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旅游會展教育國際化途徑探析
賀州學院
摘要:旅游會展已成為旅游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旅游會展也隨之迅速發展起來。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擴大與深入,國內旅游會展行業對旅游會展國際化專業人才不斷增長的需求與國內旅游會展教育滯后的矛盾日益凸顯。努力實現旅游會展教育理念與國際接軌,培養符合國內旅游會展行業需求的國際化旅游會展專業人才,是國內旅游會展教育的落腳點。基于對國內旅游會展教育現狀的分析,國際化窗口的打造、官產學研創新合作、專業國際化建設、跨國聯合培養等角度,探討旅游會展教育國際化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旅游會展,教育,國際化,途徑
Explore Ways to Internationalize Chinese MICE Education
Hezhou College
Abstract: MICE have already become one of the main developing directions of tourism. With globalization,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increasing needs of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MICE talents and relevant education supplies become sharper. The targets of developing MICE education are trying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and cultivating pro fessional MICE talents who are qualified in Chinese tourism markets.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MICE education evaluation, focuses on making an international platform, promoting government-industryresearch cooperation, building major courses in a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and training talent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o explore effective ways to internationalize Chinese MICE education.
Key words: MI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methods
一 前言
旅游會展業在我國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其與旅游業互為依存、相互推動,但比旅游業具有更強的專業性和系統性,已成為一個集商品展銷、經濟洽談、信息交流、文化交往、旅游觀光度假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經濟產業,以其令人矚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成為現代旅游業的主要發展方向。為了適應會展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旅游會展教育在我國蓬勃興起。早在2005年1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首屆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上就曾明確指出:中國會展業必須要向國際化方向發展。之后的全國出國經貿展覽工作會議上,“中國貿促會”會長萬季飛也明確指出要走“會展國際化”的道路,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擴大與深入,國內旅游會展行業對旅游會展國際化專業人才不斷增長的需求與國內旅游會展教育滯后的矛盾日益凸顯。旅游會展國際化專業人才匱乏問題已成為旅游會展業持續發展的“瓶頸”。因此,基于對國內旅游會展教育現狀的分析,國際化窗口的打造、官產學研創新合作、專業國際化建設、跨國聯合培養等角度,探索旅游會展教育國際化的有效途徑意義重大。
二 國內旅游會展教育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會展業經歷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國家“十一五規劃”更是將會展業列為國家重點發展產業。會展業素有“城市面包”和“經濟的晴雨表”之稱。美國有一位市長曾說:“如果在一座城市舉辦會展,就好比有一架飛機在該城市的上空撒美元!”會展能為城市發展經濟帶來諸多好處。會展經濟有助于中心城市增強面向周邊地區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增強對周邊地區的服務功能。在華東地區的各個城市中,上海的基礎設施條件最好、商務信息最為快捷、外商光臨頻率最高、人才相應集中,因而周邊省市也希望上海能夠成為華東地區的會展龍頭,因為上海發展會展經濟,受益的將是整個華東地區。
與國外先進國家會展教育相比,國內旅游會展教育存在著起步晚、底子薄、師資弱、理念舊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阻礙培養具備國際化視野和核心競爭力的國際化會展專業人才,難以為國內會展行業提供優秀的國際化會展人才,嚴重制約國內會展業的發展。高素質的會展人才脫離不了高質量的會展教育,會展行業的特點決定了會展教育必須是精英式的培養,國內傳統閉門造車的粗放式傳統教育無法適應時代潮流,不可能培養出優秀的國際化旅游會展人才。因此,國內應借鑒國際先進的旅游會展教育經驗,充分吸收和學習國際先進的會展教育理念,結合自身實際,建立中國特色的國際化旅游會展專業人才教育培養體系。
如何全方位融入國際會展市場,并增強國內會展業的國際競爭力?國際化會展專業人才是關鍵。培養國際化的旅游會展專業人才應綜合分析國內實際情況,與國際先進的會展教育理念和模式接軌(蔣旭,2014)。
三 國內旅游會展教育國際化途徑
(一)基于CEPA打造國際化窗口
2003年,中國商務部分別與香港和澳門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內地與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雖然CEPA主要是一個側重于經濟貿易方面的協議,但其對教育體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也是深遠和全方位的(蘇淑歡,2005)。隨著CEPA的逐步完善與落實,港澳與內地應尋求全方位的教育合作機會,在旅游會展教育合作方面,應積極打開局面,將局限于“珠三角”范圍內的旅游會展教育合作延伸至內地,將港澳打造成國內旅游會展教育國際化窗口。首先,在統一主權不同制度下,內地、港澳三方應努力消除各種體制性障礙,理順各種關系,通過多種管道實現旅游會展專業人才的聯合培養,以促進內地旅游會展教育的國際化。其次,港澳與內地應以共同提高三方旅游會展教育國際化水平為出發點,構建寬領域、創新型、高成效的旅游會展教育合作框架。最后,基于CEPA框架培育和構建統一、開放、規范的教育合作市場,實現港澳和內地旅游會展教育資源共享。
在CEPA下打造旅游會展教育國際化窗口,可為內地提供快速國際化的發展機遇,內地旅游會展教育機構可共享港澳地區的國際化教育資源和經驗,加快國際化進程。同時,隨著合作的推進,港澳將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利于促進港澳旅游會展教育事業的發展。由于港澳與內地在教育體制、發展模式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在推進旅游會展教育合作方面,三方仍有許多障礙要克服,如稅收、學分互認、學歷互認、學位等值等,均須在基于共同發展戰略認識的前提下,由港澳和內地旅游會展業界及相關機構共同協商加以解決(黃其新,2010)。
(二)官產學研合作創新
官產學研合作創新,是國家創新體系、區域創新體系及其功能開發多元化、市場化和社會化的成功嘗試。旅游會展教育機構通過官產學研合作創新水平的提高不僅對提升自身產業化能力,而且對旅游會展行業創新能力和區域創新能力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旅游會展教育實現官產學研合作創新,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促進旅游會展教育機構與官產學研各方知識流動
旅游會展教育機構(尤其高校)在創新開放化和互動化條件體系建設方面極具優勢,通過建立官產學研各方的開放性、知識共享機制,加快對新知識的反應,增強旅游會展教育機構與官產學研各方知識流動的緊密度。
(2)建立“三位一體”合作創新機制
建立政府、產業、學術界“三位一體”的密切合作創新機制,以基礎研究為中心的重點開發領域,這為官產學研合作機制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相關政府部門制訂“教育創新經費倍增計劃”,進一步強化旅游會展教育創新體系建設中的官產學研合作創新的引導功能。
(3)提高知識流動和人才配置效率
借鑒歐美先進國家官產學研合作模式,增強旅游會展教育機構研究與開發資源的社會化能力,在全球范圍內提高旅游會展知識流動和人才配置效率。如美國高校研究與開發資金配置的社會化途徑有三個方面:一是聯邦政府、州政府用于產學研合作項目的專門基金;二是企業的合作投入與捐款,不少企業與大學進行合作研究,每年定額劃撥經費給合作高校,一些大公司通常將其利潤的10%左右捐助給大學;三是地方當局和小區的經費來源,這提供了高校服務于地方經濟的能力。
(4)以行業需求為導向
根據國內目前實際情況,官產學研究合作創新主體應以政府、教育機構、旅游會展典型企業為主,向政府引導、多方共同參與的格局轉變。旅游會展教育的官產學研合作創新模式必須改變傳統的合作方式,應以行業需求為導向。同時要搭建官產學研合作創新信息交流平臺,通過有效的信息服務實現跨領域的旅游會展教育資源共享。
(三)旅游會展專業國際化建設
專業建設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由此統領人才培養的方向。旅游會展國際化專業人才的培養就要求專業建設的國際化,對于旅游會展專業國際化建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構建國際化會展學科理論體系
引進德國、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成熟的會展學科理論,并與國內會展學科理論交叉融合,結合旅游會展行業特點,從科學研究、課程設計、教學風格突出會展學科理論特色。同時,通過動態整合提升國內會展學科理論國際化的廣度和深度,以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會展學科理論體系。
(2)制定國際化旅游會展教育模式
作為世界會展強國的德國,其會展教育模式以校企合作辦學、注重行業實踐等特色而舉世聞名。中國旅游會展教育起步雖晚,但可根據中國旅游會展特點有選擇地借鑒德國先進的會展教育模式,對德國模式進行中國化,制定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教育模式。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可引導部分高校和企業嘗試新型的校企合作培養方式。高校善于理論研究,企業善于實務操作,因此雙方可以優勢互補,嘗試校企合作投資創辦旅游會展學院,高校負責提供師資和組織教學活動,企業參與招生選拔、接納學生實習和就業(岑健、顧愛怡,2010)。
(3)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
國際化旅游會展專業人才的培養,歸根結底要有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引進和培養高水平的有國際視野的學者,是提高國內旅游會展專業教學與科研整體國際化水平的關鍵因素。旅游會展專業師資建設必須走國際化道路,相關的教育行政主管或科研規劃部門,應在項目、師資培訓等方面給予資金和政策扶持,為旅游會展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國外培訓機會,以便吸收國內外最新知識與研究成果。
(四)跨國聯合培養
跨國聯合培養節約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可讓學生快速、直接接受國外先進的教育模式。在國內跨國聯合培養人才已很普遍,但在旅游會展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涉及甚少。可借鑒國內成熟的跨國聯合培養人才的模式,尋求與國外旅游會展教育先進的高校(如德國的瑞文斯堡大學、巴登霍恩夫國際應用技術大學和英國的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等)合作,建立旅游會展國際化人才的跨國、跨學科、跨文化人才培養模式及教育體系,實施與國際接軌的辦學運行機制、質量保障體系和教學管理體系,實現“跨國、跨學科、雙邊對等招生、聯合培養、聯合答辯、聯合授雙學位、融合文化”跨國聯合培養模式。
四 結語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擴大與深入,國內旅游會展行業對旅游會展國際化專業人才不斷增長的需求與國內旅游會展教育滯后的矛盾日益凸顯。國內旅游會展教育應在CEPA下積極與港澳合作,將港澳打造成國內旅游會展教育國際化的窗口。同時,從官產學研合作創新、專業國際化建設、跨國聯合培養等角度尋求國際化途徑,培養符合國內旅游會展行業需求的國際化旅游會展專業人才,以促進國內旅游會展業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岑健、顧愛怡(2010)。德國會展教育模式在中國的適應性研究。商業時代,26, 131。
黃其新(2010)。CEPA下澳門與內地旅游會展教育合作機制建設研究。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1), 59-60。
蔣旭(2014.04.11)。高校會展教育與國際先進會展教育理念接軌的必要性及現實意義。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3173.G4.20140411.1108.010.htm.
蘇淑歡(2005)。EPA下政府對粵港澳高校教育合作支持的思考。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5(1),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