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中國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獨特融合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就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而中國的具體實際不僅包括了中國的時代特征和社會主要矛盾,同時也包括中國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特點,馬克思主義同中國文化傳統和民族特點之間的融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題中之義。討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來源,不能不涉及兩種文化的融合問題。本節內容參見金民卿《兩種異質性文化的獨特融合》,載《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2年11月(上)。

一 中國文化和馬克思主義是兩種具有契合點的不同文化

無論是站在維護、贊同還是否定、反對的立場上,都必須承認的一個事實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是兩種差異性極大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于農業文明時代,立足于生存型經濟基礎和鄉村化社會結構,是一種以儒家文化精神為核心的文化體系,并長期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意識形態。關于生存經濟、鄉村社會、儒家文化精神及其相互關系問題,參見金民卿著《現代移民都市文化》一書的第一章,海天出版社2006年版。

在漫長的農業文明時代,中國社會長期處于生存經濟狀態當中,以維持人本身的生存為根本目的,以農業勞動為基本手段,以家庭組織為基本的經濟單元。與生存經濟相適應的社會組織形式是鄉村社會,以家庭為基礎,以血緣為紐帶,以農業勞動為支撐,以居住村落為主要范圍。中國傳統的生存經濟和鄉村社會有自己的文化倫理,這種文化倫理的核心就是儒家文化精神。儒家文化精神是生存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是鄉村社會特征的文化體現,是家庭倫理的社會化展開。它起源于父權制社會條件下家庭倫理的基本邏輯,展開為社會道德體系、政治倫理體系和社會控制體系,是一種家庭倫理一體化的文化體系。家庭組織的倫理規則不僅是生存經濟文化倫理的先天基礎,而且也構成了鄉村社會組織規則的內核,鄉村社會實際上就是家庭組織的擴大和展開。家庭既是基本的、原始的勞動組合單元,同時也是一個自在的生命集合體和道德發源地,維持這個集合體存在和延續的紐帶是先天的血緣關系和后天的家庭倫理。家庭倫理在其展開過程中,首先體現為個體的道德規范體系,諸如人情依賴、誠實守信、自我完善、重義輕利等,即所謂的仁義禮智信等。家庭倫理通過個體行為不斷進行社會展開,延伸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又借助于一定的政治烘托而演化為社會維系的基本準則,即宗法控制、權威統治、穩定秩序、官本位思想、服從整體等,即所謂的天地人君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

儒家文化精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成功地把社會習慣、國民性格和意識形態融為一體,既成為廣大民眾自發接受和體歷的行為道德規范和文化認同體系,又是政治社會自覺運用的社會控制工具,在動員社會成員、強化社會紀律、維護社會秩序的活動中,發揮著強大的精神作用。一方面,儒家文化的母體是家庭倫理,概括了家庭倫理的基本要素,提出了人們活動的基本道德法則和行為規范,這些規則和規范同人們的生活直接相連,所以人們不自覺地服從了儒家文化的教化,代代相傳而演化成為先天性的社會習慣和國民性格,構成了對中國人日常生活的超驗控制。另一方面,儒家文化在自身的發展中,同政治社會共謀,成為社會統治的有效工具和合法性依據,動員社會資源、維系政治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從而成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儒家文化在產生之初并沒有直接構成政治社會意識形態,但是當它在漢朝時期被董仲舒加以改造發揮,和中央集權制的封建政治社會發生共謀之后,就開始成為社會意識形態文化了。之后,不同歷史時期的理論家、政治家不斷地“發微言大義”,使之日益理論化、系統化以符合政治社會的需要。在中國社會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這種意識形態化了的儒家文化帶著過去的權威和尊嚴,被灌輸到一代又一代人的腦海當中,變成了關于世界、社會、人生的唯一正確的概念圖解和道德準則,為特定時期的政治社會辯護,支持不同時期的權力機器??傊寮椅幕呀洺蔀橹袊鐣奈幕瘶苏鳎袊鐣徽撛诮洕?、政治上、文化上要向前發展,都必須在儒家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繼承和突破,因而對儒家文化的繼承、反思、突破、發展,構成中國文化發展的必然過程。

馬克思主義產生于19世紀的歐洲。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發展,工業化、商品化、城市化、國際化快速推進,促使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力、政治制度和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人類的生存、生產和生活方式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從人的生存狀況來看,工業化時代越來越細密的分工,把每個人都變成整個工業機械鏈條上的一個螺釘,個體人的生存狀況從低層次的簡單生活條件下的全面性,推進到了到高層次的復雜社會系統中的片面性:每個人不需要同他人發生直接的人身關系而獲得自己生存發展所需要的物質支撐,從而在個人的內在的層面上人越來越獨立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成為一種外在的、物化的、商品性的依賴,在社會的外在的層面上個人越來越不獨立了。由此,人類必須在更高水平上實現的人自身的解放。從社會發展的層面來看,伴隨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資本主義固有的深刻的內在矛盾日益突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頻繁發生,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及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問題,成為思想界深入思考的重大問題,這就需要有系統的科學理論來闡述。與資本主義危機日益深化同時加劇的,是資本主義制度下兩大階級,即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矛盾、階級斗爭日益尖銳化。無產階級為了獲得自身的解放,開始展開同資本主義制度之間不屈不撓的斗爭,而這種斗爭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才能上升到自覺的高度。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探索人類歷史發展和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系統總結工人階級斗爭的經驗教訓,科學吸收幾千年來人類思想、文化發展的優秀成果,特別是批判地繼承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英空想社會主義的合理成分,以及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形成了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在內的科學真理體系和方法論體系。其中,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為認識世界、人類歷史和世代問題提供了嶄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為核心的政治經濟學,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運行機制、發展規律和歷史命運。建立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基礎上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客觀規律,闡明了無產階級獲得徹底解放的歷史條件和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作為代表人類文明先進成果的集大成者,馬克思主義具有特定的話語體系、邏輯層次、概念系統和理論架構,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文化知識體系;作為指導全世界無產階級及廣大人民群眾解放的世界觀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又是一種科學的意識形態和理想信念體系。

顯然,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文化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文化,它們產生于不同時代背景和社會基礎,具有不同的文化內容和文化性質,發揮著不同的社會功能,都有存在的價值和立足的空間,既不可能用馬克思主義取代中國文化,也不可能用中國文化取代馬克思主義。一方面,決不能用民族化來取消馬克思主義。在俄國革命過程中,俄國的經濟派就是打著“適合俄國條件并且為俄國條件所需要的馬克思主義”的旗號,企圖以改良主義來篡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為此,列寧特別強調,“各國社會民主黨應該設法繼續發展并且實現這個理論,同時要保衛它,使它不致像許多‘時髦理論’……那樣常常被曲解和庸俗化?!?img alt="《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79937/10797207804909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472681-OFIA9Tzp0ZuqPQFGttYfSkTs91UBJ5Rs-0-b9f447d4a0ee38e53da56b1b9ad83fc3">另一方面,也絕不能用教條化來取消中國文化。當年,針對黨內一些領導人和理論家,不認真研究中國實際特點和中國文化傳統的情況,毛澤東曾特別強調:學習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重要任務。他說:“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裉斓闹袊菤v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img alt="《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53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79937/10797207804909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472681-OFIA9Tzp0ZuqPQFGttYfSkTs91UBJ5Rs-0-b9f447d4a0ee38e53da56b1b9ad83fc3">

兩種不同性質的文化不能相互取代,但能夠在相互借鑒的過程中相互融合,并通過融合實現雙重再生、轉化和升級。撇開特定的時代條件、意識形態功能和政治性指向,從人類共同性的文化傳承、文明發展、文化價值的角度來看,馬克思主義同中國文化之間存在諸多的文化契合點,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理論主張。例如,中國文化中的大同社會理想同馬克思主義的無階級社會的遠景目標,雖然在依托條件、實現路徑、發展主體等方面存在差別,但是從價值取向和理想模式上,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又如,中國儒家文化歷來講求把形而上的至善追求同形而下的務實追求結合起來,既要達到“明德”、“新民”、“至善”的理想境界,同時也明確提出必須要腳踏實地地做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既要追求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同時也強調必須經過無產階級革命推翻現存的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而后經過長期奮斗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再如,中國儒家文化中有著對人的生命本身和民眾力量高度重視的傳統,而馬克思主義在創立之時就把人本身的解放作為自己的最高追求,唯物主義歷史觀的一個基本原理就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這些契合點,使得馬克思主義同中國文化之間存在文化上的共通性,能夠通過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理論主體達到某種程度的融合。

二 兩種不同性質文化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碰撞與融合

馬克思主義雖然產生于歐洲,但它是一種世界性的普遍真理,需要而且能夠與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發揮其真理性的力量,實現其改造世界的目標,因此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乃是其自身的內在需要。與此同時,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日益走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當中,尋找一種先進理論指導中國社會發展,成為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長期探索的目標,因此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又是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而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文化進入中國,所要面對的不僅是中國的現實實際,更要面對綿延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它如果不能同中國文化實現有機融合,就很難獲得長期浸潤在傳統文化之中的中國人民的認同,從而也就不可能通過指導中國的實踐發展來實現其自身。由此,馬克思主義同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也就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然遇到的一個重大問題。

近代以來到辛亥革命,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漸變性的“自存變革”時期,封閉的社會結構和僵硬的政治體制,在強大的外力沖擊下進入到了一個被動應變的過程中。一方面,頑強地動用政治的、軍事的和文化意識形態的資源,千方百計地壓制新生力量和抵御外來力量的沖擊,勉力維持自身的存在,政府主導的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摧毀維新變法運動、利用義和團抵制外國列強等就是體現。另一方面,則不得不被動地、漸進式地引入外來的經濟性、軍事性、體制性、思想性資源,謀求通過漸進式地變革度過危機獲得重生,政府主導下的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君主立憲嘗試等,都是這種努力的重要體現。

在社會結構裂變的同時,思想結構的裂變也急遽推進。一方面,傳統的文化意識形態力求發揮其政治維護功能,以各種名義阻擋各種異質性、異端性思想滲透和發展的努力始終持續著,曾國藩以維護圣教名義鎮壓太平軍,后黨派以祖宗之法不可變教條反對維新變法,籌安會竭力從文化角度論證帝制在中國的必然性等,即是如此。另一方面,外來文化沖擊下的思想漸變逐步成為近代思想發展的主流,從龔魏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到洋務派在君主專制體制下引進西方的堅船利炮,再到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都是謀求在傳統文化結構中融入外來文化要素,以求傳統文化在異質重構中既維護自身的主導地位又獲得新生。這種漸變性的自存變革運動,醞釀了深厚的社會改良主義的政治思潮和國民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斷不是在短時間內就可以破解的,每到中國社會的重大變革時期,這種思維模式和政治思潮都會浮出水面,影響甚至左右著社會發展的走勢。

政治體制上的漸變性的自存變革進程,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和新政治體制的創設而突然中斷。延續幾千年的專制體制一夜之間被打破,一種新的外來的民主政治模式被迅速植入中國的政治生態當中。因為缺乏足夠的理論準備,特別是缺乏社會結構的變革,這種被平移到中國的全新的政治體制,發展極不順利,從其創生之日起就幾乎悶死在襁褓當中,舊體制的復辟和舊勢力的脅迫使其根本無法真正成為中國的主導性政治建構。雖然如此,它對中國人的思想沖擊卻非常之大,確保民主政治的良性發展,適應民主政治的思想結構的創建,一時之間成為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關注的焦點。以全盤西化為核心的新文化運動,迅速成為繼辛亥革命的政治變革之后的思想革命,這個思想革命最初就是為了給缺乏理論準備而突發的政治革命補課,為初建的中國民主政治體制提供思想上的支撐,它以民主和科學為口號,力圖將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意識形態平移到中國的思想結構當中,并成為主導性的文化,引發中國思想結構上的突變。社會結構和思想結構的革命,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思潮,日益深化到先進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當中,同社會改良主義相對立。由此,社會革命和社會改良在短時間內并存于中國思想界,相互交織,相互沖突。

但是,思想革命的發展并沒有自發地沿著最初的路線圖前進,而是在各種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左右下改變了自己的方向,這種改變是發動者意想不到的。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特別是經過俄國十月革命影響和五四反帝愛國運動之后,外來的各種社會政治和文化思潮迅速涌入中國思想界,除了各種各樣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民主思想及各種類型的社會主義思想之外,一種更加先進的思想也隨之而來,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以馬克思列寧主義來觀照中國和世界大勢,中國傳統的社會政治文化結構以及初創的民主政治體制和變革中的思想結構,都必須在一種總體性的革命中進行重建,唯此才能獲得中華民族的自存和復興。

由此,新型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導向的社會、政治、文化變革的思想和行動開始出現,而這種新型的變革所遭遇到的,不僅是與馬克思主義差不多同期進入中國的各種外來思想的反對,同樣也遭遇到了中國固有的傳統政治體制、社會結構、文化意識形態的抵制。一時之間,中國思想界出現了極度混雜又極度活躍的局面,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外來各種資產階級思想之間、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各種資產階級文化同馬克思主義之間的交叉并存、相互交鋒,構成了五四運動之后的文化圖景。在這種文化格局當中,中國思想界出現了嚴重的分化,頑固守舊派、全盤西化派、馬克思主義派等各自搖旗吶喊,搶占地盤,形成山頭,結成團體,在文化交鋒的同時謀求引領中國社會政治文化變革的方向。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的三次思想論戰,以及從新文化運動開始就持續進行的新舊文化之間的論戰,就反映了這個時期中國思想界之間的交鋒情況。

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同中國文化發生碰撞之后,出現了幾種思想和實踐上的趨勢。

一是曲解整合。試圖用中國傳統文化概念來解讀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整合到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當中。早在19世紀70年代,江南制造局編寫的《西國近事匯編》在報道歐洲革命時,就將共產主義學說零星地引入中國知識界,用中國傳統文化概念,把社會主義譯述為“主歐羅巴大同”、“貧富適均”、“貧富均材之說”。1899年2月至5月,《萬國公報》刊登蔡爾康譯著《大同學》的部分章節,稱馬克思是“百工領袖”,馬克思的學說是“安民新學”、“養民之學”。文中寫道:“德國講求養民學者,有名人焉,一曰馬克思。一曰恩格思?!薄岸鞲袼加醒?,貧民聯合以制富人,是人之能自別禽獸,而不任人簸弄也。且從今以后,使富家不得不以人類待之也。民之貧者,富家不得再制其死命也。”林代昭、潘國華主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上冊,清華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50、55、56頁。這種用中國傳統文化解讀馬克思主義的做法,在語言轉換之時就已經曲解了馬克思主義的原意,難以把握其的基本原則和科學真理,因而也就沒有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知識界引起多少影響。不獨早期學者如此,康有為也用大同社會來解讀社會主義,孫中山把三民主義同社會主義畫等號,梁啟超、胡漢民、廖仲愷等人把中國古代的井田制看作社會主義的公有制。就連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李漢俊在談到改造中國社會時,也借用墨子的兼愛論來解釋社會主義理論。李漢?。骸陡脑煲扛脑臁?,載《建設》1卷6號,1920年1月。

二是拒絕排斥。認為馬克思主義不適合中國國情,不能同中國文化傳統相融合,拒絕接受乃至于激烈攻擊馬克思主義。梁啟超在維新變法失敗后,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有所了解,但是他認為這個學說不適合中國,“太不達于中國之內情”,“中國人現在之程度未足語于是”,“大抵極端之社會主義(即科學社會主義),微特今日之中國不可行,即歐美亦不可行,行之則其流弊不可勝言”,他還把社會主義看作同基督教一樣的迷信,“吾所見社會主義黨員……于麥克士(德國人,社會主義之泰斗)之著書,崇拜之,信奉之,如耶穌教人之崇拜新舊約然。其汲汲所以播殖其主義,亦與彼傳教者相類。蓋社會主義者,一種之迷信也?!?img alt="梁啟超:《梁啟超游記:歐游心影錄、新大陸游記》,東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300—30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79937/10797207804909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472681-OFIA9Tzp0ZuqPQFGttYfSkTs91UBJ5Rs-0-b9f447d4a0ee38e53da56b1b9ad83fc3">他不僅拒絕接受而且在“社會主義論戰”中激烈反對馬克思主義。胡適也對馬克思主義持以堅決反對態度,他在《我的歧路》講到自己在問題與主義論戰中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情形時說:“1919年6月中……國內‘新’分子閉口不談具體的政治問題,卻高談什么無政府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我看不過了,忍不住了……我在《每周評論》第三十一號里提出我的政論導言,叫做《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痹凇督榻B我自己的思想》中再次說道:“當時承五四、六三之后國內正傾向于談主義,我預料到這個趨勢的危險,故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參見彭明《五四運動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88頁。后來,國民黨政府及其理論家團隊對馬克思主義激烈抨擊和鎮壓的情況,是這種趨勢的極端情況。

三是,硬性移植,就是不考慮中國的現實實際、具體特點和文化傳統,教條主義地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原封不動地塞進中國實踐當中,對于那些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歷史文化和現實實際相結合的人,則給予抵制、批判乃至于殘酷打擊。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共產國際就要求它生搬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話語和俄國革命的經驗,而不考慮中國的現實情況,對領導權、農民、槍桿子等問題重視不夠,在大革命失敗后又把失敗的責任推給敢于抵制共產國際及其代表的陳獨秀。土地革命時期,“左”傾教條主義者不考慮中國的具體國情和傳統文化的影響,機械照搬馬克思、列寧的理論和蘇聯革命的做法,并對敢于和能夠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毛澤東等人極力排斥,對他們提出的一些符合中國實際的做法和理論大加批判和嘲諷,稱為“山溝溝里的馬克思主義”、“狹隘經驗論”等,結果造成了中國革命的慘痛失敗。

可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這兩種不同性質的文化體系,融合起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一開始就遭遇了種種坎坷。即便是經過了近百年的融合并已經有了豐富理論成果,當今中國理論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合法性問題,依然在爭論。一些人認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背離了原生態的馬克思主義,不能算作馬克思主義理論;另一些人則認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切斷了中國文化的發展邏輯,打破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構,是對民族文化的一種中斷。其實,用原生態的馬克思主義來否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合理性是錯誤的,用原生態的中國文化來取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做法同樣是不正確的,所謂儒學化馬克思主義的主張既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可能的。

三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兩種文化融合的成果

盡管道路坎坷,歷程艱辛,但是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力量是無法阻擋的,以李大釗、毛澤東、鄧小平等為杰出代表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們,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和發展的實踐中,篳路藍縷,開拓創新,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具體實踐和傳統文化有機結合,使馬克思主義在民族文化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深入到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深處,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同時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注入中國文化當中,實現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現代轉型,實現民族文化的馬克思主義化;在雙重轉化的基礎上實現融合發展,創造性地形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不同文化融合后再生形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們,在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都有一個思想上的自我清算經歷。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瞿秋白等,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在接觸馬克思主義之前,都接受過長期的儒家文化教育,同時也接受過較多的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擁有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積淀和資產階級知識素養。馬克思主義引入之后,在他們的頭腦中出現了不同思想之間的碰撞,經過比較、選擇和思想斗爭之后,他們確認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性,對自己的思想結構進行深刻的自我清算。例如,毛澤東在接觸馬克思主義之前,讀過六年孔夫子,接受過七年資本主義新學教育,曾經極力推崇中國古代的圣賢英雄,堅持圣賢救世的歷史觀,大量接觸西方資產階級思想之后,又推崇無政府主義、實驗主義、社會改良主義等,在主編《湘江評論》時期,還大力提倡“無血革命”“呼聲運動”等,思想相當混雜。在閱讀了馬克思主義著作后,找到了認識歷史、改造世界的科學真理,于是對自己的思想進行了徹底的清算,在1920年底實現自身的馬克思主義化,成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周恩來早年也是熟讀四書五經,接受過比較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后來又接受過資產階級思想的熏陶,對社會進化論、民主主義思想甚至軍國主義等都曾經熱衷,1920年11月到歐洲后,大量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對各種思想進行推求比較,對自己的思想進行了深刻反思和清算,終于在1921年10月前后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這種自我清算的結果,不是將馬克思主義直接移植到自己的思想和中國文化當中,也不是將先前的各種思想完全排除,而是實現了一次思想上的融合重構。經過這種融合重構,思想結構從先前的多種思想并存沖突的混沌狀態,進入到了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思想的多種思想重新配置組合的有序狀態。馬克思主義作為主導性思想居于根本指導思想地位,成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決定著思想結構的發展方向和對不同思想文化的鑒別取舍,其他的思想在新的思想結構中獲得了新的定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作為一種思想沉淀整合到馬克思主義為導向的思想結構當中,在馬克思主義的觀照下獲得新的解釋,并為建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提供思想資源。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轉換成為新的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理論,改良主義思想轉變成為改造中國與世界的一種行動策略,實驗主義的問題意識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思維的重要方面,空想社會主義中的空想因素撤掉之后,留下了的批判精神和理想建構轉化為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正是通過這種思想上的自我清算和融合重構,一批早期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主體得以產生。

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主體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實現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民族特點和文化傳統的異質融合,形成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再生形態,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體系。

從一開始,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選擇和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并不是把它作為一種學術思想來接受,而是作為根本指針來接受的。他們不是系統地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架,通讀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熟記馬克思主義的詞句話語,而是抓住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素,如唯物史觀、階級斗爭理論、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黨的建設思想等,他們從馬克思主義那里所接受的,不是枝枝節節的具體方法,不是特殊領域的具體學問,而是包含著唯物主義歷史觀、科學社會主義科學理論的根本的世界觀方法論,并用這些思想精髓來觀察和分析中國問題。正如毛澤東所說,中國的先進分子從俄國人那里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整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思考自己的問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找到了分析中國問題、探索中國未來發展的鑰匙,從而中國革命的方向和行動就明朗起來了,中國的面目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1471頁。

正是因為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根本指導思想和分析問題的方法論工具,而不是當作不可更改的教條,毛澤東等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才能夠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民族特點、文化傳統、具體實際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同馬克思主義理論相近的理論資源,證明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和主張的真理,是人類文明共同的成果,是中國人可以接受的理論。另一方面,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分析中國的具體實際,闡釋和發展中國的民族特點和傳統文化,使中國文化獲得新的存在形態,使中國的現實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例如,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當今中國已經是耳熟能詳的理論,而它就是毛澤東把中國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有機融合的典范。“實事求是”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種重要的道德價值理念和思想方法,雖然并不具有世界觀的意義,但在知識分子和國民思想中有著深遠影響。毛澤東把它同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聯系起來,賦之以新的思想內涵,提升到思想路線的高度,成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又如,劉少奇把中國儒家文化中的人生修養思想同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有機融合,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共產黨員修養理論。再如,鄧小平在領導新時期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小康社會思想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理論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提出了小康社會思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已經成為今天動員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一面旗幟。

中國人歷來有一種以中國文化中心的思維框架。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文化,是否屬于我們的,是否同中國傳統文化有共通之處,這對于中國人是否真正接受馬克思主義十分重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文化的異質融合,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兩個理論體系中都相當嫻熟,既能夠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也能夠把握古代文化的精髓。對此,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們做到了,他們從中國文化中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資源,用馬克思主義來解釋中國文化,從而打通了兩種思想體系、兩種文化結構的聯系,破解了馬克思主義外來者的角色定位,使馬克思主義內在化,民族化,使中國知識分子和廣大民眾能夠在心理上接受馬克思主義,并在實踐和理論創新的歷史進程中,建構了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代表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體系。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以中國文化為基礎、反映中國具體實際、體現時代特征的新型的文化形態。它既不是原生態的馬克思主義,也不是原生態的中國文化,而是扎根于中國文化土壤的中國化了的再生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同時又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的現代化了的中國文化。對此,劉少奇關于毛澤東思想的論斷,堪稱典范。他指出,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優秀典型;是從中國民族與中國人民長期革命斗爭中生長和發展起來的,既是中國的東西,又是完全馬克思主義的東西;是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方法,概括中國歷史、社會及全部革命斗爭經驗而創造出來的。他還講到,毛澤東在理論上敢于進行大膽的創造,拋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某些已經過時的、不適合中國具體環境的個別原理和個別結論,而代之以適合中國歷史環境的新原理和新結論,成功地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參見《劉少奇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2—337頁。

概括起來說,從歷史的角度說,十月革命架起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橋梁,五四運動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初步基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啟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井岡山時期是中國共產黨人獨立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開始,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上真正邁出的第一步,到達陜北之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命題,揭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原則,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涵,制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方法,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理論框架,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一步發展和不斷實現歷史性飛躍的思想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就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而中國的具體實際不僅包括了中國的時代特征和社會主要矛盾,同時也包括中國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特點,馬克思主義同中國文化傳統和民族特點之間的融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源泉和題中之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乃东县| 安多县| 和林格尔县| 延寿县| 大冶市| 滨州市| 扶沟县| 墨玉县| 平定县| 陵川县| 容城县| 九龙城区| 丹凤县| 合山市| 辉县市| 江阴市| 达尔| 信阳市| 庆元县| 枣强县| 德昌县| 日照市| 娄烦县| 正安县| 大化| 安丘市| 邯郸市| 桦南县| 云梦县| 梓潼县| 门源| 凉山| 龙海市| 长顺县| 聂拉木县| 佛教| 简阳市| 白河县| 同德县| 曲靖市| 封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