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鄉村管理思想歷史演變研究
- 王亞民
- 5467字
- 2018-11-08 19:43:55
第一節 傳統鄉村社會管理思想述略
在我國兩千多年封建農耕文明的歷史長河中,鄉村始終是整個社會管理的主體與國家關注的重心,相應地,傳統鄉村管理思想不僅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且富有自身特點與發展歷程。
一 傳統鄉村管理思想歷史演進的軌跡
伴隨著早期封建國家的建立、郡縣制在全國的推行,縣城以下廣大而分散的鄉村社會管理問題日益突出,鄉村管理思想隨之產生,之后經歷了一個長期演變的歷史過程。
(一)傳統鄉村管理思想的出現與奠基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各國中央集權的漸趨加強,縣制的確立與推廣,國家對鄉村社會控制的呼聲越來越高。為此,各個學派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其思想主張。
春秋時期,為加強包括鄉村(野)在內的整個社會的管理,管子主張推行“什伍連坐制”的管理體制,“十家為什,五家為伍,什伍皆有長焉。凡出入不時,衣服不中,圈屬群徒不順于常者,閭有司見之,復無時。在長家子弟、臣妾、屬役、賓客,則里尉以譙于游宗,游宗以譙于什伍,什伍以譙于長家,譙敬而勿復。一再則宥,三則不赦。凡過黨,其在家屬,及于長家;其在長家,及于什伍之長;其在什伍之長,及于游宗”。如此之下,包括鄉村在內的整個社會基層管理走向規范,國君對社會的控制加強,這為齊國強大打下了堅實的社會基礎。戰國時期,有別于管子的管理體制思想,墨子從“尚同”出發,強調人們思想認識上的高度統一。這位哲人指出,“是故里長者,里之仁人也。里長發政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必以告其鄉長。鄉長之所是,必皆是之,鄉長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學鄉長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學鄉長之善行,則鄉何說以亂哉。’察鄉之所治者何也?鄉長唯能壹同鄉之義,是以鄉治也”
。由此看來,墨子主張鄉村社會劃分為鄉、里兩級,分別以里長、鄉長為表率,實現鄉村的善治。毋庸諱言,這是我國歷史上較早提出的“鄉治”思想,帶有“賢人政治”的色彩。在百家爭鳴的情形下,農家則充分論述了重農對社會治理與國家利益的重要意義,強調了重農對于鄉村控制的重要作用,農家認為,“古先圣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于農。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民農則其產復,其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處而無二慮。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以是為非,以非為是”
。如此之下,整個社會將會走向失范,必然天下大亂。
由此看來,從完善鄉治組織到統一鄉民思想,從重視農業生產到控制鄉村社會,春秋戰國時期的鄉治思想,已經初步具備了我國傳統鄉村管理思想的雛形。
漢代以降,中國傳統社會出現了文景之治、光武中興、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治世景象。這一歷史時期,統治者在鄉村大力推行重農政策、推廣先進農耕技術、大規模整修水利、改革田制與稅制、加強鄉里基層組織建設、打擊地方豪強、加強農民思想控制、重視鄉村教育等,這一系列靈活變通的惠政,不僅有力地保證了政治國家對廣大鄉村社會的控制,而且成為鄉村社會良性發展乃至治世出現的基石。相應地,盛世時代倡導或默認的教養兼施、無為而治、重農抑商、輕徭薄賦、鄉里自治、孝治等鄉治思想長期為后人效法。換言之,漢唐時期不僅出現了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幾個盛世時代,而且奠定了我國傳統鄉村管理思想的基礎。
有學者認為,西漢王朝在中國歷史上持續了二百一十年之久,出現過史稱“文景之治”“武帝極盛”“昭宣中興”的盛世時期,其原因主要是歷代帝王農本思想的推行。另有學者指出,唐代的均田制除了具有歷代均田令中共有的田制思想外,還包含以往歷代均田令中不曾有的具有唐代特點的田制思想。第一,否定奴隸制生產方式的思想;第二,發展租佃關系的思想;第三,封建家長制思想在土地關系上的確立;第四,土地私有制思想進一步加強;第五,進一步提高工商業地位的思想。唐代均田思想的上述特點,表明均田思想到唐代已達到了它最成熟的形態。此外,也有學者指出,“鄉官制尤以秦漢時期的鄉亭制為典型,商鞅以來的鄉亭制的建立是管子法家政治思想的延續,它是對民間社會秩序更具沖擊力的改造”
。由此看來,學界對漢唐時期我國鄉村社會的管理評價頗高。
(二)傳統鄉村管理思想的深入發展
宋明時代,由于傳統社會開始轉型,以及北虜、南夷兩個外來力量的強大壓力,鄉村社會不僅動蕩不安,而且出現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問題。例如,宋代過度的土地兼并而引發的鄉村民變,元代落后的民族分化政策所導致的社會對立,明代不同于前朝的海禁政策而導致的官民對抗,這一歷史時期重農抑商政策與商品性農業日趨發展的矛盾,這一切引起了世人的密切關注與深入思考,于是從多個角度加強鄉村管理的思想陸續出現,朱熹、王陽明即是其中的代表。
有學者指出,“朱熹的鄉村管理思想是中國古代自秦漢以來鄉村管理問題的歷史延續。在朱熹鄉村管理思想中,既提倡孝敬、鄉情、信睦、良善、仁厚等儒家的傳統道德規范,又提倡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法律規章制度,還提倡經濟上的發展與救助。其鄉村管理理念的實質是為中央集權服務,幫助維護封建統治的基層社會基礎,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對實現社會穩定、加強鄰里團結、消弭和化解鄉村矛盾、改進鄉村治安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樣,另有學者指出,“王陽明的鄉村管理思想及實踐體系是中國古代自秦漢以來鄉村管理問題的歷史延續,他把鄉里體制、保甲制度同鄉規民約結合起來,構建了一個集政治、軍事、教育諸功能于一體的鄉村社區共同體,形成了一套較前人更完備的農村基層控制體系。從思想傾向來看,王陽明的鄉村管理思想是儒家道德理想主義同民本思想和王權專制主義相結合的復雜混合體;從實踐特性來看,王陽明的鄉村管理措施具有寬猛相濟、恩威并用的特點,地方官僚在鄉村管理中具有主導地位,廣大農民則是被控制的對象;從階級立場來看,王陽明作為官僚地主階級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關于鄉村管理問題的思想與實踐旨在維護岌岌可危的明朝專制統治”
。由此看來,我國封建社會中期,伴隨著社會發展而出現了日益復雜的鄉村問題,鄉村管理思想也相應日趨縝密而完善。
晚清以降,隨著近代鄉村社會的巨大變遷,傳統鄉村社會管理思想日益發生諸多變異而走向歷史的終結。清末,近代鄉鎮自治思想上升為主流并取而代之。
二 傳統鄉村管理思想的基本內涵與特點
我國傳統鄉村管理思想來源于政治國家、地方官員、在野士大夫等不同社會階層,經歷了數千年的實踐與演變,可謂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特點鮮明。
(一)傳統鄉村管理思想的基本內涵
我國傳統鄉村管理思想博大精深,簡言之,其基本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思想原則。
在龐雜的鄉村管理思想中,“教養兼施、先教后刑”的“牧民”思想成為歷代鄉村管理者的共識,客觀上成為其總體原則。“教”是指教育、化導、化民成俗,“養”是指休養生息、興利除弊、消除各類害民勢力,“刑”是指刑罰、暴力彈壓。在教、養、刑三者的關系上,前人認為,“及民之政,分之有萬端,約之只二事,曰:教與養而已。而養又為教之本。此老生常談,實經世實訓也”,不僅如此,而且“為政先教化而后刑責,民得以安居”
。在教與養的關系上,盡管“養為教之本”,但是在鄉村管理的實踐中,“教化”亦然顯得十分重要,例如我們的先人曾強調指出,“千古治化,全在風俗”
。
盡管“教養兼施、先教后刑”成為傳統鄉村管理思想的總原則,但是孝治也不失為另一原則。這方面有學者指出,“漢朝以來的以孝治天下,宋朝以來的‘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的統治方法,在清朝發揚光大,使得這些儒家經典中已經有的政治觀念,成功轉變為政治實踐,使清朝成為傳統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史載“(清朝)以孝治天下,頒圣諭廣訓、十六條”
,康熙皇帝認為,“孝者,治天下之本”,他在千叟宴上語重心長地說:“爾等老民比回鄉井之間,各曉諭鄰里,務先孝悌為重,此城移風易俗之本,禮樂辭讓之根,非淺鮮也。”
道光皇帝指出:“吾朝以孝治天下,凡屬丁憂人員,非有重大事務,從不奪情起用。崇孝治,而維風化。”
不僅如此,而且前人指出:“孝為百行之原,推其極可以格天地、洽神明,馴致乎篤恭而天下平之盛。以堯舜之道,不過孝悌而已。”
第二,官治與民治。
綜觀古代鄉村社會的管理,我們覺得,傳統官民善治包括以下三個有機組成部分。其一,必誠必信、與民休息。我們的先賢認為,“立法之初必誠必信,凡文告號令必實在可行者方出之,無朝三而暮四,言必踐、禁必伸,萬萬不可移易。民知在上之不可犯,而教易從”。在管理鄉民的過程中,官府高度注意“與民休息”。這是因為,“民氣本靖也,使為地方官者以地方為己任。悉心撫守,與民休息”
。其二,官民相親、以民治民。清人陳盛韶認為,“官民相親其事易舉,深居高臥,事事委諸書差,未有不作隔壁聽者”
,這位先人進一步指出,“以官治民難,以民治民易。聯甲法行民自清理,固易易也”
。其三,官、民分治。在鄉治實踐的過程中,知縣葉春及深知,“蓋耆老里甲于鄉里人,周知其平日是非善意,長吏自遠方來至,一旦座政事堂,似評往史,安能悉中”
。此種情況下,這位知縣提出了官、民分治的鄉村管理思想。他指出,“奸盜、詐偽、人命重事,方許赴官陳告。戶婚田土、一切小事,務由里甲老人理斷。官吏不即杖斷,稽留作弊,詐取財物,□以重罪。里甲老人不能決斷,致令赴官紊煩者,亦杖六十。循情作弊、顛倒是非,依出入人罪律論。已經老人里甲處置停當,頑民不服輾轉告官,捏詞誣陷,正身處以極刑,家遷化外。是以知縣欽遵圣制,一切小事付諸耆老”
。
在鄉村管理的實踐中,官、民分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各類民間權威人物的地位為官方承認,其主動性得以發揮,諸多鄉村社會內部的爭斗得以自我解決;另一方面,官府可以集中力量控制整個鄉村局勢,順利完成各項考成之責,乃至達到鄉村善治的最高境界。
第三,政、德與情、法。
在繼承儒家傳統思想的基礎上,宋人朱熹很好地解答了政、刑、德、禮在鄉村管理中作用的問題。他總結性地指出,“愚謂政者為治之具。刑者輔治之法。德禮則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禮之本也。此其相為終始,雖不可以偏廢,然政刑能使民遠罪而已,德禮之效則有以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當深探其本也”。
情與法是鄉村管理實踐中不可回避的一個難題,在二者的關系上,我們的先人指出,“海外反側地,非樹威不足彈壓。奸徒無所畏憚將何以為定亂之資,詎可以仁慈之治治之。吾于就撫者加之恩,力擒者棄諸市,情法分明任其自擇,庶可凈盡根誅耳。某非立意嗜殺,無仁人好生之心。正惟好生不得不以殺止殺。亂賊不殺害及善良,刑法將安所用?而亂賊尙不可殺,則又何賊不可為?將刑法亦不勝其用”!這就提出了情法分明、以殺止殺的鄉村治安管理思想,可謂簡明而合理。
第四,動、靜與寬、嚴。
在鄉村管理實踐的基礎上,清人藍鼎元指出,“治安之政宜嚴不宜寬,將安將治之民宜靜而不宜動”,毋庸諱言,這一治安管理思想為鄉村社會穩定提供了理論上的保證。不僅如此,而且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清朝名吏汪輝祖進一步指出,“寬以待百姓,嚴以馭吏役,治體之大凡也”
。我們覺得,如果說政、德與情、法是鄉村管理中的兩類基本手段,那么,動、靜與寬、嚴則是需要靈活操作的兩種基本技巧。
第五,重農與變通。
與上述管理思想交相輝映,重農與變通亦成為我國傳統鄉村管理思想的重要內涵。
早在春秋時期,《呂氏春秋》“尚農”篇即論述了重農思想(上文已述)。在長期鄉村管理實踐的基礎上,清人陳盛韶指出,“宰邑者所宜貴農重粟,預謀積貯”。有學者認為,傳統重農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重農、勸農和獎農,輕徭薄賦,抑商政策,整頓農吏。
在臺灣地區出任幕友期間,藍鼎元提出了變通的鄉治思想,“凡事有經有權,似當隨時變通”
。縣官陳盛韶則認為,“為政之道,不可拘于成法也”
,他指出,“而執此治詔安之民,令必不行,惟仿義男女婿酌分之律變而通之,更為嚴禁溺女,董行育嬰,勸撫苗媳,怨夫曠女久而漸少,俗亦將變焉”
。
(二)傳統鄉村管理思想的基本特點
作為一種應用性思想,我國傳統鄉村管理思想具有以下幾個不同于其他思想體系的特點。
第一,我國傳統鄉村管理思想理論性弱而實用性強,帶有簡約、綜合的歷史特征。
一方面,盡管在理論表達上并沒有出現一個核心的命題或概念,然而從思想原則到官治與民治,從政德與情法到寬嚴與動靜,從重農到變通,上述內容無疑構成了一個簡約而完整的思想體系;另一方面,在我國傳統鄉村管理思想中,無論儒家的德治、禮治,法家的法治,道家的無為而治,農家的重農,還是傳統的民本、鄉里自治等思想,均由于在鄉村社會的“實用”而雜糅其中,這正如前文指出的那樣,“愚謂政者為治之具。刑者輔治之法。德禮則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禮之本也”。
第二,盡管我國傳統鄉村管理思想顯得十分繁雜,然而總體看來乃屬于一種“牧民”的思想體系。
在這一思想體系里,作為牧民之令的縣級行政長官(前期主要稱為縣令、后期主要稱為知縣),與其委任與默認的民間權勢人物成為鄉村管理的中心與主體,是古代鄉村社會的主要管理者、參與者。正因如此,“是以知縣欽遵圣制,一切小事付諸耆老”,而對應方的“鄉民”則處于被動受管制的境地。對此,我們的先人頗有感觸地說:“民可使由,不可使知,然哉!”
這里尚需指出的是,在這一思想體系中,“官治”并不排斥“民治”,而是相反相成。簡言之,我國傳統的官民善治包括官民互信、官民相安、以民治民、官民分治四個基本組成部分。其中,官民互信是前提,官民相安是原則,以民治民是關鍵,官民分治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