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慕容鮮卑的漢化與五燕政權:十六國少數民族發展史的個案研究
- 李海葉
- 3797字
- 2019-01-04 17:16:11
第四節 僑舊政策
如前文所論,漢士族是慕容氏之外的最重要的統治力量,為昌黎政權的發展強大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這支政治勢力的代表主要是中原流民。慕容氏的統治者對中原僑族和遼東當地的舊有勢力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曹文柱對兩晉之際的流民問題做了整體的考察,認為這一時期的流民遷徙通常是以群體方式進行的。永嘉之亂后投靠慕容氏的中原流民多是舉族而來。宋該、杜群、劉翔“帥諸流寓歸于廆”
。鞠彭“與鄉里千余家”
、高瞻“與鄉里數千家”
,避難平州、輾轉投入慕容部?!坝五?、逢羨、宋奭,皆嘗為昌黎太守,與黃泓俱避地于薊,后歸廆”
,未言其宗族情況;不過,當幽州刺史王浚辟召游暢時,游暢對弟游邃說“今手書殷勤,我稽留不往,將累及卿。且亂世宗族宜分,以冀遺種”,可見廣平游氏亦是率宗族而來。據《西晉以下地方北方宦族地望表》,我們看到,這些進入慕容部的中原流民領袖多是自西晉以來的地方望族
。唐長孺曰:“流民既由當地大族率領,所以士族士大夫就受到重視?!?img alt="唐長孺:《晉代北境各族“變亂”的性質及五胡政權在中國的統治》,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6F5BB/107972074049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542849-kaKj8eqWhGtIto7YRzNKICKZcWk1KzBK-0-bf940d863d9ce8143eaa3b460b98dcd9">揭示了中原士大夫之政治背景。他們被委任為各種官員,成為昌黎政權中一支重要的政治勢力,本書稱為中原僑族。
昌黎政權中與中原僑族對立的另一政治集團就是遼東當地的舊有勢力。太元二年(319),慕容廆攻滅西晉平州刺史崔毖,據有遼東、玄菟二郡,從此,遼東舊有勢力亦納入慕容氏的統治下。西晉之東北地區分屬于二州(幽、平)十二郡,永嘉之亂后,盡淪于少數民族的統治下。東北郡縣為段氏、慕容氏瓜分。段氏鮮卑“其地西盡幽州,東界遼水”,統治著幽州的漁陽、右北平、遼西郡,與慕容氏以遼水為界。石虎滅段氏,段氏舊土盡入于后趙。所以,終昌黎時期,慕容氏再無法向西擴張,遼東諸郡是慕容氏控制的唯一的實土郡縣。因此,遼東舊有勢力是與中原僑族并峙的另一支重要的政治勢力。
但是,遼東當地勢力與中原僑族的地位并不對等。中原僑族的地位極高。
第一,慕容氏設僑郡縣保障僑姓大族的特殊利益?!稌x書·慕容廆載記》:“廆乃立郡以統流人,冀州人為冀陽郡,豫州人為成周郡,青州人為營丘郡,并州人為唐國郡?!?img alt="《晉書》卷108《慕容廆載記》,第280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6F5BB/107972074049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542849-kaKj8eqWhGtIto7YRzNKICKZcWk1KzBK-0-bf940d863d9ce8143eaa3b460b98dcd9">皆以流民領袖為僑郡縣的守令。
據表1-3,僑置郡縣的守令,除鮮于屈、常霸郡望不明外,皆為中原僑族。據姚薇元《北朝胡姓考》,鮮于屈為漢化已久的高車種人,茲不贅述。魏晉時期漁陽鮮于氏多見于史載,此鮮于屈可能亦出于漁陽郡望,而非遼東人。宋燭為平原郡望,隸屬于冀州,故以其為冀陽郡守,慕容氏以僑統僑之意甚明。
永和二年(347),慕容氏罷成周、冀陽、營丘等僑郡,“以渤海人為興集縣,河間人為寧集縣,廣平、魏郡為興平縣,東萊、北海人為育黎縣”,直接由燕國的遼東內史管理。
高敏《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認為:罷郡是因為原來的僑郡流民轉化為軍戶,故另設軍府管理,僑郡也就失去了存在價值。從軍制的角度加以說明,可備一說。永嘉之亂后,僑置郡縣安置流民亦見于東晉及河西張氏政權,是這個時期的通常做法。關于僑郡縣的作用,前人已論,不僅出于管理的便利,更是為了保障僑姓大族的利益
。慕容皝卒于348年,永和二年(346)已是昌黎政權的后期,經慕容廆、慕容皝二代君主的努力,已完成了對昌黎地區的統一,慕容氏的昌黎政權已完全穩定鞏固下來。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奪回給予僑姓大族的特殊利益、進一步加強國家的力量,故有此廢除僑郡縣之舉。高敏所言由僑郡縣民轉化為軍戶,不再減免賦稅,本身就是對僑姓大族特殊權益的剝奪。
第二,我們再來看昌黎政權中僑舊之任官。據表1-2,在昌黎政權的三代君主、87人次的任官中,唯高翊、韓壽、龐鑒、佟壽、陽景為遼東郡望,余皆為中原僑族,遼東人所占比例極少。
嚴耕望《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認為府官職權甚重。從表1-2可見,昌黎政權的中央政府由三套職官系統組成:將軍(都督)府官、州牧官、王國官。在這三套職官系統中,府官職權最重。慕容皝嗣立,“以平北將軍行平州刺史”
,任命佐官,“皝以帶方太守王誕為左長史,誕以遼東太守陽騖為才而讓之,皝從之,以誕為右長史”
。長史為最切要之職,又以左為上,故慕容皝初即位,即選任此官。其他府官也較州官切要。慕容皝初嗣位,用法嚴酷,國人不安,“主簿皇甫真切諫,不聽”,終于釀成慕容仁的遼東叛變,乃遣軍咨祭酒封奕撫慰遼東,遣軍司馬佟壽率軍征討
。不僅州官如此,王國官也不如府官切要。慕容皝稱燕王,以封奕為國相,陽騖為左長史,慕容皝臨終前囑咐慕容儁:“陽士秋(陽騖字士秋)忠干貞固,可托付大事,汝善待之?!?img alt="《晉書》卷111《慕容暐載記附陽騖傳》,第2860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6F5BB/107972074049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542849-kaKj8eqWhGtIto7YRzNKICKZcWk1KzBK-0-bf940d863d9ce8143eaa3b460b98dcd9">352年,慕容儁在薊稱帝,“以國相封奕為太尉,左長史陽騖為尚書令”
,與尚書令相比,太尉唯名位,并無實權,國相與左長史的關系類此。昌黎政權的長史、司馬之職除佟壽、韓壽外,余皆為中原僑族。慕容皝稱燕王,以渤海封奕為國相;慕容氏初入中原,建立帝制,“以封奕為太尉……陽鶩為尚書令,皇甫真為尚書左仆射,張希為尚書右仆射”
,皆為昌黎時期就已入仕慕容氏的中原僑族。
慕容氏利用中原僑族統治遼東當地勢力。對于中原僑民,慕容氏實行“以僑統僑”的政策,但對于遼東本地勢力,卻采用“以僑統舊”之法。
表1-5 遼東地方官員

綜上所述,慕容氏“以僑統舊”“重僑輕舊”的政策嚴重損害了遼東本地人的政治利益,終激起遼東勢力集團之變亂。慕容皝即位,其母弟遼東鎮將慕容仁叛,遼東當地勢力廣泛地參與了這次叛亂。
?遼東佟氏
《十六國春秋·北燕錄》:“遼東佟萬以文章知名?!?img alt="(清)王仁?。骸队窈椒枯嬝龝m編三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8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6F5BB/107972074049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542849-kaKj8eqWhGtIto7YRzNKICKZcWk1KzBK-0-bf940d863d9ce8143eaa3b460b98dcd9">是以遼東有佟氏。慕容仁叛于遼東,慕容皝遣其司馬佟壽等討之,“壽嘗為仁司馬,遂降于仁?!?img alt="《資治通鑒》東晉成帝咸和八年(333),第299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6F5BB/1079720740490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542849-kaKj8eqWhGtIto7YRzNKICKZcWk1KzBK-0-bf940d863d9ce8143eaa3b460b98dcd9">。慕容皝敗,佟壽奔高句麗。高句麗已發現佟壽墓,墓碑題曰“使持節都督諸軍事、平東將軍、護撫夷校尉、樂浪……太守”,宿白先生認為這是來自高句麗方面的任官,岑仲勉不同意這一看法,認為是“慕容仁所任命,后人這樣題寫,只替它表示他是個‘不忘故主的忠臣’,他避居外地,仍然心懷故國,他始終擁護慕容仁而反抗慕容皝的”
,證據充分,十分可信,可見遼東佟氏與慕容皝的矛盾之激烈。
?遼東王氏
慕容皝討慕容仁于遼東,至襄平,“遼東人王岌密信請降”。慕容皝克平郭后,“丁衡、游毅、孫機等,皆仁素所信用,皝執而斬之;王冰自殺”
??梢娺|東王氏較多參與了遼東之叛。遼東被平定后,慕容皝“分徙遼東大姓于棘城”
。趙石虎圍棘城,“朝鮮令孫泳帥眾拒趙,大姓王清等密謀應趙,泳收斬之;同謀數百人惶怖請罪,泳皆釋之,與同拒守”
。疑此王氏即平定遼東叛亂后遷于棘城、再分置于周邊僑郡縣的遼東王氏。
?遼東龐氏
慕容仁叛于遼東,“以前平州別駕龐鑒領遼東相”?!顿Y治通鑒》胡注曰:“前指西晉王官。”疑非指西晉王官,而指代慕容氏。要之,龐鑒當為遼東郡望。州牧郡守征辟本地大族為府佐,為漢晉之通例。故龐鑒得為平州別駕,慕容仁又用為遼東相,利用其在當地勢力以助叛亂。慕容仁敗,龐鑒被殺。
?遼東孫氏
慕容仁叛,“前大農孫機等舉遼東城以應仁”。《資治通鑒》胡注曰:“孫機,蓋王官之避地遼東者”,似亦認為孫機為西晉王官,疑“前”亦指代慕容氏。孫機當亦為遼東郡人,在當地有一定勢力,故得舉遼東城以應慕容仁之叛。
綜上所述,無論確為遼東大姓,還是久已移居遼東、在當地形成一定勢力者,皆屬廣義之遼東勢力集團,較多地參與了慕容仁的遼東叛亂,反對棘城政權。慕容皝平定叛亂后,對遼東舊有勢力采取了嚴厲的政策,“分徙遼東大姓于棘城”。
《十六國春秋·前燕錄》:“遼東內史宋該舉侍郎韓偏為孝廉。慕容皝令曰:‘夫孝廉者,道德沉敏,貢之王庭。偏往助叛亂,迷固之罪至王威臨討,憑城丑詈,此則悖之甚,奈何舉之剖符,臣朝所取信。該下吏可正四歲刑。偏行財祈進,虧亂王典,可免官禁錮終身。'”可見遼東大族的仕進之途亦受限制。
慕容部最初游牧于遼東北,和遼東人發生關系較早,“鮮卑慕容涉歸卒。弟刪篡立,將殺涉歸子廆,廆亡匿于遼東徐郁家”。慕容氏立國于昌黎棘城后,遼東郡是其屏藩高句麗的東境。但是,為什么產生了“以僑統舊”的政策?筆者想原因有二。
《晉書·慕容廆載記》記永嘉之亂后中原流民投靠慕容部的情況曰:“時兩京傾覆,幽冀淪陷,廆刑政修明,虛懷引納,流亡士庶多襁負歸之。”漢族官員封裕在上疏中亦曰“中國(之民)慕義而至”。與中原僑族的主動歸附不同,遼東本地人是被征服對象。在中原流民投靠慕容部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遼東郡縣一直由西晉平州刺史崔毖統治。太興二年(319),崔毖聯合慕容氏的死敵宇文、段部、高句麗向慕容氏發起進攻,經過艱苦的斗爭,慕容部取得勝利,崔毖被滅,遼東郡縣盡入慕容部。其殘余勢力對昌黎政權表現出較強的敵對情緒。崔毖兄子崔燾被委任為成周內史,338年石虎圍棘城之戰叛逃于高句麗。在這樣的情況下,與崔毖家族同樣作為被征服對象的一部分,遼東當地勢力必然也會受到慕容氏的猜忌與疑慮。這是第一點。
第二,遼東大姓長期生活在遼東地區,已形成了很強的土著勢力。在慕容仁的叛亂中,我們屢屢看到遼東當地人舉城應之的例子,就反映了他們在當地的強大勢力。這股遼東當地勢力與中原僑族不同,并不需要借助昌黎政權的庇護而生存,長期以來早已形成了獨立的勢力,并不以各政權及政治勢力的交替而改變。這樣,對于昌黎政權而言,他們是一支較難掌握的力量,勢必要加強控制。
綜上所述,昌黎政權形成了“重僑輕舊”“以僑統舊”的政策。遼東當地勢力在昌黎政權中的地位并不高。昌黎政權中的漢族官員95%以上都是中原僑族。昌黎時期慕容氏與漢人政治上的聯盟,主要是指中原僑族而言。但是,隨著慕容部勢力的擴大及南進政策的形成,慕容氏與中原僑族之間又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導致慕容氏進入中原后政治格局之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