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宣言》序言片斷點評
1872年德文版序言
“《宣言》最初用德文出版。”
【點評】共產主義者同盟在《宣言》最初出版時是秘密的國際工人組織。雖然其代表大會在英國倫敦召開,但最初的版本用的是德文,首先因為其中有很多是德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母語也是德語。人們通常都是用母語寫作最能達意。
“不管最近25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的變化,這個《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某些地方本來可以作一些修改。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沒有特別的意義。如果是在今天,這一段在許多方面都會有不同的寫法了。”
【點評】這段話具有方法論的意義。對于任何歷史上留下的經典作品,都要分清一般原理和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一般原理通常是對的,而實際運用則要與時俱進。
“但是《宣言》是一個歷史文件,我們已沒有權利來加以修改。”
【點評】這是尊重歷史的做法。可以通過不同版本的序言或加腳注來加以說明,而不是把原版偷偷地修改了。
1882年俄文版序言
“但是在俄國,我們看見,除了迅速盛行起來的資本主義狂熱和剛開始發展的資產階級土地所有制外,大半土地仍歸農民公共占有。那么試問:俄國公社,這一固然已經大遭破壞的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形式,是能夠直接過渡到高級的共產主義的公共占有形式呢?或者相反,它還必須先經歷西方的歷史發展所經歷的那個瓦解過程呢?”
【點評】盡管國家通常都經歷過原始共產主義階段,但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有著關于原始共產主義的記憶。而俄國歷史與中國歷史的相似之處在于都有原始公有制的記憶和實踐,因此更容易受到它的影響。
“對于這個問題,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復是:假如俄國革命將成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號而雙方互相補充的話,那么現今的俄國土地公有制便能成為共產主義發展的起點。”
【點評】從這里可以看到,原始共產主義的遺產中,關于公有制這點是值得借鑒的。相應地,與這種公有制相配套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也有可借鑒之處。
1888年英文版序言
“現在,它無疑是全部社會主義文獻中傳播最廣和最具有國際性的著作,是從西伯利亞到加利福尼亞的千百萬工人公認的共同綱領。”
“可是,當我們寫這個《宣言》時,我們不能把它叫作社會主義宣言。在1847年,所謂社會主義者,一方面是指各種空想主義體系的信徒,即英國的歐文派和法國的傅立葉派,這兩個流派都已經降到純粹宗派的地位,并在逐漸走向滅亡;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會庸醫,他們憑著各種各樣的補綴辦法,自稱要消除一切社會弊病而毫不危及資本和利潤。這兩種人都是站在工人階級運動以外,寧愿向‘有教養的’階級尋求支持。只有工人階級中確信單純政治變革還不夠而公開表明必須根本改造全部社會的那一部分人,只有他們當時把自己叫作共產主義者。這是一種粗糙的、尚欠修琢的、純粹出于本能的共產主義;但它卻接觸到了最主要之點,并且在工人階級當中強大到足以形成空想共產主義,在法國有卡貝的共產主義,在德國有魏特林的共產主義。可見,在1847年,社會主義是中等階級的運動,而共產主義則是工人階級的運動。當時,社會主義,至少在大陸上,是‘上流社會的’,而共產主義卻恰恰相反。既然我們自始就認定‘工人階級的解放應當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事情’,那么,在這兩個名稱中間我們應該選擇哪一個,就是毫無疑義的了。而且后來我們也根本沒有想到要把這個名稱拋棄。”
【點評】從恩格斯的論述中可以看到,社會主義學說非常復雜。在社會主義學說中不一定包括共產主義信仰,不一定包括公有制,在資本主義國家中也可以實現社會主義。而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學說應該用共產主義學說更為恰當。目前在國際學術界,通常把北歐國家看成是社會主義國家,而把蘇聯和中國看成是共產主義國家。
“雖然《宣言》是我們兩人共同的作品,但我認為自己有責任指出,構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是屬于馬克思的。”
【點評】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恩格斯的品格和自尊。他不僅不把別人的成果當成自己的成果,而且當大家把別人的成果誤認為是他的成果時,還需要進行澄清。這也就是本人堅持要在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加“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