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鄉村管理思想歷史演變研究
- 王亞民
- 5140字
- 2018-11-08 19:43:56
第二節 陳盛韶對傳統鄉村管理思想的總結與發展
陳盛韶(1775—1861年),湖南安福人,字曉亭,號澧西,道光三年(1823年)進士。《問俗錄》是他出任閩西北、閩東南與閩屬臺灣六縣、廳縣級行政長官時的施政記錄,也是一種珍貴的地方文獻。在解讀這一文獻的基礎上,拙著擬就“陳盛韶的鄉村管理思想”略作探討,以幫助人們了解清代中期我國傳統鄉村管理思想的總結與發展。
一 傳統鄉村管理思想的繼承與總結
在長期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陳盛韶總結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有關鄉村社會管理的思想,這既針對所轄地區,又具有一般性意義。
為實現海疆鄉村社會的長治久安,陳盛韶提出了六項治理原則,具體內容如下。
其一,循序漸進,防微杜漸。在治理詔安縣二都期間,陳盛韶指出,盡管“三年內荒田墾復,爭端絕少,民亦小康。必欲其毀城堡、銷器械,則非一朝一夕之故也”,這體現出陳盛韶“循序漸進”的鄉村管理思想。不僅如此,而且他認為,“然防微杜漸不可不慎。朔望宣講圣諭,使務民之義,久而自知其無益,可以已乎”
!
其二,順而治之,因俗而治。在治理詔安縣鄉村社會期間,陳盛韶指出,“為政之道順而治之則易,逆而強之則難,寄乳一法順故也”。針對臺灣地區復雜的地方政情,陳盛韶指出,“以夷治夷,因其俗而撫恤則安。如必事事執例過求,反致紛紛爭訟,囂然不靖”,這體現出陳盛韶因俗而治的思想主張。
其三,緩急輕重,治先圖難。在鄉村社會治理實踐中,陳盛韶指出,“緩急輕重,為政者不可不知也”。他進一步指出,“凡治當先圖其難,孟子所謂智者無不知,當務之為急”
。
其四,久任,變通。在長期社會治理實踐中,陳盛韶認識到,“然非言之難,行之維維,非苦心孤詣,慎重民瘼,久于其任者不能矣”,“為治者又須久于其任”
。不僅如此,而且陳盛韶堅持“變通”的治理原則,他指出,“刑亂國用重典,為政之道不可拘于成法”
,他舉例說,“邑設寄乳法苗媳一條,仿周官省禮多婚之政變而通之,可以濟婚禮之窮”
。
其五,重農,保富。古代社會,民以食為天,“重農”成為傳統社會治理的核心價值理念。陳盛韶更是如此,他指出,“宰邑者所宜貴農重粟,預謀積貯。至于臨時平糶賑濟,斯為下策矣”,不僅如此,而且“凡人勞則善心生,逸則淫心生。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至窮匱無賴,乃罔顧廉恥”
。與重農密切相關的是保富思想,陳盛韶指出,“富戶者,地方之元氣也”
,為此,“周官恤貧保富二法不可缺一。倘閭野之間,滿目蕭條,廉恥亡而盜賊生矣”
。
其六,教養兼施。“治世”是傳統鄉村管理者追求的最高境界,陳盛韶在這方面更多地繼承了傳統。他指出,“古人論治不外教養兩端,積貯空則失其養,文風衰則失其教”,因此,“振興學校而培治本”
。
社會安定影響鄉村發展的大局,而教化則事關社會的長治久安,陳盛韶進一步闡述了這兩方面的思想主張。
社會治安思想方面,其一,清、嚴、塞、澄與“本”。在反思鄉村社會治安得失的基礎上,陳盛韶總結性地指出,“夫治漳之難有二:曰械斗,曰盜賊。然械斗之禍甚于盜賊,京控之禍又甚于械斗。治械斗之法多端,其要不外于清。清而不能治者有矣,不清未而有治;治盜之法多端,其要不外于嚴。不嚴而不治者勢也,嚴未有不能治者也。至于京控,惟勤厘積案以清其源,情虛反坐以塞其流,慎重委員以澄其風波,尤嚴究訟師以斷其根株,則治矣”。此外,在鄉村治安過程中,陳盛韶尋求“塞源拔本”
,從根本上實現社會治安形勢的好轉。其二,服、擇、制的“正人”思想。為有效駕馭鄉村治安的直接管理者,陳盛韶指出,“然必地方官正本清源以服之,聽言觀行以擇之,賞善罰惡以制之,則正人必出。官正于上,總理持正經理于下,匪類無所容身矣”
。其三,以人治人。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陳盛韶認為,“惟精選聯首,隆以事權,俾得首送匪類,保固地方,以人治人不戢自除”
。
社會教化思想方面,其一,一分為二的民間教化觀。在社會調查的基礎上,陳盛韶認為:“梨園子弟,樂教之支流,昔人制為江湖十八曲,演忠孝節義事使民觀感而興起,未始非風教之助也。淫聲夜曲,風俗之蠱,可不禁歟?”陳盛韶將民間梨園子弟的文化活動劃分為“忠孝節義事”與“淫聲夜曲”兩類,肯定了其積極作用,這是那個時代絕大多數地方官員做不到的事情。換言之,清代官員由于受到所謂的正統教育,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對民間戲曲持否定態度,缺乏具體分析。其二,“發動天良”“務民之義”的教化思想。陳盛韶指出,“果盡民之難治歟?予遇民間祭田涉訟,必告以乃祖乃宗。艱難創業為爾計蒸常,即為爾計身家之婆心,各宜發動其天良,違者必重加懲責”
,他進一步指出,“非有邪術惑人,聚眾斂財,亦無漳泉籍此朋毆惡習。朔望宣講圣諭,使務民之義,久而自知無益,可以已乎”
!上述教化思想體現出縣官陳盛韶重視人性化管理的特點。其三,“讀書明理”“普及教化”的傳統觀念。作為一位傳統士人,陳盛韶指出,“夫忠孝義勇之氣,必從讀書明理中醞釀而出。岳武穆、關忠勇皆精于《春秋》,文武一也”
,而“直省沿海、沿邊之民往往頑梗不化,動釀事端,不及中土者,非其氣稟獨異,皆學校不興,教化不及,此天下大局也”
。上述言語體現出陳盛韶注重學校教化作用的傳統觀念。
值得注意的是,在豐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陳盛韶又對官民管理倫理思想進行了初步總結。
其一,官民相安。官民相安是陳盛韶鄉村治理中的一項原則,史載:“治古田數月,病歷任之虧累,與一二紳耆曰思官民相安之法。”其二,官民相親。陳盛韶指出:“夫官民本親也,故《大學》曰:‘在親民。'”
“要之催科撫字,官民相親,其事易舉。”
其三,官民分治。例如,在社會救濟方面,陳盛韶指出,“多設義倉,選公正紳士經理,而官不擾。賤則買入,貴則糶出,乃久長之策”
。其四,民利官利。陳盛韶語指出,“茍利于民,官之利也,無易其俗”
,“惟在官留心民瘼,盡力溝洫,則因民所利而利之道也”
。我們一般認為,這四個方面的內容構成了一個簡約的邏輯體系,其中,官民相安是原則,官民相親是前提,官民分治是保證,民利官利是根本。
二 鄉村管理思想的創新與近代萌芽
道光十三年(1833年),陳盛韶調任鹿港廳,這一歷史時期已經屬于我國近代的前夜。陳盛韶依據地方政情大膽地創立與推行新式管理制度,這無疑體現出其鄉村管理理念的創新,具體體現為以下兩點。
其一,設立總理、重視族長。總理、族長之設,一方面,可以“先公后私,使知有尊祖敬宗之仁,亦知有尊君親上之義”;另一方面,與福建地區強大的家族勢力有關。陳盛韶看到,“命案兇手,盜案劫賊,冒犯死罪,身帶短刀,跳入內山,不則籍漳、泉、廣東同鄉強族為庇護。差拿愈嚴,逃匿愈深,結黨愈多,猖狂愈滋,自知必死,樂禍幸災。是惟選總理,立族長,信賞必罰。復暗中會營購線,則王法行而亂根消”。族長在清代東南沿海地區出現較多,而“總理”之設則是新舉,不失為這一地區鄉村治理的特色之一。再如,陳盛韶指出,“臺灣廳縣管轄寥廓,事務殷繁,總理之設,誠治臺之要法”
,“官正于上,總理持正經理于下,匪類無所容身矣”
。
其二,推行新式聯首制度。聯甲法,“前孔荃溪觀察仿保甲法變而通之,民受實惠”,在鄉村社會治理實踐中,陳盛韶指出,“惟選立聯首,奉行聯甲,以小村聯大村,以遠村附近村,同心緝捕,保固鄉鄰,則各莊之正氣盛、邪氣衰。羅漢腳勢難為匪,必改邪歸正。為政之道,以官治民難,以民治民易。聯甲法行,民自清理,固易易也。況聯甲不分漳、泉,不分閩、粵,可以息分類之禍”
。
相對以上而言,陳盛韶帶有近代萌芽的鄉村管理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民治”思想的凸顯與鄉鎮思想的萌芽。
在陳盛韶的官民管理倫理思想體系中,“民治”思想較為突出。在豐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陳盛韶總結性地指出,“為政重因而不重革,聽民自便”,“官不為理,民未嘗不自為理”
,“聯甲法行,民自清理,固易易也”
。在“民治”思想中,陳盛韶主張,“選公正紳士經理,而官不擾”
,“選廉正殷戶董事,不經胥吏之手”
,諸如“釋舊糧仇、均田糧、定墓界,民立議約,官留甘結”
。陳盛韶之所以堅持如此,乃在于“以人治人,不戢自除”
,減輕官府鄉村管理的壓力,達到官民合作善治的理想境界,這固然是對傳統的繼承,但是陳盛韶對“民治”的強調與突出無疑在不自覺中順應了近代“自治”的歷史發展大勢。
在治理詔安縣期間,陳盛韶總結性地指出,“就一縣論,二都治,則詔安治。欲為長久之策,必于紅花嶺移置縣丞一員,割官坡、秀篆一帶錢糧歸之。可以緝捕,可以催科”。在清代中晚期,為加強社會治理,像前代一樣,縣境內特殊地區設有縣丞、主簿、巡檢辦公機構,承擔專項職責,為縣衙派出機構,尤其是巡檢署的設置比較普遍,但是依據地方社會的實際情況,陳盛韶主張設立的“縣丞”不同往常,作為縣衙的派出機構,縣丞的職權比較完備,既可以“緝捕”,又可以“催科”,具有經濟與政治的雙重功能,這無疑具有了近代鄉鎮政府的雛形,帶有近代萌芽的性質。
其次,海洋管理思想。
近代以來,人類開始大規模地走向海洋發展,開始了認識、開發、征服海洋的新時代。陳盛韶管轄的福建各廳縣鄉村社會,或距海較近,或瀕臨大洋,或周圍環海,海洋經濟的良性發展已與鄉村社會的繁榮密切相關。在這種時代形勢下,陳盛韶對海洋較為關注,提出了一系列有關海洋管理的具體主張。
其一,海洋運務管理。為保證海運暢通,保障鄉村社會的穩定發展,陳盛韶主張,“是惟三分陋規酌減一分,復由大府嚴禁,不許領谷處攙和殼秕,收谷處刁難風曬,商船即有賓至如歸之象”;另外,“船身之堅固,舵工水手之諳練,皆行保保結。行保平日既沾其利,焉避其害,一船千石,十余家行保,公同保結,萬一風水不測,無難賠補也”
。
其二,海道、海風與海洋管理。陳盛韶指出,“海道之險有三,航海者必擇船擇人。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至于海上往來尤以行所無事,絲毫不庸勉強”,他進一步指出,“官臺灣者,不知海上風浪,其禍尤不可測。臺灣之視煙瘴,三有過之無不及矣。是惟大府慎選才守兼裕、有體有用之士,授以海外重任。但使三四年中,盜匪斂跡,復無分類械斗,即論邊俸奏升。則人不視臺海為畏途,而無五日京兆之見,吏治民風必漸歸上理”
。
其三,洋盜與海防。針對當地海盜問題,陳盛韶指出,“臺灣廣不滿二百里,漫長兩千余里,商船輻輳,資重不下數十百萬金,宜為洋盜所窺伺。是惟洋面失事,專責水師。堪報遲延,專責地方官。沿海口岸鋪戶居民,官為選立聯首。則水陸兼防,海洋肅清”。
其四,海禁與海洋管理政策。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陳盛韶就海禁政策闡明了立場,指出了其不當之處。他認為,“臺民數十年前不諳鳥槍,今近山一帶所在多有,宜嚴禁鐵爐,不準鑄造銃炮軍器。偷渡之禁,但使棍徒、猾賊即問發遣,無業游民即擬逐水,則良民安業。至臺灣米谷南運廣東,北販吳越,誠不可嚴禁,且不可精其禁之之法,重其禁之之刑。惟州縣社倉久廢,常平倉久虛,預備平糶,恐積貯空乏,官民兩病。徒沾粘于海上賈人束縛之,馳聚之,尚非長治久安之策也”。
最后,“勢”與鄉村社會治理。
在陳盛韶的諸多主張中,“勢”的觀點成為其鄉村管理思想中的亮點。其一,天下事勢往往然。陳盛韶指出,“譏愈嚴弊愈生,愈禁愈行,天下事勢往往然也。夫鴉片之流禍,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其二,其勢使然。陳盛韶認為,“臺灣均籍閩、粵,入版圖者百余年,久成腹地,鐵器不少,限以禁令寸步難移。且兩省內地親族,非盡匪類,生計窮乏不能不過臺營謀。請照缺費不能不設法偷渡,其勢使然也”
。其三,勢所難也。陳盛韶指出,“近因福建內地價昂,動釀事端,示禁商販。浙、閩汪洋大海,風帆不定,如賈三倍,小人是識,欲其不往亦勢所難也”
。盡管陳盛韶并未認識到近代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但是他潛意識中感覺到這種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不自覺中以“勢”的形式進行了表達,這體現出一種可貴的探求精神。
在個人因素、時代潮流與地方政情的共同影響之下,陳盛韶鄉村管理思想具有鮮明的時空特征,其管理思想的創新是地方社會的內在需求,其管理思想的近代萌芽是歷史發展大勢的必然,二者共同構成了縣官陳盛韶鄉村管理思想的特色,體現出一位社會治理者務實的思維方式,可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古典形態。
三 陳盛韶鄉村管理思想的一般意義
在現階段,“各種試圖從新的角度解釋中國傳統社會歷史的努力,都不應該過分追求具有宏大敘事風格表面上的系統化,而是要盡量通過區域的、個案的、具體事件的研究表達出對歷史整體的理解”。縣官陳盛韶的鄉村管理思想僅是一個個案,但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盡管陳盛韶的鄉村管理思想不乏局限所在,但是從傳統鄉村管理思想的汲取到總結,從鄉村管理思想的創新到近代性質的萌芽,基本上形成了一個簡約的思想體系,帶有實用、推陳出新的歷史特點。我們一般認為,作為19世紀中期經世思想的延續與拓展,陳盛韶的鄉治思想,無疑可以看作近代前夜,先進的中國人在社會治理方面努力探索的一個縮影,帶有近代萌芽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