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
讀懂了陳寅恪,就讀懂了20世紀的中國學術文化史

在鴉片戰爭的硝煙中,西方列強用炮艦轟開了長期緊閉的中國國門,對這個戰敗的古老國家,大肆進行經濟掠奪,大力實施政治壓迫。與此同時,西方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文化的狂飆,也越洋渡海吹進神州大地。這一切不但動搖了大清王朝的立國根本,也震撼了實行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作為一種強勢的工業文化,西方文化挑戰著傳統深厚的中國農耕文化,一場大的文化沖突與融合勢在必行。中國社會和文化,由此開始了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

這次中西文化的大碰撞與大融合,與中國亙古未有的社會大變革同步進行,非常需要,并且急切呼喚著推動其發展的文化巨人。進入民國時期,執政者大多是武人,他們忙著攻城陷野、爭奪地盤和權力,對思想文化領域的控制相對放松。再加上當時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較高,待遇優厚,生活也比較安定,可以潛心搞學問??陀^環境與條件,有利于大師們的成長與成熟。梁啟超、王國維、胡適、陳寅恪、顧頡剛、陳垣、錢穆、呂思勉等學術文化大師,魯迅、郭沫若、徐志摩、沈從文、巴金等文學巨子,宛如燦爛的星斗,在20世紀中國學術文化的天空中,放射著耀眼的光芒。

陳寅恪雖然出生于19世紀末,但卻成長于20世紀,他的學術事業也開始并完成于20世紀。因此,他屬于20世紀的學人。

和其他幾個文化昆侖不同,陳氏的祖父和父親,與曾國藩、郭嵩燾、黃遵憲、張之洞、譚嗣同等洋務派和維新派的重要人物關系密切,并認同他們的主張。同時,與英國浸禮會傳教士李提摩太來往,對骎骎而來的西學,持歡迎態度。此時的中國,不僅放眼看世界的人越來越多,而且西方的科學文化,也促使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反思。張之洞所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張之洞全集》第12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67頁。的主張,一時成為晚清社會時髦的流行語。

陳寅恪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接受了最初的教育。一方面,他苦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從小就與傳統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祖父和父親及其朋友,對外來文化的開明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成長,有助于他形成開放的文化心態。而對傳統文化的苦戀,則使其確立了終生不渝的“中國文化本位論”基本立場。陳氏在20世紀30年代自陳:“寅恪平生為不古不今之學,思想囿于咸豐同治之世,議論近乎湘鄉南皮之間?!?img alt="《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二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28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39F1A4/1079720760490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487278-iWoF3zbxxVKBWzSLicFYPQTapGKu0zeP-0-d23de82d274e648a2d1ee7b383ff102d">足見咸豐、同治年間洋務派的思想,和曾國藩、張之洞的主張,對其浸潤之深。

在20世紀初所出現的第一次留學熱潮中,陳寅恪走出國門,到國外接受教育。從1902年至1926年,他去國五次,留學十四五年,足跡遍及日本和歐美等地的世界名校。他雖然主攻的是梵文、巴利文等文字學,但興趣廣泛,無書不讀,涉獵了許多人文社會科學、文化學、文字學、東西方史學等領域的書籍,形成了百科全書式的知識結構。他接觸過多種西方文化理論,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給他的文化思想抹上了一層厚厚的底色。在治學方法上,他接受了德國史學蘭克學派和西方比較語言學派的理論與方法,將其與中國宋代以來,特別是乾嘉考據學派的治學理念與方法創造性地加以熔鑄,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治學方法。在20世紀的中國,就博學和識見而言,罕有出其右者;就方法而言,很難找出比他更會用材料的學者;就成就而言,他獨辟蹊徑,屢屢發前人之未覆;就影響而言,他不僅在國內學界獨樹一幟,而且其多項成果為國際學術界所承認和采用??梢哉f,“陳寅恪”三個字,是20世紀中國學術文化史上的一張熠熠生輝的名片。

學校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據點,20世紀的中國學人,往往兼有教師和學者兩重身份。陳寅恪回國后,一生遠離政治,在大學和研究單位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他甘當人梯,精心培養和扶持了徐中舒、王力、姜亮夫、陸侃如、劉節、劉盼遂、吳其昌、姚明達、蔣天樞、羅根澤、陳守實、謝國楨、于道泉、向達、羅香林、季羨林、勞干、周一良、夏鼐、吳晗、鄧廣銘、陳述、王永興、石泉等學術精英。以前的研究者們大多把目光投向陳氏的學術事業,而較少探討其教育理念及其對現代教育事業的貢獻,本書多少彌補了這個缺憾。

陳氏與伯希和、莊士敦、鋼和泰、葉慈、戴密微等著名國外東方學家及日本的一些漢學家,在學術上有所交往。中國學者與外國專家切磋學問、共同研究中國文化,是20世紀前期中國學術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不僅有利于中國學術文化走向世界,而且對中國學術文化研究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促進作用。惜乎以前的研究者對此重視不夠,相關資料有待深入發掘、梳理。如果不把這個問題搞清楚,那么,大家對陳氏對世界學術文化的影響,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與地位所作出的評價,就未免草率和不準確。本書對這個問題的探討,或許會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陳氏與國內的陳垣、楊樹達、吳宓、余嘉錫、湯用彤、傅斯年、葉企蓀、顧毓琇、顧頡剛、竺可楨、馮友蘭、朱自清、劉文典、俞平伯等第一流學者和科學家,過從甚密。盡管這些學者的家世、個人經歷、性格、文化個性、所關注的學術領域、治學門徑與方法等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卻是一致的——他們都佩服陳氏的學問與學術成就,敬重其不阿世媚俗的學人風骨。

作為“學院派”學人的卓越代表,陳氏對20世紀中國學術文化的貢獻,不僅表現在他寫出了充滿真知灼見的論著和極其獨特的研究方法上,而且還表現在他對“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守望上。“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中國現代學術文化之魂。試想,沒有靈魂的學術文化,肯定不是真的學術文化;缺乏自由精神的思想,何來學術的創新?何來對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貢獻?今天,“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談論者眾矣,下筆闡釋其精義者亦眾矣。但真正擺脫“俗諦”的束縛,踐行到底者卻不多見??梢?,要轉移積弊已深的浮躁、功利的學風,何其難哉!治學者唯有堅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方能擺脫“俗諦”——對權勢和名利的依附與羈絆,才會在學術文化的天空中馳騁自如,真正有所創新和發展。陳氏一向把自己當作中國文化的“托命之人”,力圖通過自己對此始終不渝的守望,在新舊社會嬗替之際,建立新的文化人格機制,樹立一種新的學術風范。陳氏以精衛填海的決心,身體力行,自甘冷落,守望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使無數的后學看到了樹立一種健康的新學風的希望。毋庸諱言,晚年的陳氏是很孤獨、寂寞的。所幸的是,如今他當年的守望,得到越來越多的后學的理解與欽佩;他的主張,亦為無數后來人所認同與繼承??梢院敛豢鋸埖卣f,陳氏是20世紀少有的幾個具有人格魅力的學術大師之一。

當然,要真正認識陳寅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陳氏生前做人低調,淡泊名利,好多事情并不為世人所知。身后,一些似是而非的傳聞,真假混雜,不脛而走。因此,本書從大量有關陳氏的檔案文獻、私人日記、書信、筆記、回憶、口述史料中,鉤稽沉隱、辨析考證、糾謬存真、澄清事實、增補缺失,以還原歷史的真相,力圖將一個真實的陳寅恪,呈現在讀者眼前。其次,學術是陳氏的生命。只有進入他的學術領域,反復鉆研其著作,方能領會其真髓,發現“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其治學中所起的作用,也才能對其學術研究的成就與不足,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兩者缺一不可,否則,所呈現出的就不是一個完整的陳寅恪。再者,陳氏是一個感情明敏豐富,又行事理性、冷靜的學人。唯有進入他的內心世界,在世道滄桑中揭示其心路歷程,才能準確地闡釋陳寅恪的真精神;才能明白他守望的價值。因此,這本書可以幫助讀者走近陳寅恪,理解陳寅恪。

陳氏一生經歷了晚清、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時期。在這三個時期,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教育也在向現代化嬗變,20世紀的中國學術文化和教育,經過萌生、確立、彳亍學步階段,艱難曲折地向現代文化、現代教育嬗變。陳氏與同時代的朋友,以及下一代的知識分子,其生活、思想乃至研究,都帶著或濃或淡的歷史印記。因此,作為中國學術文化的守望者、中國教育改革的探索者和“學院派”的領軍學人,陳氏的學術生涯和教學生涯、陳氏的遭遇和命運,更能反映出社會嬗變時期四代知識分子的處境與命運。20世紀的四代知識分子:第一代知識分子,主要是指活動于晚清和民國初期的那一批知識分子,如陳三立、沈曾植、陳寶琛、章太炎、嚴復、林紓、康有為、梁啟超、王國維等。第二代知識分子,主要是指活動于民國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知識分子,如陳寅恪、胡適、魯迅、郭沫若、傅斯年、顧頡剛、梅貽琦、錢穆、湯用彤、吳宓、竺可楨等。第三代知識分子主要是指受過第一、二代知識分子教育,活動時限為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如徐中舒、王力、姜亮夫、蔣天樞、向達、周一良、鄧廣銘、程千帆、繆鉞等。第四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所培養的知識分子。當然這種區分只是大致而言,每一代知識分子還可細分,比如有人把第四代知識分子,分為“文化大革命”前培養的知識分子和“文化大革命”后興起的知識分子。還有人以十年為一時段,細分為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知識分子,等等。從這個角度而言,讀懂了陳寅恪,就讀懂了20世紀中國的學術文化史和教育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保县| 徐水县| 肥城市| 通榆县| 潜江市| 无极县| 土默特左旗| 合阳县| 华池县| 古交市| 镶黄旗| 同江市| 肃南| 宣化县| 临夏市| 西安市| 墨玉县| 蓬安县| 洛阳市| 新巴尔虎左旗| 胶南市| 宁化县| 万全县| 自贡市| 正阳县| 泰宁县| 晴隆县| 汝南县| 理塘县| 扎鲁特旗| 威信县| 全南县| 江北区| 镇坪县| 尚志市| 博乐市| 福清市| 苗栗市| 阿尔山市| 永嘉县| 娄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