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發展年度報告·2015
- 李漢林
- 1646字
- 2019-01-04 13:43:29
一 發展過程中的社會張力
社會可持續性是可持續性發展的一個部分,因此我們首先需要對于可持續發展進行辨析。發展是有向度的變遷過程。在通常理解中,發展意味著社會福利的不斷增加。然而,發展過程也同時伴隨著在生態層面和社會層面上的種種張力(Tension)。如果這種張力加劇,失去原來的平衡穩定狀態,就會引致發展過程不可持續。
可持續發展當中包括的定義仍然有許多爭議,主要的爭議在于要“持續”的對象是什么?一種理解是力圖使得傳統的發展目標不斷地得到“持續”,即雖然要考慮到生態和社會因素,然而歸根到底,最終目標仍然是讓經濟增長能夠不斷持續。另一種理解是要“持續”的對象并不是不斷增長的傳統發展目標,而是生態和社會因素本身;生態和社會因素的平衡穩定,并非發展的手段,而是與經濟增長并行的重要發展目標。有研究者認為,前者包括了不可解決的內在矛盾,后者才是可持續發展的主流含義。
生態環境的平衡穩定比較容易定義和測量,但社會可持續性卻常常被混同于各種社會目標的線性提高。雖然社會可持續性與社會目標的線性提高有很大關系,但兩者并不能完全等同。科蘭托尼奧也指出:“社會科學和政策研究推出了許多社會目標及測量工具,但是這些社會目標很少關注可持續性這個視角。”廖福挺在討論了社會可持續性的多個定義以后指出:“在理論層面,有關社會可持續性的重要問題是,要持續的而非提高的是什么。面對經濟發展,有些事物變得比它的原初平衡狀態更差。這些方面包括環境多樣性和生態平衡,這些就構成了環境可持續性的核心。但另一些事物,如住房質量……作為經濟發展的結果,住房質量通常變得更好而不是更差。因此,它就不應該是社會可持續性的一個維度,而是經濟發展的一個目標。”
如果以上述觀點來看,現有的許多社會可持續性的指標就失之過寬,成為了社會可欲目標的綜合。例如,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UNDSD)制定的可持續性社會維度的框架,就包括了平等、健康、教育、住房、安全、人口等多個子維度。然而,正如廖福挺所言,“如果社會成員營養不良、死亡率高、飲用水不足、衛生狀況不好,這些問題并不說明發展在社會維度上是不可持續的,而是根本沒有發展起來。但是,如果營養狀況和死亡率高是由于發展過程中不平等加劇造成的,這才是社會不可持續性的問題”
。正如生態可持續性面對的是發展過程中的生態張力問題一樣,社會可持續性必須能夠揭示出發展過程中在社會層面上的結構張力和協調問題。它不是諸多社會目標的簡單堆砌,而是發展目標與社會持續在多個層面上的協調。
科蘭托尼奧在對各類社會可持續性指標進行比較之后,指出了新近指標的一些特點。他的分析是從七個方面進行的,但簡要而言,可以歸納為如下三個角度。首先,早期的指標更多是靜態的,測量的是發展的種種社會產生和結果;新近指標則是動態的,測量的是發展過程的持續性和不確定性。再次,早期的指標是目標導向的(Target-oriented),關心的是各種社會目標是否達成;新近指標則是原則導向的(Principle-oriented),關心的是發展是否由社會可持續的原則驅動。最后,早期的指標是客觀指標主導的;新近指標則是綜合了客觀指標和主觀調查得到的數據指標。社會可持續性指標的上述發展動向,與對于社會可持續性日益加深的理論理解密切相關。注重發展過程而非發展結果;注重原則導向而非目標導向;注重客觀指標和主觀指導的結合,這是我們在建構社會可持續性指標時應當堅持的幾項原則。基于上述原則,我們認為,社會可持續性的核心內容就是發展進程中的社會張力。
不同的社會可持續性水平與不同的經濟增長水平相組合,構成了發展的四種不同形態。如表2—1所示,如果經濟增長水平較高且具有較高社會可持續性,這是均衡式發展的典型特征;如果經濟增長水平較高但社會可持續性水平較低,此時社會處于非均衡式發展中;如果經濟增長水平較低但社會可持續性水平較高,此時社會是處于靜態均衡狀況中;如果經濟增長水平較低且社會可持續性水平也較低,此時可能就是社會危機的前期。由此可以看出,社會可持續性水平與經濟增長是彼此相關但是又有著獨立內涵的概念維度。
表2-1 社會可持續性與經濟增長水平的不同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