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對自然主義的批判及對自然化現象學的反思

一 對自然主義的批判

自然主義具有多種含義,而在當今的哲學界最為流行的自然主義是與自然科學相關的自然主義,這也是造成科學主義泛濫和“歐洲科學的危機”的主要思潮,因而受到胡塞爾的嚴厲的批判。這種自然主義的主要觀點是在方法論和形而上學兩方面的承諾。在方法論上,自然主義不但標榜科學的經驗實證的方法才是認知世界的典范,而且認為只有符合科學的方法論所規范的知識才是獲得辯護和具有合理性的,因為只有科學的規范提供了判斷科學與非科學的邊界以及為科學知識的合理性辯護的機制。應該說這種方法論規范過于狹隘而膚淺,不但會把更多的知識和學科拒之于科學的門外,而且也并不符合于科學的實踐的歷史事實。在形而上學層面,自然主義認為一切真正存在的東西只能是自然屬性的東西。而什么是自然屬性的東西呢?自然主義會認為具有和科學所研究的物理對象類似的屬性、并且可以用類似的參數刻畫和描述的對象。也就是說,對自然屬性的判斷標準,除了常識中的自然物的屬性可作為判斷的參照標準以外,另外一個更嚴格而清晰的標準則是依賴于科學的方法和理論框架所刻畫的自然對象的一般屬性。自然主義不僅認為科學的方法論是最具有合理性、正當性的探求知識的方法,而且會認為科學為我們提供了關于世界的真正客觀、正確的知識。形而上學的實在論者還會進一步認為,我們日常直觀經驗對外界的認知,包含有主觀性的成分,只有科學知識刻畫和描述了關于獨立存在的實在,為我們揭示了外部世界的真實對象和客觀規律。他們承認世界對我們的顯現方式依賴于我們的感知方式,但科學努力的目標應該是剝離這些帶有主觀性、偶然性的感知的具體形式,而以一種純粹中立、客觀、無視角的方式揭示世界的真相。

按照自然主義所堅持的方法論和形而上學,科學的方法論規范具有唯一的合理性、普遍的適用性,因此應該成為一切探求知識的學科所應遵守的典范,對意識、歷史和文化等領域的研究也應該遵循自然科學的方法論,甚至哲學也應該依賴或者仿效自然科學。按照自然主義者的邏輯,哲學并沒有獨特而合理的方法論,因此,哲學研究要么仿效、依賴于科學研究,沒有獨特的意義,要么哲學研究應該仿效科學的經驗實證的研究方式和方法論規范而成為科學的譜系中的組成部分。例如,蒯因的自然化認識論就主張哲學的認識論應該成為心理學的一章。

但是,實際上自然主義所塑造的科學的形象與科學自身的事實有很大的差距,科學并不需要必須與自然主義、科學主義先天地捆綁在一起,科學的本質和意義并不一定只能從自然主義的科學主義的角度來理解和闡述。因此,要克服自然主義的形而上學立場和理想化的方法論主張,就需要澄清科學本來的特征并清除自然主義附加于科學的觀念外衣的誤導。科學共同體從事具體的科學研究,但往往缺乏對科學的哲學反思的意愿和能力,對于自然和科學的理解方面,往往持有樸素的自然主義觀念。另外,一些自然主義立場的哲學家往往也深受這些科學家觀念的影響。由于科學在人類認知中的主流地位和一些偉大的科學家的權威性,人們往往會認為科學家對科學的理解和反思是最為權威和合理的。但是,對科學的深刻理解與反思,需要哲學的獨特的、獨立于科學的思維和方法的參與,才能臻于深化和徹底化。因此,胡塞爾才會在《觀念 I》中說,“當說話的的確是自然科學時,我們樂意作為信徒而傾聽。但是當自然科學家們說話時,說話的并不總是自然科學;當他們談論 ‘自然哲學’和 ‘作為自然科學的認識論’時,說話的就決不是自然科學”[德]胡塞爾:《純粹現象學通論》,李幼蒸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79頁。。并且,立足于自然主義立場理解科學,往往會受科學家們的影響而依賴并且仿效科學思維和方法論,并建立在一系列未經反思的預設之上的,因此立足于自然主義的哲學思考難以真正獨立于科學、先于科學而反思科學。采取現象學的懸置,才可能排除這些自然態度下的對科學的那些預設和觀念,面對科學的實事本身。

從現象學的角度看,自然主義所標榜的科學的形象是謬誤的、虛假的,科學并非是一種無視角、或者旁觀者的中立的、客觀性的視角的研究,科學理論也并非是一種對世界的真理的如實的呈現。科學是以一種特殊的理論態度去考察世界,它秉承了近代以來以伽利略為代表的數學化的、理念化的一種特殊的理性傳統,科學并非沒有視角,具體的科學家共同體都有自己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論傳統,具體的科學理論的構成有自己的理論背景、預設和輔助條件,實際上是以一種科學共同體的獨特的主體間性的視角對世界的現象的理論構成。科學的獨特之處還在于它以數學的工具和抽象的理念化的概念框架去構成關于自然的理論。自然主義對于科學的獨特性的理論態度和認知視角的忽略,使他們難以對科學的真實面貌予以準確而如實的描述。

對于科學的哲學反思,必須超出科學的理論預設和方法,而尋求哲學的獨特方法和視角,才有可能超越傳統的自然主義的、客觀主義的思維層面;仿效科學的思維方式而做的哲學反思,只能囿于科學共同體本身所信仰的自然主義的方法論和形而上學立場。科學的客觀主義立場假設了一種超越于人的主觀性的第三人稱視角,而在現象學看來,世界之所以如此顯現其自身以及實在顯現其如此的意義之所以可能,是由意識及主體性的本質結構和構成經驗的先驗運作形式所決定的。對于關于世界的經驗和知識的主觀性的必要條件的如實的描述和闡明,是我們如實地認識顯現于主體的世界和實在的前提條件,是任何作為嚴格科學的哲學對包括科學認知在內的人類經驗的徹底反思的必然要求。因此,對于立足于第一人稱立場對意識和主體性的經驗的先驗分析,是澄清所謂第三人稱的客觀性研究的先驗根據和本質機制的前提。現象學的立足于第一人稱的視角的、對于直觀給予的現象的本質描述和先驗還原的方法,是一種反思性的追根溯源的目光,是一種與自然科學的立足于理論預設和觀察經驗的假設演繹的模型截然相反的視角,因而能夠超出自然科學的實際研究的事實層面和科學理論本身,反向地追溯作為主觀性一端的自然科學的理論構成和主體間性的實踐方式的先驗根源和本質形式,進而才可能在哲學層面闡明科學的本性及其與哲學的關系。因此,哲學的觀念性思維及其對科學的反思必須建立于自身獨立的、純粹的立場和獨特的方法,批判自然主義而反思地理解經驗性、事實性的自然科學,而非依賴于它們。

現象學對待自然主義的批判,實際上涉及如何理解和解決現象學與經驗科學的關系問題,更根本地說,涉及先驗現象學如何處理先驗與經驗的關系問題。在通常的觀念中,由于胡塞爾對近代以來科學的客觀主義、科學主義以及自然主義的批判,現象學往往被放置在與科學的緊張對立的關系之中。但是,實際上包括胡塞爾和梅洛—龐蒂等現象學家雖然批判科學主義、自然主義,但并不認為現象學與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經驗科學是對立和互相排斥的,相反,他們認為通過視角轉換,不僅現象學可以為經驗性的科學提供哲學的闡明和奠基,而且經驗性的科學所提供的知識和經驗可以從現象學的角度重新理解和吸納,以拓展現象學的經驗的視域而推進現象學的發展。例如,胡塞爾討論過先驗現象學與現象學心理學是內在相通而且可以轉化的,通過從本體論的分析開始的還原的方法,把作為特殊的區域本體論分析的現象學心理學作為通向先驗分析的途徑。現象學與經驗性科學非必然是對立的,我們不需要在二者之間做非此即彼的選擇,經驗科學與先驗哲學可以對話而使得各自獲得改進。在《知覺現象學》中,梅洛—龐蒂把很多心理病理現象及心理學的相關理論解釋及問題作為相關哲學問題的背景和參照,與現象學分析進行對比和對話。梅洛—龐蒂的這種研究提供了如何以經驗性研究的信息來豐富和促進現象學對意識問題研究的深入和改進的范例。這種跨學科、綜合性、對話式的研究,并不會改變現象學的先驗研究的立場和方法,而是擴大了先驗現象學的視野,把先驗哲學的研究下降到了經驗性的社會、歷史和文化的領域,因為這些現象領域中也如同現象學的心理學,在自然態度下的事實性的或者本質性的科學所研究的現象領域也有其先驗的維度。

這種綜合的先驗現象學的研究綱領,不僅擴大了先驗現象學的研究領域,也改變了對現象學與經驗科學的關系的重新理解,更意味著對先驗概念以及胡塞爾以來的先驗現象學的重新理解的問題。正如梅洛—龐蒂在其《符號》中宣稱的:“現象學作為意識哲學的終極任務是理解它與非現象學之間的關系。那些在我們之內抗拒現象學的東西——自然的存在(natural being)或謝林談及的 ‘野蠻的’來源——不能一直處在現象學外部,而且應該在現象學內部有其位置。”[法]梅洛—龐蒂,《符號》,蔣志輝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221—222頁。這里的所謂“非現象學”,廣義地理解,既包含這里說的可以直觀地把握的自然,也應該包括自然科學所研究的對象領域,如神經、細胞這些亞個體層面的生物學對象以及自然科學所探測的宇觀和微觀層面的自然現象,因為,通過科學的儀器和探測技術,這些領域的對象也間接地顯現于主體性的維度。可以說,對于先驗現象學而言,無論是意識現象,還是看似不依賴于意識的、自在存在的外部自然世界,都是作為顯現給主體的經驗的領域或者說屬于世界意識的領域,因而都屬于現象學的研究領域。對于現象學而言,排斥的是對世界及意識的自然態度,而非排斥這些領域的現象的研究與哲學問題的回答,也不會忽略與這些領域相關的事實性、經驗性的科學研究所提供的信息和研究的成就。

因此,由現象學家們的經典論述可以看出,對于先驗現象學而言,對于自然現象以及相關于這些現象領域的區域本體論以及經驗性、事實性的研究學科,都是作為主體性的相關項,都是以先驗的主體性為其如此顯現以及如此運作的本質性的必要條件,因此也都蘊含著先驗的維度,都是先驗現象學的方法適用的經驗范圍和進行先驗分析的現象區域。對這些自然現象及相關的經驗性研究領域的分析,是先驗現象學的先驗分析深入到自然領域的本質性的組成部分。其奠基于對先驗自我意識和先驗主體性的分析,同時也是對先驗主體性的先驗分析的徹底化的前提,因為先驗主體性是與世界現象內在相關,對世界現象的分析,也涉及對其主體性根源及顯現和發生構成的本質形式的分析。

總之,對自然及經驗性科學的現象學反思,不僅關涉對整個自然與經驗科學的重新理解和徹底反思,也關系到對于整個先驗哲學的概念的重新界定和先驗現象學的研究方向的重新思考。

對于現象學而言,其描述和分析基于相關于主體性的經驗和現象。因此,可以說,主觀性的經驗延伸到哪里,現象學的研究就可以覆蓋到哪里。基于這樣的綱領,我們需要論證自然科學領域的理論和經驗如何可以是現象學所能進行先驗分析和本質還原乃至構成分析的領域。基于我們上述的自然科學現象學的研究綱領,對科學經驗和理論何以可能作為現象學意義上的經驗的闡述和論證,也會基于這樣的科學、現象學乃至與這相互觀照的方式進行。

二 自然化現象學的概念

所謂自然化的現象學(Naturalizing Phenomenology)主要是出于研究對意識的科學研究的動機,把現象學整合進一個以認知科學研究為核心的、對意識的跨學科研究的解釋性的理論框架,以現象學的理論洞察作為意識的科學研究提供實驗設計、理論解釋研究,并以現象學的第一人稱的視角提供關于意識現象的經驗的報告。這種研究主要的側重點和出發點主要是當代認知研究領域,因此,主要強調現象學的意識分析和概念區分對于認知科學等的有用性。因此現象學主要是被作為輔助性的思想資源和方法論工具而引入和使用的。在由現象學的分析和描述向認知科學的解釋系統“轉譯”的過程,是一種現象學的第一人稱視角對意識描述的表述向意識的認知科學的自然主義的第三人稱表述的轉換,這種視角的切換早已預設了一種語言系統的對應關系,但實際的轉化往往會生硬地對現象學的表述的意義有所改變甚至曲解。另外,對于實驗結果的解釋,取決于解釋所用的理論系統和分析框架,因此在原則上,對于同一個實驗現象和結果,可以有多種可能的表述和分析,現象學視角的解釋也應該與立足于經驗性科學的術語系統的解釋相互參照,提供可以相互參照和啟發的不同解釋。

但實際的情況是,兩種視角的平行的解釋和對等的交流在實際的研究中并未很好地實現。自然化現象學的主要方案如神經現象學和前載現象學等,雖然預先也是設計了現象學與經驗性的認知科學的平等對話和交流,但由于被納入了認知科學為中心的解釋系統,因此對于實驗中的現象和經驗,都是傾向于經驗性科學的立足于自然主義的解釋。這種類型的自然化現象學屬于比較激進的對自然化現象學的理解,用扎哈維的話說,“第一個激進的提議認為現象學的自然化最終會使現象學成為自然科學的一部分或至少也是其擴張,并且論證說我們必須以此作為目標。”[丹麥]丹·扎哈維:《自然化現象學》,《求是學刊》, 2010年第8期。這種自然化現象學的思路其實是使得現象學充當意識的經驗性的研究的輔助部分,或者把現象學改造成為廣義的自然科學的延伸。因此,這種類型的自然化現象學發展下去,確有將現象學自然主義化的傾向和危險。

如果自然化的現象學放棄了現象學的原則、基本理論立場和方法論而去接收自然主義的科學的解釋框架,那就失去其先驗哲學分析的價值,也不會促進現象學沿著正確的道路發展。實際上,正如扎哈維所說,“盡管我認為現象學應該注意經驗性研究結論,這并不一定要求現象學必須接受科學給出的這些結論的(形而上的和認識論的)解釋。鼓勵現象學和經驗科學之間的交流是很重要的,但是兩者之間富有成果的合作的可能性并不應該使我們否認它們的區別。宣稱現象學應該從可用的最好的科學知識那里獲得信息,同時堅持現象學的終極關注是先驗哲學并且先驗哲學不同于經驗性科學,我認為這兩者是一致的。”[丹麥]丹·扎哈維:《自然化現象學》,《求是學刊》, 2010年第8期。

從現象學的立場而言,對于自然化的現象學還可以有另外一種理解,現象學應該在與經驗科學的交流獲取關于現象的信息并應對新的事實而發展自身的細節分析,卻并非要根本轉變現象學的先驗哲學立場。立足于現象學的立場的自然化現象學應該這么理解,“第二個更溫和的提議認為一個自然化的現象學是與經驗性科學進行有意義的、富有成效的交流的現象學。正如現象學也許在發展新的實驗范例時提供幫助一樣,現象學能夠對經驗性科學作出的基本理論假定發問并進行說明。經驗性科學可以給現象學提供它不能簡單忽略而必須能夠調和的具體的研究結果,以及也許會促使現象學提煉或修改它自己的分析的證據。”同上。事實上,當我們重新理解先驗的概念,并對自然科學的經驗觀察信息與經驗性研究的結論進行重新審視,剝離其中立足于自然主義的設定的解釋框架和分析方式,就可以獲得現象學所需要的關于自然界現象的種種顯現與經驗,并給出截然不同于自然科學的解釋分析的現象學的先驗分析;另一方面,在這個對自然經驗的去自然主義解釋的過程,也伴隨著對經驗科學的基本理論設定和觀察實驗的語境的分析和闡釋。現象學對自然科學的相關哲學問題的闡明,同時也是現象學借助于自然科學的中介作用,對自然現象領域研究的開放和現象學把先驗分析的視域向自然現象領域全面拓展的契機。

因此,結合我們上面的相關討論可知,所謂自然化的現象學的主題涉及的不僅是認知科學與現象學之間的對話,而且是整個現象學意義上的先驗哲學及自然的概念的重新思考和修正,以便我們重新處理先驗與經驗、現象學與經驗科學之間的關系。扎哈維認為,上述對自然化現象學的溫和的理解,“現象學的自然化將要求重新考察自然化的通常概念,并且對傳統的經驗和先驗之間的二分法進行修改。簡而言之,根據當前這個提議,現象學的自然化也許不僅要求對先驗哲學做根本性修改(而不是放棄),而且要求重新思考自然概念,這一重新思考可能最終導致自然科學本身發生改變。不管從理論上看來這一提議是多么吸引人,然而,很明顯這個任務是使人畏縮的,而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丹麥]丹·扎哈維:《自然化現象學》,《求是學刊》, 2010年第8期。這里所講的對先驗哲學做根本性修改,可以理解為重新確定現象學意義上的經驗的范圍和整個現象學的研究領域,乃至于重新理解和修改整個現象學的理論框架,乃至把自然科學的研究領域的自然現象以及自然科學的研究本身作為現象學的研究領域。另外,所謂現象學的分析導致自然科學本身發生變化,應該并不是現象學對自然科學的否定乃至取代,只是我們對它的理解和闡述的視角和方式會多元化,從而導致對自然科學的實驗現象與經驗的重新理解和分析,以及對自然科學的意向構成的形式的重新理解,進而對自然的重新理解。

因此,現象學需要在與經驗性的自然科學的對話中,建立對于自然現象及作為現象的自然科學的系統的現象學的研究。正如扎哈維所引述的梅洛—龐蒂在《自然》(La Nature)中所言,“例如為了知道自然是什么,如何能夠對科學不感興趣?如果自然包含一切,我們就不能從概念開始來思考自然,更別說演繹了,更正確地說,我們必須以經驗為出發點來思考它,特別是在其最規整形式中的經驗,即科學。”同上。首先,自然科學應該不僅僅作為一種為技術提供理論基礎的“工具理性”,而是成為認知自然的路徑和中介,現象學矚目于自然科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為深入地理解自然。其次,如果有一天,現象學對自然科學的實驗及觀察所呈現的現象以及對其理論預設和解釋能夠給予現象學的意象構成的分析以及先驗分析,給予自然現象以一種不同于自然態度下的自然科學的解釋框架內的分析,并以此來克服對自然以及科學的自然主義、客觀主義的解釋模式,則可以視為是根本改變自然科學本身。最終,我們需要建立關于自然領域的現象學研究以及為此目的而建立的關于自然科學的現象學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南县| 延长县| 蕲春县| 惠来县| 海晏县| 锡林郭勒盟| 平安县| 怀来县| 桓台县| 防城港市| 县级市| 双峰县| 安龙县| 昌江| 舞钢市| 荣昌县| 宁国市| 和平区| 榆中县| 元阳县| 南宁市| 磴口县| 白水县| 洪江市| 苏尼特左旗| 贡觉县| 九江县| 时尚| 桑日县| 孙吴县| 洛浦县| 江阴市| 德阳市| 都安| 齐河县| 两当县| 嵩明县| 虹口区| 修武县| 封丘县| 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