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引論

第一節 研究的緣起

黑格爾(Friedrich Hegel,1770—1831)曾經在《哲學史講演錄》中非常精辟地指出:“我們可以說,當一個民族脫離了它的具體生活,當階級地位發生了分化和區別,而整個民族快要接近于沒落,內心的要求與外在的現實發生了裂痕,舊有宗教形式已不復令人滿足,精神對它的現實生活表示漠不關心,或表示厭煩與不滿,共同的倫理生活因而解體時——哲學思想就會開始出現。”[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賀麟、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115頁。對發達工業社會進行人本主義視角下的文化批判,或者說,馬克思主義的人本化是20世紀哲學的一大景觀。德國著名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1969)在《現時代的人》(Die geistige Situation der Zeit,1931)一書的導言中指出:“一個多世紀以來,關于人類處境問題已經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了。各代人都依據他們自己的觀點,努力去解決這個問題,但在過去的那些日子里,只有少數人對我們的精神世界所面臨的危險產生過憂慮。而現在,自從世界大戰以來,這種危險的嚴重性對每個人都變得顯而易見了。”[德]雅斯貝爾斯:《現時代的人》,周曉亮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1頁。另一位存在主義大師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76)也認為:“對世界作為被征服的世界的支配越是廣泛和深入,客體之顯現越是客觀,則主體也就越主觀地,亦即越迫切地突現出來,世界觀和世界學說也就越無保留地成為一種關于人的學說,變成是人類學。毫不奇怪,唯有在世界成為圖像之際才出現人道主義。”[德]海德格爾:《林中路》,孫周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頁。也就是說,人們早已看到,在繁華、富裕以及政治權力的后面,西方社會經歷著一個衰敗及“人性墮落”(弗洛姆語,Erich Fromm,1900—1980)的過程。馬克思哲學革命的實質,就是實現了哲學研究范式的一個重大轉向,即從此前的重點專注自然科學、認識世界到重點關注人自身的生存問題和發展問題,以及人類自身的真實生活境遇問題。馬克思堅持認為,哲學的根本使命不是在書齋里建構概念和演繹邏輯,而應當關注人類的命運,關注活生生的人類社會生活現實。而且,唯有從人類社會生活的實際中發現的問題和矛盾,才可能構成維系哲學生命的根本。失去了對人的真實生活境遇的思考,哲學也就失去了成長的動因和存在的根基。現象學大師胡塞爾(Edmund Husserl, 1859—1938)之所以在晚年提出并重點關注生活世界理論,從根本上看,是因為他對當時歐洲社會現實“生活危機”的困頓和思考,并希冀以現象學為根本的研究方法,來建立一門具有嚴格科學意蘊的生活世界哲學。胡塞爾之后,許多哲學大師沿著他所開辟的這條路徑,在揭示現時代人的真實的生活矛盾、剖析人的悲戚命運中進行著自己的努力。

筆者之所以將科西克(Karel Kosik,1926—2003)日常生活批判理論這一帶有濃厚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新“人本主義”(humanism)現象學色彩與基調的日常生活批判哲學作為研究的對象,是因為他所批判的人的日常生活的異化現象其實已經普遍浸透于當今中國社會的現實中,而在當前的中國學界,人們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度還遠遠不夠。

一 研究背景

(一)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研究在中國的興起

一直以來人道主義(humanitarianism)與馬克思主義之間都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馬克思將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視為具體的、現實的人,主張在改變現存的社會關系、消滅私有制中去尋求消除人的異化的具體路徑。因此,以唯物史觀為基本的理論憑依,馬克思建立起了最為徹底的人道主義。近年來,隨著中國學界對“西方馬克思主義”(Western Marxism)以及“新馬克思主義”(New Marxism)研究的不斷深入,“日常生活批判理論”(The critique theory of everyday life)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哲學理論,以西方馬克思主義和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理論姿態開始進入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們的視野當中。從根本上看,“這種矛盾的文化景觀引發了現代社會的文化焦慮感和危機感,這是一種在無邊際的、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失去依托、喪失確定的標準和依據的茫然無措的焦慮和困惑,是一種在茫茫荒原上尋找生存之指路燈塔時身心疲憊、長途跋涉的迷惘”衣俊卿等:《20世紀的文化批判: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深層解讀》,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5頁。。即是說,日常生活批判理論是從根本上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生活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樣子?人與這個世界的關系究竟怎樣?這個世界是怎樣維系著我們的日常生活的?作為一種理論轉向和思想類型,日常生活批判理論從重心上開始關注人,關注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主人”。這正如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所概括指出的那樣:“思想不再關心它自身和作為客體的世界之間的關系,轉而關心它自身和通過主體或‘定在’而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之間的關系。”[德]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夏鎮平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55頁。衣俊卿教授指出:“日常生活批判并不是關于生活中某些具體哲理的闡發,而是一種植根于人類歷史和生活世界的哲學立場,是文化哲學的一種新視野或特殊領域。”衣俊卿:《開拓文化哲學的新領地:日常生活批判》, 《哲學動態》1995年第1期。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黑龍江大學為突出代表的研究團隊對日常生活批判理論這一獨特的學術領域進行了開拓性的探討,取得了一定的學術成果。此后,伴隨著全球化的不斷加深以及中國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研究也在其他的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機構得以不斷拓展和深化,許多研究者的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對此進行了探討。毋寧說,在當前學界關于現代性批判理論研究的里程碑上,日常生活批判理論已經成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反思啟蒙理性與工業革命的一個重要理論標識。

(二)科西克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冷落

過去的30多年里,特別是21世紀以來的十幾年,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在我國學術界已經成為最重要、最受關注的研究領域之一,中國學界大多數集中于對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典型代表人物如盧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的日常生活批判哲學、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1901—1991)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阿格妮絲·赫勒(Agnes Heller,1929—)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等進行了相對普遍而深入的研究。在整體的研究格局中,筆者發現,我國當前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呈現出發展不平衡的狀態,同時對東歐馬克思主義的典型代表人物如亞當·沙夫(Adam Schaff, 1913—2006)、阿格妮絲·赫勒以及伊凡·斯維塔克(Ivan Sviták,1925—1994)等進行了一定的探討。毋庸置疑,這些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國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重要理論根基,并形成了新時期中國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新指向。然而,從總體上看,作為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和組成部分、同樣具有重要地位的科西克卻似乎沒有那么“熱鬧”而“有效”地進入研究者的視野當中,甚至在很大程度上,科西克思想是作為一個“被遺忘了的角落”而出現的。正如衣俊卿所說,這一研究狀況已經成為我國學術界關于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的一個比較嚴重的“短板”。這一點,無論從對當前的研究成果、研究現狀的分析和論證事實中,還是從對基于研究現狀基礎之上的未來研究趨向的預測上,以及從研究隊伍、研究人員的數量上,都可以找到現實的有力的證據。這一狀況與科西克自身的理論地位的重要性是極不相稱的。因此,完整地把握科西克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思想主旨,是當前中國學術界不容忽視的重大學術任務。

二 研究對象

作為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典型代表,捷克斯洛伐克著名哲學家科西克立足于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闡釋與發展的視角,提出了其獨具特色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這一理論從根本上是一種社會批判理論和生存哲學。

(一)東歐新馬克思主義

1982年,我國著名學者徐崇溫首次提出“西方馬克思主義”這個概念,之后,中國學界開始了對它的廣泛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由于這一概念自身的復雜性,一直以來,學界對這一問題的定義域始終未能達成共識。因為從根本上看,“西方馬克思主義”自身很難說是一個具有統一思想體系的完整流派,毋寧說,它只能被看成一個內容極其龐雜、學說極其豐富而從根本上又有著共同理論基調和傾向的學術派別或思想運動。總體上說,“西方馬克思主義”拒絕將馬克思主義進行意識形態化的解釋,反對第二國際諸多思想家們標榜的哲學框架;堅持將自己看作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往往在某些方面對經典馬克思主義內容有著突出的貢獻和創新。正因為如此,我們經常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視為不平衡的和非同一化的,盡管大多數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堅持著馬克思的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但他們立足于現代資本主義世界工業文明和社會變革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并對其進行深刻反思,在資本主義社會不斷發展、不斷暴露出新的社會問題的時代境遇下,以自己的方式詮釋著馬克思主義,也繼續著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入剖析和批判。

相對于“西方馬克思主義”這一帶有普遍性意義的稱謂來說,“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被很多學者用來界定西方國家出現的那種不同于舊式馬克思主義(既包括第二國際也包括蘇聯的馬克思主義)的新的理論傾向,且在稱謂上也很不統一,如“東歐的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改革主義者”、“異端(heterodoxy)理論家”、“左翼理論家”,等等,因此也被稱為“非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持不同政見的馬克思主義者”或“異端的馬克思主義者”。也就是說,之所以稱之為“新”馬克思主義,是因為他們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理解與闡釋和傳統的相比,是一種“另類”的別樣的闡釋。最具代表性的是戈爾曼主編的《新馬克思主義傳記辭典》和衣俊卿等撰寫的《20世紀的新馬克思主義》,還有論者稱新馬克思主義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在蘇東學術界的重要延伸。參見張一兵、胡大平《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邏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筆者在此更愿意將這個概念做一個狹義的界定,即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現在東歐的、不同于蘇聯正統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探索。代表性流派包括南斯拉夫“實踐派”、波蘭人道主義者、匈牙利“布達佩斯學派”等。在邏輯上,我們可以將“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看作西方馬克思主義人本主義邏輯的理論回響。他們把“人的自我、人格絕對化,當作獨立存在的精神根和創造外部世界的精神力量。其特點是尊重人格、人性,渴望人的自由,留意人的生活”魏義霞:《生存論》,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頁。

具體說來,東歐新馬克思主義是有其特定的內涵與規定性的。衣俊卿多次指出,在劃定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范圍時,必須嚴格選取那些從基本理論取向到具體學術活動都基本符合20世紀“新馬克思主義”范疇的流派和理論家。典型的如南斯拉夫實踐派的彼得洛維奇(Gajo Petrovic,1927—1993)、弗蘭尼茨基(Predrag Vranickic,1922—2002)等;匈牙利布達佩斯學派的阿格妮絲·赫勒、費赫爾(Ferenc Feher,1933—1994)、馬爾庫什(Gyorgy Markus,1934—)等,波蘭的新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亞當·沙夫、科拉科夫斯基(Leszak Kolakowski,1927—2009)等,捷克斯洛伐克的科西克、斯維塔克等。這些哲學家雖然分屬不同的國度,各有不同的研究領域,但是共同的歷史背景、共同的理論淵源、共同的文化境遇以及共同的學術活動形成了他們共同的學術追求與理論定位,使他們形成了一個以人道主義批判理論為基本特征的新馬克思主義學術群體。

從時間上看,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大致經歷了前后兩個時期;從研究主題上看,東歐新馬克思主義也和西方馬克思主義一樣,始終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對現代社會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反思與批判上。他們前期的理論研究大多集中于蘇聯“斯大林化”模式的批判與反思,并對那個高度集中的社會體制進行了激烈批判和抨擊,而之后的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將關注的重點置于批判的主題上。特別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諸多流派開始通過對馬克思思想的深入研究,結合東歐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社會現實,提出了諸多頗有建樹的理論,尤其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條件下的諸多社會現實問題,如社會的官僚體制問題、人的異化問題、社會的意識形態問題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這方面尤為突出的是南斯拉夫的“實踐派”。布達佩斯學派的思想家們則將馬克思的“需要”理論進一步深入,創造性地提出了“激進民主制”的思想。波蘭的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亞當·沙夫則重點關注了社會主義革命的異化問題,并秉承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立場對這種異化現象進行了批判。捷克著名哲學家科西克也對當時東歐特別是捷克的政治危機問題給予了大量的思考和關注,并從哲學上對這些危機進行了深刻闡釋。因此,總體來看,東歐新馬克思主義以異化、激進民主、技術理性、意識形態、日常生活等為核心話語,對東歐的社會生活現實給予了批判與思考,形成了獨具東歐地域特色的現代化批判理論。

(二)科西克其人及其著作概況

科西克,1926年生于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捷克斯洛伐克新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作家,“捷克斯洛伐克存在人類學派”的創始人,捷克斯洛伐克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學派的最主要的理論家,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著名代表人物。其父是捷克人,早在學生時代,他曾參加反對納粹占領捷克斯洛伐克的抵抗運動而被蓋世太保、秘密警察逮捕入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科西克先后在列寧格勒大學和布拉格的查爾斯大學完成哲學專業課程的學習,對西方哲學具有濃厚興趣。大學畢業后,科西克回到布拉格,來到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不久,擔任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協會理事,同時兼任協會周刊《文學新聞》編委會委員。科西克于1958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著作《激進的捷克民主主義》。1963年以前在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1963年開始應聘擔任查爾斯大學文學系哲學教授,這一年出版了著名的《具體的辯證法》。1967年參加了捷克斯洛伐克第四屆作家代表大會,同“存在人類學派”其他代表一起,對東歐社會主義制度提出了系統批判,要求不受限制地討論人權、自由和民主化問題;之后又出席了捷共第14次特別代表大會,積極支持杜布切克關于建設“人道社會主義”的改革綱領,并被大會選為中央委員。科西克在理論界的活動對“布拉格事件”起了巨大推動作用。1968年科西克擔任《烈火》雜志主編,同時他也是南斯拉夫《實踐》雜志國際版的編委之一。1968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第14次特別代表大會上科西克當選中央委員,“布拉格之春”被鎮壓之后,由于持不妥協的理論立場,他被開除黨籍并免去一切官方職務。同年,科西克發表《我們的政治危機》。1969年科西克被軟禁,從此剝奪了工作權利和發表文章的權利達20年之久。在這期間,科西克依靠為學生輔導外語等過著十分儉樸和艱苦的生活。即便這種情況下,他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哲學研究。1977年他又簽名支持“七七憲章運動”,以要求保護人權為名,對捷共當局表示不滿。也由于這一特殊原因,科西克的許多著作無法正常出版,直到1982年才發表著作《新馬克思主義:現代激進民主主義》。

“哲學家”不是一個贊譽哲學研究成就的名詞,而是對這樣一些人的統稱,這些人就是胡塞爾所說的:“受到以往的真正偉大的哲學家熏陶的、為真理而生、按我們自己的真理而活,并只愿這樣生存的哲學家。”[德]胡塞爾:《胡塞爾選輯》,張慶熊譯,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版,第993頁。與其他東歐著名哲學家一樣,科西克有著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以及豐富的哲學史知識,立足于馬克思的著作中尋找和探索著社會主義的真諦以及馬克思主義的真理,以打破官僚主義占據主導的異化世界。科西克的主要著作有《激進的捷克民主主義》、《具體的辯證法》、《我們的政治危機》,以及《人和哲學》、《個人和歷史》、《人是什么》、《哈塞克和卡夫卡論荒誕世界》等論文。1983年在貝爾格萊德發表了塞爾維亞文版本的科西克文集《危機的辯證法》,1995年發表了他的論文《現代性的危機》的英文版。這兩部論文集主要收錄了科西克20世紀60年代關于人道的社會主義的研究成果。在這些著作中,他不僅影射和批駁了俄羅斯的大國沙文主義,而且對蘇聯和東歐的社會主義制度從理論上提出了質疑。如《哈塞克和卡夫卡論荒誕世界》這篇論文,被看作“對東歐‘社會主義’現實中官僚主義荒誕現象的間接起訴”,特別是《具體的辯證法》一書,吸收了胡塞爾的現象學和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同時又接受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和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其他派別的影響,從哲學、政治和文化上加以綜合,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做了“修正”。

科西克最重要的著作是《具體的辯證法》和論文集《現代性的危機》。他得以發表的著作很少,但是這并不影響他在20世紀的重要學術地位。他的名著《具體的辯證法》是東歐新馬克思主義最具思辨色彩、最富有深刻意蘊和影響最為深遠的著作之一,以至于一些學者認為,這部著作可以同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相媲美。1963年,《具體的辯證法》一經出版就獲得了普遍關注,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討論。從國際上看,20世紀60年代就陸續出版了《具體的辯證法》的意大利版、荷蘭文版、塞爾維亞文版、斯洛文尼亞文版、西班牙文版、葡萄牙文版,此后,又陸續出版了它的英文版、法文版、希臘文版、俄文版、日文版、中文版。《具體的辯證法》成書于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正值東歐由于1956年開始的非斯大林化而逐步向西方文化開放的時期。如前所述,亞當·沙夫在其《人的哲學》中從探討存在主義在波蘭流行的原因入手開始建構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哲學,而科西克則在《具體的辯證法》中直接顯露出他從術語上到思想上受存在主義特別是海德格爾的深刻影響。正因為如此,一些研究者直接稱他的理論為“海德格爾馬克思主義”。

《具體的辯證法》以其獨到的學術深度在整個西方馬克思主義文本史上占據著極為重要和關鍵的一席。南斯拉夫著名哲學家弗蘭尼茨基曾指出,科西克的《具體的辯證法》為了掩飾其爆炸性的政治意義而采用了簡練的“往往是格言式的表達法”[南斯拉夫]弗蘭尼茨基:《馬克思主義史》第2冊,胡文建等譯,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頁。,也有學者稱,《具體的辯證法》是通過“現象學和存在主義”重新描述了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參見[美]皮科納《〈具體的辯證法〉英譯序言》, 《國外社會科學動態》1982年第8期。這進一步增加了讀者閱讀理解上的困難,也導致了不同研究者對具體辯證法的不同理解和解釋。正如科西克在該書中指出的那樣:“從某種意義上講,某一著作的歷史就是它的解釋史。” Karel Kosik, Dialetics of the Concrete A study on Problems of Man and World, Dordrecht and Boston: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76, p.94.因此,我們現在所要做的工作就是立足于科西克的經典文本,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其進行理解和闡釋,使其理論魅力得以完整釋放,進而為更好地推動馬克思主義研究做出應有的貢獻。

目前筆者能夠擁有的科西克第一手文獻資料有兩個:一是1989年由傅小平翻譯的《具體的辯證法》;另一本重要著作也即科西克的一篇論文《現代性的文集》還沒有翻譯成中文,由于語言所限,筆者只能參照英文版進行閱讀學習。

(三)科西克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哲學性質

胡塞爾明確提出哲學必須回歸生活世界,因為生活世界是哲學的“一個持久的有效性的基礎,一個不言而喻的一勞永逸的源泉”[德]胡塞爾:《生活世界現象學》,倪梁康、張廷國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258頁。。從淵源上看,“日常生活批判理論”作為一個哲學流派是由法國著名哲學家列斐伏爾所開創的。列斐伏爾以敏銳的眼光和獨到的視角,將進入消費社會后的人的異化作為自己的理論觀照點,并以法國南部農村所呈現出來的外在景象為例,獲得了對消費社會里人的命運的新的理論關切。日常生活批判旨在揭露日常生活中的異化現象,戳穿其虛假性,進而激起更多人起來反抗異化,并消滅這種虛假性。從根本上看,科西克日常生活批判理論深受存在主義大師海德格爾的影響,在深入解讀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基礎上,科西克創造性地試圖將馬克思與海德格爾的思想結合起來,實現存在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深入對話,進而實現這兩種哲學的融合與互補。正因為如此,科西克被學術界叫作“存在的馬克思主義者”。因為在科西克這里,同樣是遵循著對人的異化命運的悲天憫人般的同情,但他拒絕像黑格爾那樣以抽象的方式給這個世界以及這個世界的人們提供某些抽象的科學法則,而是將思想觀念與意識的再生產根植于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當中,根植于馬克思關于實踐的革命性意義之中。也就是說,日常生活批判理論既是科西克現代性批判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科西克現代性批判理論的理論基礎。

科西克的日常生活理論繼承馬克思的生活實踐觀,師承盧卡奇的日常生活本體理論,形成了獨特價值取向的日常生活理論。他把日常生活世界看作一個由“自在現象”構成的“偽具體世界”加以批判和超越,把人的日常生活異化提升到本體論的地位,主張對異化了的日常生活進行剖析和變革,從而使人超越偽具體的現象世界,成為具體的生成的實在。偽具體世界雖然是一種客觀的存在真實,但它不是不可以改變的,摧毀這個偽具體世界的思想“武器”就是他所謂的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發展了的“具體總體”的辯證法。從根本上看,“具體總體”的辯證法的核心在于辯證的思維與革命的實踐,也就是說,首先通過辯證的思維融解拜物教化的形象世界,以透視實在和“物自體”,通過人類的革命—批判的實踐使本真意義上的人類社會實踐創新顯露出來。每個人都占有自己的文化,在真理實現的道路上成為實在的存在,實現主體與客體的雙重解放。通過構建具體總體的現實生活世界,使現代生活世界成為具體的生成。消除人的異化存在,拯救現代性的危機,這是科西克對異化的現代生活世界開出的藥方。

從根本上看,科西克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獨創性在于,他透過人們社會生活的經濟現象和日常生活現象,體悟到這些現象背后所隱含的理性文化現象,并將這些現象作為一個“總體”現象進行深入思考,進而指出這些現象更深層的實在的本質,以一個嚴肅的思考者來運用哲學的本體論和辯證法,以海德格爾的存在現象學來直面生活現象。這一對日常生活世界結構的解讀和日常生活的現象學批判,對現代性批判理論具有獨特的貢獻,是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深化與提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川市| 科技| 吉隆县| 镇宁| 清新县| 西城区| 洛川县| 哈尔滨市| 南郑县| 左权县| 漯河市| 江安县| 家居| 武川县| 梁河县| 温泉县| 衡水市| 孝感市| 逊克县| 南汇区| 文水县| 乌拉特中旗| 云梦县| 康保县| 皮山县| 韶关市| 萝北县| 阳泉市| 丰宁| 萨迦县| 新田县| 沛县| 正镶白旗| 平利县| 禹州市| 抚顺县| 六盘水市| 灵璧县| 温宿县| 沁水县| 高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