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文化規定于無形

文化,作為人的定在,在于它是一個異常復雜的體系,對人的生命活動發生著一種類似“力場”對實體物質那樣一種無形的作用。

文化的結構分為關于物質生活的文化、行為方式的文化、精神生活的文化。在日常語言中,它們分別被人們稱為物質文化、行為或制度文化、觀念或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人類改造自然、創造物質財富的行為方式及其成果所構成的產物。它包括各類物質產品、生產生活的物質技術、工藝方式以及人文景觀(包括農藝景觀、工藝景觀)。它以生產力為基礎展開其方方面面,體現著人以何種方式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規定著人在生命活動中能在何種程序、何種層次、何種方面改造與利用著自然。這是人在物質生產方面的文化定在。行為文化或廣義的制度文化,主要是人類在建構和處理社會關系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方式、成果的文化結晶。它包括各種明文規定的制度、秩序、規范,以及大量約定俗成的禮儀、習慣、日常交往模式、準則,等等。它以親緣關系、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法律關系、思想教化關系等內容為基礎展開。它規范人們以何種身份、何種方式參與社會生活,獲得從事社會活動的主體條件與能力,接受和發揚地方、民族、國家的特殊活動模式,從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中獲得一種社會的規范、品質與存在形式。它使人的社會存在得以實現。在通常情況下,“精神文化”是指人類在精神生活中形成的各種文化,是文化心理及其理性晶化即社會意識諸形式,包括歷史地形成的帶有強烈民族性的情感、意志、風俗習慣、道德風尚、審美情趣、價值圖式、精神信仰等社會心理構成,以及政治法律思想、經濟觀念、道德、藝術、宗教、科學、哲學等理性化的社會意識形式。精神文化,實質上就是建構人類的主觀世界、展開其精神生活的文化,是關于精神世界、精神生活的活動方式、活動產品、活動技能等文化的集合體。人類的精神生活是各種文化經驗、文化心理、文化知識賴以形成、發展和交流的主觀條件;是把人類的各種文化行為方式,包括生活的各種技能、習俗、規范、制度從精神方面創造出來的活動;也是為人類生活的文化環境、文化器用、文明制度、文化財富的生產、完善、保存、交流、利用創造精神條件的活動,是將人的內部世界從真、善、美、圣諸方面不斷由社會心理、社會意識形式領域再生產出來的活動。精神生活的上述內容及其與社會生活、與人的本質之關系表明,關于精神生活的文化,實際上就是依據人類生活的客觀要求以及人們對它的基本認識,為社會成員的己內活動與精神世界提供規范、秩序、圖式、知識、驅力、導向、信息、保障的系統;是從精神生活或主觀世界的方面鑄造人的本質和人的靈魂,使人從野蠻進入文明,從蒙昧進入開化,從幼稚進入成熟,從自然進入社會,全面地獲得人的定在。正是由于每一代新人都是由其面臨的社會文化所育化出來的,我們才能有根據地認肯:文化是人的定在。

1.文化作為人的定在,因為它是一個不以人的主觀好惡為轉移又塑造著人的龐大思想關系

首先,社會的物質生活、政治生活投射到思想意識領域,必然地形成一種社會生活的精神關系或思想關系。作為對社會現實的意識表達,社會生活的精神關系體現為一種思想體系與另一種思想體系之間在社會地位方面的主從關系,或一部分人與另一部分人在精神上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在原始社會,這種現象使社會生活的精神關系展現為某些形成中的社會意識形式在競相發展時的非齊一性。原始的宗教意識、血緣意識、習慣意識、技能意識、道德意識、審美意識等,在人類生活的不同群體中,因各群體的發展程度、生存環境、組織傳統、分合融變的沿革等不一樣,其成熟程度與作用強度也不一致。例如,被吞并融合的某些戰敗部落,其原來的意識形式和意識內容,就得在一定程度上服從主體部落的格局;而一般部落成員的心理傾向或意識定勢,則會更多地服從部落酋長、祭師的主導意識及其所倡導的社會規范和價值秩序。而在文明社會中,社會生活的精神關系則直接反映著經濟生活中的占有關系與政治生活中的統治秩序。占有生產資料與握有政權的階級,自然有力量、有條件去組織維護本階級利益、表達本階級意志、貫徹本階級屬性的精神生產,并把它的產品作為社會的統治思想加以肯定,統率社會其他階級的思想意識。所以,社會生活的思想關系作為人的文化定在,實質上是人的社會存在在精神領域的表現,是社會成員的心理、意識、精神對現實生活秩序的同化與順應。它使人們的內部世界與外部現實一致起來,使精神世界的人性鑄造符合社會生活的客觀格局及其提供的人性底版。于是,不同的社會文化,將造就不同的人格;不同的人格是由于不同特質的文化所致。

其次,人的文化定在在思想關系方面的另一個大的內容,則是精神生活的社會關系。它受到社會生活之精神關系的制約,但不等同于這一關系。總地說來,精神生活的社會關系比社會生活的精神關系更為廣泛,更為具體,更具有精神現象自身的獨立性和內在的意識相關性。精神生活的社會關系更直接地表達精神生產自身的規律與要求,而較遠離社會的現實,對它只是某種曲折的反映。因而,它主要體現為精神生活的社會性,而不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性。精神生活,首先是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分配、交流、享用的活動,相應地,也有組織、維系這些活動的精神生產的社會關系。它們包括人們在直接的精神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權利和角色關系,包括精神生產中的分工、協作和管理關系,以及各精神文化門類的劃分、投入和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秩序。這些內容,對社會生活的經濟關系、政治關系的反映比較直接、鮮明,受其制約比較大。它在精神生產或精神生活方面,給思想文化主體以一種由經濟、政治關系生發出來的社會規定性,按照社會生活的政治、經濟秩序去塑造人的精神身份、精神生活的主體態勢,形成精神生活中的社會文化角色。這是精神生活的社會關系在精神文化活動中的權利、義務、地位、作用等方面給主體的秩序規定。它在一個重要方面構成了思想主體的文化存在。

最后,精神生活的社會關系中另—個更復雜、更豐富的體系,是精神生活內部的社會文化關系。它是意識關系、思想秩序自身的社會文化表達。它包括各類文化之間、各意識形式之間的關系,如科學與哲學、政治思想與經濟思想、道德意識與法律意識、審美觀念與道德觀念、宗教觀念等精神門類的社會文化關系和心理、認識、價值、邏輯方面的意識關系;包括文化意識的不同等級、不同形式相互之間的遞進、轉換關系,如社會心理與社會意識形式、個人意識與社會意識、文化意識與文化無意識之間的相互關系;包括各種文化在社會價值與精神價值方面的關系,如科學文化的“真”、道德文化的“善”、藝術文化的“美”、宗教文化的“圣”相互之間的價值關系;包括新舊文化、異質異形文化在不同時代之間、不同社會之間、不同地域之間以及不同人員之間相互承續、傳播、沖突、攝取、涵化、衍生的關系;還包括精神形態的文化與物質形態、制度形態的文化相互之間的關系,等等。它們是精神生活的技術方式、價值方式、心理方式、意識方式、邏輯方式最終是思想方式等一系列精神生活關系的復合體。這種精神生活關系,主要是從精神文化的方面對主體的精神生活所給予的心智素養、意識技能、價值格局、文化范式、思想方法、邏輯規則等精神工藝的訓練、塑造和規范。它使主體從精神能力方面成熟起來,能夠將社會精神生活的主旨、秩序、模式加以內化,形成己內世界的基本法則,借以認同和理解社會的文化體系,進入精神生活并參與精神文化的再生產,使主體既獲得社會的文化規定性,又獲得文化的社會規定性;既在社會生活中成就文化人格,又在文化生活中實現社會化。因此,思想主體在這方面得到的文化塑造與規定,實質上既間接地是社會文化的,又直接地是文化社會的,其間接的方面是人的社會存在的文化的延伸,其直接的方面則是人的文化存在的社會表達。它使主體在社會中不致冥頑不化,愚昧無文,能過上精神文化的生活;又在精神文化中不致離群索居,孤立獨行,能過上社會的生活。

2.文化作為社會主體的一種定在,還根源于文化本身是一種超機體的存在

文化的存在、運轉及作用機制,對于社會成員來說,具有一種超機體性。它既不為主體的意志所任意改變、任意否定,又超越主體意志的力量而剛性地發生著對主體的規范作用,甚至還在主體意識不到或覺察不了的情況下,滲透到主體的心靈與行為中。它像子宮、胎盤給予幼小生命的環境規定,在人還無法實現文化自覺的時候,就必須接受著既定文化所給予的一切;它又像一只看不見的手操縱著主體的生活,使主體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某種思想與行為的文化無意識現象來。

文化對社會主體或思想主體的無意識制約,可分為認知方面和行為方面。在認知方面,又主要分為無意識反應和無意識記憶兩個方面。無意識反映是社會文化對人的隱性規定的一條主要途徑。一則它受到人的由其文化狀況所影響的心理反映機制的制約;二則無意識反映又成為人的文化狀態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無意識反映既與外界信息刺激的文化強度、文化內涵相關,又與主體的文化旨趣、文化結構、文化品質及其決定的“內受作用”的敏感性相關。一個鮮明的事實是,思想主體總是對自己最感興趣的、最受社會文化傾向關注的、也最能為自己認同、理解的文化信息所吸引,因而最能在無意識中毫不費神或漫不經意地感受上述品質的文化信息。這樣,某種文化也就通過反映途徑不動聲色地滲入人的精神領域。作為文化現象的無意識記憶,由無意識記、無意重現、無意保持三個基本環節構成。它們的實現和反應,在內心世界,受到長期浸潤和熏陶主體的文化制約,在外部世界則與刺激主體、誘導主體的文化環境、諸多文化現象相關。那些與主體所處的或所認同的或經常面對的文化環境,不僅會以其信息刺激的恒久性、影響主體的高頻率性、與主體的正相關性而進入主體的記憶深處,乃至成為主體文化涵養的一種隱結構,在無意中起著種種預成圖式的作用;而且,它們還會作為一種外在的文化激活因素,與業已進入主體記憶深處的以往種種同質的文化因素內外遙相應和,訓練、誘導、激活、強化主體文化的隱結構及其種種內在圖式,使主體不隨意地經常保持對這些文化因素的記憶乃至在行為中不自覺地將它們復現出來。這些,都是文化對主體無意識記憶的浸潤,也是主體無意識記憶對文化刺激、文化環境的一種同化與順應,一種內化。

由上可見,思想主體在認識方面的文化無意識現象,無論是反映還是記憶,無論是文化隱結構的“原材料”的來源還是模式的形成,都體現了社會文化境況對其文化品質的潛移默化,體現了文化對人格的隱性規范。在思想的歷史發展中,文化主旨和文化圖式的分野,必然導致民族性、國民性以及個體人格的社會性分野。

在行為與文化的關系方面,我同意文化學家懷特的觀點:“行為是文化的函數。”[美] 懷特:《文化科學》,曹錦清等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8頁。人們的行為深受社會文化的制約,行為本身只是一種意蘊深刻的文化符碼。人來到世間,總是要自覺不自覺地接受父母的教養、他人的影響、環境的感染、社會的規范,還有學校的專門訓練等,使人的欲求、舉動以及行為方式,都受到文化的約束與疏導,都納入特定的文化軌道和文明秩序。這中間,既有自覺的文化行為在習慣化之后變為一種不自覺的即非故意的行為文化,也有大量不經意的文化刺激、文化訓練以隱在的方式入主人的心靈深處,成為主體行為的內部無意識指令。它們構成了經常超越主體意識控制而深刻影響主體意識和行為的文化無意識。它們充分表明主體在思想和行為中具有廣泛而深刻的文化受動性。盡管主體的文化受動性常常表現在他的文化創造性、能動性中,但這絲毫不能否定文化塑造主體和規范主體的巨大作用。因為主體參與某種文化的能動創造時,他不僅必須憑借某種背景文化作支持,而且當他主動地創造了某一文化時,當他擁有他的文化創造成果時,他也就無意識地被這種文化所占有、所鑄造、所規定。所以,無論從何種意義上講,文化從來都是主體的一種定在。就一個側面而言,主體的存在也從來是文化的存在。社會化的主體有了某種人格,也就是他自覺和不自覺地具備了某些文化特質。在思想的歷史發展中,不管人們的主觀意愿如何,文化主旨和文化圖式的分野,必然導致國民精神以及主體人格的社會分野。只有從文化特質去透視社會的精神風貌和人的品質,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社會與人格的底蘊。因此,討論文化的意識問題,必須從文化與人的關系入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伦市| 南川市| 二连浩特市| 都匀市| 鸡西市| 巫山县| 内丘县| 汕头市| 吐鲁番市| 鹤峰县| 云龙县| 绥棱县| 运城市| 南通市| 禹州市| 巴中市| 县级市| 德钦县| 个旧市| 吴堡县| 长沙县| 洛宁县| 浦江县| 阿拉善盟| 靖宇县| 孟村| 塔河县| 温宿县| 夹江县| 申扎县| 泰州市| 河西区| 安多县| 沂源县| 华池县| 平昌县| 苍南县| 泊头市| 遂宁市| 泽州县| 礼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