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的意識與邏輯:基于唯物史觀的解釋
- 胡瀟
- 1896字
- 2018-11-08 19:58:57
一 人化即文化
文化之所以成為人的定在,就是因為文化使人成為有具體人格的人。文化具有與人類一樣長久的歷史。在人類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首先是使用“自然產生的工具”。經過原始的漫長生產的鍛煉,人逐步使自身的自然向著屬人的自然演變,因而也就產生了某些原初的文化因素。進到晚期智人階段,人類的物質生產轉到了“由文明創造的生產工具”基礎上,即主要依靠人造工具進行生產。這時,不僅生產工具在主要的方面不再消極地遷就自然了,而成為生產者憑借漫長生產實踐積累起來的經驗,按照自己的意志,按照生產的需要制造出來的器物,成為一種文化的物化或物化的文化;而且,隨著語言的發展,思維的進步,人類在社會生活意識、自我意識、生產實踐意識等狹隘工具活動之外的領域,也都形成了大量的文化經驗、文化意識和文化成果。人類的文化已經到達這樣的地步,以致如果不接受前人與他人的文化成果,不將社會的文化內化為個體的行為方式與生活技能,不與社會發生一種文化的交往,社會的成員則無法進行基本的生產、生活實踐,則不能獲得屬人的品質。因而,個體也無法完成哪怕是最原始的社會化。所以,從人類的生成與發展來看,無論是人的自然存在還是社會存在,離開人的文化存在都無法實現。是人為的因素亦即文化的因素,而非天然的或本能的因素,使類人猿的自然進化成為人的自然,使天然產生的工具發展為文明創造的工具,使動物式的猿人群提升成為社會,使人有了自己的歷史、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主觀世界。只有在文化中才開始屬人的存在,人通過文化而存在,文化成為人的一種定在。
文化之成為人的定在,在于人類是通過文化力量內化的支持,才清楚地意識到自身的存在。在形成中的人類達到運用自然產生的工具時,人類的語言還在形成中,思想還處于萌芽狀態。這時,原始人不可能有完善的超越自然信號的第二信號系統,還不能完全離開感性事物的直接刺激去掌握事物,也難以離開生理的當下需要去進行生產活動,不能有效地擺脫自身的自然器官與物材直接充作工具的種種限制。這些局限,決定著當時不成熟的人類,還不能清晰地將自身與外界自然區分開來。因而,原始的形成中的人不具備清晰的自我意識能力,不能在自然、社會、文化三重意義上發現自己的真實存在。當人類運用自己創造的比較成熟的生產工具時,語言的逐漸完備,思想的大量出現,使原始人有了依靠自己的經驗技能制作工具、能動地改造自然、并在上面自覺地打上印記的能力。他們在把自然事物對象化的同時,也把自己外化、對象化,投射到勞動對象和勞動產品中去,形成了自我與對象世界的關系意識,因而也形成自我意識。這時原始人便能在勞動中、在社會交往中、在人化的各種事物中確證與直觀自身,發現了自己,發現了自己的生命力量,發現了自己是一種與自然、與他人不同的存在,因而形成了對自己的勞動能力、自己的感性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確信。于是,人的自我意識以及為自我意識所反映、所把握、所指導的自我存在都歷史地形成了,并被主體自己發現了。這表明,人的存在,作為一種被確認的事實,一種被自我意識到的事實,是在文化出現之后,是在文化成為人類生活的內涵與智力支持、價值引導、策略基礎之后。人的屬人的定在,在一定意義上講,是由文化造成或由文化賦予的,因而是一種文化的定在。
當文化成為人類存在不可或缺的因素之后,人類的發展,便越來越遠離生物進化的軌道,而越來越成為一種文明發展的歷史。進入這樣的歷史長河,每一代新人要獲得做人的資格,要得到人性的確證,無一例外地必須經由文化的教化。人們需要學會社會的語言、社會的思維方式與行為規范以及各種基本觀念,同時掌握生產、生活的各種技能,才能適應他一降生就面臨的“文化場”和“社會場”;才能有效地繼承、利用由前人創造并流傳下來的生產工具和生活資料、生存環境以及各種文化產品、文化技術、文化條件和文化手段;才能成為一個能自立于社會、自主生存、自我創造的成熟主體;才能成為既為社會所接納、所承認,又能參與社會、適應和推動社會生活的社會化主體;才能在具體的歷史的環境中獲得一種人性的確認。正如今天有些事例所反映的那樣,一些從小就被野狼、野熊叼走的孩子,他們生活在動物世界中,絲毫未接受人類文化的教化。當人們把他們從野蠻的動物天地里解救出來時,盡管他們的生命形體具有了人的模樣,但他們絲毫不具有人的品質,他們不會講話、不會直立走路,不會人的基本生活技能,不能像人那樣吃飯,連衣服都拒絕穿。他們與生俱來的作為人的先驗可能性被后天的動物環境所否定,因而他們絕對地被拒絕于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之外,未能獲得人的定在。這些例子表明,沒有文化的人形肉體,是不成其為人的,其生存方式也就不成其為人的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