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主體間性與由生活世界向先驗主體性的回溯之途
一 先驗還原的路徑與先驗主體間性問題的回溯性分析略論
在將所謂客觀的科學還原為奠基于生活世界的主體性的意識生活的成就之后,生活世界成為作為嚴格科學的現象學的主題。
正如胡塞爾所說,使生活世界成為主題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自然態度下對生活世界的樸素的態度的考察;另外一種是以徹底反思的態度考察生活世界以及其中的對象如何被主觀性地給予進行的分析,而現象學對生活世界的研究就是以后一種徹底反思的方式進行的。
日常的周圍生活世界的現象和事實,對于我們而言都是習以為常,并通常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其作為客觀存在的。但對于現象學而言,要真正反思生活世界的意義及其主觀性的經驗的構成。首先要懸置我們對生活世界的自然態度,也就是對生活世界的總體上的存在判斷以及各種預設的信念和判斷。這種懸置并不是對生活世界的現象和經驗的徹底的排除,也不意味著生活世界中的直觀經驗沒有意義,而是對生活世界的存在判斷的一種方法論的中止判斷。
對于現象學而言,生活世界除了經驗性的、事實性的直觀經驗的部分,而且還有其形態學的本質結構,一切生活世界中的歷史性的發生構成的現象,都以這種本質性的結構為先驗奠基的。而且,生活世界不是與主體性無關的、自在的、獨立的存在者的集合,而是相關于主體性的存在,世界朝向主體性而顯現自身。對于主體而言,生活世界是超越性的意向相關項的整體,或者說是主體性的超越性的總體視域,稱之為世界視域。這里的意向性不僅包括主體的直觀的意向行為指向世界的意識意向性,而且因為生活世界之中的主體性是具身性的,因此,主體性還以一種具身性的意向性與世界內在相關。
不僅如此,生活世界是一種交互主體性地構成的直觀經驗的領域,關于生活世界的超越性經驗具有主體間性的“客觀性”。不同的主體以獨特的視角直觀生活世界的某些側面或者維度,或者說生活世界以特殊的角度顯現給每一個主體。但對于共在于世界的共同體,生活世界的多角度、多維度的顯現,形成了一種多種視角相互映照的、相互補充的、對于生活世界的綜合性的直觀經驗的統覺方式。每一個主體性的直觀經驗的構成,是以對他人已有的關于對象的經驗的接受為前提的,甚至主體性的經驗構成總是已經以所接受和繼承的社會的傳統與常態為前提的。因此,主體性與生活世界的意向性關聯,還體現為一種主體間性的、社會性、歷史性的與世界的意向性關聯。
事實上,生活世界是一種多個主體的共同體以主體間性形式歷史性地構成的公共的經驗的領域。對于主體而言,生活世界有其代際之間的經驗的延續、傳統的時間性的傳承以及共同體所在的常態性,主體性關于世界的經驗就是以接受這些傳統、常態以及歷史地沉積于生活世界之中的經驗為前提,以主體間性的形式構成的。
因此,對于生活世界之中的直觀對象的經驗分析,顯示了一種在直觀中的多個不同主體的視域的融合,以及所由此形成的主體間性。主體性的意向性的視域之中的對象,依然顯現為對于很多主體具有的“客觀性”,即便是實際上只存在一個主體,這些對象仍然顯現為是對所有主體性開放的、能為其他主體從不同的視角直觀的、主體間性的特征。生活世界中的超越性對象的經驗,指向了一種具有先驗性的、本質性的主體間性。
而對于生活世界的具有普遍性的本質結構的分析,也會顯示為這種形態學結構對于所有的主體性都顯現為同一性的形式、結構和規律性。因此這些生活世界的本體論的本質結構具有一種主體間性的“客觀性”,對于任何可能的主體性,生活世界都會顯示為具有其統一的結構和秩序的直觀經驗的整體性視域。
生活世界的這種本質性的結構,作為變動不居的生活世界的底層的先天的本質形式,并非自在存在的本質,而是與主體性相關的、具有其先驗根源的意向相關項。這種本質結構的構成,是以先驗主體性的意識的本質結構、主體性的具身性的因素為其先驗的基礎和構成條件的。而且,生活世界是一種由共同體的長期共存過程中歷史性地發生構成的,因此,生活世界的本質結構也是具有歷史性的、發生構成的維度。在這里,先驗現象學顯示為是一門關于意識和經驗的本質的歷史發生構成的現象學。
也就是說,對生活世界的歷史性的發生構成的先驗現象學的闡明,必然指向了一種為生活世界奠基的先驗主體間性。而生活世界本身就是先驗主體間性問題進一步展開所呈現的主題。而先驗主體間性問題,就是先驗自我與他者自我主體之間的關系問題,對它的闡明,涉及對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的基本理論和先驗自我的本性的理解。當然,先驗主體間性問題,并不是改變了現象學的先驗哲學的方法論和整個理論的根本基礎,而是先驗主體性問題深化必然要觸及到的問題。因此,從生活世界的本體論分析,必然會導向先驗主體間性問題。而先驗主體間性問題的闡明,需要追溯它在先驗自我意識的最為原初的層面的本質結構中去分析其根源和先驗的構成機制,才能獲得徹底的分析和奠基。也就是說,對于先驗主體間性問題的闡述,同樣需要徹底的先驗還原方法,最終需要在原初給予的意識之流的內在時間意識結構中,去尋求其如何奠基于先驗自我意識的根據和形式。而先驗主體間性問題的探討,必然導致對先驗主體性的徹底化闡明。
因此,從生活世界開始,對先驗主體間性問題的分析,會最終導向對先驗主體性的回溯,也會伴隨著一種進行向先驗自我意識的還原。或者說,可以借助對先驗主體間性問題的線索,展開由生活世界向先驗自我意識還原之途。
當然,對于本書的研究主題而言,先驗還原只是對科學展開徹底反思的前提,由科學的理念世界回到先驗主體性的最原初的層面,對先驗問題在原初給予的意識之流的徹底分析,是為了進一步為先驗主體間性和生活世界問題的闡述奠基,其目的是為了能以純粹現象學的本質直觀和先驗還原的形式來徹底地反思生活世界的本體論問題及其先驗的根源問題;最后,在此基礎上,為根植于生活世界的科學的意向性的構成以及科學的理念世界的本體論和意義等問題的先驗闡明奠基。
對于我們以先驗主體間性問題為切入點展開由生活世界開始的先驗還原而言,從對胡塞爾的先驗主體間性理論的分析切入是一個比較恰當的方式。這是因為胡塞爾在其著作和手稿中對于先驗主體間性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現象學分析,并且提出了幾種不同的解決方案。很難說這些理論徹底解決了先驗主體間性問題,但這些理論的洞見對于我們理解整個先驗現象學的框架和思路,以及對我們探索主體間性問題至今還有很大的啟發。因此,在下文中,將以胡塞爾所闡述的三種類型的主體間性的分析來導向對先驗主體間性問題的先驗分析,最終回溯到對先驗自我意識的結構的分析。
二 胡塞爾的主體間性理論與問題
胡塞爾提出的基本的主體間性理論可以歸納為先驗或構成性的主體間性、“視域意向性”的主體間性、傳統中匿名共同體構成的主體間性。這三種類型的主體間性實際上是闡明了主體間性的三個層面:傳統中匿名共同體構成的主體間性涉及生活世界理論,這種主體間性是對社會的、歷史的、文化的和具有傳統的生活世界中主體間性是如何通過多主體互動、社會地、歷史地、發生地構成的闡明;視域性的意向性則側重于闡明在世界視域中對意向的對象的直觀如何已經以主體間性為前提而構成的本質結構;先驗的或構成性的主體間性則主要闡明主體間性的先驗結構以及其如何作為任何對對象的直觀的客觀性的前提和來源,即任何客觀性的經驗已經是以主體間性為其基礎而構成的。胡塞爾在其著作和手稿的很多地方或者集中或者分散地闡述這三種理論,對于后來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洞察、思路和線索。
問題在于,這些論述在何種意義上在先驗現象學的意義上闡明了主體間性問題?對于先驗主體間性的闡述是否實現了徹底的先驗分析,并因此而徹底化了先驗主體性的哲學綱領?另外還有一個問題,這三種理論內在的邏輯關系如何?
事實上,從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的最核心部分即內在時間意識現象學的角度看,這三種角度的主體間性闡述,還需要追溯和還原到內在時間意識中,才可能闡明先驗主體間性的問題的先驗起源和構成機制,同時也刻畫了先驗主體本身的限度和結構。這三種理論的邏輯關系也會在這種現象學的先驗分析中被闡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是下文將嘗試完成的任務。
本章的主要工作是,以對世界的意向性經驗為切入點,以胡塞爾的三種主體間性理論的問題為線索,由意向性問題回溯到使這種對世界的客觀經驗成為可能的先驗主體間性在先驗自我意識中的起源。本文的主要任務是,以對三種主體間性理論中的先驗闡明的梳理、延伸為基礎,把對主體間性問題的分析回溯到先驗自我意識的結構分析,核心的任務是,通過引入原初意向性概念,深化對內在時間意識的結構的分析,嘗試闡述先驗主體間性如何在內在時間意識之流中的最終來源和構成方式。
按照胡塞爾的思路,對主體間性的先驗闡明,需要依循的路徑是在先驗自我意識的層面的先驗分析。如前所述,對于外在對象或世界的經驗的主體間性的存在和意義問題的本體論分析,必然會引出主體間性的先驗起源問題。因此,這里對主體間性的分析基本思路是從對對象的意向性的經驗回溯到對主體間性的構成模式,再到這種意向性和構成模式在先驗主體性中的奠基和起源問題。我們當下最直接的經驗是我們處于交互多主體性的、社會性的生活世界中的經驗,因此在這里對主體間性經驗的先驗還原采用胡塞爾后期在《危機》中所闡述的從生活世界開始的先驗還原的路徑是恰當的。由于這里的主題是先驗主體間性問題,因此這里的先驗還原將主要集中于直接相關于主體間性問題的領域。在以下分析過程中,將以對胡塞爾的三種主體間性的理論的簡要闡述作為先驗分析的指引性的線索。
主體間性首先體現為,日常生活世界中,自我主體與他者主體共在。這種具體情境中的主體間性稱為經驗的主體間性,為每一個主體與他者的具體遭遇中經驗所充實。從時間上而言,每個生命開始之時,嬰兒尚在母體中時,已經與母體共在而經驗著主體間性。在自我和他者遭遇中,自我主體能夠通達他者主體,反之亦然。這種對他者的經驗的特殊在于,自我把他者經驗為超越性的、外在的存在,即這種對他者的通達方式并不類似于對自我主體的內在,因為他者主體對自我而言是超越性的,恰如外在的對象或世界對自我主體而言超越性;但與主體經驗外在對象不同之處在于,這種對他者的經驗是把他者經驗為類似于自我的另一個主體、他我;自我能夠經驗到他者的經驗對自我而言是超越性的、外在于自我主體的主體性的經驗;這其中被自我經驗到的他者主體的經驗,包括他者對世界的經驗以及對我的經驗。
另外,主體間性的另外一維度體現在自我主體和他者主體都能夠經驗世界中的同一個對象,即這些對象乃至整個生活世界,都顯現為可以被主體間性地經驗的。
經驗的主體間性在生活世界中有其傳統與文化的前提。主體總是已經生活于與其他主體共在的生活世界中,這種生活世界充滿了世代傳承的傳統和文化的經驗沉積。在這種文化中,主體間性早已以文化、語言、具身性的方式被建構起來。這種主體間性的環境早在我們出生之前已經存在,并且世代傳遞,沉積在我們所處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因此,在生活世界中,主體的經驗的構成已經是主體間性地構成的,而這種構成模式以及為其奠基的生活方式、語言、觀念等是多個主體在歷史中代際共同建構并歷史地延續和傳承。因此,每個主題總是已經處于主體間性的世界中,“在世界中共在”。
第一種主體間性是代際間延續的、繼承傳統的共同體構成的主體間性。生活世界是一個歷史性地發生構成的主體間性的經驗視域,這些生活世界的經驗是在一種跨代際的傳統的延續和接受中發生地構成并沉積于生活世界的結構之中的。生活世界中的共同體有其基本的常態性的規范、原則和習俗等的限定,因此,這種主體間性的經驗是一種歷史性、文化性、遵循特定常態性規范的共同體所構成的。因此,這種常態性也非先天固有而一成不變的,而是歷史性地發生構成的。對于每一個主體而言,他需要接受從他人那里來的關于世界的經驗和傳統作為構成自己的關于世界的經驗的前提。這些預先給予的、主體必須接受的主體間性的經驗,是通過語言與生活形式等方面預先地沉積在生活世界的經驗基本結構中的。
這種主體間性并非只有事實性的層面,也蘊含著一種先驗主體間性的類型以及相應的本質性結構為其奠基。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主體間性的具體經驗,雖然有偶然性的因素滲透其中,但仍有生活世界的本質結構以及經驗的主體間性構成模式奠基。不僅生活世界以及其中的傳統也是受其歷史地發生構成的本質結構所支配的,而且為其奠基的超越性的經驗,也是遵循主體間性、歷史地發生構成的先驗形式。根據胡塞爾現象學理論,這些經驗的發生構成的本質結構都可以通過現象學的本質還原揭示。
也許這樣的疑惑是難免的,這種代際間延續的、歷史的且在生活世界的社會性環境中構成的主體間性,既是社會性、歷史性地發生構成的,但又有其本質性的結構。這里的本質結構與歷史發生如何不矛盾,又在先驗主體性和意識的深層結構具有什么樣的本質根據?這樣的問題胡塞爾在《幾何學的起源》中以歷史現象學的方式有所論述,但卻并沒有回溯到原初給予的意識結構中去論述,更談不上進一步闡明上述傳統的、代際的主體間性的先驗起源。這個問題意味著必須徹底化對意識的歷史性的發生構成以及相應的主體間性問題的先驗闡明才可能探明這種社會性、歷史性地構成的主體間性的先驗根源。
另外,當對這些主體間性的經驗構成的本質結構進行先驗分析的回溯時,就會發現在這種代際延續的、傳統的、歷史發生的本質性結構中有豐富的奠基的層次,其中比語言、傳統和文化等更為普遍性和根本的奠基性層次是自我、他者與世界之間的最為底層的普遍性的本質關系。這種三者間的本質關系體現在胡塞爾所闡述的視域意向性所顯現的經驗的結構之中。
可見,從先驗還原角度分析主體間性的意向構成的結構時,代際的、傳統的匿名主體共同構成的主體間性是更為高層的、豐富的主體間性,而與視域意向性相對應的視域意向性的主體間性則處于意識構成的更為基礎層次,先驗的分析需要從前者回溯到后者。
第二種主體間性即視域意向性的主體間性。這種主體間性的分析,簡而言之是指通過從主體對直觀對象的視域意向性的視角切入對先驗主體間性問題的分析和闡述,同時也是從主體間性的角度對主體和世界的關系的闡明。
這里的視域意向性(Horizontal Intentionality),是認為為意向行為所指的超越性的意向對象,總有其內在視域,這個視域具有整體性,與對象自身的統一性相關。在我們知覺超越的意向對象時,對象總是以某些側面呈現給我們,而有些側面并不在直觀中顯示給我們,但是對象視域的整體決定了這些顯現的側面和未顯現的側面是一個整體,未顯示的側面總是與顯現面一起“共現”,因此可能被我們在直觀中間接地把握。但對象的某些側面對自我的當下顯現與另一些側面的同時顯現是不相容的。
所謂視域意向性的主體間性,是指對象的任何意向性對象的顯現總是已經預設了存在著開放的主體間性作為其前提條件,對象的意向構成一開始已經是主體間性的。對于那些未能為我直觀把握而只是由于對象的整體性而共現的對象的側面,卻可以為可能存在的其他主體所把握,也就是說,對象的視域決定了對象是對多個主體開放的。這種對象視域的開放性指向了一種先驗的主體間性,胡塞爾稱之為開放的主體間性。主體對意向對象的任何認知,總是已經以這種開放的主體間性為前提的,后者總是已經在前者中起作用。換句話說,對意向對象的構成,是多個主體共同發揮構成功能,多個主體的多種可能視角都有構成性的貢獻。
視域意向性的更重要的意義不在于它指向視角可以互補的多主體,而是可以顯示多個主體對于同一個對象的經驗具有相似性或同一性,從而使主體成為多主體共同體中的一員。而且這種經驗的相似性或同一性不限于對對象的認識,同樣重要的是主體間的經驗的共同性,以及由此而獲得的對同一主體的經驗的相似性,這些關于對象及對他者的經驗的相似性進一步指向了開放的主體間性。這種開放性典型地體現在自我、他者與世界之間的相互開放、相互顯示和相互照亮。
另外,這里的視域意向性可以延伸到主體間的交互意向性關系。如前所述,相對于自我主體,他者主體具有雙重特征:一方面,他者也是同自我一樣是主體;但另一方面,他者主體對自我而言是類似于外在對象的、超越性的存在,可以作為客體化的對象而被意向性地把握。因此,自我主體對于他者的意向性的經驗中,他者主體也向自我顯現為有一個內在的整體性的視域,對應著他者作為對象以及作為主體顯現所具有的可能性的自我的統一體。也就是每一個可能的其他主體的顯現,是對自我主體與所有其他可能主體而言,都是主體間性地構成的;每一個主體的顯現,預設了匿名的主體的共同主體間性的構成。這樣,不僅外在對象是以主體間性的“客觀性”形式顯現的,而且每一個主體的顯現,也具有類似的“客觀性”特征。按照這種邏輯,甚至在內在的反思、自我主體的自我構成,也可能存在著“客觀性”顯現的樣式和過程。
還有,需要強調的是,這種主體間的交互意向性相關于主體之間的相互經驗和通達,因此就其視域意向性的類型而言,不同于主體對外在對象的意向性的類型。
這種意向性視域所揭示和顯現的主體間性,根據什么以及如何作為對象構成的前提?主體間的視域意向性區別于主體與對象間的視域意向性的本質特性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對于第一個問題,在視域意向性的論述中,胡塞爾并未進一步追溯,而對于第二個問題,胡塞爾根本未曾論及。這些問題都需要回溯到先驗主體性的內在意識結構的分析中去闡明。
第三種主體間性即先驗主體間性問題涉及生活世界中的共同體關于超越性的對象的、客觀性的經驗如何先驗地被構成的機制問題。
關于超越性的對象的經驗的主體間性與客觀性先天地相關。經驗的主體間性意味著主體的這種對超越性的對象的經驗不僅僅是個體的經驗,而且相異主體的經驗是可以相互驗證的、一致的,因而是主體間的公共的經驗。而我們對超越性的對象的經驗的客觀性的評定的最主要的標準之一是它是對于相異的主體而言共同的,而且我們相信對所有可能存在的主體而言都是如此。
主體間性意味著自我對超越性的對象的經驗必然以他人對這同一個超越性對象的經驗為前提才是客觀性的。這種超越性的、客觀性的經驗,通常在具體的自我與他者的遭遇中構成。這種自我與他者都是作為具身化的主體而遭遇。自我對超越性對象的經驗,同時伴隨著對他者的經驗以及對他者對超越性對象的超越性的、客觀性的經驗的經驗。由前面視域關于意向性的討論可知,在這里,對超越性、客觀性對象的經驗以自我主體與他者主體的相互經驗為前提。當然,任何一個具體的主體間性的經驗可能會是錯的,但這并不影響主體間性與客觀性的本質性關系。
先驗現象學需要進一步追問的是,自我對超越性、客觀性的對象的經驗,如何不依賴于上述具體性層面的與他者的遭遇而本質上就是主體間性的?換句話說,先驗主體間性主題面臨這樣的問題:第一,如果這個世界上僅僅存在我一個人,那么我的世界經驗是否以及如何依賴于一種先驗主體間性的模式而被構成?第二,更為根本的問題是,為這種主體間性的超越性、客觀性的經驗構成模式奠基的主體間的交互經驗如何先驗地構成?對于第一個問題中“是否”的問題,胡塞爾對此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并未給出具體模式的闡釋。這種肯定意味著肯定自我主體對超越性、客觀性的對象的經驗的任何構成行為受一種主體間性的構成的普遍性模式的支配。對于“如何”的問題,扎哈維的方案是,主體這種主體間性的構成模式的形成依賴于自我與他者的第一次遭遇的原初的主體間性經驗,這種遭遇永遠改變了自我主體的經驗的范疇,使之成為主體間性的經驗構成模式,從而使主體對超越性的、客觀性的經驗的構成成為可能。而后續的主體間的遭遇以及對超越性對象的構成,只是對這個原初地形成的主體間性的意向性構成的直觀充實。
扎哈維的這種闡釋把問題推進了一步,初步回答了對超越性經驗的先驗主體間性的構成模式如何形成的解釋。但這種解釋蘊含著這樣的預設:自我主體與他者未遭遇前,是無法形成原初的主體間性的經驗范疇,因此也就無法構成超越性、客觀性的經驗。這意味著主體間性是后來構成的,在此之前,孤獨的自我主體的意向性經驗是有一個前主體間性的“純粹主觀性”的模式和階段。如果要為扎哈維的闡釋辯護,那么可以說,由于胎兒從一開始在母體體內時,已經與母體處于一種主體間性的關系中,因而原初的自我與他者遭遇的原初的經驗、意向性構成對象模式的轉化在時間上看一開始已經同步地形成。但時間上的同步并不意味著在構成的先驗邏輯上是同時的。
這種解釋引發的另一個問題是,自我主體與他者在第一個原初遭遇的經驗,是依據于什么樣的先驗規則因而是具有本質性的類型還是純粹偶然地構成的?如何構成的?
還有,在經歷了原初的主體間性經驗后,永遠地改變了的主體對超越性的經驗構成模式如何能夠在時間的流轉中保持這種主體間性的經驗模式?
這些問題表明,以往對主體間性的先驗分析,已然追溯到了其先驗構成的層面,但仍然遺留下很多問題。因為先驗構成問題最終需要基于先驗意識的結構進行分析才可能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