交流合作的院校合作培養模式。
(四)多方聯合培養模式
多方聯合培養模式指旅游院校與政府、旅游組織及相關企業多方聯合,為培養人才開展合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廣州大學中法旅游學院,其理事會的參與方多達14個。
四 旅游高等教育官產學研合作現狀的思考與對策
(一)政府層面
政府有必要出臺一定的政策,使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在制度上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使學校與企業之間互惠互利,以此來提高校企結合的積極性。就目前來看,政府還沒有任何一部關于產學研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規。因此,有必要出臺產學研合作教育相關方面的政策法規,規范和約束學校、政府、企業這三方的行為,建立和完善其保障機制,使我國旅游高等教育產學研乃至所有學科產學研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高等院校招生可根據相關企業用人要求而采取“訂單”培養模式、“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即旅游淡季上課、旺季實習的彈性學制)等多樣化培養方式,向社會旅游企業高效的輸送具備“雙能”性人才(學術技能和實踐技能),這樣才能在根本上實現旅游高等教育產學、產研及學研的真正結合。
(二)學校層面
在旅游高等教育教師隊伍中,普遍存在專業技能單一化、實戰能力差等特點。可通過將旅游專業教師放置到企業中掛職鍛煉、考取相應專業證書、參加景區景點崗位實踐等方式提高其實踐技能,通過設立“雙師”培養基金、跨校交流等方式提高其積極性,同時通過聘請部分相關旅游企業的精英作為兼職教師,不斷提高我國旅游高校“雙師”素質。
高校課程體系需要改革。培養目標上由校企共同制定人才需求目標;課程設置可借鑒國外的市場化定制,以適應市場需求;在教學方面采取瑞士洛桑模式的店校合一模式并結合自身院校的特點,創辦一定的經濟實體(例如校內酒店、旅行社等),方便教學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三)企業層面
縱觀各旅游高校產學研合作建設發現,普遍存在著旅游企業方面的積極性不高的問題,真正積極融入旅游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企業還只是少數。旅游產學研合作教育要想得到健康發展,就必須通過各種途徑來調動旅游相關企業與旅游高校聯合的積極性。這就需要政府在兩者中間進行協調,通過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和政策法規支持等方式來激發旅游企業的積極性,同時學校也要積極主動與企業協作。只有這樣,政府、旅游院校、旅游相關企業三者才能在旅游高等教育產學研合作發展上達到共贏。
參考文獻
金輝(2003)。國際旅游院校會展教育的現狀和我國的差距。旅游科學,1。
劉大可(2006)。中國高等會展教育發展態勢分析。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旅游版),5。
馬勇等(2013)。基于新專業目錄調整下旅游管理國家級特色專業點建設優化研究。當代繼續教育,10。
鄧峰(2014)。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產學研合作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湘南學院學報,2。
金輝(2013)。國際旅游院校會展教育的現狀和我國的差距。旅游科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