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收入分配問題研究
- 蔡昉等
- 3923字
- 2019-01-04 17:13:03
一 中國的收入分配問題有何不同?
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一個國家或社會的收入差距往往都會呈現擴大趨勢,有些國家會在收入差距達到頂點后出現下降趨勢,而有些國家的收入差距則長期維持在高水平。比如,美國的收入差距在20世紀20年代達到最高,基尼系數超過0.5,之后開始下降;英國的基尼系數在1867年達到0.54—0.55的高峰后也出現了下降;日本的基尼系數在1937年達到0.57,之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收入差距開始縮小并逐漸成為收入差距最小的發達國家(Atkinson&Bourguignon, 2000)。其他發達國家的收入差距也都大致經歷了類似的變化過程。
(一)國際視野下觀察中國的收入差距
目前,發達國家的收入差距都比較小,基尼系數一般穩定在0.3左右。其中,美國最高,為0.38;北歐國家最低,都在0.3以下;其他國家如日本為0.32,韓國為0.31,法國為0.28,德國為0.3,英國為0.34, 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為0.31(見表2-1)。而低收入國家的基尼系數一般穩定在0.3—0.4,譬如,埃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的基尼系數為0.33左右。收入差距最大的國家往往是那些經濟增長較快的中等收入國家。例如,經濟增長較快的中等收入國家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基尼系數都在0.4以上,巴西是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大的國家,基尼系數接近0.6,南非情況與巴西類似。中國目前正處在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人均收入已經邁入中等收入階段,收入差距從世界范圍來看處于比較大的狀態。
表2-1 近年來主要發達國家初次分配與再分配后基尼系數變化

資料來源:根據OECD統計局相關數據計算得到。數據年份為最近年份,主要在2008—2010年。
不過,對于中國收入差距到底有多大的問題,目前并未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事實上,過去很長一個時期內,判斷中國收入差距現狀不得不依靠學術界不同團隊的研究結果,這也在相當程度上引起了對中國收入差距到底有多大的爭論。由于所依據的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不同,不同研究團隊的結果大相徑庭。有人認為,中國的收入差距仍在不斷擴大,收入分配問題繼續惡化(趙人偉,2007;陳光金,2010;李實、羅楚亮,2011;Knight, 2011;等等);但也有看法認為,中國收入差距擴大已經趨于穩定甚至出現收斂的跡象(蔡昉、都陽,2011; Richard, 2011;高文書等,2011;賴德勝、陳建偉,2012;等等)。時隔多年,國家統計局從2013年起又開始公布中國的基尼系數,這為更好地認識中國的收入差距問題提供了較好的參照。
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 2003年全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是0.479,2004年為0.473,2005年為0.485,2006年為0.487,2007年為0.484,2008年為0.491,然后逐步回落,2009年為0.490,2010年為0.481,2011年為0.477,2012年為0.474。雖然國家統計局重新公布了基尼系數,但這一數據和學者們的研究結果以及社會大眾的感受并不完全一致,可以說,中國目前收入差距到底有多大仍然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不過,無論從國際經驗來看,還是從老百姓的切身體會來看,中國當前存在著過大的收入差距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見圖2-1)。

圖2-1 中國的基尼系數變化:1978—2012年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00年和2003—2012年全國基尼系數;世界銀行利用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數據估算過部分年份的基尼系數,由Ravallion和Chen(2007)完成;CHIP是以國家統計局樣本框為基礎的中國家庭住戶收入調查,李實(2011)和Gustafsson(2007)估算了調查年份的基尼系數;不少學者利用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分組數據估算全國基尼系數,這里以陳宗勝等(2012)和周云波(2010)的估算結果為參考,程永宏(2007)、許冰和章上峰(2010)、胡志軍等(2011)等采用不同方法進行估算,變動趨勢基本一致。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可以看出,收入差距縮小其實并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而是需要一定的社會制度和規則的完善與之相適應。例如,美國收入差距開始縮小主要得益于20世紀30年代開始實施的羅斯福新政,這一新政極大地改善了低收入群體的社會福利,提高了他們的收入水平。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收入差距縮小既得益于土地制度改革、財閥解體以及禁止壟斷的政策,也得益于工會力量的加強和勞動權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總體來看,發達國家之所以能夠實現收入差距縮小與其普遍建立了調節收入分配的財稅政策、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和增強勞動者的話語權密切相關。離開了這些條件,發達國家的收入差距是否會縮小恐怕仍然是個未知數。
發達國家再分配手段對調節收入差距的作用可以從其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基尼系數的差異得以說明。就初次分配的結果來看,目前發達國家的收入差距一點也不小。例如,初次分配后美國的基尼系數達到0.49,英國為0.46,德國為0.50,日本則為0.46。一般來說,初次分配的基尼系數主要反映市場力量所導致的收入差距,可以看作是市場基尼系數,上述結果意味著,即使在發達國家,市場本身所導致的收入差距都維持在相當高的水平上,而且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相比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差異。然而,再分配后,發達國家的收入差距都大大縮小。比如,再分配后,美國基尼系數從0.49下降為0.38,日本從0.46下降到0.33,德國從0.50下降到0.30,法國從0.48下降到0.29,英國從0.46下降到0.35, OECD國家平均從0.46下降到0.31(見表2-1)。總體來看,發達國家經過再分配的調節,基尼系數會下降10基尼點以上。表2-1總結了OECD國家近年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基尼系數變化情況。
然而,發展中國家由于普遍缺乏調節收入差距的再分配機制,其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的收入差距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其結果是,再分配后,兩類國家大相徑庭,發達國家基本上都實現了相對均等化的收入分配,而發展中國家收入差距仍然維持初次分配后的高水平。由此可見,發展中國家的收入差距主要反映了沒有太多干預的市場力量所導致的直接結果,而發達國家的收入差距則更多地反映了政府再分配政策調整后的結果。因此,能否通過再分配手段把收入差距調整到合理的限度是一個國家是否成為發達國家的重要標志。
(二)中國收入差距為什么難以縮小
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中國的基尼系數反映的也主要是初次分配的收入差距,因為中國的再分配制度不僅缺乏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而且還在某種程度上具有“逆向調節”的作用。有研究指出,綜合考慮地區生活成本、住房、社會保障等因素后,中國的基尼系數可能在0.48—0.49,收入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拉大(李實、羅楚亮,2011)。從再分配后的情況看,中國無疑是世界上收入差距較大的國家之一(見圖2-2),不僅高于發達國家,而且在發展中國家中也處于較高水平,僅次于南非、巴西和墨西哥。

圖2-2 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再分配后的基尼系數
資料來源:中國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2年數據;其他國家數據來源于OECD統計局和世界銀行WDI(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數據庫,數據年份為可獲得的最近年份,主要在2006—2010年。
由此可見,中國較大的收入差距固然有著市場國家一般的規律,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收入差距難以縮小的關鍵原因主要是再分配手段缺乏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具體來看,作為再分配的主要手段,中國的公共財政無論是從收入還是從支出的角度來看,都缺乏調整收入差距的功能。
從財政收入的角度看,中國的稅收制度以間接稅為主,直接稅所占比重很低(李卓,2009)。例如,具有較強再分配功能的個人所得稅占財政收入的比重不足7%,納稅人數占工薪勞動者的比例不足20%。而以間接稅(增值稅、營業稅、國內消費稅、關稅)為主的稅收制度使得一般勞動者承擔了更高的稅負水平,高收入群體承擔的稅負相對較輕。因此,中國目前的收入分配格局在某種程度上與稅收制度的基本結構和特點密切相關。而發達國家的稅收很多都以直接稅為主,美國和日本的個人所得稅是其政府收入的最大來源,這就保證了收入差距從收入環節就被大幅度調整,稅收制度起到了“削峰”的作用,而中國的稅收制度幾乎沒有這種作用。
從支出的角度來看,中國財政直接用于民生支出的比重較低,再分配功能較弱。在中國的財政支出中,醫療、教育、住房等公共支出嚴重不足;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低收入群體受到的保護程度更低。目前,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所占比重雖然很大,但轉移支付多為項目支出,缺乏調整收入差距的再分配效應。一般來看,在發達國家財政支出中,用于民生的支出比例通常超過50%,其中相當大的比例直接用于向中低收入人群傾斜的支出上。例如,美國財政支出占GDP的比例為32%,其中能夠縮小收入差距的部分占GDP的比重為8%,日本的這一比例為12%,發達國家的這一比例普遍在10%以上,平均為15%。中國直接用于中低收入群體的民生支出占GDP比重不足1%,公共財政支出沒有在調整收入分配中起到“填谷”的作用。
另外,中國社會保障制度仍然不健全,制度設計忽視調節收入分配功能,沒有起到縮小收入差距的作用。中國社會保障基本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但在現有制度中,城鎮職工各項社會保險制度缺乏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由于繳費率過高,城鎮職工各項社會保險制度難以擴大覆蓋面,全部城鎮就業人員中至今仍有近一半勞動者沒有被覆蓋。總體來看,正規就業者得到了較好的保護,而低收入群體受到的保護程度較低,社會保障制度不僅缺乏對收入分配的調節所用,甚至還具有某種程度的逆向調節傾向(何立新、佐藤宏,2008)。
綜上所述,雖然中國收入差距擴大和其他國家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所呈現出的特征并無二致,但不同的是,發達國家通過再分配調整后,有效地遏制了收入差距擴大并把差距調整到比較合理的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缺乏再分配手段的調節作用是中國當前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且難以下降的主要原因。
雖然收入差距擴大在中國已經到了比較嚴重的地步,但客觀來看,中國當前的收入差距程度既沒有超過發達國家歷史上曾經達到的水平,也沒有超過發展中國家中的最高水平,即使和當前發達國家初次分配后的收入差距相比,也基本上相差無幾。這樣說并不是為中國收入分配存在的問題開脫或者尋找借口,而是想說明中國的收入差距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其實并沒有什么特殊性,它只不過展現了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般特點和規律而已。但是,為什么中國收入分配問題卻在社會上引起極大不滿呢?這恐怕并不能僅從收入差距本身去尋找答案。
- 2019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研究報告:建設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
- 要素參與分配對構建合理有序城鎮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響研究
- 中國經濟再平衡與可持續增長(“中國經濟前沿”叢書)
- 中國經濟視野:疫情下的中國經濟發展
- 數字經濟背景下傳統文化版權開發策略研究
- 綠色發展新理念·綠色學校
- 三去一降一補: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高成長企業論·第三季:中冊(《21世紀經濟報道》深度觀察)
- 中國經濟史論叢(2016年第1期/總第4期)
- 開創“強富美高”建設新局面
- 中國經濟專題
- 財政支出、居民消費與財政政策選擇
- 民營經濟調研述評2017—2019
- 低碳產業鏈與產業綠色競爭力提升研究
- 河南大學經濟史論壇(第1輯):科技創新、經濟增長與金融整合(河南大學經濟學學術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