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分包管理決策支持體系研究
- 向壽生
- 2368字
- 2018-11-08 20:00:29
第三節 委托代理理論
一 委托代理理論概述
現代委托代理理論是20世紀30年代由Adolf Berleh和Gardiner Means提出的。他們在實證研究中提出了“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的理論”,并運用委托代理理論研究股份制企業的經營者控制現象。委托代理理論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過去幾十年中得到了最重要的發展。威爾森、斯賓塞、澤克海森、羅斯、霍姆斯特姆、格羅斯曼、莫里斯和哈特等人對這一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羅斯(1973)給出了委托代理的概念;莫里斯(1976)因其在委托代理理論方面的突出成就獲得了199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委托代理理論發展成為現代企業理論的重要分支,因委托代理問題的產生大多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在信息經濟學興起之后,委托代理問題成為信息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和內容。
簡單地說,委托代理關系是指委托人委托代理人根據委托人的利益從事某些活動,并相應地授予代理人一定決策權的契約關系(J. Mirrlees, 1976)。從本質上看,委托代理關系是一種基于經濟利益的契約(合同)關系,由于經濟利益的存在才會有委托代理關系的存在。委托代理理論一般假設委托代理雙方均為理性的“經濟人”,在“經濟人”假設下,委托代理理論認為,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在缺乏恰當激勵與約束的情況下,代理人可能會過分地追求個人利益從而給委托人帶來損失。委托人為減少損失,就需要對代理人進行激勵、約束和監督,委托人為此而付出的代價之和統稱為代理成本。委托代理理論就是圍繞委托代理問題,研究限制代理人私自行為的管理機制,以及各種控制與激勵機制,幫助委托人制定一種有效的制約關系,以最小的代理成本謀取最大的收益。根據信息不對稱發生的時段,委托代理框架下的研究模型構成了信息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內容,這些模型如表2.2所示。
表2.2 委托代理框架下的主要研究模型

① 隱藏行動的道德風險模型:簽約時信息是對稱的(因而是完全信息);簽約后,代理人選擇行動(如工作努力還是不努力),“自然”選擇“狀態”;代理人的行動和自然狀態一起決定某些可觀測的結果;委托人只能觀測到結果,而不能直接觀測到代理人的行動本身和自然狀態本身(因而是不完美信息)。委托人的問題是設計一個激勵合同以誘使代理人從自身利益出發選擇對委托人的最有利的行動。
② 隱藏信息的道德風險模型:簽約時信息是對稱的(因而是完全信息);簽約后,“自然”選擇“狀態”(可能是代理人的類型);代理人觀測到自然的選擇,然后選擇行動(如向委托人報告自然的選擇);委托人觀測到代理人的行動,但不能觀測到自然的選擇(因而是不完美信息)。委托人的問題是設計一個激勵合同以誘使代理人在給定自然狀態下選擇對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動(如真實地報告自然狀態)。
③ 逆向選擇模型:自然選擇代理人的類型;代理人知道自己的類型,委托人不知道(因而信息是不完全的);委托人和代理人簽訂合同。
④ 信號傳遞模型:自然選擇代理人的類型:代理人知道自己的類型,委托人不知道(因而信息是不完全的);為了顯示自己的類型,代理人選擇某種信號;委托在觀測到信號之后與代理人簽訂合同。
⑤ 信息甄別模型:自然選擇代理人的類型;代理人知道自己的類型,委托人不知道(因而信息是不完全的);委托人提供多個合同供代理人選擇,代理人根據自己的類型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合同,并根據合同選擇行動。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委托代理關系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1)本質上,委托代理關系表現為一種經濟利益關系。盡管委托人和代理人有著各自不同的目標,但都是追求各自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由于經濟利益的存在,委托代理雙方聯系在一起產生了委托代理關系。
(2)委托代理關系表現為一種經濟合同關系。就是說委托代理關系研究的都是以合同為基礎的委托代理關系。
(3)合同具有不完備性。委托代理理論認為委托代理合同是不完備的。合同不完備是指合同不可能對當事人之間的所有權利、義務,以及未來將要發生的所有情況做出詳細而明確的規定。這主要是由于: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人的認知能力卻是有限的;花費大量成本去簽訂一份所謂完備的合同是不經濟的;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所導致的欺騙行為也可能進一步增加合同的不完備性。
(4)委托代理合同必須具備可操作性。只有當委托代理合同具備可操作性,才能使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從事代理活動。合同具備可操作性,要求合同既簡單明了,又具體現實,要能使代理人全面理解合同。
二 委托代理理論解釋下的工程分包
工程承包商實施工程分包時,承包商如果將工程或勞務分包給分包商,承包商與分包商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滿足委托代理關系的特征。根據委托代理理論,工程分包的委托代理關系得以實現,前提條件是經濟利益的存在,也就是說要求工程分包活動能夠給雙方都帶來經濟利益。只有在工程分包能給承包商和分包商都能帶來經濟利益的前提下工程分包活動才能夠得以實現,否則,工程分包活動就不能夠形成。
用委托代理理論解釋和描述工程分包活動和工程承包商確定是否分包工程時,首先,需要根據可能采用的分包形式建立起承包商與分包商的委托代理模型;其次,確定委托代理模型中各參與主體的收益;最后,分析模型是否能夠得到均衡解,確定分包能否發生,確定是否采用該種分包模式。
委托代理理論認為:在工程分包中,由于工程承包商和分包商是兩個不同的法人實體,因此,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雙方信息的不對稱就會引發委托代理問題。委托代理問題主要為事前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逆向選擇、事后隱藏行為和隱藏信息所導致的道德風險問題。逆向選擇問題主要發生在對分包商的選擇和評價階段,由于隱藏信息,往往使得承包商難于正確識別分包商的真實能力和素質;道德風險問題則主要源于契約簽訂后出現的欺騙行為。根據委托代理理論,承包商在實施工程分包時應注意避免委托代理問題的產生,解決的方法是盡量使得博弈雙方的信息對稱,或者建立起重復博弈機制避免委托代理問題的產生,即通過機制設立來規避委托代理問題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