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馬克思“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總和”論斷的方法論意義

社會歷史過程是通過社會歷史主體活動實現的。研究社會歷史過程,必須研究社會歷史主體的作用,把“現實的人”作為社會歷史研究的出發點;把人的本質理解為社會關系的總和;深刻理解人的社會主體活動與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辯證關系;深刻理解人的本質、人的發展與社會共同體的性質及其進步的辯證關系。

一 人的現實原型是社會科學研究的真實出發點

1.“抽象的人”、“現實的人”——社會科學中兩種方法取向

馬克思主義的關于人的學說和理論,是在對前人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的人學理論的批判繼承中創立的。它不僅批判了黑格爾哲學基于唯心主義立場的“抽象的精神的人”,而且批判了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視野中的“抽象的自然的人”。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把人的本質歸結為“自我意識”,人是非對象化的存在物。人類社會的歷史也因此在黑格爾的理解中,成為了抽象的絕對精神的生產史。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其唯心主義立場,指出:“黑格爾把人變成自我意識的人,而不是把自我意識變成人的自我意識,變成現實的人即生活在現實的實物世界中并受這一世界制約的人的自我意識。黑格爾把世界頭足倒置起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45頁。黑格爾雖然認為勞動是人的本質,但是僅局限于在思辨的王國里討論“勞動”。他認為勞動不過是抽象的精神勞動,一切都是抽象精神勞動的產物和結果。費爾巴哈否認黑格爾的“抽象精神的人”的理解,指出人區別于動物就在于人有“類”意識,人是“社會的人”,是在自然關系的基礎上被聯系起來的社會群體。費爾巴哈從人和自然的關系中探索了人的本質,但是忽視了人的現實活動和社會關系,脫離了物質生產活動,其理論中的人只能是一般、抽象的人。馬克思說,費爾巴哈把上帝的本質歸結為人的本質,但卻停留在對人的抽象研究上。馬克思批判他僅僅把人作為感性直觀的產物而不是感性活動,不了解實踐的意義,所以也不了解現實的人。馬克思說:“當思辨在其他一切場合談到人的時候,它指的都不是具體的東西,而是抽象的東西,即觀念、精神等。”《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5頁。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學說產生之前,傳統的人學理論存在著種種困境,不能科學合理地理解人,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們在哲學史上的唯心史觀和形而上學的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堅持從社會生活本身出發理解人,認為人是處于社會關系之中的,研究人必須深入社會關系總和之中,現實的人是社會關系中的人,是歷史的人、發展的人、社會的人。歷史主體是活生生的、現實的人,人是一切歷史的真正創造者。研究社會歷史問題從哪里開始,在馬克思主義以前一直沒有得到科學的解決。他們從“現實的人”所構成的現實社會之外尋找研究社會歷史的出發點,所以就不是從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活動說明社會的發展,不是從社會本身去揭示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他們或者是以神學家的方式,用超自然的力量說明歷史過程與人類進步;或者從神秘的絕對精神出發,或者從人們的思想動機出發說明社會歷史發展,因而其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方法論是不科學的。

2.“現實的人”是社會歷史研究的出發點

現實的人首先是有生命的個體,是有血有肉的、有豐富情感、有各種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具體的個人。這種有著各種生活需求的具體的個人,是社會的構成要素,是社會的組成細胞。離開了這些無數的有生命的個體的各種現實需求,去談論“人”,就一定是抽象意義的人。

現實的人,還是處于一定現實的社會關系之中的人。現實的個體的人,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就需要與其他現實的個體彼此之間結成一定的關系。例如原始社會里人們的集群狩獵,近代社會里人們的分工合作,現代社會里人們之間復雜的市場交換,都是社會關系的表現形式。單個的人是無法從事和滿足他的社會生活的,離開了他所賴以存在的社會關系,他就無法生存;個人的生存狀態也是與他所存在于其中的社會關系的形式是一致的。所以,理解一個人,就是理解它所存在的社會關系的特點和性質,如果離開一個人所存在于其中的社會關系去理解他、研究他,就是一種抽象的研究方法。在現實社會中,每一個人都生存在特定的社會關系的集合中,都承載著特定的社會關系。因此,要在現實社會中把人與人相互區別開來,不是抓住單個人與生俱來的固有的特性,也不是通過靜態的、共時性的比較和歸納所抽象出來的所謂永恒不變的共同性,而是要深入到現實的社會關系中去,把握其社會關系的特征。

“現實的人”是歷史的、發展的人。“現實的人”不是處在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于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人,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現實的人之所以是“現實的”,是因為他首先有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需要,而實現這種需要的滿足,突出地表現為人的實踐活動的進行,尤其是生產勞動的實現。人的生產活動是具體的、現實的,人的本質也并不是確定不變的,而是在社會歷史的進程中現實生成的。馬克思把人的本質歸結為人的社會存在,歸結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在馬克思看來這里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種處在幻想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的人,而是處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0頁。

3.“現實的人”是不同社會科學研究中關于人的假說形成的現實原型

一般社會科學是由不同門類和不同學科組成的,任何一個具體的社會科學學科的研究對象實際上只是“現實的人”的一個方面的屬性,或者一個因素,它們都具有抽象性的特點。例如有的經濟學所定義的“人”是自利的“理性人”;有的社會學所定義的“人”是生而平等的“平等人”:有的政治學所定義的“人”是生而自由的“自由人”。其實,這些所謂的人的假說,只是從一定角度對現實的人的某種邏輯抽象,作為某特定學科的邏輯出發點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它與“現實的人”的現實特點是有很大差別的,它只存在于思維的抽象王國。“現實的人”是這些屬性和特點的具體集合,而且這些不同的屬性和特點在不同的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相互約束和相互補充地聚集在一起,共同地表現著某個人的綜合性特點。例如經濟學中“人是自利理性的人”觀點,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里面評論亞當·斯密的觀點時說:這個自利的人,在商品經濟的情況下,每個人都為自己奮斗,客觀上增進了社會的財富。馬克思認為這種分析看到了自利性的一面,看見了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一面。但另一方面,每個人為自己利益奮斗的時候,他一定要妨礙別人利益的實現,他一定要反對別人的利益實現,因此,整個社會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對于這個問題要看到它的兩個方面。可是今天在一些經濟學人那里,只是宣傳亞當·斯密這個方面,而不講馬克思的另外一個方面。我們今天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恰恰是需要把馬克思的這個觀點拿出來,既要看到每個人為自己利益奮斗,增值社會福利的作用,同時也要看到另外一個方面,一個人在為自己牟利的時候,他會可能影響別人的利益,甚至影響到社會的利益。因此從現實的人研究社會歷史,而不是把某一個學科抽象出來的理論模型當成現實的人本身,才是科學的研究視角和方法。

二 從社會關系總和看人的本質

長期以來,人的本質問題是哲學和社會科學糾纏不清的一個問題。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對人的本質問題的探討已經進行了幾千年。歸納起來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種觀點。一是先天人性論,把人的本質看成是生來具有,先天形成的;二是自然人性論,片面強調人的自然屬性決定人的本性;三是抽象人性論,超階級、超歷史、超社會條件,抽象地談論人的本質的共同性和永恒性。這些觀點都沒有科學地說明人的本質。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頁。該論斷才對人的本質作了科學說明,為如何正確研究人,提供了科學的社會研究方法論。

1.人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一體

自然屬性只是人的本質的自然物質載體,不是人的本質的內容。人的自然屬性表現的只是人與動物的共同性。恩格斯說:“人來源于動物界這一事實已經決定人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只能在于擺脫得多些或少些,在于獸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異。”《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2頁。人的自然屬性表示人與動物界的共同性或共通性,社會性則表示人與動物界的區別性、差異性。歷史上形形色色的人性論者,大部分以人與動物區別為基點,往往把人的某一方面的共性特點抽象化、絕對化,以此來探討人的主體行為選擇與社會發展的關系。馬克思在人與動物區別的基礎上,揭示了人的本質的社會性基因,把人的本質理解為社會關系的總和,為社會科學的研究奠定了科學的方法論基礎。馬克思對人的理解集中表現為下列幾點。第一,承認現實的人既受社會環境制約,又有自我意識的創造性,反對把人絕對化為思辨中存在的精神實體、抽象實體、絕對實體,或者是感性直觀的、生物學意義上的人;第二,承認現實的人的生成的實踐基礎和面向未來創造性預設,反對把一種先驗的(遺傳)、前定的形而上學本性確定為人的本性,并形成人性公理作為某種思想體系建構的前提和出發點;第三,承認現實的人是具有物質和精神、自然和社會、理性與非理性、思想與行為的統一體,反對把人理解為僅具有某種單一本質的存在物;第四,從人的存在現實性出發,承認人的本質的歷史生成性和社會關系總和的規定性,反對使人成為脫離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關系的孤立的人,堅持從人所形成的社會關系中理解人、研究人。

2.社會關系的復雜性和人的存在的復雜性

社會是由人構成的,每一個現實的人都是組成社會大系統的基本要素。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深入和擴展,形成了復雜多樣、多種層次的社會關系。人要生存必須依賴一定的社會關系,而規定人的本質的社會關系不是單一的,而是人所具有的多方面的關系的總和,每一個社會歷史階段的各種社會關系,構成了社會系統。社會系統實際上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網絡系統,包括多方面的關系的總和,其中主要有社會經濟關系、政治法律關系、思想文化關系、倫理道德關系,以及血緣關系、業緣關系、地緣關系等。不同的社會關系之間不是雜亂的堆積,而是有其內在的秩序性和規律性,各種社會關系之間存在著決定、從屬、包含以及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特性。人的本質就是這一切社會關系的集中體現,是復雜的社會關系之網上的一個紐結。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各種社會關系對人的本質的影響具有同等的意義,處在不同層次上的社會關系對人的本質的影響的深度和廣度是不同的。一般說來,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整個社會關系系統以及其他個別社會關系的性質。另外,每一個人的存在必然涉及不同的社會關系,其中有一些社會關系對每一個人來說是共同的,比如經濟關系、法律關系、政治關系,但有些社會關系卻因為主體的成長環境、教育背景等有所差異,比如地緣關系、業緣關系、血緣關系等。因此,要真正認識人的本質,就應該從人所具有的多種社會關系中去考察,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去挖掘,才能準確認識和把握人的本質。

3.人的社會關系是不斷變化的,因此人的本質也不是凝固不變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處在具體的歷史進程中的人,社會歷史發展、變化、前進的特征,決定了要對人的本質做動態的分析和理解。人是勞動的產物,社會的物質生產活動是人存在的基本前提和保障,人的勞動方式和勞動水平是處于動態的變化過程中的,因此人們之間以勞動為基礎所結成的社會關系也是變化發展的,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人們的社會關系是有所區別的,所以,現實的人的本質也是隨著社會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要揭示人的本質,就必須把人放在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中去考察。從人類社會發展史來看,“現實的人”有其過去式、現在式,當然還有未來式,在每一個具體的社會歷史時期,人們之間又存在著教育背景、知識結構、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社會交往等差異性。因此,人的本質是歷史的范疇,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僵死的、靜止的。人不能離開社會關系而存在,現實的社會關系決定并制約著人的本質,每一個時代的人的本質都反映了當時代的社會關系。現實的人,他們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必定受制于具體歷史條件,特別是物質生產方式的制約,他們都是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社會關系的產物,又是新的社會關系的主體和創造者。金建萍:《“現實的人”:馬克思人的本質理論的邏輯基石》, 《理論月刊》2011年第8期。

4.馬克思的人的本質理論科學地解決了社會科學方法論上的整體主義和原子主義的爭論

馬克思的人的本質理論科學地解決了社會科學方法論上的整體主義和原子主義的爭論。在對于社會的研究上,歷史上就存在整體主義方法論與個體主義方法論的分歧。原子主義的方法論認為,只有一個一個的個體才是真實的存在,而作為總體意義的社會,除去作為個體的集合的意義之外,是不可捉摸的。最為合乎邏輯的理解是社會是由真實的個體之間通過某種方式達成的協議所形成的。原子主義方法論的理論成果就是社會契約論,從古代的伊壁鳩魯,到近代的霍布斯、洛克再到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理論,都是建立在原子主義方法論的基礎之上的。整體主義的方法論認為,社會分析的基本對象不是個體或個體現象,而是整體現象。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是最典型的整體主義者,他的“社會事實”的概念,是指稱具有整體性質的社會現象。他說:“集合體和個人這兩種現象通常具有不同的狀況。……個人的思想存在于個人之中,集體的思想存在于集體之中,它獨立于個人而發生作用。”[法] 迪爾凱姆:《社會學研究方法論》,胡偉譯,華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7、8頁。整體主義方法論最大的特點是離開社會中的具體的個人,強調整體的意義和作用。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研究方法論,從現實的人出發,發現現實的人的社會關系是社會的基本內容,現實的個人和他所組成的社會是一致的,既克服了離開個人的抽象的整體主義,又克服了離開社會關系的生物學意義上的個體特征的原子主義局限,還汲取了兩者各自的合理成分,使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奠定在科學的基礎上。

三 社會共同體是人的社會關系的表現形式

1.社會共同體是人存在的基本前提

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思想不僅是如何研究人的方法論的理論基礎,也是科學地認識社會共同體,以及人的解放與發展等問題的方法論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個人與社會的統一體,人與其所存在的社會,是互相構成和不可分割的。人只有在社會之中和通過社會才能存在和發展。同時,社會的發展狀態也為人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條件。因此,從人的本質理論出發,認識社會的特征,是社會主體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社會共同體是人的社會關系的重要表現。人的社會性通過人們所組成的社會共同體表現出來。一定的社會共同體體現了人的特定的社會關系的性質和內容。人們所發生的社會關系不同,形成的社會共同體也就不同。社會共同體,就是指由若干社會個人、群體和組織在社會互動的基礎上,依據一定的方式和社會規范結合而成的一個生活上相互關聯的集合體,其成員之間具有共同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共同的利益和需求,以及強烈的認同意識。一個人生活在什么樣的社會共同體中,他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社會共同體的性質會在他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社會共同體同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相聯系。社會共同體的特征和形式受著社會生產方式發展狀況的影響和制約。原始共同體是人的社會共同體的第一個形式,接著形成初級共同體即家庭,再接著是家庭聯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各種其他的社會共同體也隨之形成和發展。人們所依賴的社會關系不同,就會形成各種各樣的社會共同體。在階級社會中,人總是一定經濟關系和一定物質利益的承擔者,個人總是隸屬于一定的階級,個人不能脫離階級而存在。所以階級關系是形成社會共同體的重要條件。階級、民族和國家是最重要的社會共同體。

社會共同體的是人的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社會中的個人總是從屬于一定的社會共同體。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只有在社會共同體中才能實現人的發展。只有生活在社會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發展所需要的各種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條件。社會生活共同體具有經濟性、社會化、心理支持與影響、社會控制和社會參與等多種功能。離開特定的社會共同體,人就會成為一個離群索居的人。只有在社會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發展的各種社會經濟文化條件。個人的自由也是相對于一定的社會共同體而言的。個人自由存在于特定的社會共同體內,同時也受特定社會共同體的規范約束;脫離任何社會共同體的絕對自由是沒有的。

社會共同體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社會共同體性質與人的發展要求的矛盾推動社會共同體的發展變遷。一定的社會共同體提供了人的發展的基本條件,但它也會約束和限制人的發展,這種矛盾推動社會共同體的創新、發展與變革。社會結構的演化、發展,就體現為社會共同體的性質和類型的前進性變化。隨著社會分工體系的進一步發展,社會關系類型也不斷增多,社會共同體的類型和數量的不斷增加,社會組織結構的復雜性程度也不斷提高。

2.社會共同體具有不同的性質

人不能脫離特定的社會共同體而生活,但社會共同體卻有“虛假共同體”與“真實共同體”的區別。“真實共同體”是指符合全體社會成員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實現全體社會成員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形式;“虛假共同體”是指在階級存在的社會里,某一階級為自己本階級的利益所建立的社會共同體。這種共同體,“對于被統治的階級來說,它不僅是完全虛幻的共同體,而且是新的桎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頁。。馬克思主義認為,雖然個人發展離不開社會共同體,但并不意味著所有的社會共同體都是促進個人實現自由和全面發展的條件。歷史上迄今為止的很多社會共同體,都是虛假共同體。

馬克思主義認為,不同的社會共同體對人的發展的影響是不同的。個體以何種方式結成共同體不是任意的,人們以何種方式結成社會共同體歸根結底要由生產力的發達程度來決定。特定的社會共同體在不同生產力發展階段上對人的發展的影響是不同的。在階級存在的社會里所建立的社會共同體所具有虛假性就在于,某一階級為自己的本階級的利益而建立的共同體,卻說成是代表全社會利益的共同體,它會限制甚至束縛個人創造性能力的發揮和發展。“真實共同體”符合了人的解放和自由,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最終會使人擺脫階級、國家、貨幣等形式的困擾,是實現人最終和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

社會進步的總體趨勢是社會共同體的虛假性逐步消除和真實性不斷實現的過程。階級社會的社會共同體,一般既有真實性的一面,又有虛假性的一面:其虛假性就在于,統治階級為自己的本階級利益建立的共同體,卻把自身的利益說成是全社會的利益,它會限制甚至束縛勞動者階級個體創造性能力的發揮和發展;其真實性在于,當它處于上升與發展時期,它代表了生產力發展要求,他所建立的生產關系相對于舊的生產關系來說是有生命力的,這是它的真實性的一面,但是隨著其日益沒落,最終轉變成完全的“虛假共同體”。無產階級所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反映了以無產階級為代表的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虛假共同體走向真實共同體的歷史進程中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共產主義社會則是全面體現社會共同體本質的社會。

四 分析社會共同體的性質及其關系是社會結構分析的重要方法

社會結構表現為不同社會共同體組成的復雜性體系。家庭、家族是社會共同體的早先形式,接下來以特殊利益為基礎,以特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為基礎的社會群體也就是社會共同體,不同社會共同體可以組成一個復雜結構的社會關系體系,形成一個復雜的社會結構。社會結構的復雜性分析要求引入社會共同體的視角。通過社會共同體之間利益關系的分析,可以確定社會共同體的性質、特點及其在社會結構體系中的地位。社會階級和社會階層是社會共同體的重要形式。在分析社會結構時要堅持階級分析和階層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階級分析與階層分析從根本上來說,是考察社會結構特點和性質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社會發展動力學的分析方法。通過階級和階層法分析,可以明確人們的社會態度和政治傾向。

階級分析的優勢在于能夠科學地揭示主要階級之間的關系,對社會進行深層次的認知和解釋。階層分析主要是根據人們的收入水平、社會聲望、社會地位等指標將社會成員進行歸類。階層分析的長處就在于能夠以同一階級為對象,深入分析階級內部各個不同社會共同體之間的利益關系。階層分析不僅注意研究生產關系對社會分化的影響,而且注意社會地位、收入水平、社會聲望、教育程度、職業狀況等因素對社會分化所產生的種種影響,這就使人們可以更全面、細致地認識整個社會結構,使人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個體及群體的態度和行為。但是階層分析是以收入水平等為主要分析要素,容易把同一收入水平但卻屬于不同階級的人劃歸一類,忽視了人們的生產關系和經濟關系,這樣就會模糊人們的分析視野。所以,對于具有復雜性特點的社會結構來說,常常將階級分析方法和階層分析方法結合起來使用。階級分析用于分析社會結構中的階級結構,而階層分析針對某一階級進行細化分析;或者在階層分析的框架下,對同一個收入階層的人們進行階級歸屬的分析,深刻認識社會的復雜性。所以,兩種分析方法相輔相成,互為依托,形成一個完整有機的社會結構分析框架,有利于達到全面、深刻、細致的分析結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城区| 车险| 瓮安县| 万荣县| 中牟县| 新乡市| 友谊县| 和田县| 颍上县| 辽宁省| 康乐县| 湖州市| 吉隆县| 东至县| 姜堰市| 临洮县| 武邑县| 北碚区| 游戏| 九寨沟县| 东莞市| 达州市| 锡林郭勒盟| 永宁县| 上犹县| 武宁县| 庆云县| 高青县| 隆回县| 连州市| 湖州市| 潞西市| 华阴市| 新竹县| 河间市| 杭锦后旗| 罗平县| 定边县| 沅陵县| 莱州市| 砀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