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的意識與邏輯:基于唯物史觀的解釋
- 胡瀟
- 659字
- 2018-11-08 19:58:49
第一章 文化界定方法論考辨
“文化”一詞,德文為Kultur,英文為culture,兩者皆源于拉丁文字cultura,其意為耕作、培養(yǎng)、教育、發(fā)展、尊重等。13世紀以后,其含義逐步演化為個人素養(yǎng),整個社會的知識;思想方面的素養(yǎng),藝術(shù)、學術(shù)作品的匯集,以及引申為泛指一定社會的全部社會生活內(nèi)容等。隨著文化及其學說的發(fā)展,文化概念的外延變得越來越廣泛、豐富。后來,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一書中,將文化含義首次系統(tǒng)地表述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人種學而言,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shù)、道德、法律、風俗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才能與習慣。”這是一個較有權(quán)威性的界說,它為爾后的文化概念制定提供了基本的線索和域限。
“文化”這個詞,在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也很早?!吨芏Y》上說:“觀乎人文以化天下”;漢劉向在《說苑》中指出:“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晉束晳在《補亡詩》中說:“文化內(nèi)輯,武功外悠”;南齊王融《曲水詩序》中說:“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等等。他們講的都是文治教化的意思,與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文化并不完全相同。而最早在現(xiàn)代意義上界說文化的,可能就是梁啟超了。他于1922年12月發(fā)表在《燈學》上的《什么是文化》一文中指出:“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釋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yè)也?!敝?,中國學界關于文化的定義,在采借外來意義和自我研討的雙向努力下,也日趨豐富、完備。
人們界說文化的概念形形色色,千差萬別,但從其契入文化現(xiàn)象的路徑及其敘事邏輯來分析,這各別殊異的文化界說仍然有其共識可陳,粗略歸納其類,大體有以下幾個主要的方法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