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規律學說

馬克思對歷史發展規律的探討,充滿他的眾多著作之中,特別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內作出了精辟的論斷,成為唯物史觀得以建立的牢固的理論基礎,這就是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社會形態發展的學說。馬克思指出: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3卷,第8—9頁。

 

恩格斯也指出:“這個劃時代的歷史觀是新的唯物主義觀點的直接的理論前提,單單由于這種歷史觀,也就為邏輯方法提供了一個出發點。”恩格斯:《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59年8月3—5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卷,第121頁。恩格斯認為:“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茂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因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為基礎,人們的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恩格斯:《卡爾·馬克思的葬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9卷,第374—375頁。經典著作的這些論述,早經多人注意和引用,而其中的蘊義則必須明了:第一,馬克思的這段論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基本動力在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這是對歷史發展規律探討的最根本要旨,是唯物史觀理論的總綱,其余都是這個綱領結合具體社會史的展開。某些具體展開的描述,即使有所誤差,也不足以動搖總綱的科學性。第二,這條唯物史觀的原理,是劃時代、破天荒的新發現,既不同于實證主義史學那種機械地比附自然科學的框架,也不同于將歷史的發展視為“絕對精神”運動的黑格爾哲學,而是辯證地分析人類社會的內在矛盾,不僅在理論思維的水平上超越形形色色的歷史哲學,而且立足于人類的生產、生活的牢固基礎之上,更預示了社會發展的未來方向。因此一產生就顯示出強大的思想魅力,很快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

揭示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但是不能夠就此停頓,因為這還不算完成了歷史規律的探索,還應當按此理念研討人類社會整個發展歷程的幾個必經階段。就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提出“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3卷,第9頁。。這段話在馬克思主義學說史上引起了過多爭議的波瀾,對所謂“亞細亞生產方式”有過十分紛繁的解讀,甚至曾經形成相當大的辯論。然而,絕大多數的長篇宏論都是畫蛇添足及毫無意義的。馬克思當時感到亞洲的上古歷史可能與歐洲有所差異,故姑且用“亞細亞的”與“古代的”相并列,這反映出立言的謹慎,也顯示了尚未進行充分的研究,后來馬克思不再使用“亞細亞”這個詞語概括社會形態。恩格斯早就對此有所說明:“在亞細亞古代和古典古代,階級壓迫的主要形式是奴隸制,即與其說是群眾被剝奪了土地,不如說他們的人身被占有。”恩格斯:《美國工人運動》(《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美國版序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1卷,第387頁。很明顯,“亞細亞古代和古典古代”都是奴隸制社會,何勞20世紀的蘇聯和日本、中國人士再作揣摩?返回來看馬克思原話,緊接著是說“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3卷,第9頁。,可見這里只講階級對抗的社會制度,并未涉及后來才關注的原始共產主義社會,而按照馬克思主義學說,封建制度之前的階級對抗社會只有奴隸制社會。

確立了階級社會的三個階段,再加上原始社會和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即為唯物史觀主張的五種社會形態依次更迭的歷史規律。馬克思本人已有這種見解,恩格斯做了明確的表述,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奴隸制是古代世界所固有的第一個剝削形式;繼之而來的是中世紀的農奴制和近代的雇傭勞動制。這就是文明時代的三大時期所特有的三大奴役形式。”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1884年3月底—5月26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卷,第172頁。列寧更清晰地強調這一社會發展規律,僅《論國家》一文就三番五次地反復申明恩格斯所論述過的以幾種社會形態劃分歷史階段的發展規律,他指出:

 

世界各國所有人類社會數千年來的發展,是這樣向我們表明了它如下的一般規律、常規和次序:起初是無階級的社會——父權制原始社會,即沒有貴族的原始社會;然后是以奴隸制為基礎的社會,即奴隸占有制社會。整個現代的文明的歐洲都經過了這個階段,——奴隸制在兩千年前占有完全統治的地位。世界上其余各洲的絕大多數民族也都經過這個階段。在最落后的民族中,現在也還有奴隸制的遺跡,例如在非洲現時還可以找到奴隸制的設施。奴隸主和奴隸是第一次大規模的階級劃分。前一集團不僅占有一切生產資料(即土地和工具,盡管當時工具還十分簡陋),并且還占有人。這個集團就叫作奴隸主。從事勞動并把勞動果實交給別人的人則叫作奴隸。

在歷史上繼這種形式之后的是另一種形式,即農奴制。在絕大多數國家里,奴隸制發展成了農奴制。這時社會基本上分為農奴主—地主和農奴制農民。人與人的關系的形式改變了。奴隸主把奴隸當作自己的財產,法律把這種觀點固定下來,認為奴隸是一種完全被奴隸主占有的物品。農奴制農民仍然遭受階級壓迫,處于依附地位,但農奴主—地主不能把農民當作物品來占有了,而只有權占有農民的勞動,有權強迫農民盡某種義務。其實,大家知道,農奴制,特別是在俄國維持得最久、表現得最粗暴的農奴制,同奴隸制并沒有什么區別。

后來,在農奴制社會內,隨著商業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出現,隨著貨幣流通的發展,產生了一個新的階級,即資本家階級。從商品中、商品交換、貨幣權力的出現中間產生了資本權力。在十八世紀,更正確些說,從十八世紀末起至十九世紀,世界各地發生了革命。農奴制在西歐各國被排擠掉了。這一點在俄國發生得最晚。俄國在1861年也發生了變革,結果一種社會形式被另一種社會形式所代替——農奴制被資本主義所代替。《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46頁。按:有人說列寧《論國家》一文沒有產生學術反響,因為當時沒有發表,也沒有作為內部文件傳達。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此文乃是1919年列寧在斯維爾德洛夫大學的公開講演,影響不可低估。作為領袖的講演,無論是否發表與傳達,已經成為俄共中央必須重視和遵從的理論,這無須學術上有什么反響。

 

由此可知,許多質疑五種社會形態(即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依次更替之歷史規律的學者將這個學說歸屬于斯大林所發明,是不符合事實的,這或許是他們的一個發言策略,或許是對馬克思主義學說史的極其不了解。五種社會形態的理論,向來就是唯物史觀關于歷史發展規律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附從于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之下,無論是對是錯,都不能歸于斯大林負責。

誠然,斯大林在為《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撰寫的一章《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之中,陳述了由列寧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其中將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論述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矛盾運動造成的必然邏輯。因出于“簡明教程”的需要,描述的社會發展不免為單線性方向,沒有顯明地告誡社會發展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后來在社會主義陣營內將斯大林的論述奉為圭臬,忽略了準確理解整個唯物史觀的思想體系,特別是無視列寧的這一觀點:“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列寧:《論我國革命》,《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0頁。,這也不能完全歸咎于斯大林,因為馬克思至列寧的著作皆在。

自20世紀50年代始,五種社會形態(即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依次更替的學說,曾成為中國史學界關于歷史發展規律的權威理論。1978年之后,史學界對此的質疑日益加強,這反映了學術思想的解放,值得肯定。但是,對歷史規律某種表述的討論與懷疑,不應當導致否定或回避歷史發展規律的傾向,然而遺憾的是這種傾向比較廣泛地存在于史學界。不少歷史著述局限于歷史現象的羅列,有些雖然貌似構成“體系”,卻不過是按時間順序排列現象而已,各種現象之間是否存在必然性聯系,則無所涉及。關于“社會史”的研究中,則存在著從20世紀30年代所關注的社會形態與歷史規律問題,后退為滿足于瑣碎現象的挖掘和整理,其中甚至存在歷史垃圾的上市和歷史沉渣的泛起。在史學理論方面,存在著過度推重西方幾種否定歷史客觀性之史學流派的傾向,甚至稱贊那種完全“解構”史實、把史學說成是各個歷史家可以隨意構建“文本”的后現代主義。如此就不能視為歷史學的進步,而是一種消沉與后退。

在對社會發展五種社會形態的質疑中,最關鍵處在于:奴隸制社會是否為人類社會的必經階段?這個問題并未得以解決,學術界存在觀點相反的流派,肯定奴隸制是人類社會發展一個階段者,被稱為“有奴學派”,對此極力反對者稱為“無奴學派”,當前在氣勢上似乎“無奴學派”的呼聲更高些。從“無奴學派”的多篇學術論文看,有些民族沒有經過奴隸制社會的結論是難以否認的,但這足以抹掉歷史發展經過五種社會形態的規律嗎?問題是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在強調歷史發展經過五種社會形態的規律之時,了解還是不了解日耳曼民族未經歷奴隸制社會?答案是肯定的,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都十分關注和深知歐洲經歷的這一歷史狀況。既然如此,為什么還會以五種社會形態依次更迭來表述歷史的發展規律呢?顯然,這需要考察馬克思主義究竟怎樣看待“規律”這個哲學范疇,并且繼續作出我們的探索與思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荔县| 嘉善县| 绥化市| 永新县| 常山县| 新疆| 高雄市| 萨迦县| 双牌县| 满洲里市| 蓬安县| 乐山市| 佛教| 深州市| 旌德县| 眉山市| 新和县| 噶尔县| 西华县| 商洛市| 疏勒县| 合水县| 阿瓦提县| 阿拉善盟| 南和县| 清徐县| 文安县| 苏尼特右旗| 苍南县| 万全县| 尖扎县| 榆林市| 万宁市| 阳谷县| 长岭县| 黄大仙区| 太康县| 兴业县| 集贤县| 合阳县| 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