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金元時期北方漢人上層民族心理研究
- 符海朝
- 1102字
- 2019-01-04 13:45:19
序言
與符海朝先生相識積年。在我的印象中,依他的年齡層次,能夠兼治遼宋金元史,肯定是鳳毛麟角者。他說話有時相當風趣和幽默,其實還是反映他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認識。
我不懂心理史學,但符海朝先生能縱貫遼金元代近五百年間,北方漢人上層的民族心理,作了有相當難度和深度的研究,寫出自己的心得,肯定是件推進史學發展的好事。全書文字相當順暢,讀來竟不覺得累,有點讀小說的感覺,這說明符海潮先生對此問題別具匠心,認真地下了功夫,有些論述,反映了他的深入而獨到的見解。
民族問題,民族之間的矛盾、融合等,當然是人類史上的一大研究課題。在人類的階級社會中,民族之間矛盾、沖突、仇殺等是勢不可免的,這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的民族觀正確闡述;但另一方面,在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中,由于漢族處較高的經濟和文化水平,各民族之間的友好、通婚和融合,互相取長補短,也是勢不可免的。史家的任務,就是忠于史實,客觀而公正地論述。漆俠先生說,“只有在正確的民族觀的認識基礎上,才有可能正確評價契丹、黨項和女真諸族及其建立的國家”。“對于契丹等族不論是在政治上、軍事上,還是在經濟上和文化上,只要是有益于中華民族發展的活動和創造,都應當予以肯定和稱贊。同樣地,對契丹等族活動中消極的甚至反動的方面,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起著有害的或阻礙的作用,也都應給以批判和否定。評價契丹諸族及其國家政權,同評價漢族及其國家政權,用的是一個標準和一個尺度,這個標準和尺度就是歷史唯物主義”。
符海朝先生論析遼金元代的北方漢人上層的民族心理,正是貫徹了這個原則。他說:“今日的史學專著和史學教科書,寫到民族融合問題時,語調大多很平淡,閱讀者自然也難以體驗這一過程的復雜性。其實,漢文化當時所面臨的深刻危機,最恰當的描述是 ‘天綱絕、地軸折,人理滅’。”他形容漢族士人的心態,使用了“‘陸沉’心理”、“對文明之殤的焦慮”、“載體之殤”、“漢文化面臨覆滅之禍”、“艱難的心理轉換”等,都是對歷史真實十分準確而深刻的把握。當然,也誠如馬克思所說:“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這是一條永恒的歷史規律?!?img alt="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CC488/10797208003826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445902-Pjvhiong57X2H5yAQ8QnUEH2XDzNnR1y-0-d1bd0056a1870124facc4b49673c71ca">這條歷史規律經過慘痛的磨合,終究還是起著永恒的作用。
存在決定意識,這是顛撲不破的唯物主義真理。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會看到,在同樣或相似的存在下,人們的意識竟是千姿百態的。符海朝先生盡可能地爬梳殘存的史料,對此五百年間的北方漢族上層各種復雜心理,確是作了相當全面的、盡可能深入的描述,為前所未見,應當說是本書的重要創新。給我印象尤深者,是對處于遼、宋、金三朝勢力角逐之下,燕地漢族上層各種復雜心理的綜合和歸納。
衷心祝符海朝先生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問世。
王曾瑜
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