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注解《文心雕龍》
范文瀾在南開講授大學預科以及二年級國文。1923年,南開第一次招收預科生77人,聘請“劉乙閣先生教預科數學,范仲沄先生教預科國文”。范文瀾、劉乙閣分別講授預科國文和數學。自1924年起,范文瀾任大學部教授,1925年南開校慶日出版的《南開周刊》第1卷刊登的《文科學程綱要》(1925—1926年),開設《史觀的中國文學》、《文論名著》以及《國學要略》三門大學二年級國文必修課程,都有自編的教材。
(一)史觀的中國文學以文學史為主體,附選歷代詩文名著以資例證,俾學生于各時代文學狀況,得有明白具體之概念。
課本:自編
(二)文論名著擬讀《文心雕龍》、《史通》、《文史通義》三種。《文心雕龍》為重要,尤宜先讀。
課本:范文瀾《文心雕龍講疏》。
(三)國學要略分《群經概論》、《正史考略》、《諸子略》三部,其目的在使學生明悉經史諸子之源流得失,考證不嫌稍詳,條理務求昭晰,為探研高深者示途徑焉。
課本:自編
南開大學重視教材建設,由各科推選業務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員,組成各科教學委員會,編選有關教材,草擬教學計劃書。教材注意摒棄封建糟粕,充實科學內容。張伯苓整頓教師隊伍,堅決辭退思想頹舊的教員。“學校還貼出布告歡迎全校師生推薦國文教員,陸續新聘羅常培、范文瀾、老舍等人,由他們選編的國文教材,明顯增加了新文學和翻譯文章。”實行大綱制,每個學科都要從本校實際出發,制定教學綱要,其中包括教學旨趣、各級標準、教學課時、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各科教師經常討論教學內容,檢查教學大綱執行情況。張伯苓規定每周三晚上為教改例行會議,并親自參加會議,了解各科教學進程,討論改進教學方法。
范文瀾在南開大學講授《國學要略》,包括經、史、子三部,還講授中國文學史和文論。范文瀾最早出版的著作,就是在南開大學講授《文心雕龍》的講義,即《文心雕龍講疏》。“會諸生時持《文心雕龍》來問難,為之講釋征引,唯恐惑迷,口說不休,則筆之于書;一年以還,竟成巨帙。以類編輯,因而名之曰《文心雕龍講疏》。”目前流行的與方苞治經學齊名的黃叔琳的《文心雕龍》校注本紕繆甚多,也有糾正的必要。“論文之書,莫善于劉勰《文心雕龍》。舊有黃叔琳校注本。治學之士,相沿誦習,迄今流傳百有余年,可謂盛矣。惟黃書初行,即多譏難,紀曉嵐云:‘此書校本,實出先生;其注及評,則先生客某甲所為。先生時為山東布政使,案牌紛繁,未暇遍閱,遂以付之姚平山;晚年悔之,已不可及矣。’今觀注本,紕繆弘多,所引書往往為今世所無,輾轉取載,而不著其出處。顯系淺人所為。紀氏云云,洵非忘語。然則補苴之責,舍后學者,其誰任之?”范文瀾在北京大學師從黃侃,得到黃侃的傳授,并在黃侃的《文心雕龍札記》的基礎上,廣征博引,祛疑解惑,寫成《文心雕龍講疏》。“曩歲游京師,從蘄州黃季剛先生治詞章之學。黃先生授以《文心雕龍札記》二十余篇,精義妙旨,啟發無遺。退而深惟曰:‘《文心》五十篇,而先生授我者僅半,殆反三之徵意也。’用是耿耿,常不敢忘,今茲此編之成,蓋亦尊師教耳。異日茍復捧手于先生之門乎,知必有以指正之,使成完書矣。”《文心雕龍》有五十篇,但黃侃的札記僅及其一半,美中不足。
《文心雕龍講疏》各篇內容,包括注釋和講解兩部分。注釋著重訓詁文字,并引證各種典籍,或解釋詞義的來源、典故的出處,或對諸家說法不同以及版本歧異作簡要的考證。各篇講解部分,乃是對《文心雕龍》50篇原文逐篇講評,論述各篇的撰著宗旨,劉勰的文學觀、美學觀。時梁啟超也在南開大學兼課,張伯苓將范文瀾的《文心雕龍講疏》書稿送其審閱。梁啟超閱后大加贊賞,并欣然為之作序。

南開大學思源堂教學樓
文心雕龍講疏序
吾國論文之書,古鮮專籍。東漢之桓譚《新論》、王充《論衡》,雜論篇章,時有善言;然《新論》已佚,而傳者不過數言;《論衡》雖存,而議論或涉偏激。自此以后,摯虞《流別》、李充《翰林》,為論文之專籍矣;而亦以搜輯殘闕,難窺全豹,學者憾之。若夫曹丕《典論》,號為辯要;陸機《文賦》,亦稱曲盡;然一則掎摭利病,密而不周;一則泛論纖悉,實體未賅。
求其是非不謬,華實并隆,析源流,明體用;以駢儷之言,而有馳驟之勢,合飛動之采,極瑰瑋之觀者;其惟劉彥和之《文心雕龍》乎!
《文心》之為書也,本乎道,師乎圣,體乎經,酌乎緯,變乎騷。綴文之士,茍能任力耕耨,奉為準則,是誠文思之奧府,而文學之津逮也。
晚近學子,好詆前修,而自炫新異;可喻于田巴之議稷下,猶未能譬于孟堅之嗤武仲也。揚己抑人,甘于谫陋,其何能讀古人之書,而默契彥和之深意乎!
雖然,抑又有故焉。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雖為論文之言,而摛翰振藻,煒燁其辭;杼軸獻功,整齊其語,是以命意而曰“附會”,修辭而言“镕裁”,師古而稱“通變”,別體而號“定勢”,文術雖同,標名則殊,讀者不察,或生曲解,或肆譏評;其故一也。加以征引之文,間有亡佚;輾轉傳鈔,訛奪滋甚。苛不辨訂錯牾,網羅散失,以詮釋之,讀者自易致迷:其故二也。
有此二故,《文心》一書,領悟者寡,誠無足怪;然竊嘗深惜焉!乃者,吾友張伯苓手一編見視,則范君仲沄之《文心雕龍講疏》也,展卷誦讀,知其征證詳核,考據精審,于訓詁義理,皆多所發明,薈萃通人之說,而折衷之,使義無不明,句無不達,是非特嘉惠于今世學子,而實有大勛勞于舍人也,爰樂而為之序。
民國十三年十一月梁啟超
《文心雕龍講疏》于1925年10月1日由天津新懋堂印書館出版,上海、奉天、漢口、西安、天津、北京等地均有代售處。該書24開大開本,用4號字體排印。全書500多頁,近30萬字。除《文心雕龍》原文不計外,近20萬字。該書在天津刊印時,題“中華民國十四年十月一日出版”,版權頁上印刷發行單位署“天津東馬路新懋印書局”,其實是天津地下黨的印刷機關。范文瀾回憶:“那時有位姓李的同志,在天津搞印刷廠,掩護黨的地下活動。沒有東西印,就把我的《文心雕龍講疏》稿子拿去印了。”為了避免天津地方當局追究新懋書局與南開的關系,版權頁著者署名“華北大學編輯員范文瀾”,但書前的自序以及梁啟超的序言,說明為南開任教時著述。10月17日,《南開周刊》刊登署名壽昀撰寫的《介紹范文瀾著〈文心雕龍講疏〉》,向讀者推介。
只要是打算研究中國文學的人,誰不知道看《文心雕龍》,還用著我來介紹——說廢話!不過這部書雖然是有價值,然而沒有好注本。現在通行的黃注本,我實在不敢恭維:不但疏略,還有錯誤。我曾上過他好幾次的當;想讀過他的朋友也許有同感吧!以這樣有價值的名著,而得不到好的注本,是多么討厭的事!
本校教授范仲沄先生也許是看到這步,所以費了一年多的工夫“旁搜博引”,仔仔細細地著成一部“講疏”。他這部書,我曾經讀過一篇,雖然不敢過于恭維,認為是“盡美也,又盡善也!”但是敢負責任地說,這部書實在比通行的注本要好得多。我們讀他這部書,旁的好處都不算,至少也可以減少好些翻書的麻煩,經濟了好些時間。所以朋友們,要是你們的意見同紀老先生一樣,以為“讀文心雕龍者,不患不知此……”那我這話又算白說了;如若不然,那就虔誠的請你們趕快買讀這——《文心雕龍講疏》。
這是范文瀾出版的第一部學術著作,盡管該書印數不多,但出版后立即受到學術界的重視,范文瀾從此蜚譽士林,并由此獲得“范雕龍”的別名。范文瀾對該書也極為重視,剛出版不久就親自寄贈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珍藏。范文瀾從此開始自己的著述生涯,在文史界嶄露頭角,后來在此基礎上又完成《文心雕龍注》,成為其早期代表性的著作。然而,也有美中不足,金毓黻在1943年3月10日的日記中如是說:
向李君長之假得《文心雕龍》范注一冊。《文心雕龍》注本有四:一為黃叔琳注,二為李詳補注,三為先師黃季剛先生札記,四為同門范文瀾注。四者予有其三。黃先生札記只缺末四篇,然往曾取《神思》篇以下付刊,以上則棄不取,以非精心結撰也;厥后中大《文藝叢刊》乃取棄稿付印,然以先生謝世,缺已過半。范君因先生舊稿,并用其體而作新注,約五六十萬言,用力甚勤,然余猶以為病者:一、用先生之注釋及解說,多不注所出,究有攘竊之嫌;二、書名曰注,而于黃、李二氏之注不之稱引,亦有以后鑠前之病;三、稱引故書連篇累牘,體同札記,殊背注體;四、罅漏仍多,諸待補輯。總此四病,不得謂之完美。余疏證《史傳》一篇,雖不得見黃先生之《札記》,然有范注可參,蓋已包而有之,但不知某者為先生之說,致其美意不彰,為可惜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