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恩格斯《反杜林論》中的平等觀及其意義

《反杜林論》是恩格斯批判德國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E.杜林的一部論戰性著作,在這部著作中,恩格斯對杜林所創造的“體系”,進行了徹底的批判。其中專設一章,以“道德和法。平等”為題,對杜林的平等觀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恩格斯的批判,首先是對杜林論證平等觀的方法論原則進行批判,在指出杜林論證平等的先驗主義本質的基礎上,進一步揭露了杜林平等觀的抽象實質。但恩格斯并沒有停止于對杜林的批判,而是在以自己的見解反駁杜林見解的過程中,把“消極的批判”轉變成了“積極的批判”,論戰轉變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主張的“辯證方法和共產主義世界觀的比較連貫的闡述”《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頁。,深刻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平等觀,也為我們提供了理解平等問題的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原則。

一 恩格斯對杜林研究平等問題的唯心主義先驗論方法的批判

為了闡述他的社會主義理論,杜林不但創造了一個涉及自然、人類社會、思維等諸多方面的龐大體系,而且還自稱他所創造的體系在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學說等方面作了真正的改革,這一科學體系是永恒的最后的終極真理。

在論述平等問題時,杜林首先構造了一個社會平等模型作為其全部理論的出發點。這一社會平等模型是:社會是由兩個意志完全平等的人組成的。所謂意志完全平等,就是其中一個人不能向另一個人提出任何肯定性的要求。按照杜林的思想方法,社會至少應由兩個人組成,因為一個人不成其為社會,三個人的社會關系模型有點復雜,而兩個人是最簡單的社會模型。但兩個人的社會模型并不等于社會平等模型,于是杜林給這個簡單的社會模型加上一個“平等”的規定性:平等的兩個人是“其中一個人不能向另一個人提出任何肯定性的要求”。有了這個“平等”的規定性,杜林就得到一個社會平等模型,他的關于社會平等的討論就是從這個最簡單的社會平等模型出發的。第一步,先把研究對象分解為“最簡單的要素”;第二步,再把簡單的“公理”應用于這些“要素”;第三步,由此得出杜林自己的結論;第四步,宣布這一結論是“永恒的真理”。杜林正是運用這一方法研究平等問題的。在研究平等問題時,他首先把兩個抽象的人作為社會的“簡單要素”;然后把兩個人的意志“完全平等”當作“公理”運用于“兩個人”身上;再據此推出他的人與人“完全平等”的平等觀,并宣布這一發現是永恒真理。

恩格斯對杜林平等觀的批判,首先就是對其研究平等問題的方法論的批判。方法論不對,研究結論肯定有問題。在《反杜林論》的“道德和法。平等”這一章的一開始,恩格斯就開宗明義地指出,杜林的研究方法就是一種先驗主義的方法。杜林的研究,總是“把每一類認識對象分解成它們的所謂最簡單的要素,把同樣簡單的所謂不言而喻的公理應用于這些要素,然后再進一步運用這樣得出的結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6頁。。這種方法,不是從“現實本身推論出現實,而是從觀念推論出現實”, “不是從對象本身去認識某一對象的特性,而是從對象的概念中邏輯地推論出這些特性。首先,從對象構成對象的概念;然后顛倒過來,用對象的映象即概念去衡量對象”, “這時,不是概念應當和對象相適應,而是對象應當和概念相適應了”, 同上書,第437頁。使用這種先驗主義的方法研究平等問題,就只能得出唯心主義的結論。恩格斯對杜林先驗主義方法論的批判,并不只是僅僅指出其方法的唯心性,而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構成杜林先驗主義方法論的材料的性質。恩格斯說這些材料主要有以下兩種:“第一,是在那些被當作基礎的抽象中可能存在的現實內容的一點點殘余,第二,是我們這位玄想家從他自己的意識中再次帶入的內容。”《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7頁。恩格斯在這里進一步揭露:第一,即使杜林關于社會至少是由兩個人組成是可以理解的話,這兩個人的模型丟掉了現實社會生活最豐富的內容,只是抓住了現實社會生活的豐富內容的一點點殘余信息,不能作為說明現實社會的基礎;第二,即使作為這種社會生活殘余信息的簡單模型,也不能說明社會平等問題,所以杜林不得不把自己頭腦中已有的關于平等的觀念嫁接到這個社會模型中去構成社會平等模型。

二 恩格斯揭露了杜林平等觀的抽象實質

杜林從“簡單要素”和“公理”出發,認為社會的最簡單的要素就是兩個人,“兩個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一開始就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因此,“道德上的正義的基本形式就被表述出來了”。同上書,第438頁。在恩格斯看來,杜林的平等觀就是一種抽象的平等觀,這種抽象的平等在現實生活中是根本無法存在的。

1.揭露了杜林的平等觀的“兩個人”模型的虛假性

杜林認為,兩個人的意志是完全平等的,這是“公理”。恩格斯評價道,“兩個人或兩個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這不僅不是公理,而且甚至是過度的夸張。”同上。因為從最簡單的生活經驗看,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是非常明顯的,根本不可能有彼此完全的平等。首先,兩個人可能有男女之別,在性別上不平等;其次,我們可以假定這兩個人性別平等,比如是兩個男人,但這樣的話,由于兩個男人無法承擔繁衍后代的任務,社會一開始就注定要滅亡;最后,我們還可以再進一步假設這兩個男人是兩個家長,但這只能證明家長的平等,并不能證明人的平等,而且因為沒有考慮到女性,就意味著男女的不平等。所以,從最簡單的生活經驗就可以推出杜林平等觀存在的問題。

2.揭露了杜林平等觀所賴以存在的基礎——“兩個人”——不過是對18世紀觀點的抄襲

杜林的平等觀所賴以生存的基礎,就是杜林“創造”的意志完全平等的“兩個人”,但即便是這“兩個人”,其實也不是杜林先生的“創造”,他們是18世紀的思想家所共有的。盧梭的政治學、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經濟學都已經出現過這兩個人。只不過,按照“公理”,他們得出了和杜林截然相反的結論。盧梭在他的《論人類的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就是從“兩個人”出發論述了不平等的起源。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說也是從兩個平等的抽象的人——獵人和漁夫——出發的。看似平等的“兩個人”,一旦從事不同的行業、一旦相互交換自己的產品的時候就是不平等的。同時,在盧梭、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理論里,“兩個人”不過是充當說明的例子而已,而杜林則把“這種舉例說明的方法提升為一切社會科學的基本方法和一切歷史形態的尺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9頁。,他這樣做,也許只是想把“關于事物和人的嚴格科學的觀念”同上。變得簡單些,但這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是做不到的。因為,“這兩個人應當是這樣的:他們擺脫了一切現實,擺脫了地球上發生的一切民族的、經濟的、政治的和宗教的關系,擺脫了一切性別的和個人的特性,以致留在這兩個人身上的除了人這個光禿禿的概念以外,再沒有別的什么了”同上。。杜林所說的“兩個人”是沒有任何現實內容、無法在現實中生存的抽象的人。

3.揭露了杜林平等觀的自相矛盾

杜林只要把他的兩個意志“完全平等”的公理運用到現實社會,就會立即陷入困境。為了擺脫這一困境,杜林不得不步步退卻,指出平等觀是有例外的。面對杜林的退卻,恩格斯指出,退卻的結果就是杜林不得不承認不平等的存在,而這恰恰暴露了杜林平等觀內容上的自相矛盾。

杜林也發現他所謂的絕對平等觀念是有例外的,對于這些例外,恩格斯認為是杜林從絕對平等觀點立場上的退卻。這種退卻反映了杜林平等觀上的自相矛盾。恩格斯揭露了杜林的平等觀存在三大退卻。退卻之一:對缺乏自我規定的意志來說,平等是無效的。杜林以兒童為例,兒童“是一個受壓制的意志即一個不足的意志”,由于心智發展受限制的原因,兒童的自我意識和成人相比較明顯不足,所以,在成人的世界里,對兒童而言,是無平等可言的;退卻之二:人與人之間存在著“道德上的不平等”,一個人是有人性的人,另一個則帶有獸性,平等在此就完結了;退卻之三:“如果一個人按照真理和科學行動,而另一個人按照某種迷信或偏見行動”,那么,“照例一定要發生相互爭執”,在這種情況下,按科學行動的人就有權采取“暴力行動”, “暴力不僅僅是對付兒童和瘋人的最后手段。人的整個自然集團和文明階級的本性,能夠使得對它們的由于本身荒謬而成為敵對性的愿望進行的壓服,即促使這種愿望向共同聯系手段的還原,成為不可避免的必要”《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2頁。。平等化為烏有。所以,恩格斯指出,“兩個意志的完全平等,只是在這兩個意志什么愿望也沒有的時候才存在;當它們不再是抽象的人的意志而轉為現實的個人的意志,轉為兩個現實的人的意志的時候,平等就完結了”同上書,第443、444頁。

三 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平等觀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抽象的平等理論,但是并沒有否認平等觀念的客觀存在。平等觀念不僅是一種客觀存在著的社會意識,而且在近代社會歷史中起著積極的進步作用,只是杜林對平等觀念作了錯誤的理解。所以恩格斯說:“雖然我們關于杜林先生對平等觀念的淺薄而拙劣的論述已經談完,但是我們對平等觀念本身的論述并沒有因此結束。”同上書,第444頁。與杜林的平等觀不同,馬克思主義的平等觀是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的平等觀。

1.平等觀是一個歷史的范疇

平等觀從來就是歷史的,不同歷史時期平等觀的內容是不同的。恩格斯追溯歷史發展的歷程,分析了古代公社、古羅馬奴隸社會時期、基督教中的平等觀念以及中世紀封建社會時期中的情況。在古代公社中,最多只談得上公社成員之間的平等,婦女、奴隸和外地人是被排除在平等之外的;在古希臘,希臘人和野蠻人、自由民和奴隸、公民和被保護民在政治地位上有著天壤之別;在羅馬時期,也存在著自由民和奴隸的不平等;而基督教所謂的平等是承認一切人的原罪的平等和上帝選民的平等。所以,根本就沒有抽象的、“一般人的平等”,平等都是有條件的。從原始的樸素平等觀念——“一切人,作為人來說,都有某些共同點,在這些共同點所及的范圍內,他們是平等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頁。——到對國家和社會中的平等權利——“一切人,或至少是一個國家的一切公民,或一個社會的一切成員,都應當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同上。——要經過而且確實也經過了幾千年。

平等是具有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的。在近代歷史時期,資產階級的平等要求是相對于封建特權提出的,并且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封建的中世紀的內部產生了市民等級(資產階級),市民等級是封建社會內部靠手工業生產和產品交換為生的特殊等級,15世紀海上新航路的發現,使市民等級所從事的貿易沖破了國與國之間的疆域甚至開始在洲與洲之間進行,為其開辟了一個新的更加廣闊的活動場所,隨著海上貿易不斷發展,手工業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在最先進的國家的主要工業部門里,手工業為工場手工業代替了”同上書,第446頁。。但是,當時社會政治結構并沒有隨著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的劇烈變革立即發生相應的改變。“當社會日益成為資產階級社會的時候,國家制度仍然是封建的。”同上。在大規模的國際貿易中,平等成為社會生活正常進行必須具備的條件,但現實是,在“經濟關系要求自由和平等權利的地方,政治制度卻每一步都以行會束縛和各種特權同它對抗”同上書,第446、447頁。, “一切安排旨在滿足或應該滿足某些行業的要求。這些行業享有獨家或聯合壟斷權,他們拼命維護自己的特權……城市當局不能始終控制局勢,或早或晚,當局總得聽任某些特殊行會確立特殊地位。這些行業財力雄厚或有權勢作后援,他們享有的榮譽和占有的明顯優勢得到一致公認”[法] 費爾南·布羅代爾:《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施康強等譯,三聯書店1997年版,第447頁。,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日益突出,平等成為時代最強的呼聲。資產階級的這種要求對整個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社會的經濟進步一旦把擺脫封建桎梏和通過消除封建不平等來確立權利平等的要求提上日程,這種要求就必定迅速地擴大其范圍”《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7頁。。自由和平等也很自然地被宣布為人權。但后來的發展表明,這個表面上的普遍人權實質上只是資產階級的人權,表面上的人人自由平等也只是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這種平等是不包括無產階級的。

2.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經濟基礎

從所謂“公理”出發,杜林認為平等是絕對的好事,不平等是絕對的壞事,不平等的原因在于暴力。“兩個意志中一方不能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如果一方竟然這樣做了,并以暴力來實現他的要求,那就產生了非正義的狀態”。同上書,第439頁。恩格斯批判了杜林不平等起源于暴力的歷史唯心主義觀點,指出不平等并不是使用暴力的結果,而是隨著私有制的出現而出現的。

在《反杜林論》的“政治經濟學篇”的“暴力論”中,恩格斯集中批判了杜林的這一觀點。在“道德和法。平等”一章中,恩格斯只是簡要指出,兩個有意志的人,無須暴力就會走向奴役和不平等。因為在現實中人的意志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從政治學說史的角度來看,盧梭在他的《論人間的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書中,就是排除了外來的暴力,僅從兩個人出發,就推導出奴役和不平等的。人的生產能力不同,得到的剩余產品及數量也不同,私有制就是在這種差異中產生的。從純粹的邏輯推理方面來看,假設有A與B兩個人流落于一個荒島之上,兩個人的意志在形式上看來是完全平等的。但這兩個人的意志在素質上存在著巨大的差別,就會形成不平等和奴役。就好比《魯賓孫漂流記》中的魯賓孫和星期五,沒有暴力,兩個人似乎自愿形成一種主仆關系,但形成這種主仆關系的實質是魯賓孫所占有的現代的生產工具(火槍、生存技能等)。從歷史史實的角度來看,在整個中世紀以及普魯士在1806年和1807年戰敗之后,剛剛廢除農奴制時,都出現過農奴甘受奴役的現象。當時廢除了依附農奴制,取消了領主照顧貧病老弱的依附農的義務,當時的農奴向國王請愿甘愿繼續處于受奴役的地位,以換取自己在遭遇不測時,可以得到有農奴主的照顧的機會。由此可見,經濟地位上的差異,決定了奴役和被奴役的地位,建立在經濟不平等基礎之上的意志平等是不可能的。只有擺脫了一切社會關系、一切性別和個人特征的、完全抽象的意志才是完全平等的,而擁有這樣抽象的意志平等的人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恩格斯說:“兩個人的模式既‘適用’于不平等和奴役,也同樣‘適用’于平等和互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0頁。。只要存在經濟上的不平等,就會產生意識上的從屬觀念。“暴力僅僅是手段,相反地,經濟利益是目的”同上書,第503頁。, “暴力雖然可以改變占有狀況,但是不能創造私有財產本身”同上書,第505頁。,私有財產是剩余勞動的結果,“魯濱遜怎樣能夠從星期五的勞動中獲得好處呢?這只是因為星期五以他的勞動所生產的生活資料,多于魯濱遜為維持他的勞動能力而不得不給予他的東西。”同上書,第503頁。“暴力本身的‘本原的東西’是什么呢?是經濟力量”同上書,第517頁。。“不是暴力支配經濟狀況,而是相反暴力被迫為經濟狀況服務。”同上書,第524頁。不平等的根源不是暴力,而是經濟上的不平等,抹殺不平等產生的經濟根源,就掩蓋了剝削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奴役的實質。

3.無產階級的平等觀及其本質

恩格斯認為,平等不僅是資產階級的要求,也是無產階級的要求。伴隨著資產階級的產生,它的影子無產階級也相應地產生了,隨著資產階級平等要求的產生,也就有了無產階級的平等要求。但這兩種平等要求的內容是截然不同的,資產階級的平等針對的是階級特權,它要求消滅階級特權,實現政治平等;無產階級的平等要求針對的是階級本身,要求消滅階級,實現社會的、經濟的平等。“無產階級平等要求的實際內容都是消滅階級的要求。任何超出這個范圍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謬。”《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頁。

無產階級的平等要求,經歷過以下兩種形式:最初是宗教的形式。如16世紀德國農民起義中的托馬斯·閔采爾派提出的平等要求。他借用早期基督教中建立公正、平等的理想社會的信條,要在人間建立沒有階級差別、沒有私有財產的大同社會。另外一種形式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巴貝夫提出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平等要求,這種平等要求以資產階級啟蒙學說的平等理論為依據,指出平等不應該僅限于政治、國家領域中的平等,還應當延伸到更深層次的經濟領域中,實現經濟上的平等。自從法國無產階級提出了社會的、經濟的平等的要求后,平等不僅成為法國無產階級的特有的戰斗口號,而且也影響著后來各國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平等對無產階級具有雙重的意義,無產階級的平等觀既是“對明顯的社會不平等,對富人和窮人之間、主人和奴隸之間、驕奢淫逸者和饑餓者之間的對立的自發反應”,同時也是“發動工人起來反對資本家的鼓動手段”。無產階級從資產階級的“平等要求中吸取了或多或少正當的、可以進一步發展的要求,成了用資本家本身的主張發動工人起來反對資本家的鼓動手段”, “在這種情況下,它是和資產階級平等本身共存亡的”, “無產階級的平等要求的實際內容都是消滅階級的要求。”同上。

恩格斯于是得出結論:“平等的觀念,無論以資產階級的形式出現,還是以無產階級的形式出現,本身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這一觀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歷史條件,而這種歷史條件本身又以長期的以往的歷史為前提。所以,這樣的平等觀念說它是什么都行,就不能說是永恒的真理。”同上。平等不是永恒真理,平等是歷史的產物,是和每一時代的生產力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到現在為止的一切歷史對立,都可以從人的勞動的這種相對不發展的生產率中得到說明”同上書,第525頁。。要想實現平等,就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只有經濟不斷發展,才會帶來更多的事實上的平等,這同樣適用于當代中國。

四 學習馬克思主義平等觀的現實意義

在當前各種思想文化處于交流、交融、交鋒的大背景下,深刻理解恩格斯對杜林的先驗主義研究方法的批判精神,深刻領會恩格斯所闡發的馬克思主義的平等觀,深刻領會恩格斯在分析平等問題時所體現的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思想,對于我們今天在改革開放的時代研究文化問題、價值問題,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指導意義。

1.任何反映人類價值現象的思想命題都是歷史的,不是什么永恒的“絕對真理”。對于某個歷史時期的價值觀念,不能抽掉它的歷史條件,宣布為任何歷史時期都成立的永恒真理。

2.任何反映社會文化現象的思想命題都是有條件的。在階級差別和階層差異存在的社會里,人們的文化觀念都根源于他們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生活條件,離開人們的社會生活條件和經濟基礎,把某個特定范圍的文化現象說成是所有社會成員的文化規范是缺乏事實基礎和邏輯基礎的。

3.不能因為東西方社會都存在的一些價值現象就簡單地斷言存在所謂的“普世價值”。雖然我們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發現了一些共同認可的價值現象,但是我們也看到東西方在很多基本的價值觀念上存在鮮明的差別和對立。所以,“普世價值”是一個含混不清的概念,它不能解釋復雜的價值現象。它消解了價值現象的社會歷史性、條件性、階級性甚至民族性,抽掉了價值現象借以成立的條件,把東西方民族在有限條件下、在某種共同的交往方式中形成的價值現象,說成是無條件的“普世價值”,這不僅在理論上和邏輯上是錯誤的,而且在實踐上是極其有害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靖县| 武城县| 体育| 融水| 武穴市| 从江县| 珠海市| 吴桥县| 尉犁县| 永仁县| 西充县| 泰顺县| 泰顺县| 长兴县| 南木林县| 柯坪县| 利川市| 福安市| 台安县| 南阳市| 安徽省| 乌兰浩特市| 谢通门县| 旌德县| 蓬溪县| 丰顺县| 建平县| 常熟市| 屯留县| 东乌| 高清| 云南省| 霍林郭勒市| 志丹县| 日照市| 县级市| 彭泽县| 苏尼特左旗| 离岛区| 都匀市| 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