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及規律性研究
- 趙智奎等
- 4910字
- 2018-11-08 19:30:29
第四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框架的形成
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千辛萬苦到達陜北之后,開始深刻總結和反思土地革命以及建黨以來的經驗教訓,著力根據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來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中國共產黨人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研究中國具體實際,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命題,揭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原則,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涵,制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方法,從而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理論框架,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一步發展和不斷實現歷史性飛躍的思想理論基礎。
一 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命題
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在《論新階段》的報告中,有一段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完整論述:“共產黨員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但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民族形式才能實現。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斗爭中去,而不是抽象地應用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之一部分而與這個民族血肉相聯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把國際主義的內容與民族形式分離起來,是一點也不懂國際主義的人們的干法,我們則要把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后來,在編輯《毛澤東選集》時,這段話稍微作了修改,其中“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改為“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
,但是基本內容并沒有改變。這是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史上,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涵,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論斷。之后,他對這個論斷作了進一步豐富完善。
這個科學論斷是毛澤東長期實踐探索和理論思考的結果。大革命時期,他就基于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狀況,對中國革命對象、任務等作出獨立思考。八七會議上,他創造性地提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觀點,對中國土地問題提出自己的方案。秋收起義受挫后,他從實際出發,轉兵井岡山,創立了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始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初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觀點。長征結束后,他深刻總結土地革命的經驗教訓,深入批判教條主義的、抽象空洞的假馬克思主義思想,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逐步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概念,終于在1938年作出完整論述。
當然,毛澤東之所以能夠提出這個科學論斷,也是充分吸收黨的領導集體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關論述的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在這個科學論斷提出前后,張聞天、王稼祥、劉少奇等人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進行過論述,理論家艾思奇也曾提出過“哲學研究的中國化、現實化”的論斷。
二 揭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
毛澤東在開辟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從內在的理論張力、實踐依據及現實條件等方面,深刻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理論上、現實上的可能性以及從可能性向現實性轉化的過程及條件,科學回答了馬克思主義是否需要中國化、中國是否需要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何以產生等重大理論問題,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的需要。毛澤東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馬克思主義內在地包含著理論性與實踐性、真理性與發展性、世界性與民族性、歷史性與當代性、一般性與具體性等內在張力,它們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依據即理論上的可能性;馬克思主義必須同各民族的歷史文化、現實實踐及時代特征結合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目的和價值。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革命的現實需要。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中國革命的現實實踐、中國共產黨所承擔的歷史任務,要求中國共產黨人必須認真學習和應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以達到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目的,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依據即實踐上的可能性。毛澤東指出:“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于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因此,“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的任務,對于我們,是一個亟待解決并須著重地致力才能解決的大問題。”
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并被中國人掌握,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發展,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重要的基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正如毛澤東后來所指出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人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以中國共產黨人為代表的中國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從此中國的面目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三 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原則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原則。從根本上來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并在學習、運用的基礎上,推動實踐和理論創新,發展和豐富馬克思主義。
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毛澤東就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闡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原則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即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
在六屆六中全會的講話中,他對這個思想作了進一步的展開,明確提出,必須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根本指南,根據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來應用馬克思主義,也就是必須把基本原理同具體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創新馬克思主義的形式和內容,使之獲得民族的形式,成為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生動的而不是空洞的、真正的而不是虛假的馬克思主義。
之后,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這個根本原則作了反復論證和強調。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高度強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的極端重要性,把是否能夠和善于“結合”看作中國共產黨成熟程度的一個主要標志和尺度。在《新民主主義論》中,他又鄭重指出: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就是說,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
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結合新的實踐發展,繼續強調這一根本原則。在《論十大關系》中,他指出:我們要學的是屬于普遍真理的東西,并且學習一定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黨的八大預備會議上他又說: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一定要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如果不結合,那就不行。
毛澤東在論述這個根本原則時特別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自主的而不是強制的,創新的而不是教條的。
其一,這個結合是獨立自主的而不是被動強制的。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的靈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要求。在《反對本本主義》中,他特別強調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才能獲得。在革命戰爭時期,他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堅決反對照搬照抄俄國革命模式。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他強調既要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時必須要走自己的路,建設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這就是說,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是中國人自己,而不是其他人,必須把立足點放在自己身上,放在中國的具體國情上。
其二,這個結合是創新發展的而不是教條主義的。從發展邏輯上講,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是一個學習吸收、融合再生、突破創新的過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再生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在談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內涵時,毛澤東提出,中國共產黨人只有在“善于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善于應用列寧斯大林關于中國革命的學說,進一步地從中國的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的認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的創造,才叫做理論和實際相聯系”結合的本質是創新,是再創造。新中國成立后,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他又結合新的任務提出:“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這是第一。但是,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
四 制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方法
毛澤東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創作了《實踐論》《矛盾論》《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重要哲學著作,以及大量的關于方法論的著作,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方法進行了系統論述,制定了一整套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實事求是、矛盾分析、調查研究、群眾路線的方法。
一是實事求是的方法。這是最根本的、世界觀層面的方法論,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以理論和實際相結合、一般與個別相統一為本質特征。實事求是,就是一定要尊重客觀事實,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從客觀實際中獲得真理性的認識,作出合乎實際的、符合規律的、指導實踐的路線方針政策。這里所說的“實事”并不是簡單的表面現象,而是包含著事物的內在本質、發展規律的客觀實際;這里的“求是”也不是自發性地、經驗主義地去理解事實,而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深入現象背后去探尋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堅持實事求是的方法論原則,既要反對教條主義,也要反對經驗主義。
二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毛澤東第一次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矛盾學說,深刻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的理論,明確提出共性與個性的關系是矛盾問題的精髓,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科學論述了矛盾分析方法。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是一般、共性,中國的具體實踐是個別、個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一般和個別的辯證矛盾運動。他把矛盾分析的方法具體化通俗化為“個別—一般—個別”的方法論公式,提出了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的工作方法,也就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指導個別的實踐活動,從中概括出符合實際情況的一般理論,再把一般理論和方針政策用以指導具體實踐,并通過實踐進一步糾正、補充和發展理論,使理論更加豐富完善,實踐更加合理有效。
三是調查研究的方法。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要充分了解中國的具體情況,這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環節,而了解實際情況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調查研究。毛澤東一生高度重視調查研究,留下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尋烏調查》《興國調查》等調查報告,創作了《反對本本主義》《〈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等論著,提出了關于調查研究的一系列重要論斷和科學方法。他提出了“不做調查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的口號,明確提出“對于中國各個社會階級的實際情況,沒有真正具體的理解,真正好的領導是不會有的”,“要了解情況,唯一的方法是向社會作調查”
他還創造了“實踐—理論—實踐”的公式,把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思想深化到調查研究的方法論當中,明確提出必須深入實踐對中國特殊的國情進行艱苦細致的調查研究,從中得出正確的理論觀點和方針政策,再應用到實踐中指導實踐并發展理論。
四是群眾路線的方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至關重要的內容,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真理同人民群眾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和人民群眾的馬克思主義化的雙向統一。群眾路線的核心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就是將群眾的分散的不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再回到群眾中加以檢驗其正確性,最后形成更正確、更豐富的真理性認識。這不僅是我們黨的領導方法和根本工作方法,同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方法。只有真正走群眾路線,才能把群眾實踐中創造的新做法、新經驗、新思想集中起來,加以研究和提升,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觀點、新理論,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