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慕容鮮卑的漢化與五燕政權:十六國少數民族發展史的個案研究
- 李海葉
- 3699字
- 2019-01-04 17:16:11
第五節 慕容氏的南進政策與中原僑族
無論怎樣評價五胡亂華的性質,我們都無法否認這個時期存在激烈的民族矛盾、民族隔閡。關于其他胡族政權的情況,前人多有論述,茲不復舉。那么,慕義而至、成為昌黎政權重要統治階層的中原僑族與慕容氏的關系是否有所不同?
《慕容廆載記》:慕容廆滅平州刺史崔毖,獲渤海大族高瞻,“廆署為將軍,瞻稱疾不起。廆敬其姿器,數臨候之,撫其心曰:‘……奈何以華夷之異,有懷介然……'”這雖是慕容廆勸導高瞻的話,但是可見他也意識到“華夷”是不同的
。三十年后,慕容儁在中原即帝位,曰:“吾本幽漠射獵之鄉,被發左衽之俗,歷數之錄寧有分邪!”
與當年趙主石勒所曰“自古誠胡人而為名臣者實有之,帝王則未之有”的話如出一轍
。可見歷經長期的合作,甚至曾結為唇齒相依的政治聯盟,但慕容氏仍無法泯滅族類的隔閡及由此而產生的自卑感。
慕容氏之所以有這樣的思想,不僅是歷史傳統的影響,與他在現實的政治中遭受到挫折有關。中原僑族本為躲避劉石之異族統治、避難投靠慕容部,多數對晉室懷有深切的感情。慕容氏的南進政策遭到他們的抵制。
慕容廆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永嘉之亂后雖奉行“擁晉”政策,但是目睹當時各種胡族勢力逐鹿中原的情況,也產生了建立帝業的想法。瑯琊王登基后,“遣使授慕容廆龍驤將軍、大單于、昌黎公,廆辭公爵不受”。這段材料頗值得玩味。慕容廆聽從漢族謀士的建議、詣建康勸進,實出于“勤王以令諸侯”的政治目的,東晉方面的封爵越大越有利于“以令諸侯”,慕容廆為什么辭去“昌黎公”之爵呢?這是其一。其二,在數個封號之中,慕容廆為什么單單辭去“昌黎公”?胡注給出了精彩的答案:“外為謙謙,其志不肯郁郁于昌黎也。”
可見慕容廆之志不在小。《晉書·慕容廆載記》:“初,慕容廆常言‘吾積福累仁,子孫當有中原。’既而生儁,廆曰:‘此兒骨相不恒,吾家得之矣。'”
則慕容廆時已有南下之意。
咸和六年(331),慕容廆向東晉乞封燕王,這是他邁向帝制的重要一步,遭到了中原僑族的激烈反對。安平韓恒曰:“夫立功者患信義不著,不患名位不高,故桓文有寧復一匡之功,亦不先求禮命以令諸侯。宜繕甲兵,候機會,除群兇,靖四海,功成之后,九錫自至。且要君以求寵爵者,非為臣之義也。”明確表現出維護晉室的態度。“廆不平之,出為新昌令。”
但是終未能稱王。這是慕容氏在與晉室的抗衡中遭受的第一次失敗。
慕容皝嗣立后,繼承了先君的事業。337年,慕容皝未獲晉命,公然稱燕王。
于是備置群司,以封奕為國相,韓壽為司馬,裴開為奉常,陽騖為司隸,王寓為太仆,李洪為大理,杜群為納言令,宋該、劉睦、石琮為常伯,皇甫真、陽協為冗騎常侍,宋晃、平熙、張泓為將軍,封裕為記事監。
翌年,趙石虎攻棘城,慕容皝“嚴兵設備,罷六卿、納言、常伯、冗騎常侍官”。顯然國相、司馬、奉常、司隸、太仆、大理構成了燕王國的“六卿”。但是,其名稱雖然采用中國,但制度本身十分混雜,試析于下。
《周禮》天子六卿: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諸侯三卿。
漢初王國官比于中央,有九卿:太常、光祿勛、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卿。后又削損至六卿。
晉中央之九卿同于漢,王國三卿:郎中令、大農、中尉。
綜上所述,中原王朝的“六卿”之制絕無燕國的這種形式,那么,慕容氏到底依據什么建立了這套制度?我們看到,奉常、太仆、大理是漢九卿的一部分,國相亦為漢王國官之一,此暫置之不論。最令人不解的是司馬、司隸緣何進入“六卿”?司馬,漢晉南北朝為三公、將軍之屬官,王國官亦設司馬,但為六品之下級官吏。但在燕王國官制中,司馬位列第二,品秩甚高,可見此非循漢制而立。西周制度中,司馬是掌管軍政、軍賦、馬政的高級官員,《周禮》列為六卿之一。這是一種考慮
。西漢哀帝時改太尉為司馬,此后兩職或并立或獨置,但司馬已成為最重要、標志最高身份的職官之一。這是第二種考慮。可能基于上述原因,司馬被慕容氏納入六卿。再看司隸,為《周禮》秋官司寇之屬官
,漢武帝征和四年始置司隸校尉,掌督京畿之官,至魏晉已為司州行政長官
,職權甚重。筆者想慕容皝把司隸列為“六卿”之一,可能更基于司隸在漢魏晉以來的重要性。
此外,這套王國官制中還有納言令、常伯、冗騎常侍之職,胡注曰:“納言令,晉之尚書令;常伯,晉之侍中;冗騎常侍,晉之散騎常侍”,這也是漢晉的王國官中所沒有的職官。東漢獻帝時曹操建魏國,其王國官包括六卿、尚書令、侍中等中外朝官,史載慕容皝稱燕王,“如魏武、晉文輔政故事”
,可見慕容皝的王國官制確實曾受到漢魏禪代之際制度的影響。納言令、常伯等職的設立當緣于此。但是,其職的名稱又采用西周或此前。納言令,相當于“侍中”之職,相傳舜時有此官,掌出納君命,兩晉南北朝皆稱侍中
。常伯,周制,從諸伯中選拔,故名。《尚書·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
關于“冗騎常侍”之稱,在典籍中沒有找到依據,似為慕容氏的創舉,大概仿漢晉以來的“散騎常侍”而設,并稍改其名。
綜上所述,慕容皝的王國官制極其混雜,雜糅了周、漢、魏、晉諸種制度。那么,慕容皝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呢?司隸乃諸種“六卿”、王國官制所無有,但是為漢晉以來管理司州的重要職官,慕容皝即設之;司馬、國相雖可以在先前的六卿及王國官制中找到依據,但是屬于不同的系統,慕容皝也把它們糅合在一起。此外,又效仿曹操魏國制度設立納言令諸職而名稱采用周制。研究者認為“魏與漢的關系,已非漢制朝廷與郡國的君臣主從關系,而為主賓、聯邦之制”,這與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與諸侯國的關系是一致的。總之,這套獨具匠心的王國官的設立就是要顯示燕的“自立”傾向。魏武晉文輔政稱王,是其登基的過渡程序,而慕容皝稱燕王“如魏武、晉文輔政故事”,充分顯示了這是他邁向帝制的一個中間環節。
那么,中原僑族對于這次更張揚的稱王之舉采取了什么態度呢?慕容皝僭稱燕王的第二年,趙石虎伐棘城,很多擔任郡守縣令的漢士族叛變,凡“三十六城”。日本人小林聰認為這是慕容廆違背漢人意愿僭稱燕王的結果
。考證頗為精辟。擊退趙兵后,慕容皩遣使“獻捷建康,兼言假借之意”
,可見遭受到挫折的慕容氏仍需借助東晉的名義籠絡漢人之心。這條史料可作為小林聰結論的旁證。
此后,慕容氏又遷都龍城、廢晉年號,一步步走向帝業。從永嘉之亂后的形勢來看,慕容氏南進稱帝是必然的趨勢,漢士人終究無法阻擋
。但這并不等于他們已經改變了民族情感。《北堂書鈔》引《三十國春秋》:燕黃門郎明岌將死,誡其子曰:“吾所以在此朝者,直是避禍全身耳。葬可埋一圓石于吾墓前,首引之云:晉有微臣明岌之冢,以遂吾本志也。”
從明岌任黃門侍郎之職來看,這已是燕進入中原稱帝以后的事了,某些漢族士人對晉室懷有強烈的感情。這與永嘉之亂后渤海大族高瞻以“華夷之別”拒不出仕慕容氏的情況何其相似。可見,雖歷經三十余年的合作,漢士族和慕容氏之間仍存芥蒂,并沒有泯滅“華裔有別、正朔相承”的影響。雖然他們無力改變慕容氏走向中原建立帝業的趨勢,但一定程度上在現實的政治中表現出自己的態度,如他們反對慕容氏稱王、建立帝業的舉措
。
那么,慕容氏怎樣對待中原僑人的這種政治傾向呢?渤海高瞻、安平韓恒,皆是崔毖失敗后歸降慕容氏。高瞻在永嘉之亂后率宗族投奔崔毖,所以在崔毖失敗后,是舉宗入于慕容部的。從當時皆率宗族遷徙避難的情況來看,韓恒可能也是率宗族投奔崔毖、最后進入慕容氏。二者的家族在昌黎時期一直沒有發展起來。高氏見于史載的有高瞻之子高開、高商。高開為慕容恪參軍,高商為郡太守。兄弟二人皆為中級官吏,未能進入昌黎政權之上層,影響微弱。韓恒家族更是湮沒無聞。也許與本族人才的匱乏有關。但同為渤海大族的封氏,卻仕宦不絕,有封悛、封裕、封抽、封奕等,皆為顯要。慕容儁初入冀州,“渤海人逄約以趙亂,擁眾數千家附于魏,魏以之為渤海太守。故太守劉準,劉隗之兄子也;土豪封放,弈之從弟也;別聚眾自守”
。慕容儁分別遣將討平之,以封放為渤海太守,官至吏部尚書
。而以逄約參軍事。不久,逄約復叛,“逄約亡歸渤海,召集舊眾以叛燕”
,失敗后南奔東晉。封放與逄約的不同結局不單是個人的才能問題,而是出于家族的背景。筆者想對于渤海高氏和安平韓氏在昌黎時期的發展情況,并不能簡單地視為家族人才的匱乏,而與家族整體在政權中地位的高下有密切聯系。他們擁護晉室的做法為慕容氏的統治者反感,直接影響了整個家族的仕宦。可作為旁證的還有清河崔氏。崔毖失敗后,“毖與數十騎棄家奔于高句麗,廆悉降其眾,徙(崔)燾及高瞻等于棘城”
。崔燾(崔毖之侄)仕慕容氏為成周內史,趙石虎圍棘城,遂降于趙,石虎退兵后,奔高句麗。崔毖本與慕容氏有深仇大恨,崔燾之舉加重了這種成見,此后,再也不見清河崔氏出仕昌黎政權。
高瞻、韓恒、崔毖因擁晉而遭到慕容氏的報復、家族被禁錮的情況說明,慕容氏對“華裔有別、正朔相承”的觀念十分敏感。他在稱帝的過程中遭受到的挫折,加強了他對這一觀念的切身體會。看來慕容儁在稱帝時所曰“吾本幽漠射獵之鄉,被發左衽之俗,歷錄之數寧有分邪”并不僅僅是謙詞,而是他對現實政治的表白。以往的研究者認為“在十六國時期,慕容鮮卑已接受了漢族正統思想,在文化的深層部分完成了重要轉變”的觀點,并不妥當。