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自然科學現象學研究綱領的初步設想

在現代社會中,科學是最為主要的、高度專業化地研究自然的行業,而且科學探索的觸角已經延伸至我們日常的直觀所無法觸及的微觀和宇觀的廣泛自然領域。因此,對于自然的現象學研究,不能繞開科學,而且必然需要以對科學領域的認知和經驗的研究為主要內容。這就意味著對自然的現象學研究,需要以對科學的現象學研究為主要內容,才能使其獲得主題上的深化和內容的充實。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自然科學現象學的研究就是自然現象學的全部內容,事實上,基于我們的生活世界的直觀經驗,我們也可以以最原初的方式體察關于自然的經驗,其中包括對自然的非對象性、非主題化的經驗方式。一切關于自然的更為復雜、高級和間接的經驗方式都要奠基于這種直觀的經驗方式。因此,在科學之外,現象學當然可以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分析關于自然的經驗,現象學關于自然的直接研究應該構成自然現象學的最為基礎性的部分。胡塞爾關于區域本體論及自然對象的性質的現象學分析以及梅洛—龐蒂以“自然”為主題的現象學研究,乃至海德格爾關于“物”的追問,都可以歸結為這里所稱的自然現象學的范疇。

而對于科學的認知、經驗及對自然的顯現方式等的研究,則是在自然現象學研究的基礎上對相關主題的進一步深化、豐富和具體化。某種程度上,科學對自然的探索所涉及的相關認知問題和自然現象涵蓋了比日常生活的認知研究更為主要、深入、復雜和廣闊的關于認知、經驗和自然領域的主題和對象。因此,可以說對自然的現象學研究必然要以對科學研究本身相關的認知和經驗等方面的重要主題及其研究領域的自然現象的分析和闡明為基本任務。

一 自然科學現象學的理論基礎及分析框架

為什么自然科學現象學要以先驗現象學為其研究自然及自然科學的基本理論出發點?

如前所述,作為現象學對自然和自然科學的研究,這里的關于自然科學現象學的研究綱領將是基于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的基本理論框架和基本的分析方法。也就是說,這里的研究被視為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在自然以及自然科學的現象和經驗領域的展開和深化。當然,這里的先驗現象學不同于以往很多人建立在誤解基礎上的、被認為帶有唯我論困境的先驗唯心論的現象學,而是建立在新近的現象學家們通過細致地研究胡塞爾未出版的大量著作與手稿的基礎上重新理解的,更符合胡塞爾思想全貌的先驗現象學。

正如前文所說,為了理解自然,現象學首先需要去理解作為研究自然的典范和主要領域的自然科學,而對自然和自然科學的研究需要我們重新理解先驗與經驗的關系,因此需要重新闡釋什么是先驗現象學的先驗的含義,因為人們往往囿于康德意義上的先驗概念,而把先驗與經驗性對立起來,實際上按照現象學的觀念,在經驗性之中也有先驗性的維度。為了反思并批判以往的立足于自然主義的觀念的自然以及自然科學,對自然以及自然科學進行現象學的徹底的分析,就必須使先驗現象學的視線深入到這些往往被認為是經驗性、偶然性的經驗的領域,去揭示自然主義所遮蔽的自然的先驗維度和科學在主觀性中的真實意義起源。只有先驗現象學,才可能揭示科學的意義在生活世界中的真正起源,以及生活世界等在先驗意識生活中的奠基,也才有希望揭示主體、意識、生命與自然、宇宙及世界的真實關系及其之于我們的意義。

即便從現有的科學如從量子理論的角度看,宇宙并不是由單一歷史的、外在于主體的存在的、純然客觀的自在存在,它的演化是概率性的。所謂關于外在的存在如何,只有對我們的觀察而言,才是有意義的主題。它顯現為什么,相關于我們的觀察,甚至相關于我們的意識和生命。

對量子理論而言,無論對宇宙的過去的追溯,還是對其現在狀態的測試,其結果都依賴于我們的觀察和實驗的具體方式,具體而言,觀察和測量的對象并不是對象本身,而是測量觀察者、設備和對象因耦合關系而組成的復合系統的狀態,對象系統將來演化的可能方式都相關于我們參與其中而形成的耦合關系。甚至有科學家斷言,生命和意識是理解宇宙本質的關鍵,宇宙的演化依賴于我們的意識和生命。參見[美]羅伯特·蘭扎《生物中心主義》,朱子文譯,重慶出版社2012年版。

這樣一些由科學前沿的探索而提出的問題和解釋啟發了哲學去重新深入地反思和分析主體與世界、自然和宇宙的關系問題。但如果要徹底地回應這種科學的啟發、進而揭示這種內在相關性的哲學探索,顯然必須基于先驗現象學的理論洞察,因為即便為很多現象學家所推崇的本質現象學,依然沒有克服自然態度,僅僅對意識現象與所謂生存論的現象的本質結構的描述,并沒有從根本上觸及所謂外在世界相對于我們主體的關系這樣最為根本性的問題,無法“融化”堅硬的科學和宇宙所具有的外在性的特點或者說存在信仰。本質現象學的建立,雖然是以胡塞爾對心理主義的自然主義的批判為其鋪墊和先導的,也克服了心理主義的自然主義,但它自身并不是徹底的觀念論立場,在面對世界、自然這樣的問題上,它始終隱含著向存在論或認識論自然主義立場轉變的可能性。

當然,如果要讓先驗現象學承擔揭示和闡明我們與自然及宇宙的內在關系,我們需要重新理解先驗現象學。

按照胡塞爾和梅洛—龐蒂對先驗現象學的理解,先驗現象學不僅需要下降到歷史的、傳統的、文化的維度,以對這些領域的現象和經驗進行現象學的先驗闡明和本質分析,而且也需要進入到關于自然的領域,去消融看起來難以馴服的、野性的、陌生的關于自然的現象和經驗與先驗的主體性維度之間的張力。同時,先驗現象學也需要分析先驗主體性與主體間性的關系問題,從而進入社會性的視野,因為科學是一種生活世界中的主體間性的傳統,而生活世界就是交互主體性的社會。事實上,在胡塞爾的思想中,已經大量地闡述了先驗主體間性的問題,他認為對先驗主體性問題的徹底闡釋必然導致先驗主體間性的發現,而先驗主體間性則根植于先驗主體性之中,先驗主體性的現象學必然是先驗主體間性的現象學,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他認為現象學本質上是一種先驗的社會性的現象學。

現象學并不只關心意識的本質結構,而且需要重新理解他者主體、主體間性的生活世界,包括社會、歷史、文化和傳統,以及一切在歷史中發生地構成的現象。而自然、宇宙及自然科學研究所涉及的微觀和宇觀的領域,并不是外在于現象學而與意識和主體對立的存在,我們需要重新理解主體與它們的關系,以及現象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重新理解先驗現象學,需要把它看作是具有具身性的、主體間性的、社會性的、歷史性的現象學,才能把社會、文化、歷史、傳統、歷史性的發生構成等經驗領域納入現象學的研究視野。

另外,只有借助于先驗現象學的先驗分析,才能真正而徹底地克服自然態度:從先驗現象學的進路思考,則那些為了克服自然態度而在之前的現象學還原的懸置中被排除的所謂的具體的經驗自我、他者、社會、歷史、傳統、自然乃至宇宙,都可以在先驗現象學的視野中重新考察,揭示它們在先驗主體性的意識生活中的先驗起源和發生構成,以及它們對于先驗主體而言的意義何在。

因此,無論從對現象學本身的徹底化的闡明,還是對自然與自然科學的經驗的先驗現象學的澄明而言,我們需要以一種先驗主體間性的現象學的視野重新理解先驗現象學,并以之作為自然科學現象學的分析的理論背景和基本概念框架。

二 自然科學現象學的奠基問題和理論基礎的闡明

如上所述,作為先驗現象學對自然然科學及自然的現象的研究,其理論基礎是整個先驗現象學的理論框架,因此,對科學與自然現象的理論奠基問題的分析是在先驗現象學的概念框架內并根據其所闡明的經驗構成的奠基次序進行的。

按照先驗現象學的基本理論,科學理論及其所刻畫的科學理念的世界,是奠基于主體間性的生活世界的主體性的成就。因此,對科學理論的意向構成及其理論的本體論等方面的分析都是奠基于科學與生活世界的奠基關系的澄清,進而追溯其在生活世界之中的歷史的發生構成以及意義的主觀性起源。這就首先需要對生活世界的形態學的本質結構以及其先驗的主體間性的奠基問題的分析,這里需要探究一門關于生活世界的本質科學,并使得科學及知識的研究成為奠基于這門生活的本質科學的生活世界的科學。對于生活世界的本體論問題的分析必然會導向先驗主體間性問題,因為生活世界理論就是先驗主體間性主題的進一步發展的結果,生活世界就是奠基于交互主體性的、社會性的結構。因此,如何理解先驗主體間性問題成為理解整個現象學的關鍵,因為一方面先驗主體間性對于理解現象學的先驗概念、先驗與經驗性的關系、關于他人的經驗以及關于生活世界的經驗構成,以及理解作為科學共同體的集體事業的科學,都非常關鍵;另一方面,對于先驗主體性的理解最終涉及先驗現象學的最終奠基問題,畢竟先驗現象學的研究基于其先驗還原的方法論和第一人稱的視角,而先驗還原的終點是先驗自我意識,如何理解第一人稱視角的方法論與先驗主體間性之間的張力和沖突是現象學所面臨的問題。因此,整個先驗現象學的奠基問題,最終集中到處理先驗主體性與先驗主體間性的關系問題上。當然,如果堅持現象學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就應該堅持立足于先驗主體性和第一人稱視角的研究進路,但同時也需要解決先驗主體間性在先驗主體性的意識經驗結構中的先驗奠基問題,以擴大對現象學的先驗概念的理解,使現象學的先驗分析深入到歷史的、社會的生活領域。因為在胡塞爾那里,先驗主體性是向先驗主體間性開放的,先驗主體間性是根植于先驗主體性的,其后期對先驗主體間性的闡述和對生活世界現象學的展開,是其先驗立場的徹底化貫。且通過基于先驗主體性立場對先驗主體間性問題的徹底闡述,相當于以對胡塞爾的現象學的根本思想的全面的、準確的闡明來重新理解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的基本理論概念框架。

按照以上的理路分析,對于自然科學現象學的分析的展開,必須奠基于以一系列對現象學的基本理論問題的闡明和對先驗現象學的理論框架的重新描述。按照理論奠基的次序,需要從科學的理論問題回溯到生活世界,再通過先驗的追溯,回到先驗主體性的意識結構之中分析先驗主體間性的先驗根據,接著闡述先驗主體間性的類型和層次等,再以此為基礎探討生活世界的先驗起源、先驗構成以及本質結構等。在這些基本理論的闡述和奠基完成后,才能展開自然科學現象學的基本主題的闡明。

三 自然科學現象學研究的基本主題

從現象學的角度看,科學是一種對自然的特殊的認知方式或者說顯現方式。科學的觀察實驗是對自然的一種特殊的顯現方式,這里的自然不僅指作為事實的自然現象,而且包括對很多理論上可能卻尚未顯現過的自然現象。科學理論雖然是以數學化的理論模型刻畫相關于自然領域的理想化的世界,但畢竟是通過觀察和經驗的鏈條與現實世界相關聯,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對現實的自然世界的一種系統性、間接性的顯現和澄明。用海德格爾的術語,則比科學更為本原的技術的本質是一種占據統治地位的對存在者的去蔽。

在遵循現象學的基本理論分析框架和方法的前提下,科學的現象學研究的主題、內容和方法,取決于科學認知的形式和機制所涉及的意識的本質結構、先驗機制以及與自然的先驗關聯等的本質特征。現象學所揭示主體的意識的普遍的意向性的本質結構,也適用于科學的認知過程,只不過對于科學認知的意識結構和先驗的經驗構成方式等具有自己的特殊類型和結構。因此,對于科學研究的現象學研究的內容和主題,也應該以科學認知的意識的意向性為分析的基本框架。

因此,對科學的現象學研究,以闡明科學認知的意識的意向性結構為核心主題,在此基礎上再向先驗自我意識以及對于自然的本體論分析這兩個方向展開其論述,這是比較合理的論述結構。在這種意向性的分析框架之中,涉及意向行為與意向對象或意向相關項這兩端,一方面是對意向行為端的研究,如對科學研究中意向行為的本質形式和類型以及意識的先驗構成形式等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對作為意向相關項的意向對象、意義、真理等問題的論述。作為現象學的研究,其優勢和重心在于意識的結構以及意識的行為,因此研究的重點應該放在意識經驗的整體結構以及意向行為的類型和對對象的意向構成機制的分析。而對于意向對象的本體論分析,是奠基于對意向行為的分析的第二位的任務。

對于科學的認知而言,其意向性的結構呈現出其特殊的本質類型和不同的層次和結構,需要以不同的主題和層次來展開闡述。首先,在最為基本的含義上,意向性結果是指科學研究的意識的意向行為與意向行為所指向的研究對象之間的內在關聯,如科學的觀察,就是以對世界的直觀的經驗為基礎,借助科學的儀器而進行的、以技術為中介的對自然對象的觀察。其次,科學認知的意向性體現在對于對象的動態的意向構成中,例如對于科學理論的模型的構成,是以科學家的抽象化、理念化的思維為意識行為的主要形式,而科學研究的自然視域、認知經驗是其意向指向的經驗,在此基礎上,科學家的意識行為以這些意向對象端的經驗為基礎,以主動綜合的形式構成科學理論,雖然構成的理論是具有經驗性的普遍性的判斷的集合的科學理論,但這種構成遵循《經驗與判斷》[德]胡塞爾:《經驗與判斷》,鄧曉芒、張廷國譯,三聯書店1999年版。中所闡明的先驗邏輯學的本質形式。再次,科學認知的動態構成的意向性,還體現在科學理論和思想在科學發展的歷史中的歷史性的、階段性的發生構成的形式。再次,科學認知的意識中的諸種意向性構成的結構的進一步反思和追溯,就涉及體現在科學認知的意向性的意識結構中的先驗根源和先驗主體間性的發生構成功能和形式。最后,科學認知的意向性結構所顯示的人與自然之間的先驗的關聯,即在科學之中顯示的使科學認知成為可能的主體與自然領域的先驗關系。

科學的研究中涉及的主體與對象之間的意向性關系大略地可以歸納為如下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科學的觀察實驗中構成的觀測者與自然對象之間的意向性關系,這種意向性是基于科學儀器與設備的技術性中介的間接性的意向性,側重于經驗性、技術性的、實踐性的意向性;另外一種類型是科學理論的理念化構成中理論思維與經驗以及理論判斷之間的意向性關系,這種意向性側重于觀念性、理念化、理論性的意向性。當然,這里的分類是大略的,因為科學的觀察實驗是處于科學的理論探索的動機統攝之下、基于理論假設和已經成熟的科學理論和背景知識而設計的,“觀察滲透理論”,其技術性、實踐性的意向性總是被理論性的意向性統攝和引導的。而科學的理論構成,總是基于觀察經驗和背景知識,并且受可檢驗性的規范所預先限定的,因此,理論性的意向性總是已經蘊含著所有可能的觀察實驗的形式以及可能呈現的自然現象的類型和樣態,并為技術化的觀察實驗的檢驗奠基。總之,這兩種類型的意向性關系都是基于作為主體的科學家共同體對自然的認知的不同形式,進一步說,是基于主體對自然的經驗的意向構成的或者對自然的顯現的不同形式。

如前所述,科學研究中的意向性分析的重點是對其相應的意向性構成行為的本質形式的分析。與上述關于意向性類型分類相應,意向性行為的類型也分為理論性和實踐性兩類,一方面是觀察實驗中關于自然對象領域的對象、經驗與意義的構成;另一方面是關于科學理論的概念、判斷和意義的構成。科學的觀察實驗中的對象與經驗的意向性構成,因為借助于實驗的儀器設備等技術性中介,以及涉及如量子理論所謂的觀察構成對象或關于對象的可測量性質的理論,因此,這種意向構成方式涉及比較復雜的構成機制,因為不僅觀察實驗的技術性中介涉及參與的具身性的意向性構成經驗問題,而且觀察者、實驗儀器與觀測對象之間的關系涉及到主體與自然世界之間的最為一般的先驗的關聯形式,還關涉到關于自然經驗的構成方式以及關于自然的實在性這樣的本體論問題。這些問題都有賴于結合當今科學理論探索以及實驗的前沿發現和哲學的相關研究的成果,并在此基礎上從現象學視角進行深入的理論性分析和闡明。例如,對于當今科學前沿的量子引力的研究者而言,也為諸如宇宙到底是自在存在的客體還是意識的介入而創造的世界又或是宇宙本身就是意識的宇宙這樣的本體論問題所困惑。

對于科學理論的意向性構成,可以分為兩個層面進行分析,首先,是從先驗現象學的先驗邏輯學的層面的分析。從每一個科學理論的主體性的意向構成的本質形式和機制的層面看,其意向構成遵循胡塞爾《經驗與判斷》中相關的先驗邏輯學的關于經驗、判斷的先驗構成的機制,不過對于數學化表述的科學理論的構成具有一些區別于普通的普遍性判斷構成的本質特征。其次,是從先驗現象學的歷史的發生構成的層面的分析。如果把科學理論的構成作為一個由很多的研究構成的研究傳統來看,科學理論的構成是在生活世界中由科學共同體的歷史性的、主體間性的構成行為的成就,這種構成的本質形式及其先驗邏輯學的譜系,是在一個歷史性的時間之流之中顯現、展開并完成的。因此,科學理論的意向構成,歸根結底是在一種歷史性的、先驗主體間性的、科學傳統的語境之中進行的。

另外,對于科學研究的意識的意向性結構的分析,還有與意向性行為分析相對應的意向相關項的分析。對于意向相關項的分析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本體論分析,對于意向對象的本質特性以及對象域的本質特性和規律的研究,屬于所謂區域本體論或形式本體論的研究范圍;第二個方面屬于意義分析,即對于作為意向相關項的科學的基本概念的意義和判斷的明見性的研究。但對于自然科學現象學而言,最為根本的哲學問題,在于如何從現象學的層面上尤其是從先驗分析的維度理解具有意識、身體和生命的主體與自然、世界乃至宇宙的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邹平县| 土默特右旗| 西昌市| 通城县| 宽甸| 嘉祥县| 额济纳旗| 唐河县| 美姑县| 仁怀市| 黑水县| 萨迦县| 柯坪县| 彭水| 虹口区| 中江县| 兴义市| 绥阳县| 封丘县| 宜章县| 青州市| 如皋市| 伊宁县| 留坝县| 丁青县| 岳池县| 饶河县| 兰坪| 克东县| 会昌县| 托克托县| 黔东| 赤峰市| 马公市| 申扎县| 哈尔滨市| 盈江县| 肇东市| 聂荣县| 孟连| 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