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金元時期北方漢人上層民族心理研究
- 符海朝
- 13776字
- 2019-01-04 13:45:19
緒論
一 課題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
遼、金、元三朝,北方漢人上層的民族心理在少數民族執掌國家核心權力的近五百年時期,有一個復雜的變化過程。在此過程中,遼國一度將其勢力擴展到黃河流域;金國則在滅亡北宋之后,對南宋政權窮追不舍,海陵王時期,更希圖用戰爭手段統一中國;而蒙古人最終主導了國家新的統一,但是統一之后,維系統一的時間卻較為短暫。如果站在統一國家所需要的共同社會心理形成過程的角度來分析此時期北方漢人上層的民族心理,非常有利于對此時期歷史的整體的研究,對解決今日中國的民族問題,也有歷史的借鑒價值。
之所以以北方漢人上層的民族心理為研究視角,是因為在王朝更替時期,“人心之所以為楚為漢者,皆倚之以為重”,尤其是其中一些很有影響力的官僚、宗教領袖和士人,他們在歷史關鍵時期的心態和選擇,常常對社會有巨大的引領作用,因為在農業社會,集體無意識的盲目跟風心態很有市場。且在少數民族主導建立的王朝中,能夠和少數民族的皇帝和各級掌權人物有實質性的接觸機會的,正是這些以官僚、宗教領袖和士人身份出面的漢人上層人物
,他們的感受,雖說不能代表所有漢人的感受,但還是有很大的代表性,“許多中國人,特別是上層人士,從外族入侵中,深深感受到個人的痛苦”
,無數個個體共同的痛苦,也就是該族群的痛苦。
而我們對該時期該群體民族心理的研究,還很不夠,導致我們對該段歷史的研究,深度還是不夠。個中緣由,固然有史料缺乏方面的因素,但和史學界的投入少也有關系,其實,如果我們投入的人力和精力再多一些,理論和方法的運用再合理一些,對史料的解讀再深刻一些,通過對該群體的代表人物,包括官僚、文人抑或二者兼備的人的行為、語言及其留下的作品進行深度分析,可以考察其“外顯現象背后的‘欲望’的復雜、矛盾狀態”
,也即其民族心理及其他社會心理。
有鑒于此,我們擬在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嘗試運用心理史學的相關理論及方法,并結合年鑒學派的時段理論以及史學研究的其他理論和方法,對此階段北方漢人上層的民族心理,作一番嘗試性的研究,期望能夠通過我們的嘗試,對本時段歷史研究的深度和整體研究,起到一些引領作用。
二 概念的界定
由于該時期處于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因此對于漢人概念的界定,要復雜得多,不得不進行長時段的線索的梳理。
(一)漢民族形成史的簡要考察
呂振羽先生在《中國民族簡史》中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之后,便開始叫漢族”,他說的華族是漢族的前身——華夏族;呂思勉先生在《先秦史》中說:“漢族之名,起于劉邦稱帝之后。”
朱紹侯先生則認為“漢族作為一個民族的稱謂,是由‘漢國’而來的”
;許倬云先生認為“漢人的名稱從漢朝而來”
。以上四說雖有些時間差異,但他們都認為漢族之名源于劉邦創立的漢國或漢朝。費孝通先生則指出:“民族的得名必須先有民族實體的存在,并不是得了名才成為一個民族實體的。”
據此規律,他認定漢族形成于秦漢時代。但是,關于漢人這一稱呼的廣泛流行,費孝通先生認為在秦漢以后,“有人說:漢人成為族稱起于南北朝初期,可能是符合事實的,因為魏晉之后正是北方諸族紛紛入主中原的十六國分裂時期,也正是漢人和非漢諸族接觸和混雜的時候。漢人這個名稱也成了當時流行的指中原原有居民的稱呼了”
。因為“民族名稱的一般規律是從‘他稱’轉為‘自稱’”
,筆者認為此觀點可以略作補充,民族名稱的一般規律就像人的姓名一樣,先有“自稱”,然后先在自我圈內獲得認可并開始流行,隨后在自我圈外獲得認可并擴大流行的范圍,最終為圈內外廣泛認可。魏晉南北朝時期,正是北方漢人和非漢人接觸非常頻繁的時期,漢人這一稱呼,在從“自稱”轉為廣泛的“他稱”的過程中,又不斷強化了漢人的自我族群認同意識。
今天的漢族,歷史上稱作“漢兒”或“漢人”。漢人的前身是三代的華夏族群,而華夏族群的產生要追溯到遠古文化時期,族群出現之后,相互之間以各種方式進行交流和融合,逐漸產生共同的文化。
秦統一之后,南鑿靈渠伐百越,北修長城御匈奴,雖然是南北殊途,但是民族融合的步伐,南北方都在加快。兩漢時期,華夏族群與南方、東南方、西南方的族群融合,形成了更大規模的共同體,也即今人所說的漢族。漢族已不再是一個族群,而是演變為一個民族,發生了質的變化。
說秦漢時的漢族已是一個民族,其理論依據是當代學者普遍認同的民族定義,“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是指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共同體,有它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雖然在各個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共同體中,其規模、表現形式和具體內容有著巨大的差別,但它們都具有最一般的共同特征,即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生活方式和共同的民族意識、民族情感的人們共同體。而共同的民族意識、民族情感,則是最主要的特征,缺此,便不稱其為民族了”。
春秋時,中原齊、魯、晉三國與西部的秦國、南方的楚國,在語言上已經基本趨同,但與吳、越地區的語言差異還很大,所以當時的典籍中有許多關于器物與事物的對譯記載,而散居于各諸侯國之間的戎狄,與華夏族群的語言差異,更為明顯,《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晉南戎人首領駒支云:“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語言不達。”文化之間的差異,非常顯著。
秦統一以后,統一了文字,便利了交流。各地皆由朝廷直接設官治理,漢語成了朝廷治理地方的通用語言,發布行政命令、舉辦教育以及訴訟斷案,皆使用統一的文字和統一的語言。兩漢時期,解釋文字的書籍《爾雅》和《說文解字》,也由朝廷頒布通行,打破了方言對漢語傳播的限制,為漢字及漢語的發展及傳播建立了理論體系,更有利于民族共同體內部的文化交流及全面發展。
共同的農耕經濟生產方式,導致漢族人逐漸形成共同的意識形態,重血緣、地緣,重禮尚往來,婚、喪、嫁、娶皆有表示情感的比較復雜的禮儀方式,政治上崇尚德治輔以法治,法律中也滲透著濃厚的人情色彩。
而共同的民族意識也在與周邊民族的交往中逐漸形成。其含義包括與外族的交往(包括沖突)中逐漸形成的文化觀念體系,而同族自我認同意識是民族形成的最重要的標志。梁啟超先生曾經對此做過形象的解釋,“謂對他而自覺為我。‘彼,日本人;我,中國人’,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國人’之觀念浮于其腦際者,此人即中華民族之一員也”。秦漢疆域內的人民都認同為“中國人”,形成了諸夏親昵的同胞關系準則,遇荒則互相救恤,遇侵則合力共擊;對外族,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民族心理提防并予以抵抗,但對已經接受漢族禮樂文化的周邊民族,又以“夷狄入于中國則中國之”的開闊胸懷予以接納。
由此看來,漢族在秦漢時已是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生活方式和共同民族意識的共同體。但是,秦漢時漢族雖已形成,但在習慣上還是稱“中國人”。魏晉南北朝時,“五胡”進入中原,也自認是“中國人”,但是由于胡漢之間的文化差異還很大,于是“漢人”和“胡人”的族群區分很明顯,《北齊書·高德政傳》記載:“高德政常言宜用漢,除鮮卑,此即合死。”以“漢人”對“胡人”中的鮮卑人,顯見族群界限還很分明。漢人成為族稱,則起源于南北朝時期。
(二)概念的界定
20世紀50年代,關于漢民族形成問題的研究,引發了一場關于中國歷史上民族關系史問題的研究熱潮,提出了許多民族關系史研究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也成為1949年以來大陸學術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課題之一。20世紀50年代關于民族問題的討論,起源于蘇聯學者格葉菲莫夫于1952年在列寧格勒國立日丹諾夫大學舉行的科學會議上的報告,格氏曾于1952年訪問過中國,報告中的一些觀點,曾經和中國許多歷史學家在座談會上討論過。格氏認為根據斯大林的民族理論,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民族只是處于部族階段。針對該文的觀點,范文瀾先生發表了《試論中國自秦漢時期成為統一國家的原因》一文,提出了漢民族形成于秦漢時期的觀點,明顯背離了斯大林的民族定義,引發了關于漢民族形成問題的大討論。受政治因素和意識形態因素的雙重影響,在該討論中,范文瀾一方的觀點,處于明顯的劣勢
。囿于斯大林民族定義概念的框框,在意識形態嚴重扭曲學術研究的時代,和范文瀾一方的觀點比較起來,許多學者的觀點只能是注釋學。
改革開放之后,范文瀾先生的觀點方得到普遍認可,并逐漸引發了更為全面也更為深入的漢民族歷史研究熱潮,包括對漢民族起源、發展過程、族稱、文化、語言等眾多方面課題的探討。其標志性成果是徐杰舜主編的《雪球:漢民族的人類學分析》及《漢民族發展史》二書。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思想逐漸解放,學界“開始對斯大林定義進行修正、批判直至拋棄,試著給民族做出新的定義,提出各種各樣的看法”。但是,直到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對民族定義所做出的新解釋,才為國內學界和政界廣泛接受,其定義如下:“民族是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一般來說,民族在歷史淵源、生產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心理認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宗教起著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民族定義,概括吸收了不同歷史時期民族定義研究的學術成果,是學術智慧的結晶,使民族定義的研究,暫時告一段落。
但是,民族定義雖然達成共識,但對有悠久歷史且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漢民族歷史的研究,還是顯得薄弱。在許多國人的意識中,一提民族研究,幾乎等于搞少數民族問題研究。漢民族為什么會形成如此大的一個民族,牽涉的問題很多,研究意義也很大,其中適合當今中國民族國情且能被上下層均認可的研究成果,能為我們的民族政策調整提供正確的理論支撐,因此,這方面課題的研究,還需要許多學者,投入大量精力進行非常深入的研究。
由于本課題的時間段正好處于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民族大融合時期,而該時期漢人的外延又處于不斷的變化中,所以概念的界定,頗為復雜。在作了長時期的思考后,決定采用文化標準和族群識別相結合的方法。從文化角度分析,界定漢人的標準,基本上遵循牟復禮、許倬云和馬戎等先生的理論,“對于漢人來說,這個詞本身指的是整個漢文化共同體或漢民族共同體”; “漢人不是一個族群的意義,而是一種文化群的意義”
; “構成漢人最重要的基礎,并不是體質特征和血緣基因的同源,而是文化層面的同化”
。因此,本課題也將遼、金時期的渤海人上層,列為研究對象。同時,還要密切注意該時期族群的識別意識還是比較明晰的,從后唐明宗、金世宗、忽必烈、耶律楚材等的系列言行均可看出。只有通過這種雙重角度的分析,方能對課題有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
遼以及和遼并存的五代和北宋時期,漢人的范圍,除了長城一線以南的傳統漢人生活區的漢人外,還包括遼末已經漢化的渤海人。金朝時期則包括金世宗常說的“燕人”和“南人”,元朝時期則包括金代的漢人和已經漢化的契丹人、女真人,以及其他數量較少且同樣已經漢化的少數民族。
遼國國號經歷過多次的變革,為了敘述的方便,也為了不引起讀者的誤解,作為國家政權解釋時,一律稱呼為“遼”,作為民族解釋時,一律稱呼為契丹族。元代歷史包括大蒙古國和元朝兩個階段的歷史。
本課題所界定的北方,主要包括今天的京、津、冀、魯、豫、晉等省市的全部以及陜、蘇、皖三省的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的廣大地區。這種劃分應該接近蕭啟慶先生研究該段歷史時期的南、北方歷史分界線,也接近竺沙雅章教授的南流、北流歷史分界線。
漢人上層則包括其所涵蓋的所有階層,課題中則視歷史環境和語境的需要,分別使用漢人地主、漢人臣僚、漢人儒士(文人)、漢軍將領等稱呼,稱呼雖有不同,但沒有概念上的差異。當然,漢人上層作為一政治群體,并非一固定的社會階層,既有在王朝鼎革時期“大洗牌、大組合”的必然性變動,也有基于偶然性因素的變動。因此,在研究過程中,既要有靜態的分析,又要有動態的探討。
民族心理則僅限于在少數民族掌握政權核心部分的背景下,基于此所產生的一種始終在制造、變動但又處于相對穩定狀態的精神流動體。
三 心理學理論的選擇與應用
心理學理論的恰當使用,同樣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難題,既不能空泛地議論,又不能作無端的猜測,水乳交融的分析境界,方是嚴謹的研究者追求的目標。在經過無數次的苦苦思索及聽取王曾瑜、程民生、王善軍等本時段研究大家的建議后,決定采用民族心理學、情緒心理學、精神分析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稱謂社會學等心理學理論作為研究中使用較多的理論和研究方法。
長時段因素指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過程而逐漸形成且有相對穩定性的并為后代逐漸傳承的影響漢人上層民族心理變化的深層次因素,也即我們在本課題中對年鑒學派的長時段理論的運用,該理論將和群體心理學的集體無意識理論結合起來,用于分析遼朝建國以前,在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向華北乃至中原地區擴張,取代中原地區漢民族政權的過程中,利用漢人上層(包括其前身華夏族)勢力的悠久歷史及其所起到的作用,誠如馬戎教授所言:“民族集團之間歷史上關系的影響,或稱為歷史因素。民族間過去是否長期融洽或爭戰,歷史上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人員的交往方面是什么情況,會影響現今的民族關系。”
而集體無意識理論復將與傳播心理學結合起來,研究元代謠言、讖緯所反映的民族心理的復雜與變動。
遼金元三朝,作為掌握國家核心權力的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統治階層,對漢人的族群意識方面都存在程度不同、時間長短不同的偏見和歧視,美國社會學家戈登(Milton Goron)在分析種族—族群關系時將其作為兩個變量提出,他認為“偏見主要表現于人們的意識層次,歧視則表現于人們對待其他族群成員的行為當中,特別是表現在掌權族群所制定的歧視其他一切族群的法律和規定之中”,筆者將該理論和年鑒學派的時段理論結合起來進行分析,認為這是短時段因素中影響漢人上層民族心理變化的非常重要的消極性因素。在分析金世宗的“燕人詭隨”評價問題時,也將使用該理論分析其動機,“金朝作為女真族建立的政權,民族政策中的歧視、壓迫色彩勢所難免,但在歷代皇帝中像金世宗那樣把對本民族以外的民族的猜忌、防范乃至仇視赤裸裸的形之于言表尚不多見”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保持本族群對資源的壟斷。
而在分析遼代盧文進、張希崇、張礪、李等漢人上層來到遼國后又南逃的問題時,將使用情緒心理學的“分別焦慮”理論,農耕民族安土重遷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更會加重這種分別焦慮行為。在分析韓德讓等特殊漢人上層的民族心理時,將借鑒民族社會學的相關理論,該理論認為“在有些特殊場景下,某些個人雖然沒有血緣因素,但有可能通過一段時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患難,而被另一個族群的成員在感情上接納為‘自己人’”
。
漢語的含義,非常豐富,而史料中“春秋筆法”掩蓋的“微言大義”,非常需要對一些詞語、句子,進行語意學、語境學的分析;而一些稱謂,比如遼國境內的漢人常被契丹人罵作“十里鼻”,后來演變為“鼻頭”, “女真、契丹、奚皆同朝,只漢兒不好。北人指曰漢兒,南人卻罵作番人”,金朝初期女真貴族罵北宋降官為“癡南虜”,蒙元時代史天澤等漢人上層一再強調自己“臣漢人,生死無足畏”,這些稱謂,都可以用稱謂社會學理論去進行深度分析,剖析其中隱藏的民族心理。
當然,心理史學的理論,本身即有其固有缺陷,“存在于思想中的‘族群偏見’是很難進行量化測定與分析的”。
文中有時候用心態一詞,從內涵上說,與心理無異,只是為了順應讀者的閱讀習慣。
從心理學上說,心理又分為積極心理、中性心理、消極心理三種。文中所用焦慮、沮喪、壓抑、惱怒、屈辱、抱怨、痛苦、悲觀、失望、絕望、冷漠、氣憤、被歧視、失落感等均表示消極心理。謹慎、懷疑、矛盾、忍耐、鎮靜、平靜、淡泊、心如止水、心平氣和等詞均指中性心理。自信、勇敢、堅強、樂觀、上進、高興、激動、興奮等詞語均表示積極心理。
由于本課題主要探討在少數民族掌握國家核心權力的背景下漢人上層的民族心理,因此,消極心理用詞較多。
四 學術史的回顧
(一)心理史學研究方法的發展歷程及在中國史學界的傳播
心理史學(又稱心態史學),是西方史學跨學科研究中的重要支流,其心理學理論研究支撐主要包括精神分析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及認知心理學等。
一般認為,心理史學始于精神分析學說對歷史學研究的初步運用,其創始者為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在《圖騰與禁忌》一書中,用精神分析理論研究人類的史前史,但是其研究結論后人非議甚多,“以致在《大英百科全書》有關圖騰制的條目中竟連弗洛伊德的名字都沒有提到”
。弗洛伊德又用精神分析理論分析達·芬奇的童年生活
,但是,該書同樣經不起歷史學學科理論和實踐的檢驗。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由于弗洛伊德“片面強調人物的心理因素,而不考慮客觀環境的影響,表現了嚴重的心理因素決定論的錯誤”,但是,弗洛伊德“引導人們注意到潛藏在歷史人物的表面現象背后的無意識領域及其作用,對于現代史學的發展不失為一種有意義的貢獻”
。弗洛伊德在心理史學研究領域的直接繼承人是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他的《青年路德》
一書被視為西方心理史學人物傳記的范例,但是,埃里克森仍然沒有擺脫弗洛伊德在心理史學研究領域的錯誤,其具體表現為用心理學理論模式硬套于歷史研究以及主觀臆斷重要的歷史事實。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心理史學開始登上學術舞臺,其代表作有托馬斯·科胡特的《德國的影像——對德皇威廉二世的研究》
,在這篇50頁的傳記作品中,相關心理學理論的解釋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用大量的史料證據來說明傳主的行為,從而擺脫了此前心理史學著作的通病。
在非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學研究領域,哈維·阿謝爾運用社會學習論、集團壓力理論和服從權威的理論,分析希特勒及德國納粹黨的統治,其研究方法和研究結論,都有其很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這種研究嘗試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少。
從1968年開始,年鑒學派也開始了對心理史學的研究熱潮,克服了此前年鑒學派研究著作中見物不見人的缺陷。其代表作有忙德魯(Robert Mandron)的《17世紀的法國法官與男巫——歷史心理學分析》以及布洛克的《國王神跡》等書。
目前,心理史學研究方法的運用,在歐美史學界方興未艾。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一些學者也開始嘗試運用該研究方法,但是,從寬泛意義上屬于研究遼代以前北方漢人上層民族心理,其中高水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王明珂在《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一書第七章探討了漢人的形成以及漢代中國人的邊疆異族意象,研究的角度和視野都很有新意、很有啟發性。陳寅恪先生在分析南北朝時期一些北方漢人上層拒絕南逃而是留下來和少數民族政權合作的現象時說道:“絕不能忽視北方不能走或不愿走的人們屯聚堡塢的作用,屯聚與人口的大流動對歷史產生的影響是難分輕重的。”
這個觀點很有見地。陳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一書中,有關隋唐時期種族與文化關系的界定、胡化與漢化的實質問題的高標卓識,對分析遼、金、元時期北方漢人上層民族心理的變化,啟迪作用更大。
日本學者谷川道雄對此類問題的分析更為全面、深刻,在《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一書的第三編和第四編,他從士大夫倫理與共同體及其國家的關系、六朝名望家統治的構想兩個角度分析了北方漢人上層的心理,如在分析名望家平時的樂善好施行為時指出:災荒時或戰亂時期的救濟行為,會在鄉人心目中產生強烈的謝恩之心,“致使救濟者和被救濟者之間形成精神的結合關系,一旦有事,就會發揮巨大效力”,面對寇難,他們自然會成為自衛的中心,領導宗族鄉黨
避戰自保,調停內部的糾紛,避戰之余,如有條件的話,還要組織生產,處理和其他宗族乃至所在地區各種政權間的復雜關系,如果處理得好的話,自然會在接受這種領導的宗族、鄉黨中樹立崇高的威望。
(二)有關遼金元時期北方漢人上層民族心理的研究狀況
1.遼代
關于遼代漢人上層歷史的研究,成果較多,但集中探討漢人上層民族心理的成果則較少。劉浦江教授在《說漢人——遼金時代民族融合的一個側面》一文中有相關方面的分析,他認為燕人政治態度的靈活多變,除了受政治環境因素影響之外,還和他們民族意識的淡薄大有關系。而王德忠教授對此時期“華夷”格局、“華夷”觀念變化的分析,非常有助于分析遼代乃至金朝和元朝時期北方漢人上層民族心理變化的背景,“由于石敬瑭以晉代唐,對遼朝具有臣子和兒皇帝的雙重身份,更由于遼太宗在滅亡后晉后,改其國號為遼,實際上是宣布了作為中原王朝象征的后晉滅亡,使歷史上向來是周邊民族或政權向中原王朝稱藩納貢的體制被徹底粉碎,這是‘華夷’格局發生顛覆的標志。遼太宗此舉的意義在于宣布他不僅是契丹族的皇帝,而且是全中國的皇帝,按照會同年號的字面的理解,其中蘊含的政治意義昭然若揭。更為嚴重的是,這一事件給接下來中原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王朝的關系帶來一系列影響,對‘華夷’格局、‘華夷’觀念造成的沖擊更加深刻”
。
王明蓀先生發表了《略論遼代的漢人集團》一文,作者從遼的兩元政治及漢人之來源、遼統治下漢人之待遇及地位以及遼代各朝漢人地位之升降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孟古托力從遼人“漢契一體”的中華觀念出發,認為遼朝漢人儒士劉輝反駁歐陽修所編五代史把遼朝史附于四夷且主張遼國應該對等報復的做法是“以正統自信之心理的強烈反映”
。蕭啟慶先生在《漢人世家與邊族政權——以遼朝燕京五大家族為中心》一文中對玉田韓氏、安次韓氏、盧龍趙氏、昌平劉氏、醫巫閭馬氏五大漢人家族在遼代的仕宦情況進行了仔細的分析,其觀點對本課題的研究頗有啟發性,即“自唐季、五代下迄金朝,燕京地區統治民族變化甚大,但是漢人精英階層持續性甚強”
, “這種在不同時代中都能夠延續其崇高政治地位的世家大族在近世漢族王朝時代甚為罕見”
。李錫厚先生發表了《試論玉田韓氏家族的歷史地位》一文,該文雖然沒有分析玉田韓氏系列人物的民族心理,但是該文對玉田韓氏的歷史地位的定位有助于分析玉田韓氏的民族心理。李錫厚先生既不同意韓氏掌權標志著漢人上層勢力大為增長的觀點,也不贊同韓氏家族已經契丹化了的觀點,認為他們“既不同于契丹世襲貴族,也不同于一般的漢臣,他們的特殊身份,使他們成為遼代各種政治力量都可以接受的人物”
。王德朋認為“遼代漢族士人的心態經歷了一個漫長曲折的演變過程。最初,他們或隱或逃,拒絕與新生的遼朝政權合作。但是,周邊漢族政權尤其是宋政權的接連失敗,破滅了他們的光復之夢。與此相反,新興的遼朝政權卻顯得生機勃勃,他們還以種種懷柔手段相籠絡,積極為漢族士人施展政治抱負提供舞臺,千方百計爭取漢族士人的合作。最后,漢族士人終于和契丹貴族走到一起,共同成為遼朝統治集團的重要組成部分”
。鄧小南教授從五代宋初“胡漢”語境消解過程的角度,探討當時人對一些重要問題的認識心理和解釋角度,其中對石敬瑭等人的心理分析,頗為到位
。劉達科以遼朝漢族文人政治態度為切入點考察其民族心理,認為“遼朝漢族文人政治態度在前期呈離心趨勢,至中期則表現為向心趨勢,遼亡前后則以靈活性、變通性為主要特征,而民族關系的變動是影響漢族文人心態的最基本的因素”
。王善軍教授在《世家大族與遼代社會》
一書的第三章和第四章探討了渤海世家大族和以韓、劉、馬、趙為代表的漢人世家大族的由來及仕宦情況,又在該書的其他幾章分析了他們的經濟勢力、政治地位、教育與文化成就、社會生活、社會地位的維護與衰敗及歷史地位等,可謂全面性的考察。
2.金代
黃寬重先生在《南宋時代抗金的義軍》一書中,以抗金義軍為切入點,從經濟、民族、政治、社會四大要素分析了義軍抗金的背景,然后分三個階段分析義軍的活動,分別是高宗時期,高、孝宗年間,寧宗和理宗時期,對抗金義軍的深度分析,有助于了解漢人上層起到的作用和其當時的民族心理。有關金代士人民族心理的研究,成果較多:圍繞金初由宋降金的著名文人蔡松年的民族心理的研究,胡傳志認為蔡氏雖然歷代仕宋,但蔡松年并沒有得到宋帝太多的皇恩,因此,他對已亡的北宋和尚存的南宋,都沒有多少眷戀之情
。劉鋒燾則認為蔡松年自幼生長于飽經儒家文化浸染的詩書之家,長期受“夷夏之辨”正統觀念的影響,無論如何接受不了仕金的現實。其民族心理的變化經歷了由矛盾到釋然的痛苦過程,也是金朝初年漢族士人民族心理變化的共同反映
。王德朋在《金代漢族士人研究》一書中探討了金代漢族士人的來源、政治地位、金末抗蒙戰爭中的表現、儒家品格與金代文化建設、社會生活
。牛海蓉在《元初宋金遺民詞人研究》一書中探討了南宋和金遺民詞人民族心理的差異及原因
。李秀蓮在《試論金初宰相韓企先與隱者政治》一文中,以韓企先為例,分析“燕人”的“詭隨”心理,她認為“‘詭隨’并非貶損燕人,實則是認識到了燕人在特殊政治環境中識時務靈活務實的共同性格”
。趙永春在《金人的中國觀》一文中,分析了王若虛、元好問等漢人儒士的中國觀,他認為王若虛、元好問等雖然有極力為金國爭取正統的言論,但并不主張把和金國同時存在的南宋排除在中國之外,反映了他們較為平等的民族意識
。
3.元代
民國時期的屠寄先生,在其著作《蒙兀兒史記》中指出,在一些漢人世侯列傳后面所作的評論中,對他們的評價非常中肯,比如他評論史天澤“然身長中書,謙虛僅以通事自認,用心亦良苦矣”,一語道出了像史天澤這樣的漢人世侯,在蒙古族權貴執掌大權情況下的苦態和窘態。臺灣學者孫克寬先生,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發表了三篇有關漢人世侯問題的通論性文章,包括《蒙古帝國初期漢軍的建制》《漢軍的分析》
和《元代漢軍人物表》
,在他的文章中,從民族氣節的角度對張柔、史天澤等漢人世侯大加譴責,相反,他卻認為正史中對武仙和李璮的評價很不公允。現在看來,作者考慮問題的思路仍值得借鑒,但其觀點尚待商榷。么書儀教授于1993年出版了《元代文人心態》
一書,該書首先探討了元代文人心理形成的背景及元代文人思想意識的傳統構成、危機,然后探討了其社會道德及歷史責任感的實現,接下來分別以用世、棄世、玩世三種心理進行分析,最后分析了他們尋找新的精神歸宿的過程及心理的變異。應該說該書是一部較高水準的學術專著,但由于作者的學術背景主要是古代文學,對此段歷史缺乏深度的了解,而對心理史學的理論顯得缺乏認識,所以對元代文人共同心理的分析,缺乏深度。該書的有些史實表述也不準確,而且么著的研究對象,僅限于元代文人群體,不能完全反映元代漢人,特別是北方漢人上層的整體民族心理。《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一書從第四章到第九章是關于蒙元的歷史部分,牟復禮先生所寫的第九章“蒙古統治下的中國社會(1215—1368)”,在分析社會心理因素及社會精英的作用以及元雜劇在元代社會史中的意義幾個方面時,都談到了元代漢人上層不同時期的民族心理問題,他特別指出“在閱讀當時人的感想時必須格外謹慎,要加以分析”
;丁國祥以元好問為個案,分析了其晚年心理演變的原因和歷程
;左東嶺先生在《元代文人心態的認知與考證》一文中指出:“許多學者都曾指出,從現存的元代歷史文獻中,當時的士人對元蒙朝廷似乎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怨恨與對抗,并認為這主要得益于元蒙時期政治環境的寬松與對文人的寬容甚至優待。這種觀點當然是言之有據的,因為凡是閱讀過一些元代文人別集的,的確很難找到對元蒙朝廷的對抗與揭露,即使有一些不滿與怨氣,也大都針對具體的人和事而不是針對朝廷。在留下的諸多元代文人所書寫的文獻中,甚至處處流露出對元蒙朝廷的歌頌與感戴”,但是,“作為歷史研究的最基本證據的文獻記載,其闡釋的原則取決于文獻生成的語境。元代正是一個以武力征服為特色的王朝,文人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他們在面對以蒙古貴族為主體的朝廷時,必須講究言說的方式,這應該是當時士人都心知肚明的”。因此,“研究元代文人心理,不僅僅需要官方文獻與史書記載,更需要野史筆記與詩文作品,尤其是那些直接表達文人心聲的詩歌作品,從那里邊透露折射出的往往才是他們的真實想法與感受”, “在解讀元代文獻時,不能指望文人們具有激情澎湃的明確表達,而應該仔細尋繹潛藏于詩文底層的情感潛流。而要找出這種情感的潛流,掌握閱讀這些文獻的有效方式是至關重要的”
,左東嶺先生的觀點,對于我們如何解讀元代的史料,了解元代北方漢人上層的真實民族心理,很有啟發性。左東嶺又從種族觀念角度探討了元明之際的漢族文人的民族心理,認為“元明之際文人的旁觀者心理是一種普遍心理,它是由于民族隔閡所帶來的政治邊緣化的歷史狀況而導致的,并由此構成了三種主要表現形態:政治參與熱情和政治責任感的淡漠、政治與道德的分離、生活態度的閑散與個性的自我放任。由于元末政治的動蕩,還帶來了與旁觀者心理相關的士人氣節問題”
。李治安先生則從華夷正統觀念的角度,探討金朝滅亡之后,漢人士人的民族心理調適問題,很有見地,他指出“剛剛完成的華夷觀念調適,因蒙古取代金朝在中原的統治而很快變為歷史陳跡,中原士人及百姓被迫面臨蒙古入主中原所帶來的華夷正統觀念的新困惑,進而需要進行新一輪的調適”
。
五 研究中遇到的難題及對策
心理(心態)史學本身就有其不可捉摸的地方,再加上研究者本身研究水準的限制,導致該課題的研究難度頗大(在研究過程中常常能體會到這一點),也許會讓對研究者期望度頗高的學界前輩和同輩們失望。
研究中遇到的最大難題是理論的理解和合理運用,該問題前面已經談及,不再贅述。其次則是史料問題,梁啟超先生說過:“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后來訛傳為二十四史是帝王將相的歷史,這種批評自有其道理。但正由于“二十四史大多從都市和官僚機構的角度出發來記錄人物、事件和結構”
,所以研究這段時期北方漢人的民族心理,貌似史料應該比較充足,可事實卻讓研究者大跌眼鏡。遼代的相關史料,最為缺乏。元朝人蘇天爵就曾經談到此問題,“遼人之書,有耶律儼《實錄》,故中書耶律楚材所藏,天歷間進入奎章閣;次則僧行均所撰《龍龕手境》,其他文集、小說,亡者多矣”
;趙翼認為,“遼史太簡略,蓋契丹之俗,記載本少”;
王曾瑜先生坦言:“治遼史猶如治先秦史,有時沒有實證,只能是猜謎式的研究。”
在此史料背景下,研究遼代漢人上層的民族心理,對于研究者而言,誠如王曾瑜先生所論,推理式的猜論有時候也是迫不得已的一種方法。
金朝相關史料較之遼朝要多,但是史料缺乏的問題,仍然不少。蘇天爵說道:“金諸臣三品以上,方許立傳,然多無事業,所書不過歷官歲月而已。四品以下當載者多,而史卻不載。……若夫將相大臣卒于太宗、熙宗、衛王之時者,雖歷官歲月,今亦無所考矣。”元好問的《中州集》倒是研究本書的很重要的參考書,但是尚多疏略。葉隆禮、宇文懋昭所編寫的遼、金國志,“其說多得于傳聞。蓋遼末金初稗官小說中間失實甚多,至如建元改號、傳次征伐,及將相名字,往往杜撰,絕不可信,如張師顏《南遷錄》尤為紕繆”
。金國儒士蔡
、鄭子聃、翟永固、趙可、王庭筠、趙沨“皆有文集行世,兵后往往不存”,趙秉文的文集倒是流傳下來,由于是元朝初期的刻本,所以對于大蒙古國時期的歷史,頗“多回護”
。
元朝的史料,屬于大蒙古國階段的相關史料較少,又由于元朝是鴉片戰爭以前真正具有世界史意義上的王朝,域外史料的了解是必需的,又由于研究者不懂蒙古語,更別說其他稀有語種,雖然有些史料有漢文的翻譯本,但是,心理史學非常需要語境的分析和體驗。
盡管史料方面,困難較多,但課題組盡其所能,把能夠收集到的史料,盡可能做到不遺漏,而對傳統史料,則盡可能再細細揣摩,體味其所蘊含的含義。當然,本書只能就學術界對該方面問題未曾研究或研究較薄弱的地方進行探討,已經有所研究且成果頗豐的地方,不再做重復性的研究。
六 章節安排的說明
本課題正文部分擬分五章進行分析。
第一章是五代時期中原王朝諸政權漢人上層與契丹貴族民族心理的互動研究。共分兩節,第一節為傳統漢人王朝時期,也即后梁和后周時期;第二節為沙陀三王朝時期,也即后唐、后晉和后漢時期。
第二章是對遼代漢人上層民族心理的研究。分為兩節,第一節為漢人上層的來源及契丹貴族對他們的心理撫慰,主要探討漢人上層的主要來源,以及以阿保機為代表的契丹貴族,對來到異域文化環境中的漢人所采取的心理安慰措施,以及這些措施所導致的漢人上層民族心理的變化;第二節為遼朝初、中期漢人上層的民族心理,主要探討影響漢人上層民族心理變化的長時段因素和短時段因素,其中短時段因素又分為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兩種,這種分析方法,也將在分析金代和元代漢人上層民族心理變化的背景中使用。還將分析玉田韓氏等世家大族在遼代多民族國家中作為既得利益者的民族心理,以及遼代漢人上層對南方漢人政權的民族心理。
第三章則集中探討五代、遼、金時期“燕人”和渤海人上層的民族心理。分為三節。第一節為幽、云地區的地理態勢和歷史文化生態;第二節為“燕人”名稱的由來和演變;第三節為遼、宋、金之交“燕人”和渤海人上層的民族心理,也是本章份量最重的一節。之所以把幽云地區的“燕人”上層作為一個獨立的單元來考察,是因為在做課題的過程中,發現從晚唐、五代開始,“燕人”這一稱呼頻繁地出現,而到金朝,漢人則被分成了“燕人”和“南人”兩部分,如果在幾個章節中都分析“燕人”上層的民族心理,勢必顯得支離破碎,不成系統,也難以讓閱讀者了解其全貌。
第四章分析金代漢人上層的民族心理。分為四節,第一節重點分析影響金代漢人上層民族心理變化的短時段因素;第二節分析漢兒和“南人”臣僚之間的斗爭及其反映的民族心理變化;第三節是分析原宋境內漢人上層的民族心理,以及抗金義軍領袖和偽楚、偽齊政權主要領導人的民族心理;第四節探討金世宗關于“燕人”上層“詭隨”心理評價形成的背景和過程,并對金世宗的該“至理名言”進行評價;第五節分析金代漢人上層中存在的隱逸、憤世嫉俗和玩世不恭的心理。
第五章探討元代漢人上層的民族心理。分為四節,第一節分析金末元初王朝鼎革之際,北方漢人上層的復雜民族心理;第二節為正統心理的若干角度分析,從北方漢人對元代統一的評價以及“德運”“國號”修史何為正統等角度進行分析;第三節為謠言、讖緯與元代北方漢人上層的民族心理,從謠言、讖緯的特有視角,分析漢人臣僚和阿合馬等色目官僚之間矛盾的演變,以及在至元三年(1337)童男、童女“速配風波”中,謠言充當的作用,此外還要分析讖語和謠言在元末政權鼎革之際起到的特殊作用;第四節分析北方漢人上層的“夷夏觀”,首先分析元代以前“夷夏觀”的內容和演變,然后分析北方漢人上層“夷夏觀”形成的背景,接下來從科舉的視角,分析元代北方漢人上層在“夷夏觀”領域面臨的制度性傷害,最后分析北方漢人上層“夷夏觀”上痛苦的諸多表現。
最后為結語部分,對整個課題的觀點作總結性分析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